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3    阅读: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一
《题乌江亭(杜牧)学习目标》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二
《杜牧《题乌江亭》赏析》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三
《题乌江亭(杜牧)学习目标》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四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观棋长吟 邵雍

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

搜罗神鬼聚胸臆,措臻山河入范围。

局合龙蛇成阵斗,劫残鸿雁破行飞;

杀多项羽坑秦卒,败剧符坚畏晋师。

座上戈铤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死生共抵两家事,胜负都由一着时。

当路断无相假借,对人须且强推辞;

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

善用中伤为得策,阴行狡狯谓知机。

请观今日长安道,易地何尝不有之?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杜牧

处士有儒术,走可挟车辀。

坛宇宽帖帖,符彩高酋酋。

不爱事耕稼,不乐干王侯。

四十余年中,超超为浪游。

元和五六岁,客于幽魏州。

幽魏多壮士,意气相淹留。

刘济愿跪履,田兴请建筹。

处士拱两手,笑之但掉头。

自此南走越,寻山入罗浮。

愿学不死药,粗知其来由。

却于童顶上,萧萧玄发抽。

我作八品吏,洛中如系囚。

忽遭冀处士,豁若登高楼。

拂榻与之坐,十日语不休。

论今星灿灿,考古寒飕飕。

治乱掘根本,蔓延相牵钩。

武事何骏壮,文理何优柔。

颜回捧俎豆,项羽横戈矛。

祥云绕毛发,高浪开咽喉。

但可感鬼神,安能为献酬。

好入天子梦,刻像来尔求。

胡为去吴会,欲浮沧海舟。

赠以蜀马棰,副之胡罽裘。

饯酒载三斗,东郊黄叶稠。

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

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

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

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

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

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

歌阕解携去,信非吾辈流。

咏淮阴侯 王珪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沁园春 王奕

唐李太白,访贺知章,浩歌此楼。想斗酒百篇,眼花落井,一时豪杰,千古风流。白骨青山,美人黄土,醉魄吟魂安在否。江南客,因来游胜践,稽首前修。悠悠。往事俱休,更莫遣兴亡狂白头。也莫论高皇、莫论项羽,谁为黄帝,谁为蚩尤。拶破愁城,吸乾酒海,袖拂安梁舞暮秋。题未了,又笑骑白鹤,飞下扬州。

题汉祖庙 李商隐

乘运应须宅八荒,

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

项羽何曾在故乡。

题汉祖庙 罗颖

项羽英雄犹不惧,

可怜容得辟阳侯。

失题 秋瑾

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

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

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

刘秀雷震昆阳鼓,

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

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

每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

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

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 苏轼

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

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

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

(去岁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极可畏。

)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

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

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

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

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

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

山中归时风色变。

中路已觉商羊舞。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

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县前已窖八千斛,(今春及今,得蝗子八千余斛。

)率以一升完一亩。

更看蚕妇过初眠,(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未用贺客来旁午。

先生笔力吾所畏,蹙踏鲍谢跨徐庚。

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

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

中和乐职几时作,试向诸生选何武。

安期生并引 苏轼

安期生,世知其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生尝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

予每读此,未尝不废书而叹,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谁为之。

故意战国之士,如鲁连、虞卿,皆得道者欤?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

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

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

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

事既两大缪,飘然籋遗风。

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

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

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

茂陵秋风客,望祀犹蚁蜂。

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悲歌行 陆游

士如天马龙为友,云梦胸中吞八九,秦皇殿上夺白璧,项羽帐中撞玉斗。

张纲本不问狐狸,董龙何足方鸡狗。

风埃蹭蹬不自振,宝剑床头作雷吼。

忆遇高皇识隆准,岂意孤臣空白首!即今埋骨丈五坟,骨会作尘心不朽。

胡不为长星万丈扫幽州?胡不如昔人图复九世雠?封侯庙食丈夫事,龊龊生死真吾羞!

