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饮酒其十七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3    阅读: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一
《简论_饮酒_其十七_诗的寓意》

2004年第4期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4,2004 Journalofjiu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总第129期)

(SumN0129)

简论《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

沼口 胜文 李寅生译

1

(1日本文教大学文学系;2广西大学中文系 南宁 530004)

  摘要:文章在征引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陶渊明《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阐明此诗是以刘裕讨伐其政敌司马休之为题材的作品。

  关键词:陶渊明 《饮酒》(其十七) 寓意 刘裕 司马休之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0-(05)

在东晋王朝(317-420),帝实力的刘裕(356-,心。

安帝义熙八年(412),刘裕消灭了与他一同打倒篡权者桓玄、实现复兴晋室的荆州刺史刘毅

兄州刺史刘藩,以及尚书仆射谢混、丹及其堂弟六

刘裕为参军时,其幕下的诗人陶渊明(365-427)记载了刘裕上述行事。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如

《述酒》诗等,对此都是有所反映的[1]。依笔者所见,陶渊明的组诗《饮酒》(其十七)诗,是以刘裕讨伐其政敌之一司马休之事件为题材的作品。

《饮酒》(其十七)诗全文共八句,在组诗最短的诗篇。其诗如下: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如果列举这首诗在结构方面的特征的话,其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内容上是截然分开的。前半部分吟咏了生长在前庭的幽兰,在清风的吹拂下,其所发出的熏香与周围的萧艾有所区别;而后半部分则希望在迷失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觉悟,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它所讲述的是人生的哲学或处世观,末尾以极为意味深长的一句古谚语作结。所咏幽兰秉性的前半部分与所叙人生的哲学或处

阳尹郗僧施等;第二年,又杀了前将军诸葛长民、《饮酒》二十首诗中,它与其二、其六一样,属于其弟辅国大将军黎民、堂弟宁朔将军秀之;义熙十一年,讨伐并清除掉了作为宗室重镇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驸之和雍州刺史鲁宗之。扫清了国内政敌的刘裕,北伐了羌族姚氏的后秦,从义熙十二年八月到义熙十四年一月,前后费时三年,终于最后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刘裕杀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恭帝,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接受了恭帝的禅让而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宋永初二年(421)九月,他杀害了已降为零陵王的恭帝。刘

裕之所以在安帝之后又立恭帝,是因为他相信)。“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见《晋书・安帝纪》

所谓“昌明”,是安帝、恭帝之父孝武帝司马曜的

Ξ收稿日期:

2003-12-23

)男,日本文教大学文学系教授;译者:李寅生(1962- )男,教授,博士。作者简介:作者:沼口 胜(1937- 

2004年第4期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世观的后半部分,给人以脉络上割断的印象。这种意义上的断层现象,正是我们应该思考之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应该对这首诗从前的几种解释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

这首诗被认为是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过去时,发现出仕是一个错误而归田时所作,这种倾向早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四部丛刊本)曾引其文如下:

  汤东涧曰:兰薰非清风不能别,贤者出处之致,亦待知者之知耳。渊明在彭泽日,有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语,所谓失故路也。惟其任道而不牵于俗,故卒能回车复路云尔。鸟尽弓藏,盖借昔人去国之语,以喻己归田之志。

汤汉解释的要点是以兰喻贤者,知者。贤者出处的深意,,即便有出仕之误,因而能。“鸟尽废良弓”一句,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为范蠡离开越国后写给大夫文种信中的话,根据“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解释其含义,是值得注意的。

此外,还有全诗是讽喻当时政局、时事的说法。如清代陶必铨《萸江诗话》的观点,大致属于这类。

  非经丧乱,君子之守不见,寓意甚深。觉悟念还,傅亮、谢晦辈不知也。陶必铨还在对《饮酒》序的注释中谈到:

  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喻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所托。

陶必铨第一条中所说的“丧乱”,是指第二条中“晋宋易代之际”而言,亦即大概指前面谈到的刘裕讨灭或肃清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人之事。第一条中所提到的傅亮、谢晦,是宋少帝(刘义符422-424在位)、宋文帝(刘义隆424-453在位)所诛灭的权臣。如按陶必铨的解释,

