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4    阅读: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一
《从《论语》学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相处》

从《论语》学习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相处

在孩子这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从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间有代沟。还有,并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确。 那么,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孩子跟他们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在论语里仁这章给出了答案。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的不触犯他们,内心忧愁但不要抱怨。

“几谏(jījiàn)”,就是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能够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

说明一个道理或者一件事情,道理和事件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我们怎么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

事实上,生活中与父母意见相左或者冲突的时候,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我们的情绪垃圾桶。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跟他们有什么意见相左,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有话好好说。

孩子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没听,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见志不从”。没听怎么办?

“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我们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

什么叫做“又敬不违”?孝顺孝顺,顺者为孝。很多时候,我们的孝心就在于不违背。

当然除去那些儿女跟父母的冲突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但是,父母、儿女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关乎道德,绝大多数的冲突,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弄得父母心里头不高兴,儿女心里头往往也委屈,因为两代人可能动机都是好的,但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已。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生活也在变,我们和父母的冲突多发生在生活习惯上。或许子女嫌妈妈在生活上太节俭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希望他们生活的更好些;或许嫌妈妈唠叨的多了,希望他们省省心,不能说儿女不孝,因为这些都发自内心,但是要“又敬不违”,难道我们不能顺着点父母吗?父母生活的年代铸就了他们节俭的美德,没有他们的节俭也许就没有儿女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永远都有牵挂,永远都在为我们操心。父母的唠叨是一种幸福。

真正爱自己的父母就意味着包容和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这是真正的敬。有了心理上的这种“敬”,行为上也会“不违”。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一种快乐的日子,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孝敬。

《论语?里仁》孔子还说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当然,孔子还说了后一句话,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

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对父母有一个交待。

《论语》中还提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为什么说父在要观其志而不能观其行呢?

这又跟当时的制度有关。在那个时代,当他的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这个孩子是不能独立行动的,他都得听父亲的,所以,无法观察他的行为。但是,他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和志向,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志向来了解他。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二
《诵经典-解读《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非常荣幸在今天的道德讲堂上为大家诵经典,所谓诵经一句,受益一生;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那么何为经典呢?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融入到血脉之中的传统与文化,越是随着时空的推移,就越会大放光芒,照烁古今的道理。而在华夏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关于“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圣人之言、典章故事,可谓浩如烟海,下面就让我略举一二同大家分享。

行孝是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为人子女只要能够善体父母的辛劳、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对父母那份恭敬、那份孝心,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来。《论语》上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让父母知道去了何处。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做子女的要常常想到父母在为你担心,所以尽量不做让父母担忧的事情,甚至做子女的要懂得保养身体做到少生病,也是一种孝顺。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晋朝范宣十岁时削竹手破后大哭,村里人问他是否剧痛难忍,范宣竟摇头答道:痛,有何难忍,我是因毁伤父母所授身体才心感不安的!小小年龄的范宣尚能由伤指而念亲,实让那些为人子而不知孝的成年人汗颜。唐朝著名寒士诗人孟郊,因见慈母深夜缝衣而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叹惋,谁能说像小草那样微小的孝心能够报答春天般和煦温暖的伟大母爱呢?朱自清的《背影》因为写出父爱的平凡而伟大而思拳拳报答之心,所以感人至深引起读者的共鸣。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或就职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和父母同居一地,因工作节奏加快,成年后和父母离多聚少,造成“空巢老人”现象,所以做子女的更要体察老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要常回家看看,逢年过节尽量赶回家中和父母团圆,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绕膝之欢。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三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

备课时间:2014.11.24上课时间:11.25 星期二 节次:82 导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导学重点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导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

3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采用谈话法)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再创情景,引出话题(采用以生为本原则)

1.播放音乐,展示图文。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采用讨论法)

4.师生互动表演故事情节。(采用体验法)

三、联系实际,畅所欲言(采用循序渐进原则)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四、拓展延伸,测评展示(采用读书法)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感谢。(写出真情实感)

