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2    阅读: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一:《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作为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的开篇,本文既是对前几册内容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升华,对今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本篇课文本身剪裁精当、短小精干,人物形象鲜明,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积淀古代优秀文化。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备课组将本文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 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 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中心,力图改变不均衡的师生主体性”是我校推行的自然分材教学与常规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因此我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就以此为核心展开教学的。

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具体是:

优点:

1.营造轻松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在感情调节环节,我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在“课前准备”环节已经布置),因为有所准备又特别有趣,学生参与度很高,在此基础上我让同学们又说了说这些战例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最后引导到本文,“有一个平民,他心系国家,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也造就了一场以弱胜强的

战例,大家想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都很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密切联系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合作意识。

传统教学几乎唯教师意志行事,把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作为导向机制即“预设导向”。这些预设主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确定每个教学环节重难点。将这样的教案变成教学行为的过程,多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由于忽略了学生的需要,预设导向的教学容易出现该讲的没见,不该讲的大讲,南辕北辙,效率低下。而自然分材教学采取“问题导向”,所以老师很容易在“自学互帮”中了解学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仍然无法弄清。如在自学探究本课的人物形象的环节时,学生对曹刿的爱国精神、政治的远见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认识得很清楚,但是对鲁庄公这个人,大多数学生就将其草率地划归为昏君的行列。所以在“释疑”的环节时我就释疑的问题设定为“鲁庄公是不是一个昏君?”学生听到这个问题时立刻仔细阅读文章分析起来,经过几番分析恍然大悟:鲁庄公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在“自学”、“互帮”、“释疑”环节中学生个个积极参与,在小组内充分展现了自我,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他们自学和合作的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明显,参与率较高,结构清晰,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了。当然在成功的课上也会存在不足。

不足:

1. 学生互帮时很热烈,每位学生都在组内积极参与,但大多不愿意主动代表本组发表总结一件,这是在初三课堂上较为常见,需要今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2. 课堂流程不够流畅,我的过渡和点拨语言还需锤炼,才能更自然和切入重点。

3. 最后的检验环节没有按时完成,看来各环节的时间安排还要更紧凑些。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利用好自然分材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作者: 加入日期:12-03-18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创新,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课堂框架描述: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2、第二环节: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3、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特别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处。4、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

三、案例分析:第一环节:从“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揭示课题。选文是名篇佳作,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会对“长勺之战”是怎么取胜的?较感兴趣,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学生自译课文。意在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文教学。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 第三环节:思想内容分析,不懂之处提出疑问,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语言素材,在前一阶段的熟读背诵中,也大致对文言内容有了一点了解。或许此时,他们更想了解文言阅读的规律,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文言语法等教学的好时机。适当的讲解、典型文言语言现象的剖析,都应该在这个阶段完成,因此,语译、讲解应该成为这一阶段重要的教学方法。第四环节:拓展长勺之战的战争场面,听“十面埋伏”的名曲,学写古战场的描写。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更新途径重新审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乃至发现自己。这时他们的关注点从对语言知识的转向存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与美学价值。能够到达这个阶段,那么,学生的文言能力应该是基本形成了。对于“鉴赏层”的,就应该避免逐词逐句的串讲、翻译,立足于整

体的欣赏和把握。课后拓展:除了课堂教学上要注意,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日常作业、作文、课外阅读指导、兴趣小组或讲座等活动的作用,有计划地综合运用,让它们围绕课堂知识讲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认识上作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发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合作研讨的教学法设计教学,强调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和探究,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自由、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教材、创新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作者:袁国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知人善任的眼光,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第三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作者:杨晓燕

一、 教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重点文言课文。我通过学生自己创作的几幅画用辩论的形式,把有关课文的阅读理解教学放在对画的理解上,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领会作者的表现意图。由于我教的学生平时就进行过以画传情的训练,例如给课文《故乡》画插图、给文言文《桃花源记》画插图、给每周一诗画插图等等。所以这次给《曹刿论战》画插图从任务的本身来看是没有难度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的辩论,而难点也是学生的辩论,这是教师无法可以事先控制的。所有的一切取决于临场发挥和临场调控。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两个特点: 即可操作性;可检测性。首先,从可操作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辩论和探讨了解他人队课文的不同理解,达到互补促进的目的。其次,从可检测性这一层面我的目标是:通过当场的问题检测,了解学生通过辩论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画面的创作和辩论的过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学程序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绘画和辩论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教师只是起一个调控的作用。设计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切以学生的发挥为主,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本课的前期准备:男女学生各自推荐十名代表,我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乡人劝说;君臣对话;指挥作战;战后总结),通过抽签男生选择了1和3两个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过集体讨论对所选的两个部分进行创作,形成两幅插图。然后经过交换,男女生对对方的创作进行集体评议,寻找漏洞和不足,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创作两幅插图,作为当场的展示。本课的提问设想事先是无法准备的,因为学生如何进行辩论,会有什么措辞,教师在课前并不知晓,男女双方的辩手也不知道对方会使用什么招数,一切全部是课内的当场发挥。我在课前强调了一点“辩论的依据是课本”。因为我估计学生可能会辩论一些枝节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辩论能对课文的整体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整堂课按照介绍、辩论、展示、再辩论的方式进行,最后是问卷检测。

