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一
《论语关于孝》

“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调查研究

“孝” 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很早就为人们所崇尚。尊老爱老,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什么职业、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道”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里面“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宋朝时,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可见这个“孝”的道德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百善孝为先。”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孔子的“孝道”虽距今两千多年了,犹值得我们思考、弘扬。因此我们本着认真科学的态度,在学生当中开展了一次有关《论语》中孝道思想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这一传统美德在今天所具有的价值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孝道”今天应该提倡

根据我们小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论语》对当代社会是有价值的,当问及“您认为《论语》对当代社会有作用吗?”时,66.7%的人选择了“有”,说明人们对于这部经典著作还是认可的。关于这部经典的内容,“《论语》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40%的人选择了“孝”,说明“孝”在今天仍然对于人们具有吸引力;其次是“人际交往”和“德”,分别占了25%和35%,但是这两方面事实上都跟“孝”有关,因为在儒家学说看来,“孝”是一切社会关系和道德的基础。由此看来,“孝”在今天依然是有价值的,在问及“您认为《论语》中的“孝”值得提倡吗?”时,有73.1%选择了“值得”,可见一斑。

既然孝道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提倡呢?儒家对于教育是非常强调的,而在今天,无疑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调查中,39.2%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设有关《论语》的课程,而且如果开设这门课程,34.6%的人认为自己会在课余时间看《论语》方面的内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肯定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在学习兴趣上,有32.1%的人表示自己喜欢《论语》,而且有48.1%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深入学习《论语》。而在学习《论语》的难易程度方面,有46.4%的人认为“简单”,28.6%的人认为“还好”,只有25%的人表示“较难”,说明与我们一般的想象相反,《论语》事实上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这些都表明开设这门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不过这次调查中也有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当问及“您有没有按照《论语》中的孝道对长辈尽孝呢?”时,尽管有55.6%的人选择了“有”,但还是有25.9%的人选择了“偶尔”,甚至有18.5%的人选择了“几乎不”,由此可见开展“孝道”教育对于养成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迫在眉睫。这更加说明了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具有紧迫性。

为了更好地提倡“孝道”,首先我们应该精读《论语》,弄清“孝道”的真正意涵。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探讨,一致认为“孝道”具有以下意涵:

什么是“孝道”?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所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法则,因此当人们按照“道”来生活的时候,就是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所谓“孝道”,就是按照“孝”的法则,来过有道德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孝”呢?“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想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尊奉和弘扬。但是目前对于“孝”的理解,我们认为存在偏颇的地方,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晚辈尊敬、奉养长辈,但这并不是“孝”的全部意涵。

我们先来看看“孝”这个字的机构,它是由“老”字和“子”字所组成的上下结构,因此其本意应是泛指老一辈的人对于晚一辈的人的教育培养和养育庇护,以及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的尊敬爱戴和遵循听从,或者说它是指人类的生命、情感、信念和事业在两代人之间的良好传承和接替。

因此,“孝”具有双重意涵: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它意味着对晚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和培养,以便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晚一辈的人;而对晚一辈的人来说,“孝”即效法、学习老一辈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孝”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对晚一辈的人或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及其应尽的责任义务,而这种态度和义务显然是双方面的,而绝非是单方面的。目前我们普遍理解的“孝”仅仅局限于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尊敬和奉养,却没有强调老一辈对晚一辈所承担的教育和抚养的义务。

这两方面的意涵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父母,在儿女因年幼还无生活能力的时候,理应对儿女养育照料,悉心教导,使之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而作为回报,儿女在父母年老丧失生活能力的时候,也得悉心侍奉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人们经常把“孝”理解为晚辈对与长辈的单方面的绝对服从,这不仅完全有悖于“孝”的本意,也违背了人的天性。

这种误解对我们深入理解《论语》的精髓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比如《为政》中的“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按照一般的理解是“孝心旨在深体父母之心,并尽力解除父母所担忧的。”但孔子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如果“其”指的不是父母,而是子女的话,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生病”, 但这样更加糊涂了:人家问什么是孝,夫子答非所问嘛!不过仔细斟酌这句话,做子女的不要生病,不让父母担心,这便是孝了!到底是孔圣人,惜字如金。

不过且慢,这句话还有另外的解释。“疾”指的就是病吗?如果将其引申一下,也可以理解为儿女在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各种不良风气。那么孔子这句话事实上说的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担心子女沾染上各种不良风气。

我们看到,一句话就能读出三种不同的意涵,可见《论语》这部经典的深邃。如果我们放弃目前对“孝”的偏见的误解,那么我们就能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同样,“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表面上看,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要穿,给他穿。要居住,给他居住。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孔子认为不是这样,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也得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

但假如孔子说的不是子女奉养父母,而是父母养育子女呢?那么就要反过来理解了:对于犬马,我们也能给它们提供食物;如果为人父母不对子女的道德品质给予深切的关注,只是以向他们提供食物为满足,那么养育子女又怎能与豢养犬马区别开来呢?

