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3    阅读: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一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朝代:唐代

作者: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

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作者简介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二
《终南望余雪赏析》

文学赏析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望这个字: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三
《课件:诗词诵读:望终南山余雪》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四
《汉语言文学自考唐诗研究试卷》

浙江省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7411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9 分)

1.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初唐四杰,直称“________当时体”,足见其当时的影响。

2.“初唐体”指初唐的七言________,张若虚的《________》即其代表作。

3.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风骨”的诗人是________。

4.被郑振铎称为开、天时代“最富异国情调的诗人”是________。

5.唐代诗人________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6.李白因深得道教三昧而被誉为________。

7.“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是白居易________诗的特点之一。

8.中唐乐府诗从源流上说可分三类:孟郊远承________,________中学齐梁,________近学

杜甫。

9.晚唐诗人________和盛唐诗人________、李白合称绝句三大家。

10.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唐末的韩亻屋为代表的诗称为________体。

11. 在历史上,作为学派的________ 和作为宗教的道教,带给中国诗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

术思维习惯。

12.著录唐人诗集的私家书目除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外,还有________的《直斋书录解

题》等。

13.《唐才子传》的作者是元代的________。

14.《唐人选唐诗十种》中,包括令狐楚的《________》。

15.在中外文化交流中,________ 拼音学的传入,对我音韵学和诗词格律学的发展有很大的

启发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的是( )

A.《沧浪诗话》 B. 《唐音癸签》 C. 《唐诗品汇》

2.继承“永明体”诗歌理论,提出“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声律主张的是( )

A.上官仪 B. 沈佺期、宋之问 C. 初唐四杰

3.初唐四杰的生活年代在( )

A.唐初 B. 七世纪上半期 C. 七世纪下半期

4.下列诗句中,摘自高适诗作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5.从现有史料看,一生没有到过边塞,却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传世的是( )

A.王昌龄 B. 岑参 C. 高适

6.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自己诗学理想的诗人是( )

A.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7.《李翰林集》的作者是( )

A.李白 B. 李益 C. 李贺

8.晚唐时期,风格尖冷的诗僧为( )

A.齐己 B. 贯休 C. 寒山

9.晚唐作家中,“温(庭筠)、李(商隐)”并称,在当时是( )

A.专指其诗赋 B. 专指其骈文 C. 泛指其诗赋骈文

10.《终南山望余雪》是省试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作者为( )

A. 祖咏 B. 杜甫 C. 王维

11. 下列三组诗句中,充分反映出佛教对诗人心灵之毒害的一组是( )

A.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消磨尽有因

B.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C. 曲江僧向松林见,又道天台看石桥

12.下列诗句中,既富禅趣又有鲜明形象、深远韵味的一组是( )

A.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B. 是非一以遣,动静百无妨

C. 悠悠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13.下列景物中,写春天景物的是( )

A.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C.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D.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4.下列诗句中,写寒食节的是( )

A.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B. 初过××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C.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5.下列评语中,提到诗人王维的是( )

A.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B. 尤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

C. 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D. 樊川诗雄姿英发,樊南诗深情结绵邈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 分,共5 分)

1.明人高棅将唐诗发展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初唐文学,第四期为唐末文学。( )

2.白居易论诗非常强调“为时”、“为事”而作。( )

3.《箧中集》的编者是唐代的元结。( )

4.宋代王安石所编的《唐百家诗选》较集中地反映了唐代行卷诗的面貌。( )

5.《唐诗别裁集》的编者是自号蘅塘退士的孙洙。( )

四、写出下列诗集、诗篇、诗句及诗论属于哪位作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杜工部集》( )

2.《李长吉歌诗》( )

3.《元氏长庆集》( )

4.《诗式》( )

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7.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9.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

10.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

浙江省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唐诗研究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号:07411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9 分)