项里观杨梅 陆游

山前五月杨梅市,

溪上千年项羽祠。

小繖轻舆不辞远,

年年来及贡梅时。

张良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

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徐州道中 文天祥

彭城古官道,日中十马驰。

咫尺不见人,扑面黄尘飞。

白头汉王缟素师,美人燕罢项羽啼。

一时混战四十万,天昏地黑睢水湄。

乃知大风扬沙失白昼,自是地利非天时。

汉王仓皇问道西,一儿一女嘻其危。

太公吕后去不归,俎上宁有生还时。

未央称寿太上皇,巍然女娲帝中闱。

恨 徐寅

事与时违不自由,

如烧如剌寸心头。

乌江项籍思归去,

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习霜将破夏,

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消处,

莫比人间取次愁。

贺新郎 王奕

有客过东鲁。自葛水、泛舟西下,帆开三楚。万里湖光磨水镜,际五老、落星烟渚。又飞过、二姑门户。彭泽柳青新旧色,望九华、依约池阳路。风雨庙,乌江羽。蛾眉牛渚皆如故。问缘何、鲁港汀洲,江声无语。采石书生勋业在,吊锦袍、公子魂何处。流恨下、秦淮商女。多景楼头吟北固,笑平山堂里谁为主。且烂饮,琼花露。

大江东去/念奴娇 黎廷瑞

鲍鱼腥断,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空费咸阳三月火,铸就金刀神器。垓下兵稀,阴陵道隘,月黑云如垒。楚歌哄发,山川都姓刘矣。悲泣呼醒虞姬,和伊死别,雪刃飞花髓。霸业休休骓不逝,英气乌江流水。古庙颓垣,斜阳老树,遗恨鸦声里。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

八声甘州 黎廷瑞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五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历史记载: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

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简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题汉祖庙 李商隐

乘运应须宅八荒,

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

项羽何曾在故乡。

乌江 孟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咏史诗·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霸王别姬

上西楚霸王

我是项羽。

我很喜欢这个名字。羽,象征着飞翔,自由,优美,辽阔。

我小的时候,曾经想过做一个诗人。我有着与天俱来的诗性。这与我所处的环境有关。楚风质朴,粗犷,它陶冶着我。我翻了几本诗书,发现伟大的诗人都是清瘦的,落魄的,我不想我的人生凄凄惨惨戚戚,又不屑当一个伪诗人,所以我毅然从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厮杀战场,才是真正的男子,血性男子。

我喜欢那种飞扬的生命,激昂,绚丽。

人们说,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我相反。长时间安稳平静的生活,可以使人丧失仅剩的一点野性,变得温良,孱弱,逆来顺受,如同家狗和鸡。

我喜欢我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是英雄。我将会是英雄。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游稽山。全县百姓都跑去争睹龙颜风采。伯父项梁也拉着我去了。

人们踮起脚跟,伸长脖子,好象被什么东西拉着往上提一样。我身高九尺,自然不必跟他们那样摆出那经典的姿势。层层护卫中,黄色轿子上,一个羸弱的老人接受众人的膜拜和欢呼,目光呆滞,如一树跟。

传说中吞六国,统天下的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居然是这样样子。

我大失所望。

一个人想成为英雄,就必须打败世人所推崇敬服的英雄。但秦始皇太老了,被奢淫糜烂的后宫生活腐蚀掉了锐气和斗志,行将就木,只是一只纸老虎。他不是我的对手,打败他并不值得荣耀。同时,我也看到了英雄暮年的悲哀。

公元前209年春。我像往常一样,一个人骑着乌骓马,到江边散步。 山花烂漫。波光明媚。一只苍鹰在碧空中盘旋。天地一片寂静,好象永恒,又好象随时将被打破。

我突然一阵感伤。我已经24岁了,却一事无成。我觉得自己有一种朦胧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有一种生活,波澜壮阔的生活,就在前面不远处等着我,我却不能走进去。茫然。我该何去何从。我身上青春的血液,逐渐苍白无力。哦,难道我会沦落为一只公鸡吗?空有一双翅膀,却不能飞翔。

我有了吟诗的冲动。我有预感,这首诗喷薄而出,一定异彩非常。这时,远处传来混乱的喊叫声和厮打声。思绪被打断,我怒气冲冲拍马过去。

几间茅舍里外,十几个秦兵正在污辱一群女子。地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具男子的死尸。一个女子看见我,急呼:“英雄,救命!”我心头一震。那是一双美丽无比的眼睛,放射出明丽的惶恐。我一剑刺死正在扯她衣服的秦兵。我感觉到身上的血液开始升温,趋向沸腾。其余的秦兵一拥而上。我的剑法快而猛,招招致命,一下子便解决掉了他们。 我勒住马,看着那女子。她也在看着我。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的血又急促流动起来。我弯下身,伸手搂住她的腰肢,在她“哎呀”的惊呼声中,一把拉上马背,策马而去。

