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精耕细作的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一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ppt》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二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三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四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说课稿》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

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第一节,本章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包括农业、商业、手工业,本章的前三节讲的是中国的农业,而且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讲的是中国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的基础,而农业又影响中国的手工业、商业。所以农业是学习手工业、商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有重要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17道选择题,3到简答题。山东出过两道选择题。具体题目是2.(2011·山东文综·10)图4

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

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接下来,说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完了,再分析一下学情

由于在中考中,历史为非考试科目,初中生对历史课普遍不重视,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科素养较低。而目前,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内容比较抽象,这种体系只有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从课本基础知识入手,先帮助学生建立通史观,再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其把握专题史的内容。

三、针对教材和学情,说一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上

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

①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②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把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学法上

课前:通读教材,了解 的历史概况。

课上:剖析教材,结合问题,自主思考,构建。

课下:画出本课结构脉络,进行宏观把握;同时填充具体内容,进行微观处理。

四、下面,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但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 那么,中国古代的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又有哪些自己的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的知识。

(说明:这种启发式的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着求知的心走进这课。)

〔新课讲授〕一、农业的起源

[设问]: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

[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起源[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

2、原始农业的分布及特征

[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提示]: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此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补充]:类似原始农业的出现,家畜饲养业也由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有时候人们打猎时收获比较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一些活着的动物驯养起来,这就成为家畜饲养业的起源,据说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是狗,猪马牛羊鸡都是比较早被人类饲养的动物,它们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六畜。

[补充]:我们讲到五谷也讲到六畜了,同学们有没想到与此有关自古就有的俗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

下, 只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肯定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二、生产力的进步

(设计说明: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把教材的第二个子目从耒耜到曲辕犁和第三个子目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整合为一个子目生产力的进步,下设两个小问题1、生产工具的进步2、水利设施的完善 。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对教材的的线索和子目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一)生产工具的进步

[过渡]: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五谷丰登呢?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请同

易于学生进行比较。)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表格的内容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耒耜;

2.进入文明时代早期,耒耜仍是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代和唐代这种耕作方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过渡]:要想不断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除了不断改经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外,还要注意水利设施的修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

[设问]:还是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内容,把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水利建设的成就找出来,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说明:通过填表格的形式,了解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使学生认识水利和农业是息息相关的,互相促进的,落实了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三、生产方式的进步

[过渡]: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从千耦其耘发展到个体农耕。

1、 简单协作方式

[讲解]:“千耦其耘”,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意思。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 。

(设计说明:由于学生对古代农业比较陌生,对概念不是很理解,教师有必要先对“千耦其耘”的概念进行解释,能使学生更好地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有更好的认识。)

2、 自耕农经济形成

[过渡]:个体农耕则指,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大概在春秋时期出现的自耕农的经营模式。他们一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由此,自耕农经济逐渐形成,“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设问]:由此看来,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提示]: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且随着春秋时期宗法制的破坏,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基本单位,这些都是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名曲欣赏]:欣赏名曲《天仙配》。

(设计说明:通过这首曲子让学生去体味“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而且为下一问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做好铺垫,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

[设问]:那么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特点: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2、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他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渡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比较脆弱

(设计说明:通过此问题落实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伴随着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也就最终形成。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课内容,找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小结〕

古代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采集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产生了家畜饲养业。农业生产工具从石器、木器发展到铁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曲辕犁的出现,使传统农业得到长足发展。都江堰的兴建和黄河的治理更是为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使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形成。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结合板书,自主归纳,即可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然还要布置一下课后巩固的作业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而全面的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课下动手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并将具体内容填充进去,从而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咀嚼。另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下美国历史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高考题频繁以此书进行命题。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五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六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精耕细作的意思篇七
《1、精耕细作》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装神弄鬼的意思

下一篇: 田野的意思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