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无私的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无私的意思篇一
《无私的爱》

无私的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大意,给课文分段。2.学习字词,完成作业本1、2题。 重难点

了解内容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投影揭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学习。

(1)观察、简介孔繁森。

(2)揭示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①朗读课文5分钟,读通。

②课文写孔繁森什么事?选了哪几件事例?

③根据课文内容,给插图拟一个标题。

2.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梳理内容,引导分段。

(1)投影揭示插图。你给插图取一个什么题目?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拟题,揭示孔繁森和孤儿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熟悉课文程度。拟题的优劣不作评价。关键在于说出理由,明确课文写什么。)

(2)围绕孔繁森养育三个藏族孤儿,课文写了哪些具体事例?(展开讨论。随机引导事例的归并。综合板书:收养,抚养,教育,献血。)

(3)探究事例与课题的联系。

①读课题,说说“爱”是什么意思,“无私”是什么意思。请解释课题字面意思。(没有任何私心的深厚情意。)

②课文事实与课题有什么联系?(要点:明确课题点出中心即可。)

(4)速读课文,根据板书提示找到对应小节。(能归并的再归并。)给课文分段。 检查。统一起止。

1 2 3 4 5 6 7 8 9

抚养 教育 献血

1 2 3 4 5 6 7 8 9

收养 抚养 教育 献血

两种分法都应认可。第3小节归属是分段难点。学生理解的误区是市长领走曲尼后,孔繁森的负担减轻了,生活条件好了,曲印和贡桑吃东西挑剔了,所以归人第二段。如遇到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归属理由。点拨时只需理解第3小节的“负担太重”指什么“负担”,矛盾即迎刃而解。

4.学习字词并检查。

(1)拼读生字,难写字动笔练习,联系句子,理解课后词语;读准本课多音字和带点字。(小黑板揭示。) 着急(zháo) 背(bēi)起…直奔(bèn)

觉(jué)察兄妹俩(liǎ) 殷(yān)红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读,理解课后词语意思。

(3)全班交流。

①认读生字词,随机释义、正形。

拉萨废墟逛公园疲惫挑剔两鬓斑白婉言相劝尿(点拨废——疲,部首区别;逛最后写“辶”;墟的右下是“业”。)

②质疑。

(4)当堂听写生字词并订正。

5.作业。

(1)完成作业本1、2题。

(2)读课文10分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一、二段课文,训练概括和朗读。

重难点

训练概括和朗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讲读第一段(1-3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划出孔繁森怎么对待藏族孤儿的词语。(安慰,嘱咐,牵挂,收养。)

①引读有关句子,梳理内容。

②“牵挂”是什么意思’(惦记,挂念。)

孔繁森“一直牵挂”孩子什么? (联系本节内容展开议论。要点:孩子的衣、食、住,上学的安置。)

③读孔繁森的话。联系这一段话想想,孔繁森一直牵挂三个孩子并亲自收养为了什么?(联系“党,就是你们的亲人”、“一定会”,说明孔繁森是党的好干部,对藏族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强烈的责任心。) ④指导朗读这句话。语气坚定、亲切。

(2)默读第2小节,孔繁森是怎么照顾三个孤儿的?划一划要点。

①自学,同桌议论要点。

②课堂练习,填表(一)。

(一) (二)

③交流,综合板书。

④怎样的照顾?请用书上的有关词句归纳。(交流,板书表格(二)。随机落实“不厌其烦”中“其”的意思。它,它们,指各种照顾。)

⑤说话。(展开议论。课堂说——同桌互说。)

a.联系本节内容,以表格(二)中的一个词为总起(或总结),用上“既……又……”说一段话。 b.说的这段话中用上感叹、反问句式。

(3)读第一段,归纳段意。(点拨归并。借助表(二)归并第2节节意;1、2节节意归并为第一段段意。段意见“背景知识”。)

2.讲读第二段(4-7小节)。

(1)指名诵读。思考孔繁森用什么方法教育孤儿,教育他们什么。

(2)读孔繁森的话(第6小节),认真理解。

①“兄妹俩回家乡生活了五天,回来后好像长大了许多”,才五天,怎么“长大了许多”?(转义,指懂事了许多。)

兄妹俩懂得了什么? (展开议论。要点:A.家乡还很穷,不应该对生活挑剔;B.长大有责任建设家乡,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现在要努力学好知识;C “父亲”教育他们的用意:体验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立志改变穷困面貌。)

②“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语辞诚恳,情意深长。)孔繁森的话和做法,包含了什么样的深长情意?(要点:对孩子、对藏族同胞深切的爱。)

②指导朗读。读出严肃、恳切的语气。

(3)概括第二段段意。

3.作业。完成作业本4、5两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段,体会“无私的爱”的含义。

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三段,体会“无私的爱”的含义。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根据意思写词语。

以婉转的语言劝导。( )

语言恳切有分量,情意探长。( )

从不嫌麻烦。( )

失去家庭,到处流浪。( )

2.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诵读。归纳段意。

(2)孔繁森为什么去医院献血换钱?怎么理解收养孤儿以后,钱就“更”紧了?(体会孔繁森对贫困藏族老乡的关怀、照顾之情。)

(3)朗读请求献血的对话,读出恳切之情。

(4)读第9小节,加以理解。

①为什么反复写“鲜血”?仔细琢磨修饰词,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四人组议论。

②“血”蕴含着“情”,“情”浓于“血”。请用“这殷红的鲜血蕴含着什么”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理解。(展开议论,评价表达准确、严密。要点:蕴含着对孤儿的深情;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感情朗读。(速度由慢逐步加快;语气由平逐步加强。)

3.自由读全文,总结。

(1)课文围绕孔繁森养育藏族孤儿写了收养——教育——献血换钱三个事例,透露出一份浓浓的情意。用文章中的一个词组概括应该是——?(无私的爱。)

请说出这个“爱”字赞扬了孔繁淼什么精神品质。(对藏族人民的深情,日夜操劳无私奉献的精

神。)

(2)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写法虽然和前两篇课文不同,但特点是一致的。它内容真实,事实典型感人,文字表达简洁朴实。

4.质疑。

5.作业。

(1)完成作业本3、6两题。

(2)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

①作业本第7题。

②以敬爱的老师为对象,用上“无家可归”、“不厌其烦”、“语重心长”、“可想而知”、“牵挂”、“觉察”等词写一段话。(词的顺序可换。)注:此题“无家可归”需作转义使用的指导。

③填空,补写排比句。

这殷虹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蕴含着一位共产党员,蕴含着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

无私的意思篇二
《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度人成仙

尊敬的各位嘉宾丶各位评委丶各位高功大德:

大家上午好!

我叫王道川,是武当山道教学院2011届学员。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季节里,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参加“嵩山论道” 讲经说法的盛会. 我感到无比的荣幸,更感谢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岳庙大开

智慧方便之门举办这样的盛会。我的演讲主题是: 无私奉献,度人成仙.