1.一首小诗。

2.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注意用上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

3.……

五、总结提升(采用综合法)

有人说过,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可是有段时间,我总是看不懂父母,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根本不爱自己,还一直不理睬他们。学了这节课,谈谈你对父母有何新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2.课后读《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在经典中学会献出爱。

板书设计:

爱的不同方式:严爱 慈爱 溺爱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四
《小学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关于《父母的爱》》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五
《献给0----13岁孩子的父母经典问答》

献给0----13岁孩子的父母

1、什么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弟子规》、《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等重要著作。

2、 什么年龄读经最好?

答: 适合胎教以及0—13岁儿童,0—6岁儿童学习效果为最佳,成人同样可以学习,一个成人读了一百遍论语,也是可以开慧,顿悟的。

3、 孩子对读经没有兴趣怎么办?

答: 循序渐进,初期不要求背诵,听读百遍,自然熟记于心。对孩子来讲,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吃和玩、看动画片、打电脑游戏了。但是读经可以培养孩子静心读书的习惯,还能从经典中获取智慧,习惯一旦养成!智慧奠定!终生受益!

孩子儿童时代喜欢的,长大同样喜欢,很多的兴趣不是表扬出来的。西方教育孩子,喜欢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放弃‛,孩子累了,不练琴了,那好吧,随你吧,孩子。其实当时如果坚持了,练习,一年半年,其实练琴就会成为孩子的终身兴趣。所以有些兴趣也是适当地引导出来的。

4、大人与孩子谁觉得经典更容易?

答:大人是理解记忆方式,先理解后记忆。而0-6幼儿是自然右脑记忆,记经典和记电视上的广告词没有任何区别,更没有难易之分。儿童时期先记下这些经典,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自然会理解、感悟并应用经典的内容。孩子现在记‚道可道,非常道‛和记下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校,小猫小狗哈哈笑‛是一样的。

5、为什么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给学校?

答: 每一个人,至少大部分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都心里都怀着不安,不过很少人能自己解决这个不安。目前我们无法改变大世界,让我们去改变小世界吧,从我自己的孩子做起。

我们想想我们的教材多久没有更新了?浅浅的十几本书,让我们的孩子披星戴月读了六年。不管90,还是80甚至是70后,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个学科,都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小明、小刚、小红.....编教材的教育局,居然连名字都懒得换一换。周立波都忍不住说了,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小明,你们现在还好吧...

6、为什么德行教育这么重要?

答:比如同学吸毒,他跟不跟着效仿?同学搞两性乱派队,他参不参与?是否有定力?显而易见,一棵树根扎得深,任由风雨飘摇,否则随波逐流,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根的孩子吧!管好自己的孩子,把读经典的理念分享给身边的人,德行天下,以德为本,厚德载物,是不是我们中华的下一代,是优秀的,有智慧的?学音乐也好,舞蹈又好,缺失了德行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

7、 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专注力会得到提升?

答,内心的宁静,安详,是专注的前提。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静心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8、为什么说读经典能很大程度增加识字量?

答: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9、为什么读经典的孩子会爱上阅读?

答: 因为读经典习惯以后,产生对文字的喜悦心,对文言文产生亲切感,会让孩子强烈爱上阅读。湖南吃辣椒长大的孩子,长大喜欢吃辣椒,北方吃面长大的孩子,长大的主食还是面。人生最初进入习惯的吃的,学的,文字,都会成为一生的习惯。

10、为什么读经能让孩子的阅读速度飞速提升?

答, 是的,所有的孩子读经以后都会不同程度地提升阅读速度,爱上阅读。50%的读了经典的孩子阅读速度能够一目十行!

大家都知道一句生活中的话:‚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难走的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啊?我们读经典的孩子,读书的起点比别人高,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岗上看世界。背下了十几本经典,来读白话文,不是就是可以一边哼着歌谣,一边走下山的路吗?不但一目十行,还能即时记忆,恍如照相机,一页页把白话文照下来。

读经典的孩子,拿到语文书,一个学期的内容,正常来说是一天可以背完的。

11、为什么读经会帮孩子减负?

