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9    阅读: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一
《《论语》六至十章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答案

雍也篇第六

一、(1)D(“宽恕”之心 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三、(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四、(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

(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五、(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

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六、(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

(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述而第七

一、(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二、(1)C (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

(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3)是最后一句。“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但他在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

“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

三、(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学,孔子就教他们。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参考译文】孔子谈论仲弓,说:

“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

孔子说:“(只要)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

四、其实没有矛盾。孔子强调学生首先要进行思考,再尝试表达,学生有求学之心,他就会对启发诱导、诲人不倦。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不再教了。

五、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六、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

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③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④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七、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由第①段找出“好勇”来概括子路是比较容易的,但“无谋”的概括就要懂得根据第④段的意思进行反面推断才能得出。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孔子称赞颜回是观点,而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显然是颜回的表现,以及孔子的评判标准,根据这一理解,从原文筛选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好勇而无谋(有勇无谋)。(2分)

(2)颜回积极入世,有任用就参与治国救民(1分);更可贵的是,不被任用时,颜回能安守贫困,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2分)。这些都符合儒家“仁”(贤人)的标准,因此孔子称赞他“贤哉”(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②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③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④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⑤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八、(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泰伯篇第八

一、孔子、有子师徒均把孝悌当作践行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

二、(1)D(本题考查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D项“很值得今人学习”的说法值得探讨。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有避世消极之嫌。)

(2)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子提倡安分守己,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应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二
《论语练习(后十章)》

论语练习(后十章)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

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

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

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

况人呢?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③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

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

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

的根本要求。 (2)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的理解。 (3分) 答:

参考答案 (1)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

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

守的。

【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

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

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

“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

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

述。(2分)

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答案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

的境界不可追求。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

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注:伯鱼:

即孔鲤,孔子的儿子) (《论语〃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3分)

译文: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分)

译文:

(2)《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请概述孔子对《诗经》学习的看法。(3

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译文:(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3分)

②译文:其中浅近的道理可以侍奉父母。深远的道理可以事奉君主。(4分)

(2)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可以丰富知识;还应该学以致用。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

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

路篇十三》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3分)

②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4分)

(2)孔子对定公提出的“兴邦”和“丧邦”的看法怎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四.(10分)

(1)①倘若了解为君之难,那不近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3分)

②我对做国君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唯一感到快乐的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4分)

(2)孔子认为“兴邦”和“丧邦”取决于国君能否勤政爱民。(3分)

【参考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4分)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八))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注】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②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③摄:统辖。④反玷(diàn):古代君

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

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

1.①管仲之器小哉 ②管仲是仁者

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2、 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十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

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

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④‚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分)

答:

参考答案(1) 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

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

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

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 (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 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参考答案: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②③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三
《10《论语》十二章 巩固练习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 强化练习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 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2.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和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孔孟”。

3.“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课文内容

1.第一章:子曰:“学(学习)/而 时(按时 )习(复习或实践、练习) 之,不亦(也)/说(通“悦”,愉快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知道)/而不 愠(生气、发怒 ) ,不亦/君子乎?”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一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③本章三句话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第二章:曾子曰:“吾 (我 )日(每天) /三 (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为(替)人 谋 / (谋划 )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真诚、诚实)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二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③本章讲了什么内容?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3.第三章:子曰:“吾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 /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 越过 )矩(规矩,规范)。”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三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③本章讲了什么内容?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第四章:子曰: )/ 而知 ,可以/为(成为,做)师矣。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四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本章谈学习方法

5.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五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了。”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第六章:子曰:“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乐趣 )。贤哉,回也!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六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第七章:子曰:“知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 者( 代词,„„的人)/不如 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之者。”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七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8.第八章:子曰:“饭 (吃饭)疏(粗糙的) 食/饮水(冷水),曲 肱(胳膊)/而枕之,乐(代词,它,指胳膊/)亦在/其中矣。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而/富且贵,于(对)我/如浮云。”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八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的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9.第九章:子曰:“三人(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跟从,这里指学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九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河)上曰:(流逝)者/弃)昼夜。”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十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军队的通称)/可夺帅也,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不可夺志也。”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十一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第十二章:子夏曰:/ 忠实,坚守。/而近思,仁( 仁德)在其中矣”

①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②翻译第十二章(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信”、“达”、“雅”)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四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

年级 学科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年级 学科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五
《论语十章所含思想》

1

2

3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六
《《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9.四十不惑( ) .10.不逾矩( )( ) ..11.温故而知新(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13.思而不学则殆( ) .

