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1    阅读: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一
《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 2011-3-16 9:46:00 | By: 双中泽妮 ]

推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â)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荐

余谓菊(我)( 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填空题。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⒂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八、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②《爱莲说》分段: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十、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⑻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⑼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⑽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⑾《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⑿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⒀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⒁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⒂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⒃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⒄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十一、问答题

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二
《考纲》

《考纲》规定的文言文简答题汇编

《三峡》

1、作者描绘三峡七百里雄奇秀丽的景色和四季不同特点,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文章结尾为何要用渔歌结尾?

答:开篇先写山,既突山的险峻,又为下文写水的湍急做了铺垫。写四季景色并不严格按四季顺序来写,而是抓住三峡景色特征来写。先写夏,再写春冬,后写秋,这样既有整体感,又能突出局都景观特色。结尾引用渔歌,一方面概括了三峡的秋景,另一方面还能引起读者的愁思之情。

《论语》

2、举例说明孔子所主张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答:①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爱莲说》

3、《爱连说》的艺术特色。

答: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赋予菊、牡丹和莲一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了隐逸逃避的处世态度。牡丹象征了追求名利,爱慕荣华富贵之人。莲则象征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绝对不趋炎附势的君子。歌颂了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更表达了自己克守清贪、不被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习所沾染的人生态度。②巧妙地运用衬托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在作者的笔下,菊、牡丹和莲都有了人的情感和性格。例如,菊的隐逸洒脱,牡丹的富贵之态,莲的君子之形。作者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衬托自己独爱莲,突出了因为莲是君子,我只爱莲这一点,思想十分明确。把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比喻成品格高尚安贫乐道的君子,很贴切。其中也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现实的理解和个人的情致所在。

3、语言表达上注重骈散句的使用。这样做,增强了文章的乐感,读起来意韵丰满而错落有致。

《小石潭记》

4、小石潭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怎样写小石潭之水清澈透明的?小石潭环境的清幽冷僻,凄神寒骨渲染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潭水清澈透明,潭境“凄神寒骨”。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得是水。比如,写鱼“空游”,突出了水之清;再比如“影布不上”,连鱼的影子也清清楚楚,只见水之清澈透明。坐在小石潭边,顿觉寂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作者对小石潭环境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于“感时花溅泪”,其生于心。作者要渲染的是内心的失意,压抑的情绪。因为此时、此地、此景和此感很容易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这种艺术手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就是把作者的感情融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5、说一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简要分析作者比喻的妙处。

答:“庭院里的月光”和“积水”,“竹柏影子”和“水中藻荇”。以“积水”来写“月光”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皎洁,突出了庭院在月光下的清明澄澈。以“水中藻荇”来比喻“竹柏之影”,给人以流动之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即感受到月色之中景物之美好,也能体味作者内心此刻的宁静。

6、作者为何说他是“闲人”又为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

答:“闲人”并非无事可做之人。作者写此文一方面要表明鄙弃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情态,别一方面也要表现政治上的苦闷,不得志的情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缘于被贬后,生活的清闲,空有志向而无法实现。于是,内心苦闷难耐而发出这样的感慨。

7、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话?

答:这一句话一方面告诉读者赏月因为“闲”,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触摸到写作的灵魂,也即实际上是在说虽然被贬,但“我”有“我”的闲适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马说》

8、作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说说看法。

答: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来写的。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予以批评,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恨心情。托物寓意——借A说B

表达含蓄。

《陋室铭》

9、作者采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运用了衬托,类比及托物意志的艺术手法。苔痕之绿和草色之青衬托陋室的宁静美好,诸葛庐及子云亭来类比陋室,表明作者“德馨”。托物(借“陋室”),言志(抒发作者的情怀)。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证明道理、抒发情志的手法。要点:找出“物”“和”“表”之问的内在联系。

10、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做文章结束?

答:文中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话收束全文,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高雅,陋室主人自然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表达了作者生活之雅,颂扬了能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志趣。

《送东阳马生序》

11、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劝勉后生马君则专心向学,刻苦自励的?说说看。 答: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如第一段中叙述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与第二段中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之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求师时“趋百里外”,问师时“俯身倾耳以请”求学途中“行深山居谷中”以及生活上“蕴袍敝衣”和太学生“无冻馁之患”、“坐大厦”、“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行成显明对比。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2、作者当时求学的情况与现在“穷家富教”相比,根本不同是什么?

答:作者当时求学家贫的情况和现在有些学生家贫的情况是相似的,但求学的主观努力是不一样的。前者立志在先,主观上很努力,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而后者不一定会立志,主观不一定很努力,大多数的情况是,父母节俭,让孩子接受富人的孩子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老师可能很好,学校条件可能也很好,但学生大多数缺少刻苦自励的求学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论证观点的?效果如何?