二零一零年八月十一日,第三界当代中国宗教论坛暨二零一零年《宗教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宗教蓝皮书》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在道教根本教义与时代生活之间找寻恰当的挈入点,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古老的道教文化焕发出生机,是道教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大课题。

后学认为《度人经》的“仙德贵生,无量度人”主题可以变通一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后学拟定的主题为“无私奉献,度人成仙”。什么是无私奉献呢?《道德经》第一章给了最明确的答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观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章是太上“无为”教义思想的精华,若此章心领神会,方可成为真正的修道弟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讲“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谴之。常能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再对照“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反复推敲理解,“常无欲”可理解为“谴其欲,澄其心”,不就是无私无我吗?换成现代话讲“心中不着任何的不良的念头”,不就是提倡“无私奉献”吗?无私奉献就是向一切伟人丶一切圣贤丶一切大德学习他们那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转化成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简单一句话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无私奉献的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就是要认真做好身边当前的每一件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用"无私奉献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来解释道祖“无为”教义就简单多了,经中的“玄德”“上德”“常德"都是这个意思,“上善若水”(《道德经》第8章),正是"无私奉献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体现,无私奉献就是《太上感应篇》文中的“语善、视善、行善”, 就是身囗意相合,是指点我们行动的总纲领,具体表现就是毫不利己,专们利人,全身心地作好身边当前的每一件事。无私奉献,并不是让你做得多么轰轰烈烈,多么精彩.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而是让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全身心地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和贡献.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领略到无私奉献者的博大胸怀和仙风道骨的风范。如我们的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会长讲"那怕这个道教学院,我只培养一个或二个(仙才)出来,我们就觉得足够了,当然是越多越好......"(引自《大道》2009年1月),脑海中猛然想起清朝诗人龚自珍的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会长语言朴素无华,表达了他慈悲济世、求贤若渴的心情,这种无私奉献的胸怀决对不是一般人所比拟的。又比如后学的师父李美琳道长,以一女之身,道观80%的收入凭着师父过硬的治病预测禳灾的道术,十年之间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南漳县龙门飞凤山山顶上重建聚仙观,从一无所有到修成五座大殿,从以前的羊肠小道到“天堑变通途”建成宽四五米的水泥大道,还兴建了山门,后学跟随师父三年多,亲眼目睹了师父修建皇祖母殿、山门、山路的全过程,师父从

来不领道观的单费,每月退休的一千多元工资除了必要的应酬外,全部奉献给了聚仙观。聚仙观鬼斧神工的变化,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二零一一年二月被襄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评为"全市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六月三号下午,南漳县教育局局长和当地中小学校长们专程来到聚仙观,当场赠给师父一本在当地石门小学"风景这边独好"的课程教材,书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李美琳道长被远近的老百姓奉为当世活菩萨"。他们正是体现了“上德不德”的优良品格,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按照"无私奉献”的教义去做人处事,不就是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和谐了乡邻,和谐了社会,和谐了大中华,和谐了世界,和谐了十方三世的一切宇宙众生吗?“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不都是可以实现了吗?

“无私奉献”是因,“度人”是法,是舟,度人实质上是正人的心,让人去掉自私自利`有求为我之心,返回到无私无我的本来面目,心正则法正,心正万法通,一通百通, 十方通达,“成仙”是果。度人先度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无私奉献”四个字,带头垂范,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无私奉献的光明大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一时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一时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一天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一天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就是生活在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 修行学道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呢?道家讲“蓬莱仙境”, 佛家讲“西方极乐世界”, 共产党人讲“共产主义’’, 三者实质上讲的都是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 因此, 修行学道的远大理想就是和谐世界丶共产主义,每一个正教修行弟子要带着伟大庄严的肉身,把伟大可爱的祖国变成人间旳天堂,早曰为实现人类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而奋斗!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太上感应篇》)“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33章)意为肉体灭亡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引申为一个人一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所奉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多少,才是一个正教弟子修行的果位大小。“一千三百善”可成天仙,“三百善”可成地仙,“三百善”“一千三百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质上只是一念一愿,“吾当以度尽天下众生为已任”(见《吕洞宾全集》纯阳祖师所发誓愿)无须执著,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私奉献一生,一定会得道成仙。<<玄门早课序>>讲立"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可成仙;上届羽化成仙的中国道协会长闵会长提出"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者祀之”的功德成神观,意思是要想成仙得道,必须大起尘劳,虔心诚意,力行善事,广积功德,世上没有无德的圣贤,天上没有无德的神仙。后学师父李美琳道长通过自己的亲身实修验证说“所谓成佛得道,不过是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佛道的境界,人的肉身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因此,一个人的修为无论再高,也应该爱国爱教,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无私无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过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当笫二十九届奧运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开幕式的当天凌晨零点,南漳县龙门聚仙观遍焚高香丶升表,鞭炮喧天,师父李美琳道长足踏玄坛八卦大罡,双手自动打出各种手印,主持举行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祈福法会.祈祷奥运健儿奋发拼搏丶聪明智慧,实现金牌第一的超级梦想.当最终奥运圆满结束面对金牌榜中国第一的时候,众道友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同时也一翻自豪,感谢聚仙观全体老爷灵应,聚仙观也做了一件有益于国家丶有益于社会丶有益于人民的大好事.在这大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聚仙观每天遍焚高香丶升表,鞭炮喧天,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祈祷,无私奉献,用自已独特的报国情怀,满腔的爱国热忱,视祖国为父母,视中国健儿为自已兄弟姐妹,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丶民族命运融为一体,风雨同舟,一荣共荣,用这种大忠大孝之心,向党丶国家丶人民交了一份最完美的答卷,这就是真正的爱国爱教!

纵观道教发展的历史上,总有许多理论上有建树`实践上有大功德的高道都受到朝廷的礼敬

和重用,如在南北朝首先对道教天师道改革成功的“北天师道”的寇谦之祖师,如不姑自己74岁高龄`历时三年`行程万里`“一言止杀救苍生”的邱处机祖师,如作人“不以一钱私己”精通雷法、内丹术在武当山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张守清祖师„„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理论和实践圆满结合的杰出代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李世民)。后学认为道教论坛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无私奉献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主题,不分国籍、种族、皮肤、血缘,明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道德经》第2章),以弘扬无私奉献为美,切准号脉,利于同修。另外国家应该帮助和扶持有能力的品德高尚的道教人才和道教场所,诚请这些精通内丹术和法术修炼的高道(比如后学的师父道家修为很高,神乎其神的治病道术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可以现场治疗除晚期癌症的各种疑难病症,现场消灾解厄,这种神奇的治疗效果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健康长寿,体现了道家“仙德贵生” 以人为本的济世宗旨,并且还修炼成道家神秘莫测的祈晴祷雨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大有用武之地,达到如此修为的人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走出山门,多多地培养道教的优秀人才,为道教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不应该只口头宣传,而无实际行动。如果有千千万万的类似后学师父这样的高功大德站起来了,无私奉献,我们的道家何愁不兴旺!国家何愁不强盛!

让我们志心称念:清凉甘露天尊!

谢谢大家!

无私的意思篇三
《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

首先,请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辩题。所谓无私,是说不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奉献结合起来是指对自己事业的一种爱和全身心的付出。而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应用于企业的发展阶段。

定义结束,今天我方将从员工对企业,以及企业对社会两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员工对企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知道在商业社会的环境下,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何来奋斗的目标。只有人人排除私欲全心全意的投入无私,忘我的付出才能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强大,作为员工应有一份骄傲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然,无私奉献不代表无偿奉献。企业将会对你的付出用工资作为回报。不热爱岗位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没有奉献精神的员工就不是真正的主人翁。没有奉献精神,工作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真正服务好我们的用户。

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奉献是分不开的,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体制,对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员工给与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主人翁精神决定企业创业期的竞争力。竞争力强的企业,发展就迅速!员工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性循环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员工!