14.可以为师矣( )( )( ) ...15.人不堪其忧( )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

18.饭疏食饮水(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21.于我如浮云( )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29.博学而笃志( ) .

30.切问而近思( )(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 )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5.饭疏食饮水(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

7.温故而知新( )( )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13、子 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4、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5、子在 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 舍 昼夜。”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咏雪》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就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重点词语】

[内集] [未若] [因]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骤] [差(chà)] [拟] 【期行】 期, 【日中】

【舍去】 舍, 去, 【乃】 [戏] 【尊君】 [顾] 【不】 [委] [君] [家君] [信] [引]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七
《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论语》(宪问)阅读题答案

一、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改变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稳定自己的统治,这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重劳心、轻劳力的,就是好礼、好义、好信、以身作则,倡导礼、义、信。在孔子看来,弟子更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如此,劳力者自然就会敬服、听话、忠实、归顺,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二、(1)B(孔子并非不讲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

(2)子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这是孔子一贯的人生态度。

三、【解析】 (1)“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应为“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

【答案】 (1)B

(2)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人应该见利思义,而不应见利忘义。有勇力者也应秉承义的原则,否则会成为祸害。

四、(1)D(错在“在小山沟里经营劳作”,“自经”是“上吊自杀”之意。)

(2)孔子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批评。但他又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他肯定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对于未能殉主的管仲,并不因其人格上的缺失而加以否定,而是从更大的社会背景看问题——其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而赞之曰“如其仁,如其仁”。可见孔子对“仁”的评价,基本上是根据是否在历史上对民众和社会有利,这意味着“仁”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即不仅是个体心性之仁,而是社会之仁、普遍之仁。)

五、(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子贡曰:“管仲非仁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4.(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

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六、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七、(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八、(1)愤慨(担忧)、无奈 (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九、 (1)B(孔子认为今之学者只是为了他人的赞美而求学;孟子认为,今之君子将错就错,不知悔改;孔孟二人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是古非今。)

(2)古之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见到,他们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百姓依然敬仰他们。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十51、(1)D(“过”,是“超过”,不是“指出过失”。句意为“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孔子希望人们谨言慎行,先做后说,少说多做;要言行一致,以行动取信于人。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行动力强的人,如果只会夸夸其谈而做不好实事,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我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言在行先,有时可以先声夺人,为自己赢得一些进取的机会。)

【参考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可以说是一个君子了)。”(2.13)

孔子说:“古代人不把话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4.22)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4.24)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14.27)

十一、(1)“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十二、32、(1)A(“修己以敬”是指修养自己而使自己符合敬重和谨慎的原则,“以”是表目的;“以敬修己”是指用敬重和谨慎的原则来修养、提高自己,这里的“以”表手段。)

(2)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使民众皆安。此处说明,安百姓,尧舜犹难,即告诉子路,安民的工作没有止境,但其基本工作则是“修己以敬”。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八
《论语阅读试题》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

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1分)

(2)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 甲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5)

23.(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3分) 乙

1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一)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14-17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 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仁以为己任 D.何以文为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B.何以文为 (文采) C.驷不及舌 (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 (安详)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3分)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分)

17、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3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

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后人说“咬得菜羹香,寻出孔颜乐”,用一个成语概括“孔颜乐”的核心内涵(1分)

(2)孔子为什么对颜回大加赞赏呢?请结合上述语段回答。(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甲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1)请写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2分)

(2)结合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2分)

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描述,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也是他对君子人格的要求,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24.就上述论述,请你谈谈你的理解。(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2分)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2分)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3.(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1分)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2分) 乙

24.《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3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4.(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2分) 忠: 恕: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吟咏了许多《论语》中的名句,从中不难窥知《论语》之精义,不难感悟中华文化之精深。其中有这样一则: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材料二:《礼记·中庸》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23.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举出实例评价孔子其人。(4分)

《论语》对后代文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诗句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重义崇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们认为富贵如同浮云,聚散不定(或为时短暂,或于己无关),如果明白这一点,自然不会受富贵的诱惑,不会迷失自我,能坚守自己的独立人格。(写出名句1分,具体分析3分。如答“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亦可,主要视具体分析给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6.4)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23.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24.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2分)

阅读《论语》中的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⑴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⑵孔子称赞南宫适的理由是什么?批判冉有与季路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老师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把内心已有的认识表达出来。而先于柏拉图一百多年的孔子,早已有了这种理念。请先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似的一句话,再就它所蕴含的教育原则,谈谈你的认识。(4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4.(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1分)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3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