答: 中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是紧箍咒。孩子们疲于奔命,小学六年,每天都在写字。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己的童年的,因为他们‚朝起早,夜眠迟‛,周一到周五白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晚上要练琴,做作业,周六到周日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白天在学校稍有不慎,老师家长两面夹击。老师电话,信息,一来,孩子就是犯了错误的小绵羊,由家长老师磨刀赫赫。

他们那里是孩子?是童工啊!所以,我们打着爱的旗帜,让他们做童工的事。 读经的孩子由于很深的理解力,对语文,数学,各科的理解力更强,学得更加轻松。

12、为什么读经会让孩子成为记忆超人?

答: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尤其在13岁前,具备某些超强的能量。正常坚持读经一年的孩子,无论古文还是现代文,基本上能够读两遍,背出来。这是科学,是因为一年的时间磨练了脑细胞,培养了立即记忆的能力,孩子具备这种能量。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记忆力过目不忘,别小看了这个记忆力过目不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里,这个是抵御应试教育摧残孩子的法宝啊。好啊,你考什么都行,我的孩子背书像打开流水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多么顺其自然,没有心理压力啊。单词要背,句子要背,物理公式要背,数学例题思路要背,更别说政治,历史,语文这些了。如果通过我们两到三年的训练,孩子养成过目不忘的习惯,是给力了孩子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解开了现代教育的枷锁。

13、为什么读经的孩子作文写得好?

答: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作文自然就好了。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六
《家长论文》

孩子应该诵读国学经典,更应该学习《弟子规》

现在很多孩子在诵读国学经典,就其中的利弊,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同时,也希望能给那些为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烦恼的家长们一些启发。

为什么让孩子诵读经典呢?在我们现代教育中,学校的教育非常注重科学技术,人文教育却比较薄弱。这种重技能,轻思想的教育,很容易造成有知识,没文化。而国学经典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那些让我们敬仰的先人如范仲淹、司马光等等,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孩子在诵读国学经典时,也传承着文化,最大的益处,是让他今后在思想(哲学)上有一定的高度,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把握时机,成为时代的宠儿。而且,十三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十五岁以后记忆力慢慢往下走,理解力慢慢增加。因此,很多家长利用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但单纯的背诵经典也有很多问题。

首先,有些孩子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背得滚瓜烂熟,同时,眼睛也长到头顶上了,在家不但不孝顺父母,不听父母的教导,反而问父母有没有做到温良恭俭让!在外也看不起老师,看不起同学。这样的读经效果,还不如不读。读经的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让孩子能够立志并努力成为现代的范仲淹、司马光。而不是让经典成为他们傲慢浮华的本钱,更不是让他们今后的路越走越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让孩子背诵经典,要让孩子理解这些经典的含义,并身体力行。

由此,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诵读的顺序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很多读经班让孩子直接背诵《论语》,《老子》,孩子背会了,但理解不了,自然会出现上面的问题。有些人会说,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融会贯通了,是啊,那时孩子的坏习惯也形成了,又该怎么办呢?因此,我认为读经的顺序应该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之后才是四书五经等等,中间可以穿插《笠翁对韵》,唐诗宋词。具体的学习顺序,三字经里面有详细的描述,我就不多说了。

一提到《弟子规》,很多人有很大的偏见,张嘴就能讲出很多“糟粕”,比如“亲有疾,药先尝。”所以,我提醒家长们要教孩子读经,而不是让她们自己读,要让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教之前,我们家长首先得下功夫学习。学习经典的关键是传承文化,所以,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知识。

