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7    阅读: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一
《形容一个女孩子有气质》

关于腰围

文艺青年:玉环

普通青年:富态

一三青年:还吃?!

关于文化程度

文艺青年:同学

普通青年:遗憾

一三青年:懂毛!!

关于长发

文艺青年:情丝

普通青年:喜欢

一三青年:绞了!

关于痘痘

文艺青年:青春

普通青年:不老

一三青年:挤挤!

关于腿

文艺青年:葱白

普通青年:稳定

一三青年:拿凳!

交际场合

介绍人:这是小玉

文艺青年:啊,我说哪起的香风,原来天下掉下个林妹妹 介绍人:她是鱼,不是玉

文艺青年:啊,绝代娇子,冰雪聪明

介绍人:她不姓江,全名贾鱼

文艺青年:*&^*^&&&^^#,(快思当中),在我眼里,分明是真宝玉也

介绍人:这是小玉

一三青年:啊,我说哪起的香风,原来天下掉下个林妹妹 介绍人:她是鱼,不是玉

一三青年:啊,绝代娇子,冰雪聪明

介绍人:叫贾鱼

一三青年:客气,客气,太贵,别点了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二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一、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二、描写师生间

苦口婆心 口若悬河 心平气和 不慌不忙 语重心长 恭恭敬敬 洗耳恭听 同学间

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情同手足 团结友爱 朝夕相处

三、描写山的成语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

四、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翠色欲流

五、表示稀少的成语

不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 沧海一粟 千古绝唱 六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人山人海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七、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 星罗棋布 丰富多彩

八、表示“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 贵宾多(高朋满座) 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 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 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 读书多(博览群书) 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 走得多(走南闯北) 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人多(人山人海 人声喧哗 人声嘈杂 人如潮涌 摩肩接踵)

九、描写学习的成语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神情专注 学而不厌 学无止境 专心致志 日积月累 似懂非懂

十、 描写不同地点

城镇 风光秀丽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宁静和谐

村庄 草木苍翠 竹篱瓦舍 山幽路辟 小桥流水

大楼、饭店 直指青云 古色古香 青砖素瓦 耸入碧云 工厂 机器轰鸣 铁流直泻 热气腾腾 钢花飞溅

商店 粉饰一新 门可罗雀 冷冷清清 错落有致

馆场 富丽堂皇 设施齐全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学校 风景如画 闻名遐迩 桃李满天下

车站、码头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布局巧妙 错落有致 街道 宽阔平坦 崎岖不平 拥挤不堪 畅通无阻

十一、描写植物

1、花

花红柳绿 花色迷人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含苞待放 争奇斗艳

2、草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3、树

苍翠挺拔 郁郁葱葱

林海雪原 耸入云天

4、瓜果蔬菜

清香鲜嫩 青翠欲滴

果实累累 果实饱满

5、其它植物

雨后春笋 暗香疏影

十二、描写动物

1、马

腾空而起 狂奔飞驰

2、牛

瘦骨嶙峋 行动迟缓

3、鸽子、燕子

乳燕初飞 婉转悦耳

4、其它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十三、描写物品

1、车

川流不息 呼啸而过

2、船

一叶扁舟 扬帆远航

3、飞机

划破云层 直冲云霄

4、学习用品

美观实用 小巧玲珑

5、玩具

栩栩如生 活泼可爱 花香醉人 绚丽多彩 鸟语花香 春花秋月 花红柳绿 杂草丛生 枯木逢春 果园飘香 鲜嫩水灵 枫林如火 膘肥体壮 俯首帖耳 莺歌燕舞 鸡犬不宁 穿梭往来 乘风破浪 穿云而过 造型优美 惹人喜爱 花枝招展 五彩缤纷 百花争艳 过时黄花 生机勃勃 秀丽多姿 桂子飘香 昂首嘶鸣 膘肥体壮 翩然归来 兔死狐悲 缓缓驶离 雾海夜航 银鹰展翅 设计独特 爱不释手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锦上添花 花团锦簇 绿油油 青翠欲滴 狼狈为奸 追波逐浪

