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2    阅读: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一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二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题.(8分)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李杜(1分)

15.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16.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4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三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附答案)

54.(2011·广西省河池市)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 (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

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

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10. (2分)每空1分。叙

事;思乡。

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四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答案:怜

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以上是200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

(以下是2005年四川中考题)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08年乌鲁木齐)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以下是06年盐城中考题)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以下为07年潜江、仙桃中考题)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

1.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 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6.C

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怜

10.A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游山西村

1. 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以上是08年广州中考题)

(以下是08年连云港中考题)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下是08年徐州中考题)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五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记叙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地点_______和此行的_____目的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答案: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答案: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案: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答案: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08年乌鲁木齐)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以下是06年盐城中考题)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答案:“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怜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六
《七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三校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度联考

七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仰望星空,漫天的星斗,如雕lóu在天空的宝石。它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融汇在一起,虽然比不上太阳的磅bò,也比不上月亮的jiǎo洁,但他们梦幻般的光,洒到了人间,照亮了人们的心头,把大地变得奇异,给人们带来xuàn丽的梦想。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宇宙里有些什么。

B.“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C.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D.一篇文章,我们一般读了三四遍才能把握其主要内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秋日的钟山是人们欣赏枫叶的好季节。

B.通过参加毕飞宇作品研读会,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浓了。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D.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没有影响吗?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行远必自迩,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疑义相与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⑤同样是一轮明月,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现了农村夏夜的明亮、宁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6分)

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________(国籍)著名小说家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上半叶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2分)

⑵汤姆·索亚与蓓姬在山洞中历险以后,第二次去探险时是哪一位小伙伴同他一起去的?他们探险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

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在学习《狼》专题之后,七⑴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⑴同学们说了不少与含“狼”有关的成语和谚语,请你也个写出一个:(2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们学习《狼》专题时,读到了很多包含深意的语句。请结合下面的两句话,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从中得到哪些收获或启示。(至少两点)(3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②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你想到图书馆借阅一本《聊斋志异》,学习《狼三则》中其他两篇,如果你又不会借,恰好图书管理员在你的身边,你如何向他请教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完成第7题。(6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⑴诗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分)

⑵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

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③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沿溯阻绝 ( ) ..

③是日,天宇晴霁 ( ) ④四顾无纤翳( ) ..

⑵下列句中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然 十 二 峰 者 不 可 悉 见

10.翻译句子。(4分)

⑴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吴旭阳的《会呼吸的建筑》,完成12—14题。(10分)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

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12.本文的用“会呼吸的建筑”为题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城市“仙人掌建筑”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

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从拴象说开去》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

15.文章第一段从印度的养象的习俗谈起,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世上有各种通向成功的路,本文的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向成功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的张建忠的《给狗留个位置》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开学没几周,一位老师生病住院了。老校长找我商量让我接那位教师的语文课及班主任工作,我爽快地答应了。老校长很高兴,亲自把我送到教室。

②老校长把我介绍一番后走了,我便接着上课。

③一会儿,一声报告,门口探进一个小脑袋。

④“请进!”我和蔼地说。一个虎头虎脑、矮个子、浑身脏兮兮的男孩儿溜到了座位上,班里哄堂大笑。

⑤我这时才看清楚,有一只小狗摇着尾巴紧跟着颠颠进来了。我问是谁带来的,没有人理会。我试着轰走小狗,可是小狗对我龇牙咧嘴汪汪叫。我窘极了,于是试着环视一下教室,希望有同学出来解围,可是大家都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我给自己找个台阶说:“请同学下次不要再把小狗带进教室。我们继续上课。”

⑥小狗也摇着尾巴来到那位迟到的男孩的座位旁,昂着脑袋望着小主人。

⑦我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这些孩子们却在底下逗引小狗。小狗一会儿跑到这位同学的桌旁,一会儿又溜到那位的桌底下。男生笑嘻嘻的,胆小的女生一惊一乍的,班里乱了起来。