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述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作用大小不同。采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如,第三段用一组双重否定的排比句突出了

守城一方的各种有利条件。第四段又用一组排比句从反面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气势盛大,而且在语意的表达上更清晰严密,还能增强文章(句子)的说服力。

《桃花源记》

14、请你猜想一下桃花源外的社会状况。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中你能看出作者有怎样的意图?

答:社会动乱、黑暗,人民生活很痛苦。(从东晋社会历史猜想)为这种社会的不安定,人民生活的苦痛以及统治阶级的无能和高压政策而叹惋。“不足外人道也”是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东晋社会黑暗现实不满并且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很向往。

15、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今天因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答:文章用用三百多子字虚构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故事,首先表现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由由且幼有所爱、老有所养的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这个社会理想既反映了东晋人民的淳朴社会理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可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那个社会阶层能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只能是幻想。

16、作者在信中写了寓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又设想追逐名利,热衷于官场的人来此会引发的感受,想说什么?

答:一方面烘托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劝勉朋友朱元思能超脱现实,不求名利、寄情山水地生活。

《岳阳楼记》

17、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作者胸襟阔大?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政治抱负远大?

答:“不以物喜,比以己悲”表现了作者心胸开阔,绝不因个人得失,外物好坏,来论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能以天下为己任,而不去经营个人小乐的政治追求。

《醉翁亭记》

18、你是怎样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上,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

答: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喝酒因山水之美而起,山水之美的忘乎所以又以喝酒的方式

表现出来。

19、有人说太守寄情山水的情形可以用四副画面来表现,你知道是哪四幅画面吗? 答:滁游人、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0、你从“太守醉”的形象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太守治下的太平,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联想到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曹刿论战》

21、齐鲁之战,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按理说应回答有关兵马装备方面的数字,但是,不然。然而曹刿却在听了鲁庄公的回答后,说“可以一战”,为什么?

答:不仅仅是。除此以外,也与战争的性质、人心归向、鲁军的战前准备以及鲁庄公能接纳意见等因素有关。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军队人数多少和武器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心归向以及战术运用正确与否。

22、曹刿为何要论战?从曹刿论战这件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先说“论战”。“论战”也就是表达对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取胜关键的看法和意见。曹刿之所以“论战”,一是出于对鲁庄公和鲁国的忠心;二是让鲁庄公清楚认识出齐鲁之战,齐国为攻(不义之战);三是要让鲁庄公明自从战略上来讲,既要重视军队数量多少和武器的优势,更要认识到取胜的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四是还要懂得战术上的灵活运用,如“下视其撤”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邹忌是如何成功说服齐王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邹忌先从自己与徐公比美的家事说起,告诉齐王,在这件事上妻、妾、客因各有其苦衷,所以都蒙骗了自己。然后以此事设喻,类推出齐王的处境: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和四境之内对齐王也是各有所期。因而也不会对齐王说实话,所以“王之蔽甚矣”。这样,齐王便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感受到问题的实质,当然最终促成了齐王悬赏求谏,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局面。邹忌这种劝谏的方法,在古代十分流行。因为它符合历史现状,能通过委婉含蓄的说话方式来讲道理,说服力强,易接受。

《孟子》二章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三
《d916155345》

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题答案21、桃花源记一、1、shě , huò , shè yǎn , qiān mò , yí , yāo , yì , jùn2、髫 惋 缤 骥 诣 津 咸 着3、A无人问津B世外桃源4、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诗并序》序《陶渊明集》5、(1)沿着;的;(2)繁多的样子;对……感到惊异(3)整齐的样子;类(4)田间的小路、都(5)详细、全都;(6)到、往;于是(7)高兴的样子,计划;不久6、(1)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2)妻和子女;妻子;(3)不要说,更不必说;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4)交错相通;各项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7、(1)做标志;标志(2)寻找,不久(3)听到的(事情);听说(4)他们(代桃源人);这件事8、(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并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忘之,9、(1)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闻狗叫的声音。(2)老人和小孩,都非常高兴。(3)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隔绝。(4)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5)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二、1、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2、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3、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4、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6、“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三、略。(可适当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不同描写方法)22、短文两篇一、1、xīn tái rú dú shǔ fán yū zhuó xiè xiǎn2、D3、(1)这(2)没有学问的人(3)多(4)洗涤(5)立(6)应当(7)使……劳累(8)奏乐的声音4、A 5、D 6、(1)B(2)D 7、略8、(1)《周元公集》、周敦颐、宋(2)唐、刘禹锡、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用韵(3)表、记二、1、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

