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一
《渡汉江阅读答案》

渡汉江阅读答案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二
《谈宋之问及渡汉江》

谈宋之问及《渡汉江》

前 言

宋之问《渡汉江》诗如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被收入很多诗集之中,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大学出版》出版傅德岷、卢晋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以及张志兴译注的《绝句精选》和杨鸿儒编著的《唐代绝句评译》等。

他们共同的看法是:宋之问此诗的前两句追叙他贬居岭南的情况。宋之问被流放到蛮荒岭南,家中音讯断绝,就这样孤寂、苦闷地在贬所度过了冬天和春天。

此诗的后两句他们也都这样理解:宋之问临到家乡了(其实离他家乡还很远),心里反而“情更怯”了。为什么呢?他们说:“按照常情,后两句应似乎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他担心家乡的亲人们是否依然健在?有没有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不敢问来人”也符合他从贬所逃回的特殊处境。“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种种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唐诗鉴赏辞典》P34-35)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他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唐宋诗词鉴赏辞典》(P6-7)“人们爱杜甫《述怀》中的诗词‘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表现,而他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唐诗鉴赏辞典》(P34-35)。

我经过仔细思考后,对宋之问此诗的后两句持有不同看法。我在下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宋之问其人

宋之问生于初唐公元656年,死于公元712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又一说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8年)进士。武后时,官尚书监丞。他投靠武后面首张易之,成为宫廷侍臣。张易之失宠,后被杀,他被连累,贬为当时属蛮方的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逃回洛阳,藏于张仲之家中。不久,又设法巴结武三思,被起用为鸿胪丞。唐中宗时,增设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沈佺期等人同时入选。后宋之问主持科举考试,受贿犯罪,贬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宗即位后,又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不久,便下旨赐死于贬所,死时年57岁。

二、宋之问的《渡汉江》

宋之问写《渡汉江》时,是在他被贬至岭南泷州,私自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应该指出:他这次的“私逃”与李白等人的“遇赦”返回不同。他是 “逃犯”,按法来说,应罪加一等的。因此,他不敢回家,只好逃到洛阳张仲之家中躲藏起来。我们试分析宋之问途经汉江,写“渡汉江”时的心境:

宋之问想家人、想家乡,这是客居在外的人之常情;但是,他少年时才华扬溢,此时落魄到成为见不得人的“逃犯”,有家不敢回。而且,音书断绝,家乡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家乡人对他被贬的看法究竟如何?他们原谅他吗?同情他吗?他们对他这次逃离贬所的行为赞成吗?他们会不会受到他的牵连呢?许许多多的疑团都会涌现在宋之问的脑海里,最后,他只能叹一声气:音书断绝,情况不了解,要是家乡人不同情自己,怎么办?思考之后,还是不回家为好,见了家乡人,也许可能会被人羞耻呵!这是宋之问与常人不同之处。常人回家,满怀高兴,急欲与家人团聚;而宋之问却是“逃犯”,忧心忡忡。于是,他没有回家,逃到张仲之家里躲藏去了。我有古风一首:

宋之问渡江,心里恐惶惶;

怕被人认出,抓回苦难当。

因此,宋之问诗中的“情更怯”,是因为怕见到家乡人,怕家乡人了解真相后,对自己不同情,怕产生其他枝节。因此,越靠近家乡,见到家乡人的机会就越多,也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了,纵使碰上家乡来的人,也只好远远地躲开了。这才是宋之问心情的自然流露和内心的担忧。

“诗是心灵的窗口,诗是情感的心声”。不管诗人如何掩饰,总是会从他所写的诗中泄露出来的。宋之问的后两句,不是曲笔。所以,宋之问的这首诗,并不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的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就会被路上所遇到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刻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里矛盾发展的必然。”(《唐诗鉴赏辞典》P35)

这种分析不是建筑在宋之问当时的心理分析上,而是认为宋之问的创作技巧高超,因此,宋之问能撇开常情,从“情更切”跃升到“情更怯”,从“急欲问”升华到“不敢问”,从而认为这正是宋之问高超的曲笔。因此,有人便认为他与杜甫尽管“性质很不相同的情感”,有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现。这一观点是与“诗言情,诗言志”的论点背道而驰的。

作为诗人的第一要素是人品,人品不好的诗人不可能创作出对人民有教育意义而又可供欣赏的诗作来的。诗品决定于人品,一个卖国贼怎么能创作出伟大的爱国诗篇呢?当然,诗作以及所有其它文学作品不是政治学,不能光喊政治口号,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技巧表达出来的。

三、宋之问其诗

宋之问的人品卑劣,诗品不可能高雅;他是宫廷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数是奉皇帝之命的“应制”之作,歌颂皇帝、粉饰太平的马屁文章,因而也就不会有高尚的思想内容。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在诗歌创作技巧上,还是有所贡献的。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他的诗讲究声律、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对近体诗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例如,《渡汉江》就已是一首严格的“五言绝句”了。它句中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也就是说,这首诗已是完全合律的绝句。

又如:宋之问的《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台,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鬓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这是宋之问的一首排律诗。除第一句“候晓逾闽嶂”为“五连仄”外,其他都是合律的。但是“五连仄”的问题,古今都有争议:有人认为,只要是“仄脚句”,无所谓“孤平”问题,因此,五连仄也是合律的。我不同意此观点。这里暂且不谈,除此之外,此诗不但平仄相间、相对、相粘,而且对偶也很工整,因此,说宋之问为传统律诗立下汗马功劳,也不为过。