十四、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十五、描写活动的成语

1、过节

普天同庆 彩旗飞舞 欢天喜地

张灯结彩 彻夜狂欢 兴高采烈

2、游戏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得意忘形

十六、描写风景的成语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花好月圆 争奇斗艳

十七、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十八、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 (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 (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 (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 (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 (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 (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三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

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

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四
《成语的文化内涵》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A : 束馬懸車

B : 本末倒置

C : 前仰後合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 插翼難飛

B : 沉魚落雁

C : 一箭雙雕

put all one's eggs into one basket

A : 孤注一擲

B : 滿載而歸

C : 濟濟一堂

paint the lily

A : 明日黃花

B : 錦上添花

C : 畫蛇添足

the die is cast

A : 覆水難收

B : 賭身立誓

C : 出人意表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五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一、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二、描写师生间

苦口婆心 口若悬河 心平气和 不慌不忙 语重心长 热情 恭恭敬敬 洗耳恭听 同学间 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情同手足 团结友爱 朝夕相处

三、描写山的成语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

四、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色欲流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五、表示稀少的成语

不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 沧海一粟 千古绝唱

六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人山人海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七、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 星罗棋布 丰富多彩

八、表示“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人多(人山人海 人声喧哗 人声嘈杂 人如潮涌 摩肩接踵)

九、描写学习的成语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神情专注 学而不厌 学无止境 专心致志 日积月累 似懂非懂

十、 描写不同地点

城镇 风光秀丽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宁静和谐

村庄 草木苍翠 竹篱瓦舍 山幽路辟 小桥流水

大楼、饭店 直指青云 古色古香 青砖素瓦 耸入碧云

工厂 机器轰鸣 铁流直泻 热气腾腾 钢花飞溅

商店 粉饰一新 门可罗雀 冷冷清清 错落有致

馆场 富丽堂皇 设施齐全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学校 风景如画 闻名遐迩 桃李满天下

车站、码头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布局巧妙 错落有致

街道 宽阔平坦 崎岖不平 拥挤不堪 畅通无阻

十一、描写植物

1、花

花红柳绿 花色迷人 花香醉人 花枝招展 百花齐放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绚丽多彩 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百花争艳 锦上添花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春花秋月 过时黄花 花团锦簇 含苞待放 争奇斗艳 花红柳绿

2、草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杂草丛生 生机勃勃 绿油油

3、树

苍翠挺拔 郁郁葱葱 枯木逢春 秀丽多姿 青翠欲滴 林海雪原 耸入云天瓜果蔬菜 清香鲜嫩 青翠欲滴 果园飘香 果实累累 果实饱满 鲜嫩水灵鸽子、燕子 象征和平 乳燕初飞 婉转悦耳 莺歌燕舞 翩然归来

4、其它植物

雨后春笋 暗香疏影 枫林如火 桂子飘香

十二、描写动物

1、马

腾空而起 狂奔飞驰 膘肥体壮 昂首嘶鸣

2、牛

瘦骨嶙峋 行动迟缓 俯首帖耳 膘肥体壮

3、其它动物

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

十三、描写物品

1、车

川流不息 呼啸而过 穿梭往来 缓缓驶离

2、船

一叶扁舟 扬帆远航 乘风破浪 雾海夜航 追波逐浪

3、飞机

划破云层 直冲云霄 穿云而过 银鹰展翅

4、学习用品

美观实用 小巧玲珑 造型优美 设计独特

5、玩具

栩栩如生 活泼可爱 惹人喜爱 爱不释手

十四、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十五、描写活动的成语

1、 过节

普天同庆 彩旗飞舞 欢天喜地 张灯结彩 彻夜狂欢

2、游戏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得意忘形

十六、描写风景的成语

鸟语花香、山清水秀、花好月圆、争奇斗艳等;

十七、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慎言谨行 兴高采烈 燃眉之急

十八、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 (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 (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 (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六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正在初昏时

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

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

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

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七
《成语的文化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3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 3

(二)成语的特征 ................................................ 4

二 成语文化初探.......................................................................................................... 5

(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 5

(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 7

三 成语的文化意蕴...................................................................................................... 8