四、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的是图画结合辩论的方式,从课文本身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重在“论”字上,语言和形象毕竟是有明显的差异,应该讲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但我的教学初衷不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和辩论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实,对于学生我没有明确的要求,他们能说多少是多少,说得对或者不对(对照认可的标准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敢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每个人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她们把理解转化成图画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总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我想这就是我这节课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能令我满意。首先,学生在辩论中往往枝节问题化时太多(以至于检测的时间显得仓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双方辩者要以课本为依据,看来此类课教师课前的指导要加强,重要的注意事项要明确。其次,辩论四组图画共八幅显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让课堂内的其他学生也可以随机发问,增加辩手辩论的难度,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明显不够,所以,我觉得不妨重点突破“指挥作战”这一环节,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三: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张红梅

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在准备公开时,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来开这篇课文呢?几次修改教案,总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了更有效的达到课标的要求,我就想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也有足够多的时间讨论,发现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为一种课程理念,我心里已经清楚明白了,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实施。在一堂课中间,放手倾听学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觉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的“终”。每个学生都富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限止,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创性的东西,所以课堂气氛虽活跃,却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节课也有一些收获.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时,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否定,而是给了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让同学课下有意见的同我个别讨论.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每个同学都极力表现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寻找充分的论据,以说服别人.

2.语文课堂中没有丢掉“朗读”这个基本的教学手段。

朗读是眼、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种功效。

同学的表演,虽然只是课本翻译式的对白,但同学们能够走上讲台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现,他们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达到了背诵的要求。此时我又邀请同学与我一起朗读课文,同学们又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课堂氛围越来越浓.我们读完后,我又表扬了同学朗读比我好,批评自己放不开手脚,没能读出庄公那种慌张,急进的情感,同学们这时有了更大的响应.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

举一反三。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认为还是学生在最后的课外延伸当中,当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做为班级中的一员,在重大活动当中应当怎么做的问题时,我先让班长回答,班长举了自己在运动会上没能积极参与比赛,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关心比赛的同学而自责,同学们都更加兴奋了.接下来就有更多的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曾经不关心或没有这种意识的缺点,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积极改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四:《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冯小琳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让教师感觉就是出力不讨好,老师唾沫四溅,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昏昏沉沉,逐字逐句地记录,气氛沉闷,事倍功半。如此教学走入以教师讲代替学生学,唯恐漏掉某一文言词的教学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那么,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呢?本人以《曹刿论战》为例,进行了如下探索:

1、从“齐师伐我”的“伐”导入背景—— “乐学”。

讲析齐鲁之间战争的缘由,揭示课题,明白战争的性质,挖掘文言文中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在爱国卫国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使学生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长勺之战”产生浓烈的兴趣,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内涵,特别是对题目为什么不改成“长勺之战”

等,发生疑问,探究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兴趣、疑问、探究使学生走进文本乐学。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学生自译课文,师点拨难点——“学会”。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原文,培养文言语感不容忽视,扎扎实实地进行文言知识学习和积累。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文言词的梳理,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这一环节,以学生 “学会”文言基本知识为重点,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文言词后,学生四人小组逐句翻译,把不会翻译的句子画出来,在全班讨论疑难句子,教师在学生难点处给予点拨,学习方式由原来老师逐字逐句讲析翻译变为学,对于难点和不懂之处,由学生先讨论,不得而知时由老师重点讲析,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要知道其所以然。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3、讨论中,总结“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辩论中,明晰人物形象——“会学”。