企业需要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发展壮大

支持啊,最好是员工不要钱,还能够开心工作是企业最愿意看得到的了。

真正发展到卓越企业的,必然有一批无私奉献的员工。不过在卓越的企业里,员工无私奉献,不代表老板真的就趁机剥削,相反的这些员工反而会得到比那些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的员工更多的回报。

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首先,是忠诚并热爱企业,以企业成功和获胜为荣;其次,对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是渺小、可悲和无价值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计较于工作的得失,却未施展和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自囿于五斗米的烦恼中,却未体味到工作的快乐和伟大。由这样的员工组成的企业自然是不幸的,因为大家“同床异梦”,各行其道,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专注于企业的发展,把工作只是当成一份差事,应付了事,工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无私奉献精神、是公司的制约还是员工的精神?

正:。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机关事务工作服务,履行党和奉献:“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需要 社会要进步 精神品质也是需要发扬跟传播的!

企业需要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发展壮大

支持啊,最好是员工不要钱,还能够开心工作是企业最愿意看得到的了。

一楼说的不错!不过现实社会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是不是又回到封建或奴隶社会了?所以这个问题是否与金钱挂钩呢?

企业的成长,要感恩回馈社会,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企业当然需要无私奉献精神啦。每个人也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传统美德

要有互赢双赢的思想,无私奉献也是相互的

【需要 只有无私的奉献你才会得到的更多 在一个企业里面你做了多少事情老板是很清楚的 一定不能投机取巧 】

你的努力,你的付出,老板是很清楚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过于计较! 无私奉献,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我们党不仅继承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将其升华为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和坚强的精神支柱。

真正发展到卓越企业的,必然有一批无私奉献的员工。不过在卓越的企业里,员工无私奉献,不代表老板真的就趁机剥削,相反的这些员工反而会得到比那些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的员工更多的回报。

从道德层面讲,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去秉承和发扬的

从资本累积和市场运行的角度讲:1、企业内部,无私的奉献精神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所以为什么不要呢;2、从市场竞争来看,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企业的一种软广告,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所以为什么不能呢。

对方辩友总是强调无私就是不要求回报 但是 无私奉献的意思很好理解 只要你不留私心 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一件事上就是无私奉献 为企业奉献的是你才智和能力 不是不求回报

最后用西方谚语总结,同时也是告诉那些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员工 如果你应该拿10元,实际能拿11元,但你最终只拿了9元--别心疼,这就是经商成功之道

首先我要肯定的一点是奉献不代表完全牺牲个人利益去做救世主。无私奉献真正的含义不是让你去捐款多少,让你把利益全部让给别人,而是在你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无私心的去努力创造价值,才能更有效的帮助他人的发展。人活于世必须吃饭,离不开五谷杂粮,那么我们就需要经济来实现支撑。而如何创造经济呢?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是庞大的。那么在团队中,在企业发展中,很多人会以权谋私假借无私奉献的美名干一些勾当以此充实自己的腰包。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我们扭曲了无私奉献的意义。事实上,无私奉献的精髓在于全心全意付出,当然不是无偿的。而不是将有偿作为首要条件。重要的是过程,当你无私了,你收到的往往比你预期的效果要好。

在商业社会的环境下,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何来奋斗的目标。只有人人排除私欲全心全意的投入无私,忘我的付出才能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强大,作为员工应有一

份骄傲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当然,无私奉献不代表无偿奉献。企业将会对你的付出用工资作为回报。所以在一定程度而言,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质就是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将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使得我们也为国家经济发展作为一份贡献。

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奉献是分不开的,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体制,对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员工给与及时的鼓励和肯定。

主人翁精神决定企业创业期的竞争力。竞争力强的企业,发展就迅速!员工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良性循环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员工!

曾几何时,“奉献精神”对现代商业社会来说,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碰撞的时候,很多人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完全置集体和全局于不顾,甚至为了微小的一己私利埋没个人的良心与尊严。人们对过去曾经弘扬的“老黄牛”精神似乎淡忘或者不屑一提,甚至被视为了迂腐、无用的代名词。而纵观古今,正是这些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做自我牺牲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的奉献,筑起了时代发展的基础。

什么是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就是心甘情愿一点力气。这种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万万不能缺少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国家是难以真正实现富强的;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企业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是不值得我们尊敬的。

俄国的车尼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人没有受到献身热情鼓励的人,永远也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他的这番话中的献身热情显然指的就是奉献精神。不热爱岗位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没有奉献精神的员工就不是真正的主人翁。没有奉献精神,工作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真正服务好我们的用户。

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首先,是忠诚并热爱企业,以企业成功和获胜为荣;其次,对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是渺小、可悲和无价值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计较于工作的得失,却未施展和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自囿于五斗米的烦恼中,却未体味到工作的快乐和伟大。由这样的员工组成的企业自然是不幸的,因为大家“同床异梦”,各行其道,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专注于企业的发展,把工作只是当成一份差事,应付了事,工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醒目的人都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文天祥、孙中山、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时传祥等等,他们永远都是历史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家、集体和人民。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商业社会的环境下,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何来奋斗的目标。只有人人排除私欲全心全意无私忘我的付出才能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个人的价值才能充分地体现和实现。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只有牺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将军。”在企业中,当利益与原则,情感与原则发生碰撞的时候,员工要有牺牲小我,服务大我的精神,如果企业中没有这种自我的牺牲,员工为了保住自己利益不惜破坏企业原则,那么,企业就失去了法度,失去了自我支撑的骨架,变得一片混乱,最终在一片无序中走向衰落。

不仅如此,自我牺牲还是确保一家企业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柱,没有一家企业不会遭遇低

谷,不会遇到大风大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员工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等待企业的就是瞬间坍塌。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只有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并具主动奉献精神,这个团队才是和谐的、高效的。奉献精神是人与之间保持良好关系的粘合剂,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润滑剂,是上级与下级之间消除隔阂的清洁剂。一个团队缺失了奉献精神,各自为战,就很难形成和谐的氛围。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不存在过时与不过时,它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指引着一个企业稳稳地走下去。

在先控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人具备这样的奉献精神,不计得失,为企业默默奉献。6月21日晚为了避免公司还在院子里的产品遭到雨淋,姜敬丹、任明明、杨泰等员工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积极主动地把产品从院里抬到楼道,体现的正是我们员工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事行政部的员工康春花,只是一名最普通的保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一直踏实勤恳充满热情地工作着。她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过了一个保洁员的水平,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多少次我们在食堂看到她在帮着打饭,多少次下班后她很晚才回家,多少次休息日公司里还有着她忙碌的身影……,但她从没提过过多的条件,只是尽心地做好自己地工作。先控八岁了,有很多员工一直与企业同甘共苦,他们的美好青春时光在企业里流逝,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企业之花,用智慧挺起了先控的脊梁,马爱华、贾丽华、沈建军……他们在基层最普通的岗位做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并把自己的精力与热情交付于企业,与企业融为一体,与先控荣辱与共。这就是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

在付出与奉献的同时,他们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无私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永远推动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先控的发展需要保持与传承这种精神,需要这种中流砥柱的力量!