1. 王杨卢骆

2. 歌行春江花月夜

3. 陈子昂

4. 岑参

5. 王维

6. 诗仙

7. 新乐府

8. 汉魏李贺白居易

9. 杜牧王昌龄

10. 香奁

11. 道家

12. 陈振孙

13. 辛文房(辛良史)

14. 御览诗

15. 梵语

二、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C 2.B 3.C 4.B 5.A

6.A 7.A 8.B 9.C 10.A

11.A 12.C 13.C 14.B 15.A

三、判断题(每小题1 分,共5 分)

1.× 2.√ 3.√ 4.√ 5.×

四、写出下列诗集、诗篇、诗句及诗论属于哪位作者(每题1 分,共10 分)

1. 杜甫 2. 李贺 3. 元稹 4. 皎然 5. 王之涣

6. 杜甫 7. 白居易 8. 柳宗元 9. 李商隐 10. 杜荀鹤

五、解释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语,凡属典故应说明其本事及寓意(每题4 分,共16 分)

1. 新丰市:地名,在陕西临潼县东北。

细柳营:地名,传为汉名将周亚夫扎营处。周亚夫治军严整,后遂以细柳营喻指将军驻地,寓

颂扬之意。

2. 五花连钱:指马的斑驳汗毛。

草檄:起草檄文。

3. 一何:何等,多么。

稷与契:稷、契是传说中舜时的两位贤臣。

4.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降幡:降旗,指三国时吴国末代帝王孙皓向晋投降。

六、简述(每题5 分,共15 分)

1. 有助于创造、深化诗的意境;促使题画诗的兴盛。

2. 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等(写出1—2 人)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姚合、李贺(写出3 人)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写出3 人)

3. 用典型化的手法,以个别反映一般。指出周瑜的获胜乃是巧得天时之利,否则东吴必定覆亡。

立意新颖,是诗化了的史论。笔法轻灵,用典谐谑,寓意奇警。

七、问答(每小题10 分,共20 分)

1. 禅宗主张与艺术思维规律有共通处,使禅法入诗成为可能;唐诗人一些诗学理论命题得力于禅

法的启迪;将禅宗认识自然的态度、方法应用于创作,使作品具有韵外之旨和象外之致。

2. 追求奇倔险怪的风格;以文为诗的方法;成功的作品气势雄伟、想象丰富、避熟就新、因难见

巧、创造了前所未有、变怪百出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以古文美补充诗歌美,丰富了唐诗的

创作方法,扩大了唐诗的表现能力,并促进了语言的解放,对宋诗有很大影响。有过分“搜奇

抉怪,雕镂文字”的毛病。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五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六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七
《中高教师语文试题》

中高教师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和第Ⅱ卷(共73分),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社稷 即使 痛心疾首

B.讴歌 殴打 呕心沥血

C.惊涛 韬晦 滔滔不绝

D.桑梓 渣滓 莘莘学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观摩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简用

C.矜持 宣泄 莫衷一事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关联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就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

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A.而 所以 于是 何况

B.但 并且 所以 何况

C.但 所以 于是 况且

D.而 并且 所以 况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水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楼阁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5.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畅销书,精装的销量一般在十万册以上,简装的销量一般在二十万册以上。由于是畅销书,出版商推出精装本也不会滞销,而且利润往往比简装的更大, 。

A.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由于销售快、销量高因而获利更高的出版物。

B.由此可知出版商不愿意出简装书而愿意出精装书的根本原因。

C.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销量大,销售快,利润高的出版物。

D.由此可见,出版商喜欢“精心包装”,是为了赢取更大的利润。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愈称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称隆。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

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语小辩 辩:口才 B.好酒而酗 好酒:好的酒

C.事上尽礼 事:侍候 D.读书不辍 辍:停止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车服卑俭 讷于言而敏于行

(2)上尝令其宣敕 愈称其质直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8.下列句子中的“谢”字与“退还拜谢”中的“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

忘!

