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一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即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注释

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字赏析

后世影响

5作者简介

2注释译文

注释

其一

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 徘徊:来回移动。

5. 为:因为。

6.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 那得:怎么会。

8.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9. 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4作品鉴赏

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

朱熹像

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2]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二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三
《马原考研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 .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 .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 .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3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 .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 .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6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7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 .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8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 .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的认识的作用

C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 .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 .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10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 .客观真理论

C .主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1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 .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2 .从 2000 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 .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 .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C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 .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13 .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 2002 年 12 月 6 日宣布,他们用由 144 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 2 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 12411 亿位。这表明()

A .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 .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4 .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A .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 .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5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 .工人炼钢 B .渔民出海捕鱼

C .技术革新的试验 D .农民种田

2 .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 .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 .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四
《高考专题辅导5》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五
《古典诗词鉴赏4》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六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

鉴赏方法指导一

一.理解:词义、句义

古诗鉴赏 二.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三.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方法指导(二)

2

鉴赏方法 、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4

5、多角度领会

(一)整体感知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慨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 “寻”、“看”(清闲、幽静)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

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领会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抓住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多角度领会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 昨夜江边春水生,

天光云影共徘徊。 蒙冲巨舰一毛轻。

问渠哪得清如许? 向来枉费推移力,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⑤注意比较

例1

采莲曲 王昌龄 采莲曲 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例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物形象分析 小乔初嫁

周瑜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诗人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课堂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题)

春夜洛阳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指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2)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1.“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阅读下面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春季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属于什么体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这两首诗都是抒发思乡之情(或“秋思”)。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三、阅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一.“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是谁在“独看”呢?儿女在旁,又为什么说是“独看”呢?

二.此诗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1)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2)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全诗侧面虚写(化实为虚)。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 生 查 子(欧阳修)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一.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一.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二.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它有什么形象寓意?

(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来表达自己身陷风尘(桃源:宋词中指代妓女住处)而心自高洁的情怀,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一.鉴赏其形象

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A、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1.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2.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3.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1比喻性意象 ○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2烘托性意象 ○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象征性意象 ○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4意象之情感 ○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七
《古诗词鉴赏5》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八
高考专题辅导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语言2005221133417157》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昨夜江边春水生…阅读答案篇九
《22 古诗两首》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