无私奉献,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我们党不仅继承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将其升华为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和坚强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之所以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无数像冷长春这样的共产党员。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活力和历史性进步,同时,各种落后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无私奉献精神与那些腐朽的东西形同水火,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可以有力地荡涤那些腐朽的东西,使我们保持高昂的斗志、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方向,从而形成有利于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价值取向和舆论氛围。

在目前社会生活中利益驱动作用明显增大的情况下,无私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对于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广大共产党员来说,理所当然地要以这一精神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心中装着党的事业,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我们要像冷长春那样,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工作,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 企业定义: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并可进一步分为公司和非公司企业,后者如合伙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领域新概念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企业”一词的用法有所变化,并不限于商业性或盈利组织。随着社会发展,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肯定是公司类型的企业。

2 发展定义:发展(Development)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

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 无私定义:没有私心,做事为全局,而不考个人得失

4 奉献定义:指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做出贡献,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

5 需要定义:“需要”、“须要”都含有必须具有的意思。“需要”是指应该有或必须有的意思,侧重一般要具备。“须要”是指一定要有,语气肯定,语意程度较“需要”强。

作为一个管理者就是要跟员工打到一片去,经常去基层看看,管理者要无时无刻的去关注自己的员工,有些员工的心情和心事是会写在脸上的,这个时候作为他们的上司就要去关心他们,作为管理者要无时无刻的去协调员工,协作和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文化核心,还有企业都不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你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建立企业的文化内涵,管理者要不时的鼓励自己的员工,当员工完成一个任务或者项目的时候你要学会奖励她们,比如开个晚会,到周年和元旦,国庆等时候可以举行晚会让他们融入到一起,他们不紧可以感觉到家的感觉更可以加深他们的感情以便以后工作上的协作,当员工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去骂他们,他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鼓励还要夸奖他们认为他们勇敢敢于创新和尝试,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们骂他们不仅会是他们的士气下降,而且会激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员工埋怨加班,我有个办法就是在(一定要加班的情况下)留下一部分的人加班,其余的回去,等到下次加班的话可以互相换一下,如果你想要你们之间的关系好,每次加班你也必须在,这样他们就不觉得鼓励,老板,经理都在陪我们,那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还有管理者工作的时候不要把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是不是的同员工一起就餐,这样会让他们在地位上感觉没有权利的差距,在与员工交流的时候不要对他们紧张和施加压力,以单纯的朋友交流即可,这是我所知道和认识的学到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无私的意思篇四
《无私奉献 度己度人》

无私奉献 度己度人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高道大德:

大家好!

后学是武当山道教学院第二届学员王道川。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季节里,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参加庆祝武当山玄天上帝大兴六百年玄门讲经盛会,我感到无比荣幸,更感谢中国道教协会和武当山大开智慧方便之门举办这样的盛会。后学的演讲主题是:无私奉献,度己度人。

道祖老子《道德经》指出:“道”以“德”显,因此“德”也是道教教理的重要概念。由“道”和“德”引申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便是道教的最高教义。“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而这些特性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也就是蓄德的真正涵义,这也就是“道”体现于人谓之“德”,因此“上德”便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人如果能够达到“上德”的境界,“德”和“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谓“上德”,就是时时刻刻做到无私合于大道的德行。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领略到无私奉献者的博大胸怀和仙风道骨的风范。譬如后学的师父李美琳道长,凭着她过硬的治病预测禳灾的道术,十一年之间在湖北省南漳县龙门飞凤山山顶上重建聚仙观,从一无所有到修成五座大殿,从以前的羊肠小道到建成宽四五米的水泥大道,还兴建了山门,通了自来水和三相电,现正在兴建四层观音大殿,后学跟随师父四年多,亲眼目睹了师父修建女娲娘娘殿、山门、山路、通水通电的全过程,师父从来不领道观的单费,每月退休的一千多元工资除了必要的应酬外,全部奉献给了聚仙观,聚仙观还先后拿出三万多元用来赈灾和救济孤寡老人和学生。聚仙观日新月异的变化,赢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聚仙观构建和谐社会、济世度人的先进事迹,二零一二年七月两次上了襄阳电视台的《襄阳新闻》,深深地打动了老百姓的心。《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意是说:“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的“德”,象师父那样时时刻刻作到无私,因此那才算是真正的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讲“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私心作为——不有意表现出“德”,是谓真正有“德”。总之,凡是能体现“道”的特性,就是有“德”,不然就是无德。所以《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宋徽宗《老子西升经序》中亦说:“ 道之在我之谓德” 1。社会上把类似师父这样无私奉献的人称作有道之士,也就是这个意思。道教中人常言“德”为“道”之基,认为要想得道,必须尊道贵德,积德行善。夫“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 2,就象师父那样时时刻刻作到无私,拥有无比高尚的德行,就能够与道合真,所以“德”与“道”一起共同构成了道教的先天大道之理。

道教自诞生开始,便已强调“重人贵生”的教义。譬如教祖张陵(或张鲁)所撰之《老子想尔注》中,便把道祖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皆改为“生”。《老子想尔注》中

说:“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其意思是说:这个“生”——生命、生存、生长——都是“道”的外化体现。因为道教是一个“尊道”的宗教,而“生”又是“道”的体现,所以必然会“重人贵生”。所谓“重人贵生”,主要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善待人的生命,保卫人的生命,爱养人的生命,乃至于爱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包括动植物的一切生命,而要做到这一切,没有无私奉献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虽然其渊源久远,但主要源于道祖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即是说:只有重视、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这其中也体现了生命的价值,换言之即人的生命是有实际意义的。为了重视生命,道祖老子教人淡泊名利。太上爷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近?生命与财货哪一样更贵重?得到名声、财货而失去生命,与保全生命而失去名声、财货,哪一个更有弊害?过分地追求名声,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乃至丧失生命);过多地积敛财货,必定会遭到惨重的损失(乃至丧失生命)。在名利与生命之间,道祖老子指出“身重于物”。

师父于二〇〇一年重建道观时,原道观遗址除了原有的基脚之外,到处都是大刺架,一片荒凉,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极需大量的资金,师父低价转让了当时自己经营很红火的一家网吧门面,而在当时的宜城市网吧一共只有三家,获得了七万块钱,用于聚仙观建设,而同等规模的网吧转让费,截至现在不低于七八十万,如果师父不走修行的道路,今天很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万富翁,但师父却选择了无私建观,全身心地奉献给了道观,以前久治不愈的疾病奇迹般地痊愈了。师父无私的言行感动了全家人,她的两个儿子在今天兴建四层观音大殿急需资金时,又竭尽所能凑了五万元,帮助师父完成她弘扬道场的心愿。师父正是遵循了太上爷的教诲,虽然失去了丰厚的物质条件,但换来的是身体健康,并且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建立了一个慈悲济世、无量度人的正法道场,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处理个人的得失时,要永远顺从大道的客观规律,完成每个人不同的使命,就不会使自己受到耻辱,人的行为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为了重视生命,太上爷还教人要“善摄生”,不要进入“死地”。 道教继承道祖老子的思想,认为能生活在现实世界是一件乐事——人生难得;认为死亡才是