C.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下面对牛弘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弘的故事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释。

B.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说自己忘了,这种官场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牛弘待人宽和,其弟酗酒杀了他的牛,尽管妻子再三诉说,但他不变脸色,照常读书。

D.在性格方面,牛弘还非常俭朴,宽仁。

第Ⅱ卷(共73分)

三、读唐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回答10—11题。(8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域中增暮寒。

[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10.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4分)

11.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八
《终南望余雪赏析》

[赏析]《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

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此诗的题眼为望,又重点写出了雪景的美与不可及。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九
《一些老师试题》

师招考语文模拟试题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社稷 即使 痛心疾首

B.讴歌 殴打 呕心沥血

C.惊涛 韬晦 滔滔不绝

D.桑梓 渣滓 莘莘学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 观摩 顾名思意

B.拖沓 狼藉 省吃简用

C.矜持 宣泄 莫衷一事

D.遒劲 黯淡 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关联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本来早就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A.而 所以 于是 何况

B.但 并且 所以 何况

C.但 所以 于是 况且

D.而 并且 所以 况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5.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由于销售快、销量高因而获利更高的出版物。

B.由此可知出版商不愿意出简装书而愿意出精装书的根本原因。

C.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销量大,销售快,利润高的出版物。

D.由此可见,出版商喜欢“精心包装”,是为了赢取更大的利润。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 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楼阁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的销量一般在十万册以上,简装的销量一般在二十万册以上。由于是畅销书,出版商推出精装本也不会滞销,而且利润往往比简装的更大,

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其质直。大业之世,委遇称隆。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

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和如此。(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

A.传语小辩 辩:口才 B.好酒而酗 好酒:好的酒

C.事上尽礼 事:侍候 D.读书不辍 辍:停止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车服卑俭 讷于言而敏于行

(2)上尝令其宣敕 愈称其质直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8.下列句子中的“谢”字与“退还拜谢”中的“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下面对牛弘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弘的故事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释。

B.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说自己忘了,这种官场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牛弘待人宽和,其弟酗酒杀了他的牛,尽管妻子再三诉说,但他不变脸色,照常读书。

D.在性格方面,牛弘还非常俭朴,宽仁。

第Ⅱ卷(共73分)

三、读唐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回答10—11题。(8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域中增暮寒。

[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10.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4分)

11.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4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14分)

穿布鞋的故居

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

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

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

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

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放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

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企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

12.第4段中说“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3.根据上文,指出“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中“本意”的具体意思。(3分)

14.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简要回答。(4分)

五、(1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李煜《浪淘沙》)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根据诗词、成语典故的关联,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4分)

不是怀乡,所以没有乡愁;

不是近乡,所以没有 ;

不是还乡,所以没有 。

18.仿造上下句,为横线补写一个句子。(3分)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 ,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历史,一只送给未来。

六、作文(40分)

等 待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700字左右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2.D 3.C 4.A 5.D

二、(12分,每小题3分)

6.B 7.A 8.D 9.B 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长大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三、(8分)

10.(4分)远望岭上积雪,好象浮在云端;(2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后的阳光。作者以此直扣诗题“望余雪”(2分)。

四、(14分)

12.(3分)朱先生学问很深,(1分)为人却平易近人(2分)。

13.(3分)不引人注目,(1分)做一个平淡、平和的人(2分)。

份喧嚣热闹(2分)。

15.(4分)既表明朱先生故居的普通,(2分)更强调朱先生人格的纯朴、完美(2分)。

五、(11分)

16.(4分,任选两题,每题2分)

(1)水波不兴

(2)别时容易见时难

(3)沉舟侧畔千帆过

17.(4分,每空2分)情怯;衣锦

18.(3分)(参考)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就一只送给现实,一只送给理想

六、作文(40分)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分)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2分)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2分)。作者将朱先生的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进行对比,是为了强调别的名人故居在市场化的今天更多地被人们利用迎合时尚;(2分)而朱先生的故居则自动远离

终南山望余雪阅读答案篇十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 ——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成语什么有昧

下一篇: 爱情失落的词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