正如陈志明说:此诗用词艳丽,讲究雕琢,追求诗的艺术结构高妙。诗人笔下的树木、

禽鸟、泉石所构成的画面是南国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无不渗透着诗人初见时所有的新鲜感,特定的情与特有的景相统一,使这首诗有很强烈的艺术魅力。

宋之问的宫廷诗庸俗,但是,当他被贬、或失意后,也写了一些富有感情的诗:如,《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由于宋之问和杜审言都是修文馆学士,都在致力于律诗的创作,所以,在公元698年,杜审言被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此诗第一句仍然是“仄脚句无孤平”;第六句与第七句不粘外,余皆合律。“惜”字为入声字,在古诗中也有诗人把入声字当作平声字使用的。此诗情意真切,朴实自然,除了用典句较难了解之外,此诗与他的应制诗大不相同,算是另具一格了。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三
《宋之问《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四
《宋之问《渡汉江》》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又一说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8年)进士。武后时,官尚书监丞。他投靠武后面首张易之,成为宫廷侍臣。张易之失宠,后被杀,他被连累,贬为当时属蛮方的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逃回洛阳,藏于张仲之家中。不久,又设法巴结武三思,被起用为鸿胪丞。唐中宗时,增设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沈佺期等人同时入选。后宋之问主持科举考试,受贿犯罪,贬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宗即位后,又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不久,便下旨赐死于贬所,死时年57岁。

推荐理由

后人常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两首诗用类似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感情,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也是不相上下的。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②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指五岭以外,这里指岭南的泷州。

赏析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按照常理,诗的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名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拓展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和“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

参考答案:“断”字将作者被贬远方,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处境再现出来,“复”字将作者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五
《渡汉江》

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首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六
《渡汉江 宋之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采莲曲二首作者: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莲花坞

作者: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作者: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客中行

作者: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出塞二首·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七
《渡汉江》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八
《渡汉江阅读答案》

渡汉江 阅读答案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3分)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9.第一问:“断”和“复”用得好。(1分)“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1分)“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1分)第二问: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2分,后一首诗只要答对一点就可以给两分)

渡汉江 宋之问阅读答案篇九
《湖北省随州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试卷名:随州市2013年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目】

将下面文字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要求:正确、美观、流利。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春水》

【答案】

【题目】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折本(shé) 羁绊(pàn) 亘古(gèn) 锲而不舍(qì) ....

B.重荷(hè) 狡黠(xiá) 干涸(hé) 忍俊不禁(jīn) ....

C.绽放(zhàn) 蜕变(tuì) 星宿(xiù) 咄咄逼人(duō) ....

D.灼伤(zhuó) 阔绰(chuò) 巾帼(guó) 义愤填膺(yīng) ....

【答案】

A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字音。羁绊 (pàn)应为(bàn),锲而不舍(qì)应为(qiè) .

【题目】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妥帖 绮丽 震慑 一泻千里

B.妖娆 谛听 融洽 心旷神怡

C.皎洁 闲暇 伶俐 无与伦比

D.锤炼 惬意 扼制 眼花瞭乱

【答案】

D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字形。D“眼花瞭乱”应该为“眼花缭乱”。

【题目】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3赛季常规赛上,詹姆斯以逆天的表现验证了当世篮坛第一人的身份,但他距离第二座总冠军奖杯还有一步之遥。 ....

B.大洪山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过去的沧海桑田,也能使现代的自然环境焕发出悠久的....

魅力。

C.如果你想感受周杰伦的音乐才华,想观赏一部华丽的歌舞片,那么周杰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天台》就是你首当其冲的选择。 ....

D.虽然雅安的周边还是残垣断壁,但美丽家园重生的梦想正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中....

升腾。

【答案】

C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C选项首当其冲是指不好的事情,褒贬不当。

【题目】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是一项面向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所有在校学生的公益性科技。

B.中国国防部表示,中国没有窃取美军的先进武器设计,美国的有关报道低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低估了美国五角大楼的保安。

C.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要事件,激发了公众对当代文学的关注热情,并带动了评论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

D.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答案】

A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A句成分残缺,尾加上“比赛”两字。

【题目】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

《哈姆莱特》、《奥赛罗》、《我的叔叔于勒》。

B.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精髓。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答案】

A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莫泊桑的作品。

【题目】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2013年6月,随州市将迎来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主题的第五届编钟美育节,组委会拟面向全市中学生招聘主持人。

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问题

【子题目】

在主持人招聘面试现场,你这样向评委推荐自己:(要求:有礼貌、有理由,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答案】

【解释】

开放性题目,有“你好”、“谢谢”等礼貌用语,语句通顺,自荐理由充分即可。

【子题目】

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围绕主题,运用比喻为本次活动开幕式设计一段开场白。

【答案】

【解释】

开放性题目,紧扣主题,运用比喻即可。

【题目】

诗词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5._________________,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6.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8.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答案】

1.谁家新燕啄春泥

2.东风不与周郎便

3.恨别鸟惊心

4.日暮乡关何处是

5.有约不来过夜半

6.凫雁满回塘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释】

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准确记忆,尤其要注意不能添字、漏字或写错别字。

【题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子题目】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从音讯全无,时间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孤苦的思乡之情。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炼字。“断”显示十分彻底,表示音讯全无,“复”表示一年四季交替更替时间久远,作者思想情更重。

【子题目】

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解释】

本题考查的是思想感情。作者久未回家,所以十分迫切,但又担心变故的消息所以近乡“更怯”。

【题目】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岳飞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

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

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⑧,恂恂⑨如儒生。每辞官⑩,必曰:“将士.

效力,飞何功之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释]①休舍: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束,捆。刍,喂牲口的革。⑤徇:示众。⑥统制:当时的武官名。⑦蹙额:皱眉愁苦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