3最可怕最痛苦最不幸的。所以,道教在理论上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

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4,那么什么是命呢?后学通过学习历代祖师的经典和亲身实践,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第14章)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大道是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超高级能量,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能够体验到它真实的存在。天地、日月、万物、地震、风暴都是它存在的各种形式,“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意思是采取宇宙中的超高级能量为我所用,把握宇宙先天大道客观规律的人,“我命在我”的命是什么呢?大道或

者先天之命。“命由天定”之命是什么呢?后天之命。所以要相信人类的命运永远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取决于“命由天定”,鼓励人们全身心地做好身边当下的每一件事,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求人们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8章)的精神,无私奉献以争取生道合一、长生成仙。

综上所述,道教以求生、乐生、贵生、追求长生成仙为根本教义 。这一根本教义便体现了道教最根本的人生观。这一最根本的人生观便反映了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

蓄德与贵生有什么关系呢?蓄德对于人而言就是上德之人,上德可以简单理解为清静无为,贵生可以简单理解为清净寡欲,上德之人必然重视贵生,但贵生的人未必是上德之人,上德之人是把握了先天大道之人,贵生的人不一定都把握了先天大道,贵生最终的目的是生道合一,实质上就是合于大道。

那么如何做到蓄德贵生呢?太上爷教导我们“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7章)后学认为人类要效法天地无私,只有做到无私奉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这个目的。用“无私奉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道祖“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教义就简单多了,经中的“玄德”“上德”“常德”都是这个意思,“上善若水”(《道德经》第8章),正是“无私奉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体现,无私奉献就是《太上感应篇》中的“语善、视善、行善”,就是身囗意相合,实质上就是“皈依自己之身、心、意,为真三宝也”(王常月祖师《龙门心法》),具体表现就是毫不利己,专们利人,全身心地做好身边当下的每一件事,是指点我们行动的总纲领。无私奉献,并不是让你做得多么轰轰烈烈,多么精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第8章),而是让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全身心地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和贡献。

聚仙观只是全国无数道观中无私奉献护佑祖师道场的一员,如果我们全国每一个道观乃止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按照“无私奉献”的教义去做人处事,不就是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和谐了乡邻,和谐了社会,和谐了大中华,和谐了全世界,和谐了十方三世的一切宇宙众生吗?“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不都是可以实现了吗?回头看看今天社会上报道的有毒奶粉、地沟油坑人事件,真是触目惊心,这些唯利是图,缺乏道德的不法商人,种害人之因,必得害己之果,当以此为鉴。 “无私奉献”是因,“度人”是法,是舟,度人实质上是正人的心,让人去掉自私自利、有求为我之心,返回到无私无我的本来面目,心正则法正,心正万法通,一通百通, 十方通达,“成仙”是果。度人先度己,只有自己做好了“无私奉献”四个字,带头垂范,才会有更多的人走上无私奉献的光明大道。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一时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一时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一天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一天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如果我们大中华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做到了无私奉献,那么我们大中华每一个人生生世世都生活在现实的“仙境”当中,就是生活在现实的共产主义社会。修行学道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呢?道家讲蓬莱仙境,佛家讲西方极乐世界,共产党人讲共产主义,三者实质上讲的都是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因此修行学道的远大理想就是和谐世界、共产主义5,每一个正教修行弟子要带着

伟大庄严的肉身,把伟大可爱的祖国变成人间的天堂,早日为实现人类至善至美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讲,不仅要修去自私自利、有求为我之心,更主要的是要付诸于行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多立功德,广行善事。可以简单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累积的功德大到一定极限时,可以时时刻刻进入仙道的境界。

愿世上每一个人充满爱心,无私奉献,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人类无限美好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

5周高德《溯源·论道》p34页 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地,既有入世的一面又有出世的一面。正因为如此,所以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地既现实又超越。其所入世的理想境地,与我国目前建设的和谐社会及将来人类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谋而合的、是相一致的;其所出世的理想境地,亦是人类永远所渴望和追求的。

1 《老子西升经·序》(御注本),《中华道藏》第8册,第227页。

《道教义枢·道德义》,《中华道藏》第5册第580页。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敦煌本),《中华道藏》第3册第328页。 《老子西升经》(御注本),《中华道藏》第8册第246页。 234

无私的意思篇五
《戴震“人欲肯定”论与“无私”主张的思想意义》

东岳论丛Sep.,2012V01.33No.92012年9月(碧s33影第9期)(DongYueTribune)

戴震“人欲肯定”论

与“无私"主张的思想意义

[韩]崔亨植

(湖原大学中国观光通商系,韩国・首尔)

[摘要]戴震虽然在肯定人欲这一点上与宋代新儒家的思想有所差别,但他这种有意回避欲望的冲突以及由

此而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倾向,又与黄宗羲主张的“自私自利”有所区别。戴震思想的特征是他不仅肯定了人生理上的欲求,而且对生活上的欲求在个人问题的层面上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的思想里,人欲不仅是个体的欲望,甚至是扩展到社会层次的欲望。但在解决从中所可能发生的欲望冲突时,他强调了“无私”这个概念。这一方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小商品经济的成长,另一方面说明他意识到了当时经济关系中诉讼的频繁发生以及官商相连、

社会阶层的分化等当时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他注意到了“富民”成为经济弱势群体新的加害者,因此主张通过调节对欲望的追求从而达到调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在近来西欧资本主义国

家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各地引发抗议示威的形势下,戴震的主张对今后市场经济正确方向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人欲肯定;无私;节欲;戴震;朱熹;新儒学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9—0090一05

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学术界发表了诸多有关经济全球化以及与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加入wro为中国经济的跳跃提供了契机,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如何保持自己的整体性成为一个重大课题。面对这个问题,引起中国学术界关注的是市场经济与中国的传统。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与“儒商”的关系倍受关注的原因也与此不无关系。

当然,之前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儒商联系起来解释的研究成果就已出现,但加入WTO之后相关研究的主流特征表现为将此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结合从而试图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这正是试图从明清时期存在的“儒商”的概念里寻找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结合的根据和可能性。因此,有关儒商的诸多探讨延续至今。但在此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所谓“儒商”在词义上具有抽象性。将明清时期出现的广泛而多样的社会经济变化以及日益活跃的商业活动现象模糊地称之为“儒商”的做法导致了“儒商”概念的模糊不明。

第二,研究方法上存在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变化的产物,儒商的出现可以看作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历史现象。但是,不少研究把儒商与社会经济背景迥异的先秦时期孔孟思想结合起来解释,并试图将此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这可以说是论理上的一个谬误Ⅲ。

最后,严格地说,“儒”和“商”两者重视的价值根本不一致。“儒”重视行为价值,“商”的重点在效益性。所以,从理论上说明“儒”和“商”的结合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研究者认为,用“儒商”的概念解释明清时期存在的各种变化现象不如探讨儒学学者怎样在自己的理论中解释和融合这种变化更为有效。对此虽然有多种方法,但通过儒家理论里能够把“儒”与“商”连接在

[作者简介]崔亨植(1958一),男,哲学博士,韩国湖原大学中国观光通商系教授。

90

戴震“人欲肯定”论与“无私”主张的思想意义

一起的核心因素“私”和“欲”的概念来探讨历史的变化现象应是方法之一。为此,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清朝思想家戴震(1724—1777)。因为今天我们讨论明清时期的儒商时,在地域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具“贾而好儒”之风而闻名的徽州,而出生于此的戴震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完成了他的思想构建。另一个原因是他将儒家理论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结合进而形成了以“人欲肯定”与“无私”为主轴的具有启蒙特征的思想。