这对于今天来说也很有意义,比如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思想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孩子买电脑、玩具,让孩子尽情玩乐,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疏于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礼节,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是不符合“孝道”的。

总之,就孔子的本意来讲,“孝道”既包含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也包含父母对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两方面都不能偏颇。

弄清了“孝道”的真正意涵之后,我们小组接下来探讨了在今天如何将“孝道”精神内核发扬光大。这一几千年的思想遗产到了今天,一些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学习“孝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内容。

学习“孝道”应该注意什么?

有人也许会说,尽管“孝道”在历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几千年来的“孝道”与现代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但事实上,“孝道”历经几千年历史的洗礼,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只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应该挖掘出其中的合理内容,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则。

“无违”到了今天,似乎成了过时的标准。父母的命令,如果是不合理的,难道还要去遵守吗?特别是在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正在逐渐地步入“后喻时代”——就是说在过去知识是由年长的人传授给年轻的人,现在则相反,是由年轻的人传授给年长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违”一定是正确的吗?

但事实上,我们不能光光看到“无违”这两个字,孔子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无违”其实是要符合“礼”,“礼”通“理”,意思是要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对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你应该恰当的处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对那些不正确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顺,你恰恰是不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南宋词人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唐婉,就忍受爱情的煎熬而和唐婉分手。虽然自己痛苦,但他认为这是尽孝,但这恰恰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父子在锄草。地里面种的是瓜,曾参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给锄断了。父亲脾气特别暴躁,看到后就大怒冲过来了。曾参知道自己的父亲生气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着父亲骂他或者惩罚他。这个父亲拿起棍子冲着曾参就是一棍子。曾参也不跑,就让父亲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参应声而倒,一下就晕过去了。曾参待会儿醒过来了,父亲还在那。他对父亲恭恭敬敬地说,儿子不孝,惹你生气了,简直是太不孝了。邻居都说曾参是个大孝子

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跟其他学生说,你们去转告曾参,说他不孝。曾参听到学生的转达之后感到很奇怪,就来见孔子了,说我错在哪呢?孔子说,你父亲下这个狠手打你,当然有可能会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话,你父亲会被官府给抓起来,你父亲就等于犯罪了。所以你就让你父亲这么打你,让你父亲犯罪。造成这个后果,你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顺父亲的话,你应该赶紧跑,别让你父亲犯这个错误。别让他因犯这个过错被官府抓起来,别让他承受丧子之痛,这才是真正的孝。

实际上这个故事就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错误这也是孝。有人说,父母想干什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干什么。哪怕犯罪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儒家并不提倡这个东西。真正的孝是这样:满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时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东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又会有人说,既然“孝”就是符合“礼”,各种礼节、礼数在古代是很发达的,可是现在在家里面,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有必要搞那些形式性的东西吗?这实际上是对孔子的误解,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内心真诚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

那才是真正的孝。

也许还会有人说,或许“孝”真的值得提倡,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孝顺父母,但它也仅仅是在家庭内部才有意义,出了家庭,到社会上,“孝道”就派不上用场了。果真如此吗?

儒家讲孝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我只爱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说我不管别人了,父母之外别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们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损人利己,损害别人家的利益来维护我们家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并不是这样。儒家特别强调要把这种孝的情感扩而展之,扩而大之。

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

“孝道”同样也是应该推广的,孔子的弟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对我们家老人好,对我们家长辈好。由此我们应该带着这种爱我们家老人之心去爱别人,爱别人的老人,尊重别人的长辈。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难,我都应该想到我在家里头,我们家老人遇到危难,我应该怎么办。那对别人的老人,我也应该那样。我爱我们家的晚辈,爱我们家小孩,我也应该对人家的小孩有这种爱心。如果我们按照这样去做的话,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今天提倡《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儒家构想的大同世界里,“老有所养”,“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就是对老人所享受的社会权利的一种具体规定。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现代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但是成熟的社会养老制度必然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责任;孝不再是个体家庭之间的伦理准则,养老,敬老,满足老人的意愿,以及抚慰老人的生理的病痛与心理的孤独,都会成为政府功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孝道不会真正消逝,而会升华成为一种理性的社会制度。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但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许多中华传统美德,都已经成了纸上之物,看着这些美好的东西流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有哪个不心痛呢?所以重新学习这种美德已迫在眉睫.那么就让我们从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一的>>论语>>开始品位道德之风."百善孝为先"开始创造高尚的人格,让我们一起掀起道德领域新风尚.