(一)精神文化 .................................................. 8

(二)物质文化 .................................................. 9

(三)制度文化 .................................................. 9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汉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成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此外,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成语的起源、成语的文化特征及成语的文化意蕴三部分出发,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成语 文化内涵 汉语言 结构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iom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diom is equa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nts of idioms and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a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diom Chinese languag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idiom, idiom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idiom of view, the analysis set forth by way of example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Idi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引言

谈及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言的出现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当然也包括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至今,成语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语是一种汉语词汇,它是随着汉语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发展至今的。成语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所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

成语作为一种习语,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成语的产生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需要经历历史的发展不断沉积,最后存活下来。因此可以说成语是“活”的历史,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成语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以及研究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成语具有特定的结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的发展使得语言的负载越来越大,然成语却能用少量的字表述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因此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那么,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从某些方面讲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等等,这都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完美的契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惊醒阐述,第一部分阐明成语的历史由来及其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从成语结构特性以及其包罗万象的百科特性两种特性方面入手,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一样是文章的重点;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举例剖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有些问题并没有深入阐述,望各位老师指导。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成语是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定性的词组或短语,不能随意更换,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以及特定的说法,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的,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因此成语的形成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一般,我们把成语的特征概括为三点,即有固定的结构,有完整的意义以及有着多样的语法结构。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大部分的成语都是从书面中产生的,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表达上更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①。一般而言成语都是四字结构,当然,也有三字、五字、六子以及七字结构的,如安乐窝、不倒翁、八九不离十、千里送鹅毛、一山不容二虎、天机不可泄露、清官难断家务事、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成语的形成大多数可以找到其出处,如:

“行尸走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金蝉脱壳”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金玉满堂”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偷天换日”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万箭穿心”出自《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棋逢对手”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空城计”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忘年交”出自《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流言止于智者”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士可杀不可辱”出自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①等等„

总得说来,成语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二是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掩耳盗铃;三是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四是文人作品,如万紫千红、悲欢离合、山重水复;五是外来文化,如象牙之塔、天方夜谭、醍醐灌顶。②

从成语的来源中可以看出,成语是文化积淀发展而成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成语的特征

成语的特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三点,即固定的结构、完整的意义以及多样的语法功能。以下就这三种特征分别作简要介绍。

1 固定的结构

成语一般都有着固定的结构,不仅成语中每个字是固定的,而且其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的③。如“刻舟求剑”不能改成“刻船求剑”或者“刻舟求刀”,即使最后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的每个字也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再比如“行尸走肉”不能改为“走肉形尸”,“国色天香”不能改为“天香国色”,这也就是说成语中每个词组的顺序是不能相互转换顺序的,即使转换之后对于理解成语的意思不会造成误解或者说读起来依旧不会拗口。因此可以说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这是成语的第一个特征。

2 完整的意义

成语具有完整的意义,它的意思并非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有着一定的寓①

②梅萌:《汉语成语大全》,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年版。 邓晓峰:《汉语成语的产生来源及其英译法探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33期

③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八
《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有气质的女孩子》

怎么才能变成一个有气质的女孩子 1,当然是广涉群籍(看书是很重要的,无论哪一类)

2,多听轻音乐(例如:班得瑞)和歌剧(例如:猫)

3,多关注时尚消息,每期时装之苑当时是你必买刊物!!

4,清理衣柜,多买些正装(当然不是上班族那类的罗要显年轻的),衬衫,你可已考虑去淘宝上购买一些lolita的衣服,你别小看,那类衣服很多都可以突显气质的

5,转变发型,改变发质,有关方面多查资料,询问理发师,不要不好意思

6,条件允许的话再化些清新的妆容

7,上网查询一些公众场合的礼仪,习惯并使用

8,无论对谁发生了什么事都一定要稳住!!!也不要区别对待别人,一定要和颜悦色!!这很重要,毕竟你有没有气质还不是要靠别人来评价,和人打好交道对你米坏处的,但其中你又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尺度还是蛮难把握的,加油喔~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九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

作者:梁有光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3期

【摘 要】汉语生肖成语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的各种形态,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生活状态、人生哲理观、艺术文化观、宗教观、价值观以游侠策士文化等。