一、宋代新儒学中的“私”与“欲"

先秦时期,在孑L子与孟子的思想里,“私”与“欲”的概念处于完全分离的形态。有关“私”的概念,在《论语》、《孟子》里很少提及。在《论语》里只能找到诸如“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私觌,愉愉如也”(《论语・乡党》)等只言片语。在《孟子》里,诸如“沈同以其私问曰”(《孟子・公孙丑下》),“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等所涉及到的“私”的摄念,只是“个人的”、“私的”之意,没有“私有”的含意,也没有任何道德价值的介入。而“欲”的概念比“私”的概念出现要多,大致整理一下就可以发现,《论语》和《孟子》里有关“欲”的概念大多以“要”、“希望”、“计划”等形式出现,而作为“欲望”的意思唯一一次出现在“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里。而且,在《论语》和《孟子》里很难找到“私”和“欲”一起作为否定意义使用的现象。

当然,这很难说明孔子或孟子对于私有持肯定的立场。孔子将贪恋利益者视为小人(《论语・里仁》),孟子也对只热衷于谋求利益的梁惠王进行了批判(《孟子・梁惠王上》),尽管如此,对于利益和人欲,孔孟都没有持敌对的观点。在孔子看来,追求富贵本身是人理所当然的欲望之一,不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即认为对富贵的追求方式涉及到道德性的问题。主张寡欲的孟子日:“欲贵者,人之同心也”(《Z-I-・尽心下》),可以看出他和孔子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他们都认为对富贵以及对入的感性追求是一种本能,但到了宋代,对于欲望的看法,在新儒家思想里发生了新的变化。

宋代的新儒家们把人看做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其根据为,第一,因为只有人才“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朱熹:《四书集注》)。第二,“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朱熹:《四书集注》),由此可以看出,新儒们家认为只有人是具有仁义礼智之纯真本性的存在,因此,他们所关心的焦点只能是怎么除去恶的根源,回归纯善天理的世界这个主题。这最终又回到了有关人欲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由人的肉体而引发的多种欲望是实现天理中纯粹本性的重要障碍物。在《论语》和《孟子》中,有关“欲”的概念仅有一处(见《孟子・尽心下》),而在注释《孔子》和《孟子》的朱熹的《四书集注》中有关“人欲”的表述则多达35处,这反映了新儒家们对人欲这个主题的高度关注。宋代新儒家中最先关注此问题的人物是周敦颐(1017—1073),其日:“圣可学乎,日可。有要乎,日有。请闻焉。日: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敦颐:《通书.圣学》),由此可看出他的主张超越了孟子主张的寡欲而彻底要求无欲。“无欲”和“寡欲”看似相似,但两者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即,严格地说,孟子的寡欲论在节欲的延长线上。

节欲论认为,如果不节制人的欲望而放任自流的话就必然会导致罪恶的发生,这说明孟子并没有把人欲本身与恶相等同。而周敦颐将人欲与善放在对立的关系里面,从而也就把人欲与恶同等看待了,进而他要求人都应该通过窒欲而达到无欲的境界。并且,无欲成为了达到“公”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他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不仅“公”和“私”是对立的关系,而且“公”和“欲”也是对立的关系。

程伊川云:“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朱熹:《四书集注》),对人欲作了更严格的解释,这实际是与寡欲论本来的意思完全迥异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把人欲规定为与“天理=善”对立的、恶的根源。他认为引发人欲的原因在眼、耳、鼻、嘴等人的感觉器官以及身体的舒适状态,结果等于把人的整个身体都看做了引发人欲的原因。因此,他主张“人心私欲故危怠,道心天理故精微,减私欲,则天理明矣!”(程伊川:《河南程氏遗书》卷25)。在他看来,天理和人欲是不可共存的绝对对立关系。

朱熹继承了此观点。他主张“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朱熹:《朱子语类》卷4)。朱熹认为“心动的状态为情,动之前为性”(朱熹:《朱子语类》卷5),即,心动表现出来的情本身可为善,亦可为恶。其中,他把心动的强烈表现看做欲望。所以在这个理论的延长线上,不能把欲望本身无条件91

东岳论丛Sep.,2012V01.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

地与恶一视同仁。因此,他退而把肯定的欲望定义为“我欲仁”之类的说法。除了这种欲望,其他所有的欲望都是不好的、违反天理的、一定要否定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他主张“公在前,恕在后,中间是仁。公了方能仁,私便不能仁”(朱熹:《朱子语类》卷6),“仁是天理,公是天理”(朱熹:《朱子语类》卷6),即在朱熹看来,以仁的实现为标准,公与私形成了很明确的对立关系。这说明,为公的欲望是可以积极接受的,而为私的欲望则是绝对要除掉的对象。朱熹的这种主张至少在理论上比北宋新儒家们更具进步性。因为,比起北宋新儒家们把欲望绝对反面化,朱熹以公私的基准重新细分了欲望。因此,他用“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朱熹:《朱子语类》卷13)的理论明确了天理和人欲以及公和私的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主张“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朱熹:《朱子语类》卷13),从而把公和私做了善与恶的区分。

严格地说,被朱熹视若寇仇的“人欲”实为个人的私欲,而这个私欲在与“公”相对立的意义上被视为寇仇,所以,朱熹的人欲论超越了天理与人欲单纯的对立关系,进而发展成为“天理=公=善”与“人欲=私=恶”的对立关系。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除“人欲”以外,“私欲”出现了16次,“人欲之私”的说法共出现了11次。因此,在他看来,“欲”除了意为“人欲”的同时,亦有分离出来作为“私欲”的意思,因而与先秦时期的孔孟不同,在宋代新儒家思想里,“私”和“欲”不仅以紧密结合的形态同时出现,而且被看作为恢复善良的本性而必须要除掉的恶的根源。特别是,虽然新儒家们在“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名义下将“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之类的欲望从去人欲的对象中做了剔除(朱熹:《朱子语类》卷94),即除了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生理欲求以外,其他的一般欲望均被定义为“去人欲”之“欲”(朱熹:《朱子类语》卷13)。所以,当他们的这种理论体系融入到社会中的时候,很可能表现为严格的禁欲主义。