她是虞。

回去后,我一直端详她的眼睛。难以描述的眼睛。柔弱如兔,清澈如溪。忧郁的时候让人心碎,笑起来又春光无限。有时又扑朔迷离,带着渴望的神色,野性的气息,能够让人为之决斗。

她可以让人平静如水,又可以点燃你的心火。

半夜,我总是会醒过来。乌骓马在风中低嘶,匣子里的宝剑,也在隐隐鸣响。

我终于奔赴沙场了。我知道,那才是属于我的生活。

巨鹿之战是我的成名作。我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部队。作壁上观的诸侯对我又佩服又害怕,进辕门的时候双脚发抖,不敢抬头。我被推选为诸侯盟主。我成为天下英雄。

然而,我觉得孤独。三十万将士齐呼:“大王!”山谷轰鸣,惊吓跑无

数飞禽走兽。我轻轻挥手,目光如炬。然而,我觉得越来越孤独了。 回到帐里,虞姬准备好温酒。我搂住她,一饮而尽。我喜欢搂抱她。只有当搂住她温暖柔软的身体时,我才感觉到真切,充实,仿佛飘荡的蒲公英找到了栖息的土地。

只有虞姬才理解我,只有她才能给我力量。

之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秦始皇以死,他的儿子不堪一击。我把天下分给了十五个王,自己为西楚霸王。

曲终人散后,我突然感到强烈的无聊和寂寞,就好象慕名而攀登一座名山,历经艰辛爬上之后,发现风光不过如此,又无处可去,无事可做。

我告诉虞姬。虞姬说,这世上有一种鸟叫做无脚鸟,它们不能够停息,只可以永远不停地飞,当停下来之时,也就是死亡之日。

我没有停止飞翔。各王很快就造反了,我又开始了南征北战。最后,刘邦成为叛军之首。说实话,我看不起刘邦,跟他做对手是一个耻辱。他是个无赖。当然,英雄莫问出处。我的意思是,英雄要有英雄的本色,比如说,勇气,豪爽,敢作敢为。他没有。他有的只是无赖本性,狡诈,无情,自私,为了逃命让部下假扮自己而被烧死,把亲生儿女推下车,眼看着父亲被烹居然还开口讨一杯羹。最让我不齿的是,他从来不讲信用,和约纸上墨迹未干,立即偷袭。大丈夫一言久鼎,出尔反尔绝非英雄所为。虞姬说,刘邦才不想做英雄,他想做的是帝王。 荥阳战败后,刘邦龟缩在广武山城,死不应战,躲了一年。

我有点烦,不想再拖下去。于是到阵前下战书:单挑。以最男人的方式解决两个人的战争。刘邦不敢接受。他非但不是英雄,连男人都不是。我彻底鄙视他了。

我相信宿命。垓下之战,我遭遇生平第一惨败,而且是败给了韩信,我曾经的部下。我相信这是上天给我的讽刺。

我满身血迹回到帐营,把槊一扔,大骂汉军没有一个是男人,不敢与我正面交锋。虞姬想帮我拭去盔甲上的血迹,我说不用了,今晚睡一觉,明天再与他们决一死战。

虞姬把火灭了几盏。朔风很大,夹杂着战马的低啸。我很快就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那是我与虞姬第一次相见的时候。镜头晃动,声音吵杂。虞姬弱柳扶风地向我呼喊:“英雄,救命!”

我惊醒了。睁开眼睛,虞姬就在身旁,还没有睡。然后我听见远处此起彼伏响着楚歌声。我有些吃惊,难道汉军已经尽得楚地了吗? 此时,部下进来报告,已到年底,士兵无心恋战,又闻楚歌,思乡情浓,大批逃逸,势不可抑。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六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七
《题乌江亭》

鸿门宴教案

————施丹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③肯:岂肯,怎愿。

译文: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

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了昆明。

这一年元封元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但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句话,就成为后世学人的追求目标。

《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马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八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杜牧阅读答案篇九
《题乌江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