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知錯能改 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3    阅读:

知錯能改篇一
《知错能改》

知错就改

古语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孟子说过:“人闻之以过,则窃喜”,历代圣贤似乎都很推崇知错能改,那为什么要知错能改呢?

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错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如同大海中的风暴,会把船吹离航线,朝着暗礁撞去。而知错能改是罗盘,它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避免船毁人亡。历代伟人身上闪耀着知错能改这一美好品质。秦始皇听从谏议,纠正错误,成就春秋伟业;苏秦浪子回头,悬梁刺股,值人,他们都曾步人歧途,都是在知错能改的引导下回归正途,获得成功。没有知错能改,中国历史上又多了分裂割据;没有知错能改,他们都会湮没无闻。所以说知错能改是前进道路上不可少的指路灯,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西赛罗说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愚蠢的人才会执着不改,反观当今社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开始用名片、西装等来装点自己,使自己似乎更加炫目光彩,获取一种面子上得出满足感。在我看来,面子是阻碍知错能改的最主要部分(是否改为原因)。 大家都有所感觉,当父母指出自己错误时,我们总是很不耐烦,甚至恨不得一下子反驳他们,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原因就是面子做怪,的面子被摘去了,所以我们就执意地知错必改,好保持掩耳盗铃般自己(是否应放至掩耳盗铃之前)没错的感觉,促成我们的知错必改。

名人也不例外,春晚成功之做,赵本山谦虚致辞称我愿意接受各位的建议(是否应改成批评),在别人批评(是否应改成建议)后却又换了副嘴脸,面红耳赤,誓不罢休。我堂堂一名小品界的权威怎么可以被你这样一个无名的学者质疑,就被你这一句话来抹去我脸上那积攒多年的光辉,叫我以后怎么敢在小平界抬头。这样的荒唐事,媒体上也发生过,英国著名的报纸、报业大亨(是否应将报纸二字去掉)被检举窃听事件时死活不承认,我可是最有名气的报纸,这样无耻的事情教我怎么对那些无名小报嗤之以鼻。 利益在知错不改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少人被利益这瓶烈酒麻醉了大脑,义无反顾地朝知错不改这条路上奔驰,最终走向悬崖。他们不知道健美猪有害

吗?不知道皮革上的化学剂不能做酸奶吗?利益如同一根绳子牵着他们拉着他们,利益又如同魔术镜给他们造成虚幻的假象而南辕北辙,越行越远。 面对面子,我们要清除心中的杂念,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面对利益我们要淡泊名利,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保持精神的圣洁,才能知错必改,无往不利。

知錯能改篇二
《知错能改》

知錯能改篇三
《知错能改,为时不晚》

知错能改,为时不晚

《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神奇的木偶人。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独自离开家,结果遇许多倒霉的事。经过许多波折后a,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是多么爱他,为此,他努力读书。但匹诺曹还是禁不住诱惑,跟一帮同学来到一个不用上的国家玩儿国。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多么幸福,结果却变成为一头头小子。匹诺曹变成子后,被别人卖来卖去,差一点被淹死。幸好她的小仙女妈妈救了他,让他又重新变成木偶。经过这么多事,匹诺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做错的事,从此努力干活,认真读书,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我读懂了知错改错是多么的重要呀!小木偶就是因为懂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我把表哥最喜欢的玩具车闪电给玩坏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的不小心,多么当心表哥的责骂,多么希望玩具车还能够"完璧归赵!当表哥回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他。没想到,表哥却微笑地说:诚实,就比是个玩具车闪电还要好,希望你都继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听了,一蹦一跳地走开去玩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的承认错误,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才得到原谅。 其实不止是我们,伟人小时候也有犯错。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华成顿用斧子吧花园里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砍掉了︹θ欢且捕加酶矣诔腥洗砦螅恼砦螅宰詈笏腔故浅晌按蟮娜宋铩 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却让我明白

知錯能改篇四
《关于知错能改的名言》

关于知错能改的名言

1、自我批评之于我们,简直是和日光、空气、水一样重要。——斯大林

2、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4、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列宁

5、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8、一个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9、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0、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一切都是好的。

11、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2、人间最大的智慧,在于洞悉本身的弱点。——法国

13、人不怕犯错误,可怕的是一辈子做错事。

14、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15、浪子回头金不换。

16、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7、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

1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20、改过不吝。——《尚书》

21、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22、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知錯能改篇五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可惜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肯改过而找借口推诿的人,实在多得不可胜数,原因是没有勇气承认过错。

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毫无过失,毕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位真正有品德的人,是能够勇敢承认错误,并且努力加以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故犯或将错就错,找来找更多的理由辩解,自欺欺人。

一位作家说得好:“永远不要因为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解释为你今天跟聪明。”