“孝”乃中国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孝道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孝”的本意为善事父母,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子代对父代,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本人认为对父母的孝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子女不要让父母担心忧虑;二,子女对父母要以真切的关怀。

《论语》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其实每个做父母的时时刻刻都担忧着自己的子女是否过得好,是否患病了;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只有子女过得好了,他们的心里才安心。而做子女的应该读懂父母的爱,要用自己的“孝心”去回报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要做到这个孝其实很简单,只要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出门时给父母道个别,回家给父母问个安,在外给父母打个电话或捎封信,让父母时刻都知道,你就在他们的身旁,且一切平安。这只是简单的一举一动,你就可以很好地表达你对父母的孝。就拿自己来说,上大学以后,自己也就远离父母,成了父母的担忧所在。但要减少他们的担忧,自己很容易做到,那就是每周给家里打个电话,向他们报平安,让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很好,减少他们的忧虑。

《论语„里仁‟》就很好地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其实在现代的社会里“不远游”是不可能的,我想“远

游”是没关系,但必须“有方”,这样才可以减少父母的担心,这不也是一种孝吗?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可以读出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只给予物质上的关心,而更要给予精神上的关爱,如果不能这样,那孝敬父母和喂养牲畜是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从物质上的赡养父母,使父母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尊重,善待父母,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和愉悦。然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去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现在更多的老人是在孤独中度过晚年。

也许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工作压力太大了。做子女的为了工作,事业和金钱根本无暇顾及父母,他们认为只要给父母钱,解决父母物质上的问题就可以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因为老人害怕被遗忘,害怕在孤独中煎熬,害怕被人遗弃,更害怕在寂寞中离开人世。所以孝敬老年人不仅需要给他们吃穿,更要给他们快乐。哪怕是你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望一下父母也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做子女的常回家看看吧!

不让父母担忧,给他们以真切的关怀这就是最大的孝心了。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二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16010617 王小冬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使得孔子的孝道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宗法色彩。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 、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但孔子的孝道带有封建色彩、宗法色彩,其思想中含有一种父母强权的思想,即父母让你做什么你不做 ,那么你就是不孝的色彩。也就是后来儒学中父为子纲的。如“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说法更是荒诞不经。这些都是其局限性,需要在现代社会推行时改造。

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在尽孝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父

代权力过重, 但同时又要注意扫除现代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正现象, 尽量确保尽孝过程中的代际公正。

在今天,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子女乃至父母都出外求学或打工, 所以,不远游 的现象, 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 子女在家围绕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照顾寝食的尽孝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家门求学或工作, 但他们同样可以尽孝。比如, 常打电话回家, 和父母拉拉家常, 问问家里情况, 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 免去他们的担忧; 不时给父母寄去些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抽空回家看看父母, 帮他们做做家务等。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 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

总的说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把道德弃于一旁。发扬并改良孔子的孝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三
《_论语_中关于_孝_的论述及孔子_孝论_形成》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及孔子“孝论”形成

郭锋航

(1.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2.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在这个观念的形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成过程中,《论语》的记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论语》文本中对“孝”阐释和分析入手,认为孔子“孝”理论是儒家“孝”道理论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对后来《孝经》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关键词]《论语》;孝;孝理论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文明。中国传统的孝是指在中

国这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社会上,为适应维护家族制度的稳定和协调父子关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孝的观念,孝的规范,孝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广延性和政治目的性的结合。因此,孝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是及其重要的。正如黑格尔这样评价:“中国纯粹建立在这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别性是客观的‘家庭孝敬’。” [1]当然,对于黑格尔的评价已经事过境迁了,现今社会已不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孝”在民族特征中积淀。还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本文试图从《论语》中对孝的论述,对孔子孝道以及后来《孝经》形成起到的奠基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产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逐步形成的。孝意识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形成时期,再往前就是原始社会。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初期到中期母系氏族社会,情况是“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对母亲的蒙昧的、爱亲之意,就是孝的最初萌芽。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反复演练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在从崇拜自然向祖宗神的转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孝的观念。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孝观念产生有其物质、精神、制度的基础。从物质生产方式角度讲,孝是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从社会制度讲,孝是血缘宗法观念的直接产物。从个人的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孝是对祖先崇拜的观念突出反映。

孝本来作为一种积极的伦理规范,发挥它调节社会作用。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过程中,却逐渐向消极方面前行,成为杀人礼教和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主要部分。孝就表现为复杂的两重性(精华和糟粕)比如:

孝子对待父母,俯首贴耳,唯唯诺诺,丧失独立人格,如同行尸走肉;

孝子侍奉父母,失去理智,如割大腿肉,挖内脏,为父母治病,有的甚至上吊投水,可谓愚不可及;

父母去世,孝子守丧多年,不结婚,不耕作,虚度年华。[2]

孝作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在形成和发展中,在三、孔子孝理论形成 不同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我们必须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社会剧烈的变动时期,社会经济制要辨证的看待。不能简单的、表面的去理解孝所发挥的作用。 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自三代以来,一直作为唯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法性宗教开始土崩瓦解了,并严重影响了维系二、《论语》中对孝的论述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本对话集,同时也是中人际关系的孝道,出现了儿子杀老子,臣子杀国君的现象,说明西国传统文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这里通过对《论语》中对孝周时期建立在传统宗教基础上的孝道,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孝

观念也逐渐摆脱宗教束缚,而变成人文伦理的道德观念。《管子·形的论述,看看孔子对孝的可能理解。

势解》说:“孝者,子妇之高行也。”“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论语》中出现“孝”字的记载和解释一共有十四条: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认为孝是作子女应有的美德,子女行孝不懈就会获得美好的名声。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在春秋时期,虽然人们最为重视的德行是礼与仁,但是,也有人将