关于这场战争取胜的原因,除了曹刿回答鲁庄公的两点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甲乙两小组,各自再寻找取胜其他原因。引导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去发现,两组学生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出战争的地点、战争的时机、战争的性质、鲁庄公的纳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长勺之战”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胜利最终。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之门一旦被打开,智慧的火花一定会让你惊喜不已、眼花缭乱。对《曹刿论战》中人物形象,学生分成甲乙胜双方展开辩论,对曹刿的认识双方的分歧并不大,对鲁庄公是不是昏君的认识,双方争论地不亦乐乎,各自有理有据。最后我做总结,把甲乙双方的认识都归纳进去。使学生明白,对人物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才更准确。由此,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会学习。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五:《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阳城五中 刘芳萍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语言十分简介,人物的对话没有写明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侧耳倾听,声色凝重,听罢,依然摇头,他可能还说了:“这也不是作战重要的条件啊,能说说你对百姓都做了哪些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低头沉思了片刻,还有什么呢?他突然像有了重大的发现,怎么把最重要条件忘了,他觉得他有更大气一点的公平意识,处理一切案件都很慎而又慎,真正考察事件真伪,弄清实际情况,绝不徇私情,真正从百姓利益出发,取信于民„„他抬起头凝神远望,仿佛忆起自己焚膏继晷,夙夜在公处理案件的情景。他深情款款地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话,真是此语既出,如闻天籁!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直起身来,深深地向鲁庄公鞠了一个躬。他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和敬重。他真想说:“你做的好啊!‘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积极而恭敬地请求鲁庄公打仗时让自己能做一个随从。

有备无患。课堂上,当引导学生尝试想象完第一段对话的表情之后,我把自己预先加好的表情资料投影了一下,学生自己以第一段为例,想象后面两段的人物表情。

然后,我让学生俩俩结伴,表演简短的文言文话剧,当然是先背台词,再上台表演,学生的兴趣可想而知,表演积极性很高,表演进行的生动有趣,全班同学兴味盎然,当各小组一一表演完之后,背诵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六:《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

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但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没有具体表情,只是“公曰”、“对曰”,交代了说话人而已。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表情需要我们体会上下文语境才知道。我让大家不妨合理想象,加上表情。这样做既有利于背诵,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写作时注意人物描写具体生动地表达。

要让学生加好表情描写,自己首先要想好如何加好。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研透教材。因此,备课时,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在文章中做出了相应的批注。

“何以战?”——曹刿是个有才之人,和鲁庄公说话,他肯定是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注意把握说话的语气语调。微笑吗?不,他们讨论的是打仗的大事,微笑不好,不够严肃,这里应该是严肃的表情,慎重尊重,又有商榷的口气。这样既体现对战事的关切,注意自己的身份。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自信满满,随口而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早就成竹在胸,究竟什么是关键条件,他心知肚明,他慢慢地摇摇头,表示否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侧耳倾听,声色凝重,听罢,依然摇头,他可能还说了:“这也不是作战重要的条件啊,能说说你对百姓都做了哪些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低头沉思了片刻,还有什么呢?他突然像有了重大的发现,怎么把最重要条件忘了,他觉得他有更大气一点的公平意识,处理一切案件都很慎而又慎,真正考察事件真伪,弄清实际情况,绝不徇私情,真正从百姓利益出发,取信于民„„他抬起头凝神远望,仿佛忆起自己焚膏继晷,夙夜在公处理案件的情景。他深情款款地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话,真是此语既出,如闻天籁!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深深地向鲁庄公鞠了一个躬。他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和敬重。他真想说:“你做的好啊!‘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积极而恭敬地请求鲁庄公打仗时让自己能做一个随从。

课堂上,当引导学生想象完第一段对话的表情之后,学生自己以

第一段为例,想象后面两段的人物表情。

然后,我让学生俩俩结伴,表演简短的文言文话剧,当然是先背台词,再上台表演,学生的兴趣可想而知,表演进行的很有趣,全班同学兴味盎然,背诵的问题迎刃而解。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七:《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本文设计上仍用了一直贯用的自读自学式古文教学。一导课上采用了直导质疑式。由学生读题目找关键字入手。学生们很快找出了”论”字,让学生接着猜想本文写的重点会是什么?会采用什么顺序?通过读文本验证。

二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上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讨论解决方式翻译课文。重点提示了古今异意词和词类活用等疑难,学生在翻译上问题不大。第一课时重点放在了读译上。研读为什么略写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的写法特点,积累三段中出现的词语一鼓作气南辕北辙所向披靡等。

第二课时重点问题研读人物形象。

在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上,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文中找出一个可作课文线索的词,并分析其表现。学生们很快找出了“远谋”一词并根据下文找出了曹刿远谋的表现,战前三问取信于民,战中把握作战心理,战后善于观察敌情。结合有关品析后顺势引出了肉食者鄙的表现:战前寄希望于臣子神灵战中贸然进改,战后不明原因。 2从文中找出一你认为关键性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学生很快找出并从结构内容上做了到位分析。