面多错误很困难吗?也许。因为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原因犯了过错,可能都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或受到众人的指责,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责他,嘲笑他,使得他无法安心入睡、专心工作、好好进食,那种万夫所指的感觉真是生不如死。

可是,一个人对于可以补救的事,为什么要在自作自受的恶性循环中受尽折磨呢?既然已经知道做错了,与其浪费时间去追悔错误或掩饰过错,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来分析、改正这些错误。

作家西塞鲁说:"任何人都可能有错,只有傻子才会继续它。”

犯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只要知错能改,一定可以洗心革面,带给自己更大的成就,除非你愿意当个傻子一辈子让人瞧不起。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做一新人。

——王阳明

知錯能改篇六
《知错能改》

《知错能改》我家对下是一个小区的大平台,平时居民们在这里放些花呀,草呀,把这里弄得既干净又漂亮。  一天上午,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瓜子,今天演的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我看的入了迷,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手上的瓜子吃完了,只剩下一大堆瓜子皮。我想:“要是跑到外面丢瓜子皮就看不成这个精彩的时刻了!”所以我随手把瓜子皮扔出窗外,这时一位老奶奶恰巧散步回来,她看见地上散落着这么多的瓜子皮,便说:“谁家的孩子这么不懂事,把瓜子皮扔到这么干净的地上,多显眼啊。”她说着,就从家里那来扫把和簸箕,弯着腰,吃力的扫起来。  我听见楼下的声音就好奇地探出头来,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在扫地,还费力地用扫把把瓜子皮一个一个地挑出来,然后在扫成一堆。看着看着,我一下子后悔了,心想:“ 我刚才真不应该把瓜子皮扔到楼下,这不仅破坏了卫生还给老奶奶添加了不少的麻烦。”于是我顾不上看动画片片了,拿起扫把飞快的跑到楼下,帮助老奶奶把瓜子皮打扫干净,然后不好意思地对老奶奶说:“奶奶,这瓜子皮是我扔下来的你能原谅我吗?”老奶奶说:“你既然承认了错误就是个好孩子了,这次我就原谅你了。不过下次可不能再随便丢垃圾了!”我笑着答应了老奶奶。  从此以后,我不但再也不随便丢垃圾了,还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了。

知錯能改篇七
《工作实战手册》

知錯能改篇八
《我们要知错能改》

《我们要知错能改》士季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认识自已的错误,及时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使人进步,使人类进步。所以,我们要知错能改。知错能改是一种品德。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小错误可能会影响自已的前途,比如有二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嫌饭菜不合口味,准备倒掉,却被一个中年男子拦住说:“请不要浪费粮食”。有个大学生说:“我花钱买的,想倒就倒,关你什么事?”而另一个大学生却谦虚地认识了错误,结果,前者被辞退了,因为,那个中年男子就是公司的总经理。如果,这三个大学生能及时认识自已的错误,并马上改正,肯定不是这种结局。所以,知错能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知错能改是一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已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国家负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为廉颇后来明白,自己的错误是对国家的不负责,因此,他改正了错误。所以,我们要知错能改。知错能改是一种进步。唐太宗善纳谏言,只要大臣们指出不对的,就必然会改正,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知错能改这种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的,唐太宗都能放下帝王的架子,知错能改。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掩饰自已的错误呢?我们的党在革命斗争过程中也放过严重的错误,后来认识到了错误后,才有了著名的尊议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最后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所以,我们要知错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能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能使我们进步,能使整个社会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错能改。周城:高三年级本文系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

知錯能改篇九
《化“屡教不改”为“知错能改”》

化“屡教不改”为“知错能改”

作者:张韶朗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对所犯错误“屡教不改”司空见惯,这一现象使我们广大教师困惑不已. 为了纠正错误,教师可谓绞尽脑汁,用尽办法:督促学生制作错题集、在思想上进行沟通交流、面批作业、训斥责罚……但可能只有短期效应,时间一长又会旧错重犯. 究其根本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错误的前概念,这种前概念广泛存在而且根深蒂固,它对物理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因此,笔者针对物理教学中出现的前概念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对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前概念的形成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 人作为个体从出生就开始了顺应环境、探索环境的活动,在活动中对事物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并建构了个体特定的认知图式. 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触及过,但是一旦该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个体往往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发挥他们的认知能力,对新问题给予解释或提出假设,建构起新的认知图式. 因此,一般来说,在学习某个物理概念之前,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前概念就已经存在,前概念是客观事物的自然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有些日常物理现象比较浅显、直观,学生所形成的与此类现象相关的前概念就会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 但是,有些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并非一目了然,而是隐藏在物理现象和过程之中,又由于受到知觉系统的局限性、科学思维的不成熟、知识的负迁移、周围的环境或所受的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或错误. 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扔出去的铅球之所以能继续前进是因为一直受到推力的作用;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不变;相同环境中的铁块比木块的温度低;重的物体沉于水中,轻的物体浮于水面;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马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一定大于车拉马的力;因重核裂变时有质量亏损,故轻核聚变时质量就会增加;重量即为质量;由C=■可得电容与电量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加速度越来越小,则速度也一定越来越小等.