还用“亲有疾,药先尝。”来举例吧,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弟子规》把《礼记》里的话重新安排了一下,是为了让孩子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在给孩子讲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重点是学习如何孝顺父母,而不是尝药,尝药的目的是了解药的温度是不是可以喝,体现的是一种孝心。而且,中医的汤药用舌尖尝一下是不会有问题的。然后引导孩子说说,古人是如此孝顺父母的,那现在的西药药片不能尝,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体现我们的孝心呢?孩子就会说,我们可以看看服药用的开水温度是否合适?我们带父母去医院看病时,要跑前跑后,挂号,取药,要问清楚医生开的药,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副作用?怎么服用?服用时有什么禁忌?等等,这些都是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同时,家长再给孩子讲一讲相关的德育故事,如果您的的孩子已经上学了,还可以让她就此写一篇日记。您看,这么一句用现代知识衡量,被称之为“糟粕”的话,不仅教会了孩子如何孝,也锻炼了孩子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可谓一举多得。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弟子规》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正所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机会去身体力行,也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引导孩子以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经典,而不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去死搬硬套。

还有些人认为孩子学了《弟子规》,遵守规范不好,学傻了,呆了。我们看范仲淹,司马光傻吗?《弟子规》的总叙出自《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正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我们的先人圣贤没学傻,现在的孩子就学傻了?什么又是聪明可爱呢?在机场候机楼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纸飞机扔来扔去的孩子就聪明?在一边安静地看书,或者玩游戏的就傻?扰乱纪律,影响同学学习,下课打闹打架的孩子惹人爱?写完作业后,安安静静地看书,不影响同学,下课帮助同学,和同学一起活动做游戏的孩子惹人厌?

《弟子规》是孩子诵读经典的根基,是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

它能够让孩子始终以谦虚的态度不断进步,不但孩子受益,家长更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孩子应该学习《弟子规》,并且身体力行之。(当然,还是那句话,我们应该以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用现代知识去死搬硬套。)

和女儿一起学习和力行《弟子规》

一年级一班 张静美家长

我小时候没读过《弟子规》,虽然也懂些孝道之类,却面窄识浅,更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自从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弟子规》,我也有机会跟着儿子从头到尾通学了一遍,我才发现,《弟子规》确实是先辈们留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它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却凝聚着儒家千年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弟子规》给了我很多触动,《弟子规》让我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弟子规》让我做了一回“有修养的人”。 其实,学校刚开始让孩子背《弟子规》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理解的。当时儿子才刚上一年级不久,对学校的生活还没有很好的适应过来,只是做作业就已经比较累了,再背《弟子规》就几乎没有了玩的时间。而且,当时我想《弟子规》那么复杂的内容连大人都很难理解,孩子即使背过了又有什么用呢?可在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日子里,我慢慢发现:其一,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只要你给他讲清楚了,有时候他们对《弟子规》的理解比我们还要好,还要快。其二,因为孩子天天背《弟子规》,老师天天要求孩子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自然就会在行动上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其三,即使孩子当时不理解《弟子规》的真正含义,只要他背熟了,长大后理解了就会很自然的受其影响并能充分利用起来,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十分努力的去支持和帮助孩子学习《弟子规》了。事实证明,通过背诵和学习,孩子在行为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以前更尊敬老师和长辈了,和同学朋友也能友好相处了,也知道关心他人了,做事情更是成熟了许多。我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其实,在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有收获,我也是受益非浅。《弟子规》对人的一些行为规范很细节化,几乎是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被浓缩于其中。通过和儿子一起学习《弟子规》,也为了给孩子一个榜样,我努力将《弟子规》的内容付诸于行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竟明显的比以前“有修养”了,从而也增强了自信,而这种做“好人”的自豪感又反过来促使自己去更进一步的美化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了进步和提高的效果。

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和力行《弟子规》,美化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社会!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七
《教师对学生爱与父母对子女爱的感悟》