孝视为比礼与仁更为根本的道德观念,如《管子·戒篇》:“孝弟仁之本与! ”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者,仁之祖也。”《左传》文公二年:“孝者,礼之始也。”这虽

然是少数人的观念,却发后来对孝观念极度重视之先声。至少到春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孝观念已经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道德观念了,这就出现《论[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秋末年,

语》中有关孝问答的记载。根据《论语》一书文本,孔子的孝道理之道,可谓孝矣。”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论主要有以下论点:

第一,奉养、尊敬父母。子女不光要奉养自己的父母,让他们 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89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皆弟之言。”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难能也。’”[3]

从以上可以看出,其中专门讨论“孝”的章节是[1.11]、[4.20]以及《为政篇》里的连续五个“问孝”。从话语形式来看,四次“问孝”属于对话式的,其中不单单是从字面去理解,更重要是从谈话时背景去理解。虽然都是针对“孝”提出的,但孔子并没有给他们完全一样的回答,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侧重点去回答,这也是孔子教育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在这些文本当中,只有“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最像是下定义,在最初就把它当成孝的准则来看待,影响深远,后世“丁忧”居丧三年是其最后的残余。

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辞典》中的统计,孔子言仁有109次,讲礼达75次,论道60次,谈信与德各38次,在智的含义上论知、言义各25次,言直22次,而有关孝的论说仅仅19次。用词次数的多寡,常常能够显现概念被重视的程度,孔子思想中的仁、礼等概念,显然较孝观念更为重要。所以,孔子要以礼为孝的标准,把礼视为比孝更根本的观念,并使孝受到礼的制约。

NBA球员绰号浅析

廖敏

(西南大学文献所 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NBA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组织之一。

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球员的绰号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部分。本文通过对NBA球员的绰号来源方式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绰号的两个功用:一是交际功用,二是商业功用。

[关键字]球员;绰号;来源;功能

NBA是美国国家篮球联盟(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

缩写。NBA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组织之一。从1946年至今,NBA已经走过了50多年。在50多年的历史中,NBA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知名、最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联赛之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球员的绰号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部分。由于体育爱好者的集思广益和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几乎每个球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绰号,甚至有的还有好几个。有时候甚至出现绰号比球员的姓名更为响亮,传播得更广的现象,以至球迷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由此也可以窥见绰号在NBA的流行程度。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绰号(nickname)并不是主流的语言文化现象,绰号是一种的特殊的称谓语。人们在为球员取的绰号显然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人们在为球员取绰号时,往往抓住的只是球员在某方面的特征而有意忽略其它的特征,由此得出的绰号。因此有人给绰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绰号是指人们凭着机智根据对方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命名的一种带有戏谑、幽默、讽刺色彩或用以臧否人的称谓符号。”[1]笔者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绰号是根据非本质的属性来命名的,因此,绰号并不能真正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绰号运用简练的语言塑造出形象,好比一幅语言漫画灵敏捕捉一个人最突出的特点,使人由绰号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一、绰号的来源