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2、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惟吾德馨(4)何陋之有4、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5、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7、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8、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9、(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3)中通外直(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11、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2、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13、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略。点拨:写出植物本身的特点及给你带来的启示、原因。23、核舟记一、1、yī wǎng yí ruò xū zhuàn rán é2、奇——特别、余数;可——大约、可以;端——右端、端正;木——木头、树木3、(1)无不、全都(2)赠(3)高高的帽子(4)平4、(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2)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5、(1)魏学伊 《虞初新志》(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6、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二、1、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2、船、舱、窗、雕栏、刻字、空间顺序3、佛印的人物描写;从衣着、外貌、姿态等方面描写精细入微、神韵毕具。4、不可以,连用九个“为”,细致地罗列了核舟人物的数量,简洁而生动,突出了众多的人和物都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者”上,再次强调了其技艺的高超。5、技亦灵怪矣哉三、略。(适当运用描写方法,及整体把握描写人物的顺序)24、大道之行也一、1、jǔ fèn mù guān zhǎng 2、(1)矜通鳏(2)与通举3、D 4、(1)与通举,选拔(2)职业、职守(3)发生(4)憎恶(5)从外面把门扇合上(6)和平 5、B二、1

、三个方面;一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体现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愿望4、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思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三、略。25、杜甫诗三首一、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2、(1)阴阳割昏晓(2)会当凌绝顶(3)城春草木深(4)白头搔更短(5)如闻泣幽咽(6)老翁逾墙走3、C 4、C 5、C 6、B7、(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二、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5、分三层 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四
《爱莲说》

《爱莲说》复习巩固卷(总分73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15分)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哲学家,他被公认为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和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短文。“说”是。

3、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文中是骈句的一句是:。

4、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5、“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 ,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二、原文填空(13分)

(一)识记型默写(7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牡丹,;莲,。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

(二)理解性默写(6分)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7、《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9、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三、理解下文词义(加点字要解释)(15分)

(1)蕃:(2)独:

(3)出淤泥而不染: ..

(4)濯清涟而不妖:....

(5)不蔓不枝:

(6)香远益.清:(7)亭亭:

(8)亵.玩:。

(9)隐逸者:

(10)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1)君子:

(12)噫:

(13)菊之爱:

(14)鲜.有闻:。

(15)宜.乎众矣::

四、翻译句子(10分)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文意理解(20分)

1、根据文意,填写下面空格(6分)

《爱莲说》中,菊花比喻( )莲花比喻( ) 牡丹比喻(

三种花的性格作了比较描写,评( )仰( ( )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2分)

3、本文的写作手法是?(2分)

) )赞

4、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2分)

5、“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2分)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3分)

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

一、

1、《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理学 “太极” “无极”

2、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托物言志 莲 既不消极避世,又绝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陶渊明 《饮酒》 《桃花源记》

二、

1、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

(1)蕃:多。

(2)独:只,仅仅

(3)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4)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5)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6)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7)亭亭:耸立的样子。

(8)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9)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0)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1)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2)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3)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4)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5)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四、

1、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3、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

5、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五、

1、隐士 君子 达官贵人或追求名利权势的人

社会中追名逐利的风气

不畏世俗谗言隐居的人士

莲花一般有高贵气质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2、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3、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4、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5、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6、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五
《爱莲说_》

弘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 吴付莲 学生 教研组 时间:2013年__7_月__ 3日 段第2__

次课

弘宇教育教务处 制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六
《可以把心比喻成什么》

可以把心比喻成什么

时间流逝中的瞬间,刹那间的辉煌。为了铭刻这个世界的记忆,我继续前进,相信自己,我可以,我看到谁都没有见到的梦,舍弃了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对生活的无限感觉,寄宿在胸中,我还处在现实与理想的的夹缝中,即使牺牲,失去的枷锁束缚住双足,也不能抑止住流淌出的感情,因为有一颗追求成功的心……

夜晚的来临前的云中,常有一只鹰在飞翔,鹰一定很悲伤,因为它在无声的风中,不休地扇动巨大的翅膀,它仿佛迷失了方向,和我一样,在这复习迎考的阶段。时间,仿佛成为了一种错位,每天放在我面前的只有一张张考卷,一面面考题,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可以把心比喻成什么?心像飞翔的鹰。是在空气中迷失的悲伤……

