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1    阅读: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一
《刻舟求剑》

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刻舟求剑的寓言中总结出一些人生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难点: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都听过寓言故事,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师:哦,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来,用你的话说说,刻舟求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故事)

师:你讲的真好,同学幼儿园时就听过这个故事,看动画片里就讲了这样的故事(播动画片)。今天我们学习仍然要学习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但是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的原文。 (引题)

师:你知道“刻舟求剑”的意思吗?

生:原意: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二: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全文,解决生字读音。

师: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听,看他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勾画出本文共有几句。

生读

师:还有哪些生字你觉得比较难,想提醒大家?

she

生:涉(she)坠(zhui) 遽(ju) 契(qi) 惑(huo)

师:老师还要提醒你这几个字,遽的读音,意思

契的右上角是个“刀”

师:把这个字再写一遍。注意笔顺、笔画。

师: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同学们读的很通顺,听录音它是怎么读的,在停顿的地方用“/”,在重读的地方用“。”标出。

边听边做好停顿或重读符号,

(放录音)

生看书勾画,

老师听同学的汇报

师:请问文章在那些地方停顿了的,又在哪些地方重读的

(请看PPT)

指名让学生朗读,注意停顿及重读的地方。

一二大组按停重再次齐读。三四大组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意思

1、请同学们看译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师:请同学自读全文,边读边看译文,一定要做到“逐字逐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自读指看

生:我读懂了„„(事情发展顺序、字词意思,细节描写,课文意思)

过渡:同学们有的更具文章内容,有的根据描写方法,有的根据字词来学习本文的都对文章有了进一步了解。那老师考考大家看得仔细嘛,我读原文,你读译文。或则我读译文,你就读原文。

2.老师说句子,学生读译文

师:楚人有涉江者,

生: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师: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生: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

师: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生: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师: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生: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生: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

师:说得真好,谁来用自己的话在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用自己的话讲刻舟求剑

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经过是: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结果是: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师生配合完成一问一答。(先用译文回答,再用文言文答。)

4、师:结果,楚人找到剑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找不到剑呢?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ppt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话来说说?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全班齐读)

师:“原来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谁来改成陈述句?

生:像这样找剑,真的太糊涂了。(读出语气来强调“真的”、“太”)

5、、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

生:学习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我明白了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的道理。

6、联系实际,

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

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停下来,之后再想办法捞剑。

四、整理全文思路,集体背诵。

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几副图,用文章的话来说说图中的内容。

生看图说话。

全班边看图边背诵全文。

五、作业设计

用刻舟求剑造句。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二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案

教学内容:《刻舟求剑》

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并造句。

2.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检查

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故事王国要举办故事会,你们想参加吗? 公主送给老师几张张门票,想要吗?

只要读准这张票上的生字,你就可以凭票观看故事会了。(个别读) 请读对生字的同学把门票举起来,我把门票收了,你们都通过验票,正式入场了。(集体读)

三、学习课文

1.看插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课文

听读思考:那个人为什么要刻舟?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板书:一不小心

要求学生理解“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一下没当心),“一不小心”还可以换什么词?(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不当心)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看图,让他们思考后问答下列问题:

那个人的宝剑掉进水里后,他是怎么做的?(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记号。) 那个人为什么不着急?(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办法。)

别人看到他这样做呀,很奇怪,就问他了,问了什么呢?(读出问话的语气) (他对在船舷上刻记号的做法不理解,认为那样做是不对的,没有用的。) 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怀疑、不理解的语气。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提问:那个人为什么“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

(他认为已经在船舷上刻记号,船到了码头从那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捞宝剑,就能把宝剑捞上来。 )

板书:不慌不忙——扩句

什么叫“不慌不忙”换一句话。

启发学生用“不慌不忙”说一句话。

继续提问,启发思考:

按照那个人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船在行驶,船的位子变了,宝剑仍在原来的地方。) 用纸船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那个人错在哪里?如果穿没有移动,他从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能找到宝剑吗?(能)

指导学生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速度可稍慢。

3.朗读全文,理解、体会寓意。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将宝剑掉进江里,于是他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再把宝剑捞上来的古诗。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提问: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板书)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刻舟

剑(事物)

掉 求剑 船(事物) ? 捞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三
《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四
《刻舟求剑 Word》

刻舟求剑

成语意思:

刻舟求剑[1](拼音:kèzhōuqiújiàn):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解析

【故事启示】 情况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的问题。[2]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成语辨形】剑,不能写作“箭”。舟,不能写作“州”或“洲”。 刻舟求剑 漫画

【词语解释】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3]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问题1: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正确朗读文言文。

4、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5.了解寓言内容,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6. 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问题2: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古人用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描述出来了,他们是怎么描述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2、楚人的宝剑坠入水后,他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些什么?

(1)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2)让学生了解此处对楚人刻记号的过程,文中是运用了语言与动作描写。

3、理解“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重点字词:

4、请同学们猜猜:他能找到剑吗?为什么?

5、在画面上演示这种捞剑的方法,并看图讨论。

(1)指名上台用纸船边演示边说明原因。

(2)请同学们评价他的这一做法。

(3)用文中语句进行叙述。()

(4)理解、掌握重点字词。()

(5)讨论:他怎么做才能捞到宝剑?

刻舟求剑 四、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熟读、背诵课文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成语典故

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 《吕氏春秋.察今》[4]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⑥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实词

行:(1)<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作者简介

刻舟求剑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造句

1、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无异于刻舟求剑。

3、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4、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出处简介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应用

1.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2.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一定要改变思想,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会被淘汰。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相关练习

刻舟求剑解释词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五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 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等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丢剑的人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寓、刻、剑、舷、催、捞、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刻舟求剑”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体会“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思考问题,情况变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想一想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播放动画《刻 舟求剑》)【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本课内容的积极性。】

2、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刻舟求剑》) 那《刻舟求剑》是一个什么 故事?(寓言故事)

3、你还记得哪些寓言故事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小结:同学们记得真多,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但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 大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请大家翻看课文41页——11课《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则《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学过的语言的复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语言故事中。】

4、《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师小结:“刻”是刻下(记号)