风(清凉)之意。

解释内容最为彻底的,可以说是民国古直的《陶靖节诗笺》了。古直注释的特征,大致有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词语典故的新说,特别是与《楚辞》有关的内容。如“清风”一词,他认为出自并引用了此书的三国吴人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之说。如按此来解释的话,“清风”是为预告秋、冬到来的风。再如“幽兰”、“萧艾”的典故,他认为是出自《楚辞》“离骚”的“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句。他同样认为是引自“,和“九章・抽思”的“,并解释为“‘行行失故路’,即此意也”。

第二,从刘裕对政敌的疯狂弹压、杀戮的有关事件入手进行解释。古直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话:“果若人言:‘高鸟尽,良弓藏’”。继而他推论道:

  直案:晋义熙八、九年之交,刘裕诛锄异己不遗余力,刘藩、谢混、刘毅、诸葛长民兄弟,皆见夷戮。史记诸葛长民之言曰:“昔年醢彭越,今年杀韩信,祸其至矣。”既而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蹈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邪!”诗盖因此托讽。

在古直之后,对这首诗的解释多采取述作者归田之意说和托讽晋宋易代说的综合观点。即前半部分中的“幽兰”是作者的自喻,末尾句用诸葛长民的“今年杀韩信”作结,象征了刘裕弹压、杀戮异己的形势。作为这种说法的一个例子,一海和义《陶渊明》(中国诗人选集4・岩波书店1958年出版)的解释即是这样:

  前庭悄悄盛开的兰花,其所包含的浓郁幽香,等待着清爽微风的吹拂。清风吹过时,它与其它杂草的味道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漫长的跋涉中,我迷失了自己本来的路,不

在南宋时就已在汤汉(号东涧)的解释中出现了。《国语・周语》的襄公之语:“火见而清风戒寒”,

兰之薰喻君子所守的节操,清风是比喻丧乱的北

・12・沼口 胜文 李寅生译:简论《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

想什么办法而置身于自然之路,或许也是一种开路的方法吧。人们经常是在觉悟之后,思想才回到原处。良弓就是因为没有了飞鸟成为了废物才被人遗弃的。

在一海知义的解释中,他还认为:“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与第八首的前半部分具有相同的表达思想”。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饮酒》(其八)的前六句(全诗共十句)如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关于诗中的“青松”一词,一海知义认为“陶诗中经常描写青松,即使是没有什么直接的目的,但至少也象征着他的理想,属于必读的内容。”其十七诗中的“幽兰”,其八诗中的“青松”也都与此义同,虽不直接是作者自身的比喻,但至少也具有象征其理想的可能性表达思想相类似,或理想图的解释,。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的解释。他认为《饮酒》序文中的“聊命故人书之”的“故人”是指颜延之(384-456),延之在其幕府主人江州刺史刘柳(?-416)死后,又成为了刘裕的世子义符的中军参

梁沈约所撰《宋书・武帝纪》记载了如下内容:

  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宗室之重,又得江汉人心,公疑其有异志,而休之兄子谯王文思在京师,招集轻侠,公执文思送还休之,令自为其所。休之表废文思,并与公书陈谢。十一年正月,公收休之子文宝、兄子文祖,并于狱赐死,率众军西讨。上文中的谯王文思,虽为休之的长子,但在其兄尚之死后,因袭其爵位而成为了他的养子。对于刘裕的严酷处置,休之的“上表自陈”之文如上所记。其文虽承认了刘裕的功绩,但仍以八。其中的有,(今湖北省江陵)。其事在《武帝纪》的记载是:

  休之府录事参军韩延之,故吏也,有干用才能。公未至江陵,密使与之书曰:“文思事源,远近所知,去秋遣康之送还司马君者,推至公之极也。而了不逊愧,又无表疏。文思经正不反,此是天地之不容。吾受命西讨,止其父子而已。彼土侨旧,为所驱逼,一无所问。往年郗僧施、谢邵、任集之等,交构积岁,专为刘毅谋主,所以至此。卿等诸人,一时逼迫,本无纤衅。吾处怀期物,自有由来。今在近路,正是诸人归身之日。若大军登道,交锋接刃,兰艾吾诚不分。故具示意,并示同怀诸人。”

上文中的人名、用语,有些地方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康之”是前面提到的司马尚之的堂弟名。“经正”指君子应守的常道,即仁义礼智之正道,其典出《孟子・尽心下》中的“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在郗僧施、谢邵、任集之三人中,郗僧施被刘毅所请,为南蛮校尉,他与刘毅共命运,唐房玄龄所撰的《晋书》卷六十七有他的传记。其他二人大概也和僧施的命运相同。再如,“处怀期物”在《晋书》“宗室・司马休之传”中作“虚怀期物”,指在待遇方面无私心之