【关键词】汉语 生肖成语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72-02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汉语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蕴涵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成语词典》中,共收录了含有动物形象的成语700多条。在这些成语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生肖动物,许多生肖动物是不同民族的先祖所崇拜的图腾。后来这些图腾崇拜逐渐传播并渗透到文化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内容。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中对这12种动物有着感情上的深入体验和理智上的深刻认识。本文对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涵义进行探析。

一、生肖成语体现人的性格特征

中华文化在生肖动物上投射了特定的情感和态度,显然,这是人格的体现。人们赋予生肖动物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会在象征意义里面得到体现。

(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抱头鼠窜”出自班固《汉书·蒯通传》,此语意谓捧着脑袋像老鼠一样的逃跑,形容仓皇逃走的狼狈相;“獐头鼠目”则出自刘昫等《旧唐书·李揆传》:“龙章风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獐头小而尖,鼠眼小而圆。此语本形容相貌丑陋,后用以形容面目猥琐,心术不正。此类成语仍然还有很多,像“鼠目寸光”、“鼠肝虫臂”、“鼠牙雀角”,等等,这些都是由于老鼠的特性而衍生出来的用以比喻或者形容某些人不被认可或喜欢的性格特征。总之,夹带“鼠”字成语大都是反映人的优柔寡断、目光短浅、钻营等性格特征,它与人息息相关。

(二)勤劳。从牛诞生的第一天开始,牛就没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造成负面影响。牛生来吃草,并不会与人类争粮食,没有给人们的生存造成威胁。而且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时代,牛可以拿来拖犁耕种,为人们的生存依靠无私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你怎么奴役它,似乎它都毫不在意。它完全是被动地接受人类给予它的一切任务,不求回报。它只会帮助人们生

产,而人们确实很倚仗它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所以,人们给予它的评价是勤劳。由此,古人对于刻苦勤奋的人,一般都用牛来比喻,例如,“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三)勇猛、凶暴。虎是百兽之王、山中之君,人们爱虎而畏虎。虎勇猛、威武、凶残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量。“如虎添翼”比喻强者尤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谈虎色变”比喻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失措。“猛虎出山” 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这些成语显示了人们对虎的强大和凶暴的承认,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格上的勇猛或凶暴。

(四)聪明、温和、敏捷、善良。“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希望密切联系起来。由兔衍生出来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聪明、温和、敏捷、善良。例如,“兔起鹘落”形容动作敏捷。

二、生肖成语体现战争生活

古人打仗非常辛苦。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上那些笨重的装备,还有他们手上那些笨重的兵器。如果有了一匹精良的坐骑,行动就会迅捷得多。战争不仅是战略的比拼,更是需要“兵强马壮”,因此各路都会“招兵买马”、“厉兵秣马”,以扩充实力。战争一开始,各方都希望“马到成功”,把对方杀得“人仰马翻”,因此主将是“一马当先”,统领“千军万马”。很多少年为了自己的家园离家当兵,多少年的“戎马生活”让他们“乡音未改鬓毛衰”。

这些“马”字成语描绘的是一幅幅惨烈悲壮的战争画。解析这些成语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能感受到中国人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夙愿。

三、生肖成语表达人生哲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文化,同时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将祖先的智慧传达给我们。

“白驹过隙”出自道家文化经典《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小白马迅疾的跨越,本来是很平常之事,而道家却能从中体悟到人生的短暂,想到人在天地之间所处的位置,从而引发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

“兔走乌飞”古代传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金乌。比喻时间迅速流逝。也可以说是古人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长城边上居住着一个善于养马的老翁。一天,他养的一匹马走失到北方胡人的境内。大家怕他因此事烦恼,都来安慰他。老翁却说:“丢失一匹马,或许是一件好事呢!”果然,过了几个月,这匹马又回

来了,而且还领回了一匹胡人的骏马。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是普通人的智慧,其中却蕴涵着辩证法因子。

四、生肖成语呈现艺术文化特征

(一)呈现文学书法艺术文化特征。“天马行空”被用来形容才子诗人创作时潇洒自如的状态。“倚马可待”、“倚马千言”用来比喻文思敏捷,写作速度快。 “狗尾续貂”、“狗屁不通”形容写作的不相称。