教师对学生爱与父母对子女爱的感悟

作者:王玉梅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2期

摘 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这才是真爱。

关键词:爱;子女;教育;学生

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然谈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而且从整个具体内容上来看,也与以往有所不同,除了关爱学生还提到了要严慈相济。其实教育爱与家长对子女的爱是一定区别的,它们的区别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爱的产生上来看,父母对子女的爱产生于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的爱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之上,它是对社会对工作的责任感之上生发出来的。

二是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爱中教育性特点最为明显,而家长对于子女的爱,养护性比较突出。这不是说家长就没有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但和老师爱学生相比,总体没有老师爱的教育性广泛和集中。

三是从爱的广度上来看,家长对孩子的爱,家庭性比较明显,而教师对学生的爱,社会性比较突出。家长爱孩子并不是没有考虑到孩子将来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但和老师相比就会发现,家长爱孩子这里面还带有家族性的考虑。

四是从爱的量上来看,父母的爱往往只是施之于自己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面向全体学生。

其实无论教师的爱还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空隙,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这才是真爱。

引用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不少父母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以分离为目的爱呢?师生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作者单位 吉林省珲春市第七中学)

?誗编辑 陈鲜艳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八
《《论语解读——孝》》

《论语》之孝的认识与理解

一直以来,我对《论语》的认识仅限于初中课本上的《论语十则》,似乎除了学习时被强制的学习论语,剩下的时间我对它没有过多的关注。现在,当我看了南怀瑾先生讲解的《论语》、看过《论语精读》之后,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这样一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其中关于为孝之道、关于朋友之道、关于做学问之道的认识引起了我的思考。真心感谢老师,引导我们去读这些经典,去品味人生,去寻找人生的感悟。

接下来,简单的说一说自己对于孝的思考。

之所以选择“孝”这个词作为基准点,是因为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变的传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的话,那么他就缺失了做人的根本。孝顺的人,他善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他会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明确自己身上肩负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人是不太可能去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这样的话只是我对这句名言最浅薄的解释,我们当然不能就这么单薄而片面的认识孝,孝这个字也不是单凭讲解说理就能做好的。

当然,我们也无法去用尺度衡量一个人的孝,因为孝是没有固定标准的。如果我们硬给它制定标准与尺度,那它必定失去了为孝的意义。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施加“孝”以标准,许多的成绩考核都把孝作

为衡量标准,致使现代人对孝的认识扭曲,这种强迫性质的东西已经使孝远离了原本内涵,远离了心灵的真情。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论语》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只是要供给他们衣食,还要去敬他们。我们不仅要给予父母以物质的东西,更要记得去抚慰他们的心灵。曾有一则这样的公益广告引起了许多老人的共鸣: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们宁愿每天粗茶淡饭的生活,只希望作为儿女的能够常回家看看,与他们谈谈心,聊聊天,分享各自内心的情感。就像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所写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

而现在的我们,置身于大学校园,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拥有最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是,我们不仅无法从物质给予我们的父母以回报,更是在不断的索取。如果我们不在内心惦念着父母,常常给家里打个电话聊聊天,而是每天上课瞌睡、下课打网游、购物聚餐唱歌,那么我们真的没有资格谈孝这个字了!我们现在上大学从小的方面说,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为我们的父母争光。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如果我们连做人的根本——孝,都达不到,那么我们就辜负

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不配做一名大学生、做一个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的青年人了。

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真的离开了父母的庇佑,独自一人继续生活了。不管是现在在学校读书,还是毕业后,要参加工作为自己的生活忙碌奔波,我们都无法陪在父母身边。我们的父母已经成为了空巢老人。或许你会说,虽然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陪陪父母,甚至没有时间给他们打电话,但是我会努力工作,等将来多赚些钱孝敬父母。但是,我想告诉你,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我们的钱,而是我们的关心,是我们的关爱!一句古话说道:“子欲养而亲不待。”年轻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父母对于我们的无私的爱,有些孩子甚至认为父母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想说,孝敬父母真的不能犹豫,不要等到有一天他们都不在了,才想起后悔,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去爱我们的父母。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曾有人说,天下有不是的子女,无不是的父母。其实我不这么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也会犯错,何况是普通人?父母的话不一定是完全对的,他们也有错的时候。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过错要耐心的劝阻。如果父母不听劝导,虽然无法违背父母的意愿,但是要明确告诉父母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也可以和他们讲道理。