军,当他离开建康(今南京)时,陶渊明写诗给这位年轻的友人,这首诗是劝其辞官隐退的讽喻之作。

概括地研究上面的几种解释,笔者认为在这些说法中,其十七诗中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意义的脉络联系方面,并不是象陶必铨、古直所解释的那样。在二者的解释中,诗中的词语与寓意的关系说明得还不十分充分,作诗的动机也说明得不很清晰。下面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说明之。

如前面所言,依笔者愚见,其十七诗是以义熙十一年(415)正月刘裕讨伐司马休之事件作为题材的作品。虽然是众所周知,但其中的事件还是要说明一下。

2004年第4期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

意。“兰艾吾诚不分”在“司马休之传”中作“兰艾杂揉,或恐不分”。

对刘裕来的密信,《宋书》还记载了韩延之给刘裕的回信,其前半部分的要点主要如下:

以文思事件为借口的此次西讨师出无名。司马休之忠于国家,人们对他持以亲爱的态度,认为他是个人材。他还尊重对复兴王室有功的刘裕,每当有事总要听从刘裕的指示。谯王文思以“微事”被弹劾,他亲自上表逊位,表明了忠诚的态度。即使有什么重大过失,他也没有什么隐瞒。这次为了解释误会,早早地就派遣使者过来。作为当事人,猜测刘裕的意思不是这样吗?为什么还要征讨呢!自义举以来,诸侯有事都先咨询刘裕然后再上奏天子。谯王被宰相所责,休之上表废其爵位。刘裕所说的“经正”到哪里去了呢!送来上表使者又有什么办法呢!这真是罪,何患无辞”!

接着,  ,谁不见足下此心,!天地所不容,在彼不在此矣。来示言“处怀期物,自有由来”。今伐人之君,啖人之利,真可谓“处怀期物,自有由来”者矣。刘藩死于阊阖之内,诸葛毙于左右之手,其言诧方伯,袭之以轻兵,遂使席上靡款怀之士,阃外无自信诸侯,以是为得算,良可耻也。贵府将佐及朝廷贤德,寄性命以过日,心企太平久矣。吾诚鄙劣,尝闻道于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宁可无授命之臣乎!未能自投虎口,比迹郗、任之徒明矣。假令天长丧乱,九流浑浊,当与臧洪游于地下,不复多言。

上文中的“刘藩死于阊阖之内,诸葛毙于左右之手”,是指刘毅请求让身为兖州刺史的堂弟刘藩作自己的副手,刘裕假装答应,待刘藩入朝后将他捉住赐死之事;以及诸葛长民在与刘裕谈话结束后,被隐藏在幕中的壮士丁日午杖毙于座中之事。文末所提到的臧洪是汉末袁绍的手下,时为东郡太守,其盟友张超被曹操围困后,他向袁绍请派救兵被拒绝,后张超被族灭,他因与袁绍结

怨而被杀。延之自比臧洪,可见刘裕被他看成了袁绍。

刘裕看完了延之的信,叹息着以示众人,并说“事人当如此。”

以上所引是刘裕讨伐司马休之时与其故吏韩延之之间交往的信件。笔者认为,在所看到的两者的书信,以及两者与陶渊明交往的关系中,实际上并不是解释《饮酒》其十七诗的关键。而其关键所在则是下面需要说明的内容。

在刘裕的密信中,所说的“若大军登道,交锋接刃,兰艾吾诚不分。”是警告一旦开战,兰即君子,艾即小人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属于对延之的威吓之语。具体而言,“兰”大概指韩延之((及其一

党))不分”的话中获得,不屈服于刘裕的,把已经察觉到死亡但仍决意与休之共命运的韩延之称为了国士,并把他比喻为与脱然而至的清风及与萧艾有所区别的幽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清风”意味着刘裕讨伐所带来的死亡恐怖。

关于“兰艾吾诚不分”一词,是一个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被桓玄所杀的尚书令司马元显(383-402)有六子,他们虽与其父命运相同,但

却有第五子法兴避难蛮中,后又归来之事。周围的人希望他继元显之父道子(364-402)的后嗣,但被刘裕发现是有人假冒后,遂被弃市[2]。此事在休之的自陈文中记载如下:

  裕吞噬之心,不避轻重,以法兴聪敏明慧,必为民望所归,芳兰既茂,内怀憎恶,乃妄扇异言,无罪即戮。

休之的自陈之文,刘裕肯定看过。因而密书中的“兰艾”之语,或许是受到文中的“芳兰”一词的影响而使用的吧!