(二)呈现音乐文化艺术特征。“对牛弹琴”出自牟融《理惑论》,公明仪,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音乐家,擅长弹琴。有一次,他看见一头牛在那里低头吃草,便高高兴兴地为牛弹乐曲。可是那头牛不管琴声多么悠扬,只是低头吃它的草。原来并不是这头牛听不见琴声,而是实在听不懂这种曲调高雅的音乐。而后用此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办事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三)呈现绘画建筑艺术文化特征。“画蛇添足”画技娴熟的人不能喝到酒,画艺迟钝的人却大饱口福,其中底蕴耐人寻味。“画龙点睛”王浮在《神异记》中写道:“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却不点眼睛,说点了眼,龙就会飞去。旁人以为他胡说,坚决要他画龙眼睛。张就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顷刻之间,雷鸣电闪,两龙破壁而去,未点睛的还在原处。”

五、生肖成语呈现传统宗教文化特征

“降龙伏虎”讲的是一个佛教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能用秘密的咒语把神龙请下来,另一个高僧能以锡杖将两头激烈斗争、愤怒咆哮的猛虎分开,使之各奔前程。呈现了佛家的文化特征。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说明掌握事物个性与特质的联系,呈现的是道家文化特征。庖丁解牛数千头,历时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研”,文惠君惊奇赞叹。庄子释其循乎天理,依乎自然,处于至虚,游于无有,不为外物所伤。

六、生肖成语呈现古人的价值取向和情怀

“羊续悬鱼”出自《后汉书·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赢败。府承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而后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表现的是古人那种高尚的操守和价值观。而用“羊左之交”比喻生死之交。

“鸡犬新丰”讲的是刘邦在长安仿造家乡新丰时,把新丰的鸡犬也随之取来,都各自认识主人的家。比喻虽在异乡,却很感亲切,就像在家乡一样。鸡也就这样成为了人们情怀寄托的载体。这样的成语还有,例如“鸡黍深盟”、“鸡豚同社”都是有对一种情怀的寄托。

七、生肖成语反映游侠策士文化

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战乱,诸侯中的强打者,都想一统天下,于是,各诸侯卿相争相养“士”,特别是平原君等几个贵公子,门下食客众多,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徒莫不宾礼,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仰慕英雄、重视有识之士的传统。

游侠策士文化可以从典故成语中体现出来。例如: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二》,讲的是战国时,庞葱跟随魏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临行之际他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市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

信。”“如果有两个人说市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会有所怀疑了。”“如果有三个人说市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相信了。”庞葱说:“市上没有虎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就有虎了。(“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如今邯郸远离大梁,而议论我的人,远比三个人多,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不要偏听偏信。”魏王说:“我会识别真假的。”于是庞葱辞别而去。很快就有人向魏王说它的坏话。后来太子质期满回国,庞葱果然不能再见魏王。此语比喻谎言或者谣言重复多次或广为流传,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狐假虎威”同样出自《战国策》,讲的也是一个寓言故事——江乙用狐狸和老虎的故事解释了为何北方的人民畏惧楚宣王的大将昭奚恤。后用词语比喻仗势欺人。

两者都是以其赋予哲理性的说辞为君王分忧解难。

“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比喻藏身的地方很多。讲的是齐国相孟尝君门下食客利用“狡兔有三个洞穴为例子”给孟尝君献策,保证了孟尝君的地位。兔的“聪明”特征被谋略家借鉴来用做政用。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肖成语,主要体现的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战争生活、人生哲理、艺术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情怀以及反映古人的游侠策士文化。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今人深入理解和运用此类成语,充分实现此类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励,宋建昃.文史典故词典[K].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K].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9

[3]宁锐,谈懿诚.中国民俗趣谈[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4]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鲁宝元.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张皓.十二生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 卢 海)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有涵养的成语篇十
《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黄碧玉》

2012年7月第29卷第7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Jul.2012Vol.29

No.7

《论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

黄碧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

,《论语》。《论语》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的载体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

“礼”、“仁”、“中庸”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论语;成语;文化;儒家文化中图分类号:H136.31

文献标识码:A

344X(2012)07-0023-04文章编号:1674-作者简介:黄碧玉(1988-),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与方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包含了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论语》政治观和教育观。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由简练、含蓄的语句写成,经过提炼、浓缩可以得到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论语》《汉语成语大全》全书仅二万余字,以为参照,整理出有成语三百五十多个。从内容上看,有些直接涉及伦理道德、品行修养、思想观念、教育学习、社会政治和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些则通过利用与饮食、服建筑和植物等有关的成语来间接体现。从结构上饰、