按照来源的不同,可将命名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根据相貌特征所起的绰号:从外在表征着眼,由对象的外在

~~~~~~~~~~~~~~~~~~~~~~~~~~~~~~~~~~~~~~~~~~~~~~~~~~~~~~~~~~~~~~~~~~~~~~~~~~~~~~~~~~~~~~~~~~~~~~~~~~~~~~~~~~~~~~~~~~~~~~~ 衣食无忧,还应该对他们有敬爱之心。孔子还更加强调了在精神上孔子回答说:“《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关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为政不一定非要做官当政,行孝就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不敬父母,而只是养活,这和是为政的不同形式。

第六,父子相隐与避父母之名讳。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养狗、养马有何区别呢?这种敬是发自内心的,是通过人的言行态度

表现出来的,故孔子有称为“色养”。在孔子看来,仅仅是衣食上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民间的奉养,而没有敬的色养,只能看作是动物的养,根本不能称为孝。 所说的“ 家丑不外扬”正是孔子的遗教。父亲如果有不道德或违法

第二,孝是体现在各方面的德行。当父母在世时,要关心父母的行为,儿子应为其隐瞒,反过来,父亲也应对儿子如此。另外,的年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做子女的还应该要避父母之名讳。古代中国人对父母和君主的名字仁》) 喜的是父母长寿,惧的是父母年事已高。父母有过错时,要要避讳,除了在皇帝面前和祭祀高祖的场合外,不能就与父母名字进行劝谏,但又要敬而不违父母之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中任何一个字相同的字音,写文章亦不能写父母名字中任何一个字

相同的字音,写文章亦不能写父母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否则便是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里仁》)

第三,祭祀先祖。视祭祀先辈为孝,长辈去世,要按照礼的要对家庭尊长的不敬, 也就是不孝。

孔子的“孝”理论较之后来儒家的“孝”理论简略,平实,而求“葬”和“祭”,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爱和思念。当父母去世时,

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且也不是他的学说中最重要的观念。但是孔子的“孝”理论却具有天下之通丧也”。《(阳货》) 同时,为父母守丧三年之后,还要一前人所没有的丰富内容,经过孔子的论述,孝理论已经初步形成。生谨守父母之志,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不孔子的孝理论成为儒家学说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后来,孟子、荀子

对孝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孝经》才得以形成。 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

第四,孝不违礼。《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参考文献: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P127. 祭之以礼。’”对父母的生养死葬都要以礼为标准,合于礼的规范[2]王玉德.传统孝道新论——兼论重建传统道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要求。因而,是否做到了孝,是以礼为其判定准则的。 社版,1996(2),P56-60.

第五,孝即为政,忠孝合一。《论语·为政》载,季康子问孝,[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孔子答复说:临民以“孝慈,则忠”。以孝慈教民,就可以使人民作者简介:郭锋航(1980-),陕西礼泉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忠于统治者,孝与忠是合一的。因此,当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从政时,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助教。 收稿日期:2008-03-14 90

形态特征而产生绰号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作为社会主体在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构成社会关系时,首先展现给大家的,便是自己的外部形象,表面特征。以队员外貌特征等作为借代本体而产生的绰号,常能收到见微知著,强化特征的效果。这种方式在其他民族也是普遍存在的。以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例,

[2]

其中就有一百零八将中就有25个以形体特征起的绰号。考察NBA中的绰号,摘取人物外部特征的有:①安东尼·杰罗姆·韦伯(Anthony Jerome Webb):“土豆”(Spud)他是NBA中能扣篮的球员身高最矮的,其身高只有1.70米,曾获1996年NBA扣篮大赛的冠军,名噪一时。因为身材矮小而得名;②萨姆•卡塞尔(Sam Cassell):“外星人”(Alien)1982年,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片《E.T.》(外星人),20年来受到了全世界影迷的喜爱,成为妇孺皆知的电影经典。萨姆•卡塞尔头形酷似《E.T.》中的外星人,故而得名;③贾森•威廉姆斯(Jason Williams):“白巧克力”(White Chocolate)因为他的肤色是白色,却有黑人一般的篮球天赋和运动能力,所以叫白(白皮肤)巧克力(黑人的球技)。

根据相貌特征起绰号运用的合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运用的不合理,则有可能损害到他人的尊严,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人们一般都是十分审慎地使用这种方法创造绰号,这也是这种绰号产生的不多的原因。

2.特长特点有关而为名:在NBA中,球员个个球技精湛,都有令广大球迷不得不折服的拿手绝活。这也是他们能够获得球迷喜爱的根本原因。有些球员的绰号就来源于此,人们根据这些球员的技术特点给他们起了不少绰号。例如:①埃尔文·约翰逊(Earvin Johnson):“魔术师”(Magic)约翰逊上中学的时候,就因为出色的篮球技术被当地报纸的记者称为“魔术师”,以至后人忘了他的真实名字埃文。约翰逊用他令人惊叹的球艺彻底改变了篮球的面貌,使得这项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②多米尼克•威尔金斯 (Dominique Wilkins):“人类电影精华”(Human Highlight Film)这个绰号最早是NBA一位资深篮球记者在报道时加上的,人们都觉得很适合他,于是便成了他的绰号,沿用至今。因为他的扣篮动作完美无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电影里的特技一般,而且他的扣篮有很多是独家创造,是扣篮中的精华;③维尼•约翰逊(Vinnie Johson):“微波炉”(The Microwave)作为80年代末期活塞队的第六人被人们冠以“微波炉”的绰号。这个绰号用于形容他“即插即用”的特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四
《《论语》之孝》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语》之孝

姓名:李振坡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鲁洪生

20080430

内容摘要

《论语》作为儒家早期的代表作品,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社会两千五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

本文首先通过对《周易》《尚书》《诗经》等典籍的考察,对《论语》之前“孝”的表现形态进行分析,认为在《论语》之前,孝主要指对先祖的祭祀之礼,同时指祭祀当中行祭者崇敬的心理活动。因为周代是“尚德”的社会,孝也表现为继承先人之志、君宗、君王的政治统治、奉养父母等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道德形态。

《论语》之“孝"较之前有很大不同,虽然更多表现为家庭中对父母之孝,然而并不单一,有继承也有发展。从对《论语》文本分析出发,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对象、“孝"的行为规范进行总结归纳,认为《论语》中对父母的“孝”除了要求“竭力”之外,更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体现出由内而外的“敬”。而对宗族、国家的孝,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在《论语》当中,“孝”与孔门其他道德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孝”是“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孝”与“仁"的终极目标“礼”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且与“忠”、“义"也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孝”的本源性,它又有“忠”“义”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及在某种特殊情形下的绝对权威性。

作为孔门道德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纲目,《论语》之“孝"发展了殷商以来古老孝道的内涵,在与《论语》其它道德观念的关系中处于本源性地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二是对社会的教化;三是对为政、忠君的启发。关键词:论语孝

ABSTRACT

Asthetypica、workoftheearliestConfucian.theAnalectsofConfuciuS.involvingsuchaspects