二、戴震的“人欲肯定”与“私”概念的分离

从经济层面上看,宋代新儒家们理论中私、欲概念的结合,以及因此而对禁欲主义的极度追求,这些最终并不是为了以新的方式促进生产进而加快社会财富的进一步积累,而重点在于保证社会生产物的“公正”分配并以此来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可以说,这种理论对以农业为中心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分配原理基础上的中世纪社会秩序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宋代新儒家们严格的禁欲主义与现实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以至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日益激化。到了16世纪初中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分化,即手工业从农业分离的趋势日益明显,最终出现了专业的手工业生产地区以及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农业地区,这再次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与商业资本活动的活跃,以水路交通要地和农、手工业品集中的地区为中心发展成了都市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以徽商、陕商、晋商、闽商等为代表的规模大、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十大商帮⑨。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无论身份如何,大部分社会官僚、文人、一般士大夫纷纷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去,特别是士大夫从商的现象成为了全国性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到了清朝变得更加普遍㈣。经济社会的这种变化在思想领域表现为明代王阳明(1472—1529)、何心隐(1517—1579)等开始主张反对中国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差别制度的“新四民观”。众所周知,黄宗羲(1610—1695)更迸一步主张“农商皆本论”(《明夷待访录.财计三》),这意味着要求废除对当时在相当广的范围内从事商业活动的主体的身份差别及这种差别对其所构成的制约。不仅如此,对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思想理论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即表现为更开明地对待有关欲望的正面舆论,以及出现了对私有中“私”的正面评价⑨。这明显区别于前面提到的宋代新儒家们的主张,同时这作为对当时成长中的市场经济的哲学性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反理学的观点上对朱熹的禁欲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戴震持有什么样的见解呢?众所周知,戴震否定了朱熹所赋予“理”的超越地位,转而把“气化”和“生生”作为新世界观的中心概念重点关注。即,他认为因为“生生”的“指向性”而不断发生“气化”,所以万物的生成作用得以持续㈣。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把因“气化”而不断形成的“生生”这个过程赋予理论的价值,以此试图把自己哲学体系中的存在论与人性论相结合。在戴震看来,“生生”是“主其流行言则曰道,主其生生言则日德。”(《绪言》卷上)即所有具有生命的存在都通过阴阳五行不断地运行而生成,这是因为在天地间无穷无尽运行的气在不断运动、变化。如果依据这种主张,朱熹理气二元论结构下的“理=性”结合只能解体。对于性,他认为“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92

戴震“人欲肯定”论与“无私”主张的思想意义

也”(《孟子字义疏证・理》),“血气心知”即构成了“性”的实体。在他看来,血气心知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知、情、欲。按照其代表性意义再将此细分的话,“知”为美丑是非的判断,“情”为喜怒哀乐的感情,“欲”则表现为声色臭味的要求,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而且在知、情、欲中,欲为“血气之自然”(《.q-字叉疏证》卷上《理》)的同时,因从血气中出来,所以它本身亦为性(《孟子字艾疏证・性》)。他进而主张,“饮食男女,生义之道也,天地之所以生生也。”(《绪言》卷下)。“日用饮食,自古及今,以为道之经也。血气各资以养,而开窍于耳目鼻口以通之”(《绪言》卷上)。即所有具有生命的东西要生存即为“生生之德”,保存和增长象征生理侧面的“血气”不仅是极其自然的现象,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即为道德。因此,“欲”被认为是在血气的保存、成长以及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可缺的东西。因为“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戴震认为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得不为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努力,这种努力具体表现为欲。这样,“欲”便成为无法从根本上被否定或者克服的对象。在这一点上,他对朱熹把天理和人欲看做善恶的对立、否定两者可以并立的观点做了正面反驳。在戴震看来,“天理者”只是“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性》)。所以,离开了“欲望”,仁义礼智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性》),成为人所有社会行为的动机的即为“欲”(《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权》)。

那么,现在剩下的问题是怎么能“节其欲”这一点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怎么对待“私”的概念。戴震把“欲”和“私”的关系解释为:“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矣。情之失为偏,偏则乖戾随之矣。知之失为蔽,蔽则差谬随之矣。不私则其欲皆仁也,皆礼仪也。不偏则其情必和而平恕也。不蔽则其知乃所谓聪明圣智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才》)。需要注意的是,在他的主张里出现了有关“私”的否定观点。在他看来,“蔽”源于错“知”,而“私”源于错“欲”,因此应该除却的仅为“私”而非“欲”。如果能从“私”里走出来,那么“欲”本身既为“仁”、为“义”,又为“礼”。进一步,他通过“圣贤之道,无私而非无欲,老庄释氏,无欲而非无私,彼以无欲成其自私者也,此以无私通天下之情,逐天下之欲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权》)的主张对“私”和“欲”做了明确区分,倡导用人欲肯定的基础上的“无私”来取代包括朱熹在内的宋代新儒家们所主张的“无欲”。

在戴震看来,天理不是像新儒们主张的那样通过“灭人欲”而达到,而应是调节欲求、不穷人欲,即通过无私而达到的节欲即为理。所以,他反对宋代新儒家们将“己”等同于“私”、“私”等同于“欲”的主张,而把“己”和“私”、“私”和“欲”区分开来,其中把“己”和“欲”确立为肯定的概念,而把“私”规定为否定的概念④。

三、结论:戴震“私”“欲”分离的时代意义

在戴震的初期著述《绪言》里几乎找不到有关“私”的概念,但在他的后期著述《孟子字义疏证》以及《原善》中常将之与“欲”联系起来提及,这表明戴震在确立“人欲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作为补充“节其欲”手段的“私”的概念。

这种倾向是因为朱熹的“人欲”带有作为与“私”结合的个体欲望的意味,而在戴震看来,人欲不仅是个体的欲望,甚至是扩展到社会的欲望㈣。他经常用“日用饮食”以及“饮食男女”等表现所指的并非对物质的所有欲,而更接近于个体的生理欲求以及生存欲求。但另一方面,在言及“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矣”的时候,应该看到这里的“欲”很明确地包含了人的物质所有欲在内的社会欲望。

因此,确立人欲论的戴震忧虑的是人欲在社会关系中引发冲突的情况。在他看来,引发这种冲突的最根本原因是无视社会关系而对个体(私)的投入。所以他相信与“私”保持距离的、适度的欲望可以促成社会的和谐,而这本身即为完整维持每个个体生存状态的意义,即善=“天理”。他把这与自然看做必然的关系,即对人与生俱来的生活欲求即为自然,这时所谓的自然意味着排除了与他人形成的共同体关系的状态。因此,如果使这种状态放任自流,那么会出现因自己的生活而侵害他人生活的情况,而这就失去了所谓“追求生存”的自然性(《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因此,人的生活欲求并不能局限于“我”自己,而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法则性,这种觉悟就是认识必然的。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的行为才可以使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生活不被侵犯而得以共存。,

戴震的理论把“欲”与“私”的概念分离分别赋予了肯定和否定的价值,这不仅意味着对朱熹人欲论的全93

东岳论丛Sep.,2012V01.33No.92012年9月(第33卷/第9期)

面否定,而且在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与宋代新儒家们把“人欲”和“私欲”混为一体不同,他故意没有使用“私欲”这一概念。由此可知,对戴震来说,无私的人欲本身即为“必然”,同时也是社会所共识的价值。

同时,他的“私”的概念与黄宗羲对民的“自私”甚至对“自利”的肯定(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有明显不同,与顾炎武(1613—1682)的主张也有差异。顾炎武认为私对于人来说从人情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先王也没有禁止反而满足了这种欲求(顾炎武:《日知录》卷3)。

先秦时期孔子或孟子的“私”的概念只限定于入的个体层面,较之不同,在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理论中,“私”则分明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私有的概念。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对“公”与“私”赋予了“善”与“恶”的道德价值从而使其极端对立的宋代新儒家们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在黄宗羲和顾炎武看来,“私”已经不存在道德性,从而也就不能看做是否定的对象。在他们的理论里,这些私的概念变化可以说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业资本飞速发展的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进一步也可以解释为,这也是为在当时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已经拥有一定水准以上私有财产的富民阶级私有权益的一种辩护㈢。