《论语》看,有的是中的原文原字,有的是后来经过增字、减字或改字变化而成的,还有的是后人根据其原文提炼创造出来的。本文在统计成语的数量意思浓缩、

时,将一些表达意思相近但语言结构稍有不同的成语,

“北辰星拱”、“众星拱辰”,如和“众星拱北”算作一个个独立的成语而不归并为一个,在论述时以“北辰星一个成语来代表三个成语。还有一些由两个可以拱”

单独运用的成语构成的成语组,如“食无求饱,居无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中各是成语,可以单安”

独使用,那么它们就算作三个成语,在统计数量时分开计算。本文把这三百五十多个成语就其内容进行大致、“仁”、“中庸”归类,同时,主要从“礼”和教育等方。《论语》面,探讨它们的文化内涵中的成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伦理道德类、思想观念类、教育学习类和社

会政治类。

一、伦理道德类《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文中体现儒家文化的、“温良恭几乎贯穿于每篇,如“入孝出悌”成语很多,”、“节用爱人”、“见义勇为”、“父母在,、俭让不远游”“不在其位,”、“克己复礼”、“己所不欲,不谋其政勿施

”、“出门如宾”、“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于人

“礼”。礼,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与“仁”就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应该遵循的规范。仁,就

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即具有仁爱、仁慈和仁孝之心的人。以礼、仁为核心和根基,儒家文化进而揭示了小至个人自身、家庭内部,大至朋友、亲戚、处世,以及对国家、对天下等人们应当遵循的规范及应有的人伦道德,如孝、慈、悌、忠、信、节、义、廉、耻等,形成了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仁处世、里仁为美和忠国爱家的伦理道德。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礼,是形成得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据有关文献,早在伏羲时代,即上古时期,由于原始宗教的产生以及对人群及社会进行管理、治理的需。《世本·作篇》要,出现了礼的规范以及性禁规等

[1]

:“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路史·后纪》载载:“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丽。丽皮荐之,以严其

[2]”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礼的出现对后来中华文明以及儒家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在我们的先人由原始蒙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中也起着十分突

,出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与古代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主要靠“礼”对社会进行规范、

治理和统治关系极大。由《论语》及其成语可以看出,,孔子十分崇尚“礼”主张克己复礼,即克制、修养自己,维护、尊重礼的规范和社会秩序,并将“礼”作为自己创立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孔子眼中,礼与仁是合为一体、不能分开的,正如他在《论语·颜渊》中对“仁”下定义时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仁”从这个定义来看,应该由两

收稿日期:2012-05-02

·23·

部分组成,即“克己”与“复礼”。“克己”包括哪些

内容?通观《论语》

,“言而有信”、“知过能改”、“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省不疚”、“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可以说是“仁”的本质和内核。“复礼”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和要求。“礼”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从《八佾》篇和《乡党》篇可以看到君臣之礼、臣与臣之礼、接送使节之礼、升堂之礼、执圭之礼、服礼、斋戒之礼、饮食起居之礼、待友之礼等。《论语》中关于“礼”的成语有“富而

好礼”、“是可忍,孰不可忍”、“杞宋无征”、“告朔饩羊”、“博文约礼”、“升堂入室”、“克己复礼”等。中国的等级观念极为强烈,人们非常重视亲疏远近、男尊女卑的社会阶级关系,而“礼”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区别出高低贵贱。中国这种错综复杂的宗族血缘关系制造了千丝万缕的人际纠葛,使中国人活得很累,很不自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又使得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有着更多的情感联系和精

神寄托,

使他们寻找到生命存在的依靠,心灵上感受到亲情的存在,从而获得一种踏实感和满足感。这或许正是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的原因所在。

“仁”是儒家文化的另一核心。春秋时代,人们把“仁”视为美德。《论语》中直接谈“仁”的成语有“求仁得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杀身成仁”、“当仁不让

”、“观过知仁”、“色仁行违”、“志士仁人”等。所谓“仁”,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3]也就是说,儒学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学,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