综上所述,前概念有正确、片面和错误之分,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形成原因,这将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实施.

1.日常现象中假象的影响

错误的前概念大多是在正式学习某一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现象,而现象的感觉印象又不全面,在此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而成为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 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目前在学生中仍能找到它的“追随者”. 原

因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例子,如教室的桌椅,推它就运动,不推就静止,所以学生自然就得出:有力有运动,无力就静止. 因此,这种错误观点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2.日常生活经验和物理概念相混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就形成生活经验,这些经验逐渐形成各种观念. 有些观念与物理概念有很大差距,甚至根本不同. 如常把物理学上的“功”和日常生活中讲到的“工作”或“做工”等同起来,对于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围着操场行走重力做功为零很不理解. 又如,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就是物理概念中的“质量”,实际买商品时称量的是“质量”,而习惯上常说成“重量”,于是学生想当然地也把生活中的“重量”和物理概念中的“重量”等同起来.

3.日常生活中某些说法的误导

常言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 自然,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最初认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有些时候简洁的生活语言会使学生发生误解. 比如说,学生在幼儿时喜欢随地而卧,这时家长一般会劝导说地上“凉”,应该躺到床铺上去,幼儿也切身体会到地板上和被褥上的“凉”“暖”感觉明显不同,因此很自然地认为地板温度低,被褥温度高. 再如,父母常教导孩子“握紧酒瓶,酒瓶就不容易脱落”,因而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手握酒瓶越紧,摩擦力就越大”等错误认识.

4.其他方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1)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物理概念的曲解;(2)电视、网络、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对某些物理概念的不正确表述;(3)一些书本上对某些物理概念不恰当的叙述;(4)某些资料对物理概念的片面解释;(5)某些表演、演出中对学生的误导等等.

二、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1. 前概念缺乏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必要的前概念是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可以预想,要对一个没有任何生活常识和经验的人教授物理,会是多么艰难.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他的公开课《单摆》时,遇见了这样的尴尬. 在课堂提问时,老师问:“一只摆钟走慢了,怎么办?请用刚学过的单摆知识加以解决. ”一位学生回答:“摆钟走慢是因为摆钟没电了,应给它更换电池. ”令人捧腹大笑. 笑过之后冷静一想,其实也难怪学生,现在还有多少家庭用摆钟呢?还有多少公共场合能见到摆钟?学生对摆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立也就失去了基础.

2. 前概念模糊和混乱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缺乏前概念会使科学概念的建立失去土壤,而前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同样不利于教学的展开.

例如,讲“机械波”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能会以学生熟知的水波为例,来说明在波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介质并不随波迁移. 一块石头几乎竖直地落到池塘中央,水波从中央传到岸边,但浮在池塘中央的木块、塑料泡沫等并不会“随波逐流”. 这样讲,往往会使学生纳闷,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曾亲眼见到木块漂移到岸边来的现象. 实际上,他们注意的只是现象本身,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即风的作用.

3. 错误前概念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考虑问题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例如,很多同学对于惯性是这样的认识:将一只铅球置于水平地面上,给它加以不同的初速度,铅球滑行的时间不同,初速度越大,滑行时间越长. 因此可以轻易得出物体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这些前概念是学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有其“合理性”,也就导致了前概念的最大特性——顽固性. 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光靠在课堂上生搬硬套一些正确理论想置换学生头脑中的顽固的前概念,是根本无济于事的.

三、应对策略

1. 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能将抽象变为具体,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头脑中有些前概念具有肤浅性、片面性和错误性. 这是错误前概念顺利转化的最有效手段.

(1) 提供补偿性实验,以弥补前概念的缺乏

必要的前概念是科学概念植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如果无视学生是否缺乏前概念,硬灌了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必然缺乏生命力. 因此要加强实物演示,以弥补前概念的缺乏.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常用公式p=Fv来计算车辆的功率. 这一公式说明,当机动车辆的机械功率一定时,为了加大牵引力(如载重增加或汽车爬坡时),必须降低运动速度.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觉得不好理解,我们可以用一种以旋紧的发条为动力装置的玩具汽车来演示. 已知这种小车从上紧发条至松弛一半左右时,其功率基本不变.