盲目顺从父母有时会让儿女的生活蒙上阴影,这也肯定不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年轻的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经常口不择言,其实,

即便是父母的错,作为子女也应该谅解父母,不要太过苛责。许多人,对于朋友的过错可以一笑了之,却因为父母的一点小错而难以容忍大发脾气,其实,这样是我们错了,我们的父母应该留给我们去爱的,而不是去发泄愤怒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做子女的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要铭记着父母的生日,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为父母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二是为父母担忧。当我们一天天成长茁壮时,我们的父母正在随岁月逐渐老去,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算一算我们能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真的有限。在父母生日那一天,一句问候、一句叮咛、一个拥抱,都会让他们幸福万分,而最好的礼物便是将自己带到年迈的父母面前。

孝,是我们这个民族永恒不变的话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谨遵孔子的遗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孝顺父母的有作为的青年人!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思考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

本篇就是一篇著名的随笔,它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从应用角度来说,它是一篇议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对目前正在进行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指导。从探究的角度来讲,课文所阐述的人生问题和学生密切相关更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说学情 和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高中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前所接触的关于父爱和母爱的的文章也不少,但从哲理的高度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还是第一次接触,加之这篇文章又是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和佛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学生可能十分陌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根据以上的一系列分析,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

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筛选信息,领悟父爱与母爱的无私与精深,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 伟大;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敬畏生命,学会回馈 社会。

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母爱、父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成熟的爱的特点,做一个成熟的人。

三、 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课前预习法:授课时间为一课时,要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通读课文,把握大意,利 用 网络资源搜集爱的格言、爱的故事、爱的歌曲等。

3、情感交流法:引导学生分享从生活细节里感悟到的父母之爱。

4、研读探究法:重视文本朗读,探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深刻内涵。

5、拓展教学法:结合“早恋”现象,开展“如何达到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激情导入。

1、“泥石流中见本色,母子情深感天地。”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张新建“先救我妈妈”的

故事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搜集爱的格言,教师多媒体展示名言。如: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罗斯福

二、简介作家作品,突出本文学习意义。

三、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一步步进行思考分析,完成从感性体验到形成理性思维过程

就本环节我主要分为三步

(一) 整体感知,触动心灵。

这一要解决三个问题:

1、理解标题,把握要点: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2、介绍《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3小组讨论: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结构层次

力求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文章,为下面的文章思想的深刻剖析做铺垫

4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多媒体显示年龄阶段,学生回答特征。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时期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体体会本文思路清晰、富含哲理的特点;启发学生深入情境,初步感知父母之爱,触动学生心灵。

在理请了文章的要点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入到“问题探究”的环节。

(二)文本探究,把握重点。

1、讨论:“暴走妈妈”陈玉蓉捐肝救子, “最慈爱父亲”杜金辉“割皮救女”。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结合文本,谈谈你觉得母爱和父爱的本质有何不同?能否分析原因? 要点提醒——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母爱:经历了孕育孩子的过程,认为孩子来之不易,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会投入到孩子的身上,也希望通过培养孩子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父爱:对比起母爱来说是一种理性的爱,没有经历过母亲的痛苦,所以相对冷静地给予爱。对孩子有许多的期望,而把期望转变成对孩子的要求。

2、请同学们联系实例说说自己或他人和父母之间的爱的故事。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在情感共享中理解课文。

(三)哲理提升,学以致用。

1、朗读第9、10段,讨论交流:“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明确:“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2、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明确:“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有能力去爱,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3、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爱他人。 早恋现象属于文中提到的“爱”吗?学习了本文,你对它有什么看法?