⑧我生气了,指着那位男孩呼呼地说:“你看你,把狗带进班里,弄得大家还怎么听课?”“我又没带它来,是它自己跑来的。”男孩低着头,小声辩解。“那这次就算了,下次千万别带进班里来。”我语气缓和多了。“嗯……知道了。”男孩嗫嚅着。下课了,我很扫兴地走了。

⑨接连几天,我上课时再没有学生把小狗带进班里了。

⑩一天,我在上课,上次的那位男生连报告都没打直接溜进教室急忙把门关上。

⑪我一愣,正待说话。门动了一下,“别报告了,直接进来得了!”我一语双关。门又动了一下,“叫你进来,你怎么不进来呢?”我气呼呼打开门。吓了一跳,那条小狗大模大样地摇着尾巴颠颠地进来了。

⑫那个男孩窜过去就去撵小狗,可小狗在同学们的座位底下钻来钻去,就是不出去。缓过神的我气得跑到男孩跟前,指着他说:“你……你是存心捣蛋,我找校长去!”我气呼呼地走了。

⑬不一会,我把老校长叫来了。老校长往门口一站,班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那个男孩也回到座位上低着头,小狗伸着舌头喘着气趴在他的脚旁。老校长径直走到小狗跟前,朝小狗一脚踢去,小狗哀哀狂叫,夹着尾巴往同学们的座位底下躲。男孩起先是一震,接着咬着牙,噙着泪,一言不发。

⑭老校长又拎着板凳做出砸的样子,硬是把小狗赶出了教室。老校长批评了那个男孩,说他不该把狗带到班里影响老师上课。接着,又恨铁不成钢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说他们不尊重教师,说我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来给他们义务上课的,他们不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⑮老校长颤巍巍地走了,那个男孩趴在位置上抽泣……以后,我再上课时,没有发现那个男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七
《实用诗歌阅读+答案》

2010中考古诗词阅读(117份)

(2010·江西)(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9.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1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9.异乡孤征(意思相同酌情给分)(2分)

10.D(2分)

(2010·浙江省)(一)丰乐亭游春①(其一)(4分)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

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5.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答出3项及以上给1分)、明媚(1分)

1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2分)

(2010·浙江省湖州市)(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一16 题。(4 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

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5、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答案:15、“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16、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答案:16、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2010·毕节地区)诗歌鉴赏:(8分)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韩愈 【唐】刘禹锡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甲)诗中 “左迁” 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

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4分)

13.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

(2010·浙江义乌)三 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4分)

1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4分)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 诗中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 (1)阴阴 又

(2) 思乡

(2010·济宁)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答案:拟人;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评分:共3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10·浙江省舟山市)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4题。

(一)(4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5.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 ▲ 一字相呼应,写出了 ▲ 。(2分)

16.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15、忽 船行之快(第一问答“才”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中的照应情况,回答这样的问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找到相关的诗句来仔细的体会即可。

答案:16、急切、好奇、惊喜。(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回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诗歌的内容来体会诗人的心情。

(2010·兰州)(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3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

7.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

8.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8.(2分)D

(2010·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9.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9.⑴ 最爱。(1分)

⑵C(2分)

(2010·江苏盐城)(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八
《2013黄石中考语文试题和答案(已发布)》

黄石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卷

姓名:准考证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蓦然(mù)谮害(zân)愧怍(zuò)吹毛求疵(chī)

B.荫庇(pì)伫立(chù)睥睨(nì)龙吟凤哕(huì)

C.冗长(rǒng)债券(quàn)巉岩(chán)苦心孤诣(yì)

D.褶皱(zhě)箱箧(qiâ)干劲(jìng)惟妙惟肖(xiāo)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旁鹜 无与伦比 恣雎 歇斯底里

B.羁绊 囊荧映雪 烦燥 根深蒂固

C.慰藉 冥思苦想 残损 鸡零狗碎

D.荒谬 相形见拙 蹂躏 遮天敝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沈星舍己救人的高风亮节,既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B.近阶段,毒生姜、铬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令公众惴