此外,韩延之回信中的“诸葛毙于左右之手”一句,也与其十七诗末尾句“鸟尽废良弓”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韩延之是刘裕的“故吏”史书已有所载,而此诗的作者陶渊明也曾是刘裕的参军和幕僚,在这种关系中,作诗的动机能不包藏

・14・沼口 胜文 李寅生译:简论《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

于其中吗?无论是哪个问题,这里所谈都到此为止,详细内容则在下章论述。

上面一章所谈的“兰艾(吾诚)不分”、“诸葛毙于左右之手”等语的典故和思想,在其十七诗的解释中,是会产生一些变化的。怎样展开这些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清风”、“任道”等诗语该怎样解释,都是需要加以研究说明的。

《宋书・武帝纪》所载刘裕密信中的“兰艾吾诚不分”一句,在《晋书・司马休之传》中作“兰艾杂揉,或恐不分”,已在前面有所指出。现对其略语“兰艾不分”进行分析。

“兰艾不分”一词,在其十七诗前半部分第四句所看到的重要解释,前文已作过说明。这里是要对这个词进行细致的体味。“兰”,属于兰类的“芳草”,它表现了与“萧艾”的对比,是《楚辞》“离骚”。即,兰其不可佩”,,这些是由古。

在刘裕之前,有化用“兰艾———”四字成语的用例。

《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李善注引《傅玄・鹰兔赋》:秋霜一下,兰艾俱落。

《艺文类聚》卷五十八引《庾阐・为庾稚恭檄蜀文》:凡百黎民,秋毫不犯,檄到勉思良图,自求多福,无使兰艾同焚。

《晋书・孔坦传》: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在刘裕之后虽有用例,但却是与“兰艾不分”相类似。

《宋书・沈攸之传》:今复相逼,起接锋刀,交战之日,兰艾难分。

在以上几例中,“兰艾俱落”是指因降霜草木俱凋落而难以本分其中的好坏;另外的“兰艾同焚”、“兰艾难分”二词,都是指因战祸人们同归于尽而分不出贵贱贤愚。亦即这些表现都带有秋天的肃杀气、战争的杀戮气所共同的物象。“兰艾不分”也属于这个范畴。这个“杀”字所概括的

共同物象,与《老子》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有关,被称为是不祥的物象。按此说法,其十七诗末尾句的“鸟尽废良弓”的不祥物象与“兰艾不分”是极相吻合的,诗的前半部分与末尾句形成了互相呼应。“幽兰”喻韩延之,“清风”并非指风,正如前面古直所言,它是指霜降之后戒人防寒之风,具体而言是指刘裕讨伐所带来的恐怖气氛。陶必铨所评论的“非经丧乱,君子之守不见”,其深意亦即在此。

下面将就“诸葛毙于左右之手”一句进行考察。

其十七诗的“鸟尽废良弓”一句,从古直以。然而另一方面,。402,桓玄派使者对刘牢之谈:“鄙语有之:,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于勾践,韩、白戮于秦汉”,使者告诫刘牢之,自古以来功臣能得到酬谢是极少的(《晋书》刘牢之传)。“鸟尽废良弓”一句,与刘毅被杀时诸葛长民所言:“昔年醢彭越,今年杀韩信,祸其至矣”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于韩延之在回信中所说的“刘藩死于阊阖之内,诸葛毙于左右之手”,指与刘藩同被刘裕诈术所诛杀的诸葛长民。按此说,其十七诗的“鸟尽废良弓”一句,正如延之在回信中所谈到的意思一样,其寓意指刘裕以鲜血来肃清政敌是毫无疑问的了。

再就其十七诗的第六句“任道或能通”进行考察。

就结论而言,笔者认为,“任道”是指坚守道义、勇于负责的仁人、君子、志士的一种行为,其典出《楚辞》“九章・橘颂”: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类任道兮”一句,王注本作“类可任兮”。但正如下面的后汉王逸注所证,作“任道”大概是较为正确的。

  言橘实赤黄,其色精明,内怀素白,以言贤者亦然。外有精明之貌,(下转第45页)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二
《饮酒赏析及答案》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训练及答案

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

是: , 。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

界”的两句诗是: , 。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 , .