的正常关系应该是一种“爱”的关系。《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方面,这种爱来源于父子、兄弟

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世俗的情感;另一方面,这种爱会随着血缘关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是一种爱有差

等的情感

。“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惠的而非交换的,是有别的而非对等的,是情感

的而非契约的;人与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则应是仁爱的而非博爱的,也就是爱有差等而非一视同仁的。例如,父母可以通过责骂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关心,子女却不能运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

。‘关心’和‘孝敬’都有爱,但却不能颠倒其表现方式,二者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但又不是等价交换的。”[4]在这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只有这种“仁爱”才能实现儒家有等级、有秩序的社会理想,实现“仁”与“礼”的统一。由孔子最初创立的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从而使之与野蛮人区别开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建构着以礼、仁著称的中国文化。·24·

二、思想观念类

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也是儒家传统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儒家学者的心中,“中庸”是一种很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论语》中体现中庸思想的成语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之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言必有中”、“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隐居求志”、“允执其中”等。

在《论语》中,孔子曾认为“中庸”是非常高尚的道德。《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但是,至于这种道德是什么样的,他并没有具体论述。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

也。庸,平常也。”[5]结合儒家典籍,可以把“中庸”理解为懂得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事事都能适当处理,

不偏不倚,不随心所欲,不肆无忌惮。“古人认为,生活都以居中为好,吃饭太饱不好,饿着更不行;穿衣太

暖不行,

冻着也不对。住房窄小不行,太大也不好,地基太低则潮湿,太高则干燥。处处想到中,就可以适

中。这种思维方法可以用于治国,也可以用于养

身。”[6]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与“殆”,都是偏倚的结果,坚持

“中”的原则,就要好学深思,学思并重。具体到人格

塑造上

,《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费、怨、贪、骄和猛,都是偏倚的表现和品质,要坚持中庸的思想,做到给人民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此外,在《述而》中,孔子的弟子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孔子一生都在以“中庸”的道德标准严格塑造自己。

中国是个追求“和”的民族,“儒家的‘中庸’思想旨在通过限制量变而防止质变的形式来保持现有秩序

的平衡和稳定”[4]

,于是在我与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主张采取一种中庸调和的方法。孔子主张“和而不

同”,反对“同而不和”。其中,“和,就是和谐相处;同,

就是同流合污。”[6]

具体地说,“同”,就是与别人完全

相同,

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自主性。实际上,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与别人的意见完全相同,只是不说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伪装成与别人相同,隐瞒自己的观点,企图讨好别人,这是小人“同而不和”

。相反,君子是“和而不同”的。“和”,是不同的意见经过协调,达成一致。不论在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是

在世界上的国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而不应该同流合污、相互践踏。在家庭中,有长幼差别、亲疏远近,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所有成员互相配合,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此所谓

“家和万事兴”。因此,可以归纳出“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和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但不同流合污,就是

“和为贵”。“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从古至今,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社会经济方面,贫富差别太大,导致两极分化,产生富者骄暴、贫者寇盗的局面,社

会就不稳定,天下就不安定。“中庸”的观念有助于统治者制定正确的方针,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贫富差

距,平均收入分配,从而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政治方面,选拔人才是重要一项。发展教育,培

养人才,

选拔任用,量材取用,任人唯贤,推行公平制度,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稳定。在人的品德修

养上,中庸之道要求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中”的准则,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

三、教育学习类

儒家重视学习和教育

,“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学问。

”[7]历代儒家都认为教育是修身、治国和安邦的根本,并把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看作是一项神圣

的事业,不断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终生特别是晚年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

重视教化,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首倡“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办私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教育家,这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如“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形

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精进不已,总结出正确的学习原则、方法和态度,如“学而时习之”、“切磋琢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等。这种积极求知问学的态度,成为后儒修养、充实自我,并进而服务于社会的起点。直到今天,

孔子的教学思想仍然闪烁着时代的价值之光,并渗透在我们的教学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儒家重视人的培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为人

与为学联系起来。“学”,在儒家学者看来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包括文献知识,还包括做人做事的一些