beenaasphilosophy,politics,education,ethics,andSOforth,hastohugetheoretictreasureofChinesesocietyfor2500years.WhilepriortheAnalectsofConfucius’Sexistence。theconceptionof‘Xiao’hadbeengreatlyenriched,it,asproposed

2000yearsasTaoism,hasinfluencedtheChinesesocietyforoversincejtwaselaboratedandillustratedbyConfuciusandhisstudents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Thisthesisfirstlyanalysestheformoftherepresentationof‘Xiao’beforetheAnalectsofConfuCiuSthroughZhouYi,Shangshu,Shijing,regardingthat。Xiaojrefersbasicallytothesacredamenityandthementalactivityoftheworshipfulpeoplewho

keenjoinintheprocessofsacrifice.ForthesocietyofZhouDynastyiSrepresentstoon.themorality,‘Xiao’also

asmoralityformsthatpossesssonvariousvaluetropismssuchtoinherittheforefathers’ideal,totakeeldest

SOfornoble,sovereign’Spoliticaldomain,supportparentsandforth.

‘Xiao’intheAnalectsofConfuc西slargelydiffersfrombefore.Thoughitmostlyrepresentsthefealty

successivetotheparentsinfamily,‘Xiao’hasnotsinglebutandgrowingforms.Beginningwithanalysisofthetextandtheconclusionoftheobjectandthebehaviorcriterionof‘Xiao’intheAnalectsof

parentsConfucius,thethesisregardsthatthe‘Xiao’tothe

ConfuciusasksforintheAnalectsofbesidesthemoreexpressionoftrueinneremotion

‘Endeavour’torepresent‘Jing’fromtheinsidetooutside.Inaddition。‘Xiao’tothegensandthecountryiSfurtherextendsonthisbase。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Xiao’hasverycloserelationshipwithothermoralconceptionsinConfucius.Onthebaseofthat‘Xiao’iSthefoundationof‘Ren’,courtesy,theultimateobjectof‘Xiao’and‘Ren’,hasinherentconsistency,andcloselyrelatedto‘Zhong’and‘Yi’.However。‘Xiao’hastheincomparablesignificanceandabsoluteauthorityinsomespecialcasesforitsoriginalposition.

AsanlmportantdetailedoutlineofConfuciusethics.‘Xiao’intheAnalectsofConfuciushasdevelopedtheconnotationofthevenerable‘Xiao’sinceShangDynasty.ItiSattheoriginalpositionintherelationshipofothermoralconception.Ithaduniqueinfluenceinthensocialbackground.Itpromotedthemoralculture;secondly,civilizedthethensociety。andenlightenedthedevotiontothepoliticsandroyalism.

Keywords:theAnalectsofConfucius,fealty2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新历绯同期:砂∞脚易月z同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专叫潴R期:矽莎召年否丹一乙同

绪论研究史综述

《论语》作为儒家早期的代表作品,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中国社会两干五百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宝库。“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一)研究现状

1.大陆.

近代以前,对《论语》之孝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各家对《论语》的注疏、说解中,虽不成系统,但逐条释义。目前容易见到的主要有《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呙疏)、《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注)、《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注》(清康有为)、《论语集释》(清末程树德)及《论语译注》(今杨伯峻)等,这些注说基本能代表当时代主要观点,对深入理解经义有极大帮助。五四前后,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对儒学的批判成为主流,而从此时期开始,孝与仁、礼等被纳入伦理学框架,孝成为伦理德目之一。但这种批判主要是对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批判,虽然孔子《论语》之孝也在其中,却更多集中在孟子及其后学。这是近现代论者没有将孔论与后期儒论分开的必然结果。如吴虞《说孝》,其批判对象以《孝经》及《礼记》为主要内容,虽稍论及《论语》之“三年不改父之道",也是采取批判的态度。所以其文论证的是封建统治者和儒家的“孝弊",指出封建统治者“教孝”“教忠”的目的在于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1又如胡楚生《弘扬儒家伦理思想的精蕴》将孝悌、忠恕、信义、礼让同作为“仁"的子德加以论述,虽把《沦语》中孝悌作为实践道德,但更偏重于孟子之孝的论述。可见,在近现代对孔子及《论语》之孝的研究是将其放到对儒家整体思想的研究中去的,对《论语》及孔子的孝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八十年代以后,对孔子及《论语》之孝的研究渐多,如李启谦《略论孔子“孝"的道德思想》(《东岳论丛》1983年6月),徐敏《论孔子的孝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3月),薛良贵《论孔子“孝”的思想》1《儒家伦理思想研究》傅水聚、韩钟义土编.中f#_}5局,2003年。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五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

《论语》论文敬论文:《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

摘 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原始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孝”的观念是完整系统

的,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个方面。这些孝行实施

的基础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即发自内心对长辈的敬爱。

关键词:《论语》;孝;敬

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

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

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

系统完整,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据笔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与孝

有关的内容也出现多处。这些文字虽没给“孝”下明确的概

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

明。综合来看,《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

无违、守礼几方面。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之“孝”

的基础和实质是“尊敬”。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

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①

《论语》中“孝”区别于“养”。“养”即物质供养。而

“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为政》篇:子

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但如果

只是供养而没有尊敬之心,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算不得真

正的孝。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

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

才能区别于对犬马的“养”。由此可见,“敬”是“孝”的基

础和前提。

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正是出于以上

分析。《为政》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朱熹注曰:谓事亲之际,惟