演示一:如图1所示,准备约1m长的木板,每次实验时都将小车上紧发条,实验时改变小车的载重量(可在车身上增减一定质量的沙袋或钩码),以改变车轮所受木板的摩擦力,为克服该摩擦力,小车需提供不同大小的牵引力. 测出不同情况下小车走完平板所需时间,即可得出载重越大,牵引力越大,速度越小的结论.

演示二:如图2所示,把上述木板搁成斜面,把小车上紧发条让其沿斜面向上滑行,测出不同倾角θ下小车走完平板所需时间,可得出:在载重量相同时,坡度越大,重力沿斜面的分量也越大,为克服阻力继续上滑,则需减小速度以增大牵引力.

(2)重做增效性实验,明晰模糊前概念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学生都似曾见过,教师因此觉得没有必要重做实验. 事实上,学生对曾经经历过的现象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 若能通过实验重复现象,常常能起强化刺激,增强效果的作用.

例如,特级教师吴家澍叙述了他对南京师大刘炳升教授做“高空落蛋”实验的认识变化:“这个实验很简单,把鸡蛋用一根细线悬挂,通过支架、滑轮将其升至高处,然后放手落下. 第一次掉在桌面上,鸡蛋破裂,第二次掉在厚厚的泡沫塑料上,鸡蛋完好无损. 我对如此简单的现象也要演示一番,还真有些不以为然. 但随着刘老师认真的操作,传神的演示,自己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目光紧紧盯着越升越高的鸡蛋,当它突然落下时,心里还忍不住抽动了一下……以后,每当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课时,我也将它引进,作为一个传统节目. 每次总是引得学生们满堂喝彩,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为什么这样一个在一些老师看来似乎很容易理解、无需进行的实验,却能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呢?在生活中,学生也许真的打破过鸡蛋,但是,他们曾仔细地观察过这个现象的发生过程吗?可能性较小!由于事件发生的突然性,等他们发现时,鸡蛋已经破了. 而且,绝少有学生做过或看过鸡蛋掉到厚厚的泡沫塑料上的实验. 所以,他们所感知的现象是模糊的,有些甚至还停留在猜测阶段. 由此得出的前概念当然也是模糊的、不可信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观察和实验才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物理现象.

(3)设置对比性实验,纠正错误前概念

对于概念教学的策略,心理学家特拉弗斯认为:“为了使学生最容易习得概念,应该并排地呈现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

例如,对于落体的快慢,学生的前概念是这样认为的:“轻的物体落得慢、重的物体落得快. ”我们可设置如下几个对比性实验:①从离地1.5m高处同时释放一张白纸片和一个用同样大小白纸片揉成的纸团. 控制质量一定,纸团先落地,说明落体的快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②从离地1.5m高处同时释放一个纸团和一个铁球. 即保证空气阻力影响较小时,发现两者基本一起落地,说明落地时间与质量无关;③将羽毛、铁片等放入真空牛顿管内予以验证. 一步一步

引导他们走向冲突,而不是一下子就让他们面对课本上的“真理”,学生对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心悦诚服的.

2. 区分理想和现实条件

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白亚里士多德的物理观点并非完全错误,牛顿力学也不是绝对准确的.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是现实条件下十分复杂的运动过程,而牛顿所描述的物体是在理想条件、孤立环境下的运动. 因此,让学生分析不同的物理环境,区分理想条件和现实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头脑中前概念的产生背景及其局限性.

3. 合理进行理性思维

当遇到概念混淆的现象,教师应在学生独立冷静地思考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 如在讲授“惯性大小仅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时可使用如图3所示的推理过程.

4.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

课堂上讨论物理概念时,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关键. 教师要创造适宜概念教学的良好气氛,以适应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在学生充分信任老师,并相信即使讲错也不会招来同学和老师的嘲笑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前概念“全盘托出”,此时学生受激发而反映出的前概念就成为教师启发诱导的材料.

5. 识别前概念

教师应针对某个新的物理概念让学生自由、舒畅地讲述他们各自的认识理解,并相互交换想法,从而在学生中产生认知冲突,于是在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同时,也使学生自发地领会到自己前概念的错误. 当然,教师还可采用问卷、谈话、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并使概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束语

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是思维结构的转变,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的一场革命,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改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想如快刀斩乱麻那样迅速改变他们的观点,有时是不可能的. 针对这种前概念造成的思维障碍,教师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或概念,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形成科学的概念,避免机械地不加理解的记忆,把“屡教不改”转变为“知错能改”.

因此,笔者建议广大教师要加强前概念的研究,并思考和实践如何利用和转化,它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之一.

知錯能改篇十
《第十三讲 知错能改》

  • ·说人恶的古语(2016-01-16)
  • ·霸气的古语(2016-01-16)
  • ·理想与信念的语段(2016-01-17)
  • ·有关过去古语(2016-01-22)
  • ·愿家人好的古语(2016-01-23)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经典短语50字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