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 , 。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 。

7、诗中 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

么?)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 生

活,“真意”是指 。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

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14、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说说其原因。

16、诗中问答妙趣盎然,形象生动,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同样运用了设问的句子是: , 。

17、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

心灵的宁静。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 ? 。

18、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1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

21、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 , 的淡

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 , 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 , 的坚毅无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22、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23、诗中: , 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24、“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

赏析

2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

26、“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27、诗中“心远”的意思是 ,在诗中的作用是

28、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

好的,也有认为它不好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9、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 的特点。

30、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31、《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 。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 ※ 参考答案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车马喧

8、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

9、示例一:“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处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示例二:因为“见”是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飘逸的悠闲心情。而“望”“看”属于有意识地注视、远观,使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也缺乏有“悠然”的情味。 示例三:“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望机的天真意趣。 示例四:因为

用“见”字,就好似无意之中,南山撞人了自己的眼帘,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改为“望”字,表示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就变得兴味索然。

10、隐居或田园 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

11、D 12、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

13、秋景晚霞图、远望南山图、徜徉篱下图、慢摘菊花图、飞鸟回巢图、晚霞掩映图、悠然自得图等

14、秋季的傍晚,诗人徜徉在简陋的篱墙下,手捧摘来的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抬眼见到南山正掩映在夕阳之下,飞鸟结伴回巢,景象佳妙神奇,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的意境。 作者通过展现这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那一份恬静、闲适、惬意的情怀以及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的思想情感

15、①这首诗是组诗中的一首,总题为“饮酒。”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写的,所以题为“饮酒”。②其实,作者在饮酒之后,醉眼迷离,心中多少有些快意,暂时忘却并远离自己在现实中的烦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大自然的纯洁、闲适、恬美融合在一起,眼睛里都是美的色彩,美的景物,山、鸟、花、霞、人交互相爱,亲切自然。也由此题为“饮酒”。 16~1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污浊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毕生追求。(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

19、此句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表现出物我合一、浑然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三
《饮酒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蕴涵着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 第一句看似平淡,

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

第三句借势发问,

第四句给出答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 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 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Good bye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四
《陶渊明《饮酒》欣赏》

陶渊明《饮酒》欣赏

饮酒(其五)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世间。

3.尔:这样。

4.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7.日夕:傍晚。

8.山气日夕佳:山上的云气傍晚时很美。

9.相与:结伴而归。

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说出来却忘了要说的话。

11.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

12.真意: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13.辨:辨识。

译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品评赏析

(1)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

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2)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

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饮酒二十首全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

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五
《饮酒 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  【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  【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

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  【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  【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

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本文来源: 我爱语文[ / ]欢迎光临最大的语文公益网站!---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六
《《饮酒》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 篱 辨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说说7、8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自然。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七
《饮酒赏析》

《饮酒》

一、诗歌散译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南山山气氤氲(yīn yūn ),夕阳西落,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二、赏析题。

1.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能远离俗世,不受世俗事物的干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世界?蕴含了什么哲理?

①“心远”意即“一颗远离俗世的心”,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②哲理:只要精神超凡脱俗,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心灵宁静。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是否可以改成“望”或“看”?

①“见”写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跃入眼帘时那种欣喜之情,符合“悠然”之趣。②“望”或“看”则表示有意去寻,无法传达出诗人的那种恬淡自然的心情。

4.谈一谈你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的理解。

这句诗,“采菊”之行、“南山”之景与“悠然”之情巧妙融合,既刻画出一位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又表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5.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①“见”写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跃入眼帘时那种欣喜之情,符合“悠然”之趣。②“悠然”一词形象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怡情自然、恬淡闲适的心情。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傍晚南山夕阳西下,山气氤氲,静谧的景色令人陶醉;远处传来一阵唧唧喳喳声,原来是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一切都那么悠然自在,各得其所。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玷污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三、理解性默写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

2.陶渊明的《饮酒》中描写南山暮景自然意趣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饮酒》一诗中,情景交融,表现出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饮酒》一诗蕴含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6.《饮酒》(其五)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上句揭开谜底,体现了作者心情的闲适和心志的高远。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八
《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

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饮酒其十七赏析篇九
《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名潜,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与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予其深刻影响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时,逢郡督邮来巡,属僚告之应束带进见,他长叹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并即日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

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二、《饮酒》的解读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

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康清莲 撰写)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采桑子赏析

下一篇: 貌不惊人反义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