色为难也。②此句是说,孔子认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对父母

和颜悦色。仅做到有事儿女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不算

孝。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是没有从心里尊敬父母,即使“服

其劳”“酒食馔”,也不算是孝,仅是“养”罢了。真正的孝,

是让父母精神上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这些出自于一颗对父

母真诚敬爱之心。所以孔子认为能否做到孝,重要的不是物

质上能否奉养,而是情感上能否发自内心的敬爱。

《论语》中的孝,以情感上的尊敬和关爱为基础,还体

现在想父母之所想,理解体谅父母的心情。《为政》:孟武伯

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

病,多么担心,子女要尽孝,就要去体会这种心情。子女设

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在孔子看来,就是尽孝。《里仁》:子

游问孝,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

做远行,若不得已远行,也应该有一定方位。父母养育儿女

的艰辛,儿女应心存感恩,侍奉父母左右以为报,若不得已

远行,也应该体会到父母挂念儿女的心情,让父母知道自己

的方位,给父母慰藉。从父母的情感出发,体谅父母爱子之

心,想其所想,这种对父母的“理解之孝”正是源自对父母

的尊敬、爱戴之情。

孝之实质为尊敬,也体现在正确对待父母的不足之处。

《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当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进

谏,若父母不听规劝,仍当恭敬不冒犯,劳而不怨于父母。

对父母耐心、宽容,不盲从,这是一种对父母理性的敬爱。

只有敬爱父母,才会在其犯错时仍侍奉左右;只有理性,才

会对其错误“几谏”,以期改正;只有理性与敬爱相结合,

才会在“几谏”父母而不从的情况下保持“又敬不违”的态

度,劳而不怨。对父母的过错,子女进谏应讲究方法,不可

操之过急,即使他们一时听不进去,也不能埋怨。应像朱熹

所说:“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③等父母心情

好时再谏。

《论语》中倡导的孝,不仅要求孝敬父母于其有生之年,

也要延伸到他们去世之后。《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

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关于“无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注曰:

“无违,谓不背于礼。”④孔子之世,礼崩乐坏,王公大

臣越礼僭礼,孔子对此极为痛心。当孟懿子问孝时,孔子告

曰“无违”,是告诫孟懿子不要像他人一样做出僭礼的举动。

父母生时,按礼奉养,死时以礼安葬,并按礼祭奠。生死都

以礼相待,只有对父母怀有尊敬的情感才能做到。这种“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慎终追远之情,正是出于对父母的敬

仰。所以朱熹注曰:“生事葬祭,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

之节也。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

矣。”⑤

对“无违”的另一种解释,是指不改变父母的心愿,不

违背父母的意志。孟懿子的父亲亲贤好礼,临终前嘱咐孟懿

子随孔子学礼。“好礼”“学礼”是孟懿子父亲的志向所在。

孟懿子问孝,孔子告曰无违,就是要孟懿子不要违背父亲的

志向,顺从父亲的遗愿,好好学礼。对父亲意志的顺从即是

对父亲的尊重和肯定。因此,“无违之孝”也是敬的表现。

《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

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合理

的人生准则。“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

善恶都可以叫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

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⑥

这段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候,看他是

否有自专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他

父亲那些合理的人生准则,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在这里,

孔子明确提出,对父母合理意志的顺从为孝,正如上文所说,

对父母意志的顺从,必定首先是对父母之“道”的认可,也

就是“敬”。朱熹说:“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

其人之善恶,然后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

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⑦如果改变了父亲的

志向,即对父亲的志向表示否定,那么即使这个人品行善良,

那么他也算不得一个孝子。即,子女的行为中缺乏对父母的

敬重,即使行善再多也称不上孝。

正是孔子认为子承父志是孝,所以对孟庄子不改动父亲

的臣下和政策表示极大赞扬。《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

难能也。意思是:曾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讲过:孟庄子的孝,

其他方面别人都能够做到,而保留他父亲的部下,不改变他

父亲的施政纲领,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孟庄子继承父亲的

王位后,仍旧任用父亲的部下,沿袭父亲的治国之策,表现

出对父亲用人标准和治国方略的赞同,是对父亲的尊重。孔

子赞许他这一做法是“难能也”,他的孝是别人学不来的。

可见,在孔子看来,尊敬不仅是孝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最高

准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到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论语》倡导的孝,其基础在

于情感上对父母的敬爱,“实际上是对人们进行的一场爱的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六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七
《关于论语孝道的理解》

职业技术学院

张方杰 2010015490

论语结课论文 机械一班 2011-6-9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文关键词】 《论语》 孝道 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 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 范体系的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 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 ,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 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

父母的最高标准了。这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不但重视对父母的养、敬、安和终生尽孝,还特别重视对父母的丧葬极其礼记。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即说办丧事不敢不尽礼。但他又提倡丧礼的朴素节俭,他明确指出更应该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尽的孝道,孝敬父母。这在《论语·八佾》中体现出来,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礼节仪式而言,与其过分奢侈,宁可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孝道问题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他曾经写过《孝经》。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主张父母的葬礼要谨慎对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诚,这样做就能够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曾子将孝道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结合起来,高瞻远瞩,把对孝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那么《论语》是如何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尽孝道的问题呢? 有人问孔子说:“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孔子说道,《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看来孔子认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参与了政治,将孝的品德应用到政治也是参与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