3在人物分析中从文中哪个句子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曹刿(庄公)时,”对曹刿点评到位。但对庄公形象仅停留在愚笨,胜了不知原因上,不会深入文本读出鲁庄公的善于用人,诚信,善待大臣敢于

放权用人不疑等。只得引导学生再读三问三答句和指挥作战语句,很快学生读出了不怕牺牲不耻下问同甘共苦的庄公等。

4这样轻易就分析出了鲁胜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环节

出示了“宋楚弘之战”(子鱼论战)一文,让学生通过读原文,读译文。对比分析宋襄公鲁庄公,曹刿、司马子鱼形象,可惜时间不太够。在品读子鱼形象时,学生发出残酷的叹声,我顺引出了当年对越反击战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战争中对敌人同情就是对自己残酷,战争残酷和平不易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要有颗爱心。

在学生们的深思中结束了本课。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八: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引入故事让古文教学增添趣味

教《曹刿论战》有感 周巧霖

我们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薄落,学古文很费劲,也很被动。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读顺文章都很难,更何况是对词义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这对他们真的比登天还难。人往往就是如此,事情太难了,自己也没信心,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比如自己也曾试图改变古文教学的困境,也曾屡试屡败。心中无限懊恼。 今天在教《曹刿论战》这一课时,我仿佛在阴霾中见到些许的亮光。心中涌出些许的快乐。我是这样教这一课的。在导入部分我引入的有关战争的话题。“在你们眼中,战争要取胜得靠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战争要靠智慧。”也有的说:“要靠勇气。”还有的说:“要靠谋略”------看来学生对战争这个话题还挺有想法的。在学生讨论差不多的基础上。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解放战争八路军战胜国民军的故事。八路军的小米夹步枪能战胜国民军的飞机、坦克、大炮。靠的是什么?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其实战争民心向背也是至关重要的。“齐师伐我”国难当头,曹刿请求接见鲁庄公。见到鲁庄公,曹刿当头一问:“您,凭什么打一战?” 鲁庄公得意洋洋的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大臣和神灵身上。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这些想法。最后鲁庄公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肯定了鲁庄公

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其实就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讲到这里,我顺势又给学生引了“拒子入门”中子发将军的母亲对孩子的教导:“越王勾践伐吴的时候,有人献给他一罐酒,越王让人把酒倒在江的上游,叫士兵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没有尝到酒味。却鼓舞了全军的士气,提高了战斗力。”母亲的教导不仅让子发,而且也让我们明白只有爱民如子,方能赢得民心。 这个道理通过两个故事的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相信学生是有所得的。或许有人认为学古文变成了讲故事,有些华众取宠之嫌。但我觉得只要对学生有利,我们不妨去尝试一下。毕竟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让我们能迎来古文教学的那片晴空,而努力吧!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九: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传统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为此,教学时我这样设计的教学环节,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首先,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同桌为一个小组,翻译课文,如有不理解的由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做到对课文内容上的整体感知。其次,我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你觉得曹刿是一位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生:爱国的人。

生:很有谋略的人。……

一时间这个正面人物的形象便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清晰了。我顺势问,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的呢?

生:从战前准备可以看出。当曹刿问“凭什么作战”时,鲁庄公摆出了三个条件,前两个条件曹刿都否定,而肯定了第三个条件,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他能把“取信于民”这个条件摆在首位,可看出他远谋。

生:从作战中也可看出。曹刿选择在齐军三次击鼓后再击鼓进军,在齐军辙乱旗靡的情况下追击,足见他很有谋略,用书上的话说就是深谋远虑……

分析到这个地步,水到渠成地问学生,从他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学生会很自然的说出做事要有远见、把眼光放长远等,由此完成对本科人文内涵的挖掘和德育的渗透。这似乎很完美了,可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呢?其实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鲁庄公,他虽然“鄙”,但也有可取之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鲁庄公是昏君吗?在他身上有没有可取之处?听了我的问题学生们嘘声一片,似乎告诉我:“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不过很快恢复了平静。我启发说:“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现在我们就来发现一下鲁庄公身上的可取之处。”经我的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纷纷发言,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鲁庄公虽鄙,但他不是昏君,更不是暴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就是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习的长处。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我觉得文本的德育因素有很多,关键要看教师从哪个角度给予积极的引导,更不能对学生的观点不加思考的予以否定。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篇十: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板书: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