雨后的岩石上,开出的小小的花朵,在朦朦的雨中,浅桃色的花瓣,没有来爱抚它的手,一定很苦闷。很忧伤,和我一样,在这段时间,成天无止境的课程,让我觉得生活仿佛失去了阳光,只有黯淡的天气与轻飘的细雨,一个星期下来,饥一顿,饱一顿的吃饭,我好像已经成了习惯。没有人在问问我身体怎么样,没有人来关心我有没有好好吃饭,即使是父母,他们也只是关心我的复习情况。可以把心比喻成什么?心像花朵一样,是被雨吹打的悲伤…… 在寂静无人的道路上,只有我孤独漫步,这一定很寂寞吧!但这又能有什么办法,在这条道路上,只有自己前行,没有人能够帮助你走下去。一切,都要靠自己。无论是再大的困难,无论是再艰巨的任务,我都要战胜,我都要完成,老师,同学,父母,也只不过是在这条路上出现的一些引路人,指引你方向。但却不能代替你前行。可以把心比喻成什么?心像独自行路一样,是一个人行走的寂寥……月光穿透夜空的楼群,抬头望着看不到星星的天空,虚假,恐惧,掩饰,忧郁,我无法掩埋我的感情,闭上眼睛,浮现出意识的海洋,在心里描绘,将理想放在手心的日子,我一直顽固地相信,心也可以比喻成铭刻这个世界的辉煌……

菊花可以比喻成什么篇七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

古诗复习:

1《饮酒》中表现作者不因外物的打扰而心静的句子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 陶渊明写景的名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次北固山下》中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景致中有残缺,心中生出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描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朦胧之境的句子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草色的句子是 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的句子是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军来势汹汹,我军战士雄姿英发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斗的句子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交代战斗地点,写出悄然行军的句子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表现战士报国决心的句子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6《天净沙》中写出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的表达游子无家可归的句子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心情的句子是 古道西风瘦马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渡荆门送别》中借景抒发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春望》中写出城市破败,人烟稀少的句子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拟人写出诗人感伤之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现诗人对家书的期盼的句子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形象的刻画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的句子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梨花来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雪地送别,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送别宴会的场面的句子是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10《西江月》中以静衬动的句子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人联想到丰收喜悦的句子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借助景物的变换表达词人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的句子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诗鉴赏: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因为春潮涨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水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而开阔。

3、“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能保证一帆能够悬,“正”有“顺”和“和”两种意思。风正一帆悬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写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

言之成理即可。)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思念故乡 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饮酒》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句,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天净沙 秋思

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悲伤)的情绪。

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这首诗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寄托在了 、 、 等对应物上,从而抒发了思乡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等

5、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断肠人”的倾诉:回家的感觉真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细润如酥的小雨,写似有若无的草色,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体现着诗人取材的典型了观察的精微。

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色的特征

《雁门太守行》

本诗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敌军来势汹汹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 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战斗的惊心动魄。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将士们以身报国的豪情。

《迢迢牵牛星》

全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首联: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

颔联:写出了白天楚地的雄阔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

颈联:写晚上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色,写出了天空中云月瞬时变幻的奇景,富有浪漫之思。

尾联:写诗人怜爱送他出游的“故乡水”,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春望》

首联:写城市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

颔联:写诗人的感伤之情,由于感伤国破家散,看到美丽的花、听到动听的鸟鸣,反而更增加了自己的感伤。

颈联:写诗人渴望得到家人的音信。

尾联:描绘了一个忧国思家者的具体形象。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衬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词人联想到丰收景象,心头的喜悦之情。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写词人因醉心丰收的景色而忘了自己的位置,反映了词人当时怡然自得、淡泊潇洒的心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题目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北风---梨花开”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气候之奇。

“散人---万里凝”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用反衬的手法突出奇寒。

“中军置酒---冻不翻“”写军中环境和送别宴会的场面。

“轮台东门---马行处”写雪地送别。

《爱莲说》复习

一、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

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

二、字词:

蕃:多 独:仅、只 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相当于”呢”

噫: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鲜:少

宜:当然

三、翻译: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四、作者分别从几方面描写莲的可爱,比喻意义分别是什么?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五、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寄托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衬托(文中三次提到菊花、牡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把菊花比喻成隐士,把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菊花从正面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不愿隐居、不慕名利、在污浊的世间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节气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陋室铭》复习

一、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著有《刘梦得文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二、字词:

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斯:这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调:弹奏 素:不加装饰的。

丝竹: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 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 ,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四、理解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惟吾德馨”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何陋之有”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五、写作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运用类比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以古代贤者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自比,昭示诗人见贤思齐,渴望向他们一样建功立业的情怀,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和抱负。

3、虚实结合, 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实写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写

六、重点语句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使用拟人的修辞,把自然物写活,仿佛绿苔、青草这些清新、美丽、生机盎然的植物也成了往来陋室的客人,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使用反问的修辞,再次强调陋室不陋,引人深思。

阅读技巧复习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及作用

•比喻 把---比作---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拟人 把---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排比 增强了语势,使文章更有节奏感 •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