道理,而后者的重要性远超于前者。在《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是做人必

备的要求,把这些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才去学习

文献。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文献),但他已经学习过了(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同时,孔子认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样

的人,“可谓好学也已”。由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重视教育,这是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最伟大贡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主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历代儒家也都十分重视教书与育人。因此,我们一直把读书人称为儒生,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四、社会政治类

自孔子起,历代儒家都一直关心国家大事,把参政治国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治国、平天下就是政治。在儒家文化看来,修身、齐家,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是它们的落脚点。而且,在孔子看来,修身、齐家本身也是从政。在《为政》中,有人问孔子

:“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此,孔子就把治家与治国即从事政治联系在了一起,

甚至视二者为一回事。孔子终生热衷于从政,有一腔报国之热血,在鲁国

任官时,在很短的时期内对国家的治理就取得了显著政绩。对于社会政治,他有自己的见解。《论语》中谈

及社会政治的成语有

“北辰星拱”、“举直措枉”、“博施济众”、“唐虞之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足食足兵

”、“名正言顺”、“鲁卫之政”、“一言兴邦”、“近悦远来”、“迩安远至”、“一匡天下”、“无为而治”、“天下归心”等。由上述成语可知,在政治方面,孔子从礼、仁出发,主张实行德政,即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不主张以武力治国,主张从政者要做道德方面的表率,并以此来教化民众,达到为政并治理好国家和社会的目的。德政的具体措施是,统治者以比较柔和、和平的手段管理国家

和社会,

对人民施以恩惠,并通过思想教育的办法来感化人民,是积极意义上的“怀柔”政策。对此,孔子十

分推崇实行德政的尧、舜、文王和周公等人。在《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意即领导者治理国家、天下讲求道德,能为民众做出表率,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定居在天的中枢,而群

星都围绕着它。孔子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治理

国家、天下用政治法令,约束民众用刑罚,那么民众会只图幸免而不知耻辱。如果治理国家、天下用道德,约

·25·

束管理民众用礼义,那么民众就不但会有耻辱感,而且

《尧曰》:“君子惠而不能自己纠正错误。在中,孔子说”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认为这些是治理政事五种尊贵的美德。以上这些都是孔子主张德政、礼治,不主张靠武力、法治来治理国家的表现。孔子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从而再现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它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的这一德政思想,其道理是深刻的,对于治国来说是重要的。后来,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其为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突出表现在他的仁政、民本等思想方面。从

仁政还是德政。某种程度来说,

中国是个以“和”为贵的民族,追求民族团结、国

家统一、社会稳定。儒家在治理社会政治上所提倡的“德政”“仁政”和思想,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因其积极的意义为历代统治者所效法。儒家文化,数千年来十分重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注重文化因素在社会中特别是在治世中的作用。如果说西方学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主要是基于外交上的考虑,那么中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则更多是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儒学在整合社会、治国安邦方面发挥了异常巨大的作用。在这两千余年中,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出现治世多、乱世少的一统局面,应该承认儒家文化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上海:商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1957:355.务印书馆,

[2][宋]罗泌.[明]吴弘基,订.路史(光绪甲午校宋本缩印)[O].1894.

[3][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1.汉]许慎.说文解字[[4]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2006:65-70.

[5][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96.宋]朱熹.四书集注[[6]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4-145.

[7]王钧林,杨春梅,刘厚琴,唐明贵.斯文在兹:儒学与中国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6:208.统文化[

[8]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朱淑媛.论语成语的文化透视[(1):33-36.

[9]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赵蕾.论语中的成语考察[2006,26(6):120-121.文综合版),

[10]M].北京:中华书局,2006.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彭立荣.儒文化社会学[[12].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梅萌.汉语成语大全[M]2007.司,

责任编辑:陈君丹

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IdiomsinTheAnalects

HUANGBi-yu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isthebackbone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AnalectsisacarrierofConfucianculture.TheAnalectscontainsover350idiomswithdeepculturalconnotationandpositiveeducationalvalue.Pass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eseidiomsspreadfarandwide.Henc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classifytheseidiomsandexploretheculturalconnotationfromtheaspectsof“ceremony,”“benevolence,”“mean”andeducation.Keywords:TheAnalects;idioms;culture;Confucianculture

·26·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学问大的成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