但是到了戴震,私的概念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私有已被包含在“欲”的概念里面,“私”没有发展到社会的关系而是一种埋没在个体里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看,在与人欲分离这一点上,戴震的私的概念与宋代新儒家们有所差异;在没有强调作为私有的概念这一点上,也与黄宗羲或顾炎武等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人欲肯定的侧面上,戴震与新儒家们有所差异,但在回避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上又与黄宗羲等有所区别。戴震这种独特的见解肯定了欲望,并且把个人的问题扩展到了社会的层次上。这一点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以小商品生产发达、流通活跃为特征的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追求欲望的调和而强调“无私”,这折射出随着小商品经济的成长,经济关系诉讼频繁发生、官商相连、社会阶层分化等当时社会一系列矛盾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即可以看作是,他一方面通过对人欲的积极肯定而强调了私有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注意到了富民作为经济弱势群体新的加害者而出现,所以他主张通过调节对欲望的追求从而达到调和社会矛盾的目的。在这种意义上,戴震的理论虽然是在初步阶段,但是他没有停留在对人欲的肯定上,而是进一步强调了通过对人欲的调节达到社会的调和,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的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特别是在近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世界各地引发抗议示威的形势下,戴震的主张对今后市场经济正确方向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ThisWorkwasSupportedbytheKoreanHowonUniversityGrant)

[注释]

①吕力:《论“儒”与“商”相结合的可能性一管理学视角下“儒商”概念的虚无性》,《商业经济》,2009年第9期,第5页。②编辑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韩国)日月书阁,1986年版,第43页。

③朱昌英:《晚明社会变迁与思想领域几个重大问题的检讨》,《中国史研究》,第71辑,2011年第4期,第248页。

④金宗博:《关于明清时期“士商浸透”现象的研究》,(韩国)《历史学报》,第205辑,2010年,第226页。

⑤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页。

⑥高栽旭:《戴震的气一元论的宇宙论》,(韩国)《泰东古典研究》,第三辑,1987年,第228页。

⑦⑧⑨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郑台燮,金容天译,(韩国)图书出版新书院,2004年版,第37页,第27页。[责任编辑:翁惠明]

无私的意思篇六
《我心中的“无私即大私”》

我心中的“无私即大私”

听白岩松老师在外交学院的演讲,其中说到《道德经》有“无私是大私”之说。他说“比如改革开放中的承包制度,它看准了人性之私,于是得到长久发展并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繁荣。”他的意思是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与我理解的“无私即大私”有所不同。我心中的 “无私即大私”是这样的:人,只有做到无私,才不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人,也只有心底无私,才会放眼大局,兼顾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人,也只有无私,才会放眼未来,不急功近利。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无私,才能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了,自然人人都会从中受益。

无私的意思篇七
《语文 参考答案》

语文 参考答案

1.B【解析】“一些文人士大夫”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从盛唐开始,文人士大夫无不为脱离宗教与帝王的约

束而奋斗”,应该是所有的文人士大夫。(3分)

2.A【解析】错在两点。①少了“主要”。②“出身于贵族的人不在其中”曲解了原文。(3分)

3.C【解析】“这就使”错,它使本项强加因果。“表现语言变得更加丰富”,“风格流派也不断产生”,不是“现代

水墨创新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水墨的技法拉开了距离”的原因,而是其表现。(3分)

4.D【解析】“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

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答案为D。(3分)

5.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6.D【解析】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3分)

7.(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故事”“以”“优诏”各1分,大意2分。)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历图谋。

(“畋”“从„‘往往”“畏”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

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

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

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

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

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

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

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

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

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

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8.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9.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

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

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10.长太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1.(1)A3分,E2分,D1分。

(2)①仁慈善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毛驴下山巡诊。不白给乡亲添麻烦:用烙饼换水吃,并坚持让乡亲们收下烙饼。②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③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蓄养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①清茶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后半部分的情节。②寓意了凡大师普济众生的高尚医德像清茶一样滋润着乡亲们的心。③龙眼井水煮茶联结了了凡大师和乡亲们的缘分,维系着双方的深厚情谊,清茶象征着了凡大师和乡亲们的乳水深情。④最后写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表达了乡亲们对了凡大师的无限感激、怀念和敬仰之情,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①毛驴第一次下山驼水,非常兴奋激动。乡亲们见到毛驴后先惊讶,再惊奇,最后争先恐后地灌水。表现了乡亲们对高僧的爱戴敬仰之情。②毛驴第二次下山驮水,站在原地不肯走,乡亲们把烙饼留下后它欢快地上了山,表现了毛驴的聪慧和高僧的高风亮节。③小说中写的第三次单独下山,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表现了毛驴的聪慧,人们的担心焦虑也预示着高僧的仙逝。④这三次毛驴单独下山的情节中,毛驴、乡亲们的表现各不相同,通过毛驴三次下山情节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毛驴之“聪”、高僧之“高”、乡亲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也从侧面烘托了大师的形象,且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每点2分)

12.(1) BC(选B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A、E不给分。)

【解析】D“其本意不是”应为“本意似乎并非就是”,把或然当必然。A“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错误,实际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E“历史学家们”应为“一般的历史学家们”,“不论及”应为“绝少论及”,故意夸大。

(2)①叙议结合,比如第一段。②条理清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傅先生的几件往事。③多角度展示傅斯年先生在学术、做人方面的形象,人物形象丰满。④多次引用傅斯年自己的语言和他文章中的话语,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①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②他写出了

一系列著名文章,如《性命 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它们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③傅先生是第一个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学养深厚、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主编《新潮》杂志,影响深远。②为人谦虚,受到毛泽东称道,称自己是陈胜、吴广。③爱护学生,视学生如子女。④很有胆魄,猛烈抨击孑L、宋豪门,为台大师生担保。⑤保持名节,不肯从政,拒绝做国府委员。⑥维护学术自由、重视学术研究。(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3.B【解析】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偏重在两人的交情很深厚。符合第①句语境。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能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重在表白自己的真诚无私。第②句“查找不足”“实事求是„‘自我革新”等意思都体现了真诚无私的意思,所以第②句填“开诚布公”。开诚相见,跟人接触时,诚恳地对待,重在以真诚的心待人。第③句明显强调同志间真诚相处,所以选“开诚相见”最合适。(3分)

14.C【解析】A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B语序不当,“广泛”应放在“开展”前面。D主语不一致,“新型作训鞋”调至“取得了”后面,并加“的研发”三字,也可以在“新型作训鞋”前加“使”字。(3分)

15.B【解析】首先根据语境,侧重点应该落在“新”字上,不应该“新、旧(基本职能)”并行,所以C项应该排除;然后再看“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这两句话的逻辑顺序,“发挥„„作用”是手段,“实现„„传承”是结果,而A、D都把这种逻辑关系颠倒了,排除A、D。所以答案为B。(3分)

16.①他们的活跃程度②大鼠跑到另一个区域时③总数量并不算很多(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北京失业人口“四多一少”:青壮年多,男性多,三口之家多,想求职的多;愿培训的少。(6分)

18.立意参考:

一、不要患得患失

二、平常心

三、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心态

四、保持自信保持从容不要把胜负和成败看得太重要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