尽管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点给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很充分的理论根据,孝道在政治范围的延伸就是忠君爱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础上得到了最为广阔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终演变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统治阶级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导孝道的光鲜外表下达到了。不过作为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观意愿之外开花结果,枝繁叶茂起来。

《论语》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作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例如:尽礼与节俭的问题、传统社会中“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八
《对论语有关孝的理解》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德基础吧!”这一章既是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也是言者的推理过程及结论。我们首先要爱父母、尊敬父母,然后才能教会其爱伙伴和同学、尊重伙伴和同学,之后才能进而教会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全人类。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这句话不仅表现了孔子“孝”的思想,也体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句话虽然淡淡地说“孝”,但它把“孝”具体化了,它告诉我们要怎样尽孝,但也有些片面,片面地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这是课本的注释,但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能更体现出做子女“孝”。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要尽孝,我们就要好好孝敬父母,不能只赡养父母,而是要让父母过的舒适开心。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让父母丰衣足食,更要让父母看见我们开心,从而让父母感到开心。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评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确实啊,我们在为父母长寿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感到担忧,所以,我们更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孝敬父母。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九
《《论语 论孝》》

论语与孝有关的内容篇十
《浅谈《论语》中的“孝”》

2010~2011年春季学期期末作业

浅谈《论语》中的“孝”

学 号: 姓 指导老师:王 丽 云

日 期:2011 年 6 月

浅谈《论语》中的“孝”

摘要:孝,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键字:孝 奉养 良心 君子

一、《论语》中有关“孝”的记载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22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1〃4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二、什么是孝?

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德。但我在字典里查了一下,什么是孝?《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当我学了《论语》导读 这门课后,经过老师的精心讲解,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后,我发现孝的范围很广,很泛,或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某种行动早已表现出来,我们不会想起,因为这已经是一件我们都很熟悉,也是我们常做的事。

我们来看《论语 》里,孔子及他的弟子又是怎样理解孝的?他们的言语及行动又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

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三、怎样为孝?

在古代,孔子是这样理解的,他对孝有四种概括: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让父母无忧。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源。《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瑚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亲回答说:“思而啮指。”孔子评价道:“曾参之孝,精感万里。”这从侧面说明了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父母在,人们不能到处跑,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减少父母 的担忧。孔子还说:“父母 唯其疾之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子女要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得以慰籍和荣耀,这是孝的最终归宿。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善待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如果子女的孝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这要求我们对待父母不仅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不能只满足给其吃穿。孔子还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所谓:“生事受敬,

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孔子不愧是圣人,他不仅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还教导人们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和死去的父母。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了解、帮助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年高而高兴,为父母 日近大去之日而悲伤。我们不仅要了解父母,而且要为父母出谋划策,帮助父母。他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有错时,做子女的应尽力劝谏,即使父母不接受,也不要对父母大吼大叫。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对待丧事。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说,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要按礼的规矩安葬父母。还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傣,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即说父母死了,我们要痛苦,要悲伤,吃好穿好也高兴不起来,悲痛无以言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像孔子所说的一样,生活的游戏规则里,我们一样要孝敬父母,善待父母,在我们有能力时,我们在尽我们的力量去帮助父母,让他们愉快、轻松地度过晚年。

四、当代社会应该怎样为孝?

在古代,人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很尊敬,很孝顺。而现在的人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很多的年轻人敬老意识淡漠,行孝意识的缺失,随着老年本位的逐渐淡出,许多年轻人的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更不懂照顾父母,行孝行为的缺失。然而许多年轻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却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

还有就是不尊重父母,行孝理念的缺失。被父母呵护大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他们很少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也体现了年轻人行孝责任的缺失。如一些学生在学校不努力学习,注重玩乐享受,自尊心极强,存在着攀比心理,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

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行孝情感的缺失。一些年轻人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有一种从父母长辈的紧箍咒下解脱出来的轻松、畅快感。往往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很少问及、关心父母。很多学生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在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出现的问题太大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的一种义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古老的智慧,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