设计这部分内容,还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成熟的人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引导学生理性思辨,学以致用。

四、课堂总结, 课外拓展

1、总结学习目标处内容。

2、布置作业:结合《论语》中的“孝论”阅读,开展 “怎样爱父母”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认为,多媒体课也要注意适当板

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学习意义:作者 思想内涵 现实意义

二、学习目标

知识:本质 成熟的人

能力:理性解读,哲理思考 情感:敬畏生命,回馈社会

三、整体感知——文本探究——哲理提升

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母爱和父爱的本质

成熟的人:发展父母的良知

爱的原则:有能力 爱他人,爱自己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论语中家长爱子女的经典篇十
《一个女儿对父母的爱》

一个女儿对父母的爱

因为杏林中学是一所把“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办学特色的学校,所以,从2007年起,学校就着手编写了《杏林国学读本》,并且在初一年级的文化课中专设了儒家文化课,将《杏林国学读本》作为该门课的教材进行教学。

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担任了国学课的教学工作。在我眼里,国学在我校是最不受重视的豆芽学科,学生学这门课是应付学校的安排,而我教这门课则是为了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并没有什么兴趣可言,但通过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件真实实例,从此改变了我的想法。

2010年9月,我成了新初一年级的国学课老师。我给同学们讲的第一章是《百善孝为先》,这一章最开始就告诉大家: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是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兴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以实际行动践行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这章的《古语征引》部分,还列举了一些《论语》、《弟子规》、《孝经》里的经典句子

结束了这一章的教学后,我要求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完成这样一道题:学了本章后,你会怎样孝敬父母?你最想在哪个日子向父母献上一份爱的礼物?你的礼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同学这样写道:“学了本章后,我才知道父母为我付出了多少,以前的埋怨通通都消失了。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我在做炒菜、做饭、洗衣服、洗碗等家务,所以心有不甘。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不用做这些。不过,现在不同了,我能理解父母,做我尽所能及的事情,帮父母减轻一些负担,让父母觉得没白爱我。我最想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两条我为他们亲手织的围巾,因为冬天很冷。我还想存钱给爸爸买电子烟,想让爸爸戒烟,这对爸爸的身体有利无害。我还要自己做两个生日卡片给父母,这样表达我很爱他们,也能让父母感受到我的爱。”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些不解,写作业的这个女同学在我的眼里,是一个热情、开朗、活泼、阳光的孩子,难道她在家里过得并不愉快,对自己的父母还有什么不满或怨恨吗?于是,我抽空和她进行了交谈。我了解到她父亲是搞运输的,下苦力的,母亲是做清洁的。她放学后,有时做饭、炒菜,周末都是她做饭,因为周末她不上学。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时也帮父母洗。我问,你对父母有什么不满吗?她告诉我,以前她妈妈几乎天天都要打她,她妈妈脾气不太好,她有一点错就要挨打。我问,你不恨你妈妈吗?她微笑着说,不,以前有过,但现在妈妈打我的时候少了,因为,我学习了国学中的这一章后,在《周记》里写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妈妈看到后大哭了一场。现在妈妈叫我做什么,我都去做,妈妈有时打我,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我现在很愉快,我要好好学习,我知道父母很辛苦,为我付出很多。听到这些话,我对这单纯善良的女孩充满了怜爱之心。看来,《弟子规》里“父母唤 勿行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等教诲已经印在了她的脑海里,融入了她的行动中。她现在不但不记恨她的妈妈,而且还怀着感恩之心,想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做的生日卡,送上自己为父母织的围巾,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从女孩朴实的话语中,我看到了她金子般善良的心、宽阔的胸怀,看到了她对父母真挚的情感和深深的爱。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儿女应尽的义务,这使我非常感动,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我不但觉得自己的工作十分重要,而且很有意义。因为,通过给同学们讲授国学,可以让他们接受圣贤的熏陶,传承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教会学生做人求知。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杏林中学特色学校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杏林中学 张苹

2011年6月20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论语八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