惴不安。

C.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十分关注灾情,全力援助灾区,众志成城,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D.磁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冶的古矿冶遗址和阳新的布贴画征服了无数热爱它们的人们。("人们"改为"人") B.丛平平经过认真的筹备,一个名为"CY故事"的故事贩卖店在淘宝网上正式开张了。("经过"提到"丛平平"的前面)

C.我们如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当今世界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不"提到"把"的前面)

D.歌星、影星多是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常常荒废学业。("他们"换成"我们")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

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

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

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

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④②①C.③⑤①④②D.①④②⑤③

7.下列选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B.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人称"凤辣子"。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为人刁钻狡黠,对上善于阿谀奉承,深得贾母欢心,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女强人。

C.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了300多部短篇小说,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之一,除了我们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外,他的代表作还有《羊脂球》《项链》《菲菲小姐》等。

D.《名人传》是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人物传记,它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

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10.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表述题(共10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王湾《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既写出了时序交替的匆匆,又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了戍边将士思乡盼归,却又无法还乡之痛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离别,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表达了对归京友人的不舍之意。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

二、阅读与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2分)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8题。(10分)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⑴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⑵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篇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中(第五单元)文言文默写及阅读分析附答案》

八上第五单元和课外前五首古诗默写题

一:《望岳》

1.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2.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

的语句: ,

二《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诗人感时伤别、 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

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三《石壕吏》

1. 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2.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

3. 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4.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5.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6. 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7.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四:课外古诗

1.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表达作者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的 ,

3.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晓喻青少年珍惜青春,奋发努力的两句

是: , 。

4.《野望》作者王绩由于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

隐士,从而表达内心的诗句是: , 。

5.、《野望》中颔联是对偶句,请写出来: 。

6.、《早寒江上有怀》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是: ,

7.、《黄鹤楼》最能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是:

五.《短文两篇》

1.《陋室铭》中的主旨句: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

4.从反面表现作者情趣高雅句(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

子):

5.运用类比表明作者志趣抱负句: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爱莲说》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

子):

8.《爱莲说》中“ , 。”道出荷花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落尘俗的品格。

9.文中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句: 。 描写莲的体态、香气

句: 。 描写莲的清高风度句:

六.《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4.《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七.《大道之行也》

1.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 2.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句是: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 ;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 全文总结性句子是:

,是谓大同。

4.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 。

八上第六单元和课外古诗后五首默写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

2、其间千二百里, , 。

3、 , , , ,良多趣味。

4、 ,五色交辉。 , 。

5.《答谢中书书》中通过写动物来表现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 ;夕日欲颓, 。

6.《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 , 。

7.《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 。

8、既而渐近, , , , ,势极雄豪。

9、大雪三日, 。是日更定矣, , , 。

10、 , ,上下一白。

11、湖上影子, 、 、 、 。

12、 ,舟子喃喃曰:“ , !”

13、《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别田园、农艺荒疏,而流露出自惭之情。

14、《归园田居》中 , 。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5、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16、《使至塞上》中 ,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17、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直

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18、诗人通过长江之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19、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20、分别从空间、时间上叙述自己的流亡生活,道出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21、《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22、《送友人》中交代送别的地点及环境的句子是 , 。

23、诗中运用比喻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句子是 , 。

24、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

是 , 。

25、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与“白云生处有人家”意境相类似的诗句

是 ,

26、 ,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 。

27、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 ? ! 。

28、在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与上一题中所填写的诗句意思相反的诗句是:

29、《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虽已年老力衰,闲居乡下,但仍盼望为国尽力的语句是: , 。

3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

是 , 。

(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一)《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 落英缤纷 甚异之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

具答之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 绝境 不复出焉 无论魏晋 延至其家 处处志之 欣然前往 无问津者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11、男女衣着,

12、问今是何世,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搞笑广告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