24.(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1)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一条成语(1分) 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2分)

(2)桀溺对孔子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的评析。(2分) 。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 “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⑵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联系实际加以评析。(3分)

阅读《论语》中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有什么不同?(1分)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谈对仁者的看法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3.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4.(1)写出第一段文字中的一个成语。(1分)

(2)根据两则文字概括出孔子在孝方面的观点。(3分) (

5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九
《论语(子张阅读题答案)》

《论语》(子张)阅读题

一、(1)C(“优”的意思不是“优秀”而是“有余力”。)

(2)表现了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从政,所以学习《诗经》,应该能运用到政治外交上,否则学再多也是没用的。

二、(1)登堂入室(1分) (2)①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②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③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三、1)宫墙 日月 不知量(不自量力)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四、(1)B(“馁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意思是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万众响应。)

(2)子贡高度评价孔子,称赞孔子“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认为孔子学说功效显著,用以立身,则立;用于行为规则,则天下可行;招馁就来附;行为举止皆可适时适中。

五、(1)A(其核心是罪己。)

(2)表现了孔子实行仁政的思想。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具有“宽”、“信”、“敏”、“公”等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就是仁的表现。

六、(1)B(其中包含的是“民本”思想,不是“民主”思想。)

(2)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民性并非皆明,有智力在中人以下者,如果执政者在行政之前,致力于家喻户晓是不可行的。

【参考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叫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呢?”孔子说:“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

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七、(1)B(孔子提倡的“惠而不费”指的是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等于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

(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要实践“仁”,一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尊严,不居高傲视;二要尊重百姓的利益,不肆意侵占损害。

【参考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参与政事呢?”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道:“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老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

子张问道:“什么叫给人民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孔子说:“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就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事情而让他们干,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了,还贪图别的干什么?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势力是大是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能做到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庄重,使人看见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道:“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人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而忽然检查是否成功,叫做

八、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2)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3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论语十章阅读答案篇十
《论语(14.季阅读题答案)》

《论语》(季氏)阅读题答案

一、【解析】 (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这里借指宫廷。

【答案】 (1)D

(2)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因而又从品德和政治原则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更加尖锐的批评。全文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讨伐颛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

二、(1)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2)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三、(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四、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⑵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五、 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六、(1)直 谅 多闻 便辟 善柔 便侫(2)不矛盾,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的是交友问学的快乐。交友快乐,但择友要慎重,正直的,诚实的,有学问的朋友对自己有好处的,与走邪门歪道的、谗媚奉迎的、花言巧语的交往只会是自己受到伤害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虚伪做作的人交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七、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⑵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八、(1)D(气血属于天性,放纵它,只能沦为一般动物。然而,人为万物之灵,懂得用理性去调和天性,各阶段“戒”的功夫,就是调和的功夫,也是修身养性的功夫。)

(2)古今人心大不相同,就以这“三戒”而论,古人以能守持为荣,以不能守持为耻;今之普通人则以适应时代潮流为藉口,虽犯“三戒”,绝不以为耻。孔子说这“三戒”,其深远的意义即在对治这些症结,对治一分,则身心安然一分;对治十分,则身心安然十分。治得最彻底,即能明见性德,成为圣人。

如孔子所说“戒之在得”应是“贪得,贪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得之所得,无可厚非。但贪恋实不可取。在我国有个怪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六十岁现象”,也叫做“退休现象”,意指许多人在退休前把持不定,铸成大错。由此,老来确应戒“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有戒有得,才能有所成就。

九、(1)C(“获取利益”有误)

(2)答案要点: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③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每点1分)

十、(1)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十一、(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1分)

(2)正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1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1分)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分)(共3分)

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

十二、(1)C(意思是“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会”。)

(2)体现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

十三、(1)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2)孔子爱一切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教育上没有私心。

解析 意思是“不学《礼》,就不会立足于社”。

答案 体现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教育思想。

十五、(1)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学诗.知道学礼,又知道君子不亲昵自己的儿子。

他曾经独个儿站着,我快步走过庭中。

(2)①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②“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16.13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1分)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六、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十七、(1)异闻 闻诗 闻礼 闻君子之远其子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八、(1)A(并非高深奇异的学问,而是不一样的学问)

(2)孔子认为行事说话要以《诗》中的内容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来规范自己,提升自己。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二十、(1)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孔子认为管仲是个(大)仁者。(1分)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1分)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知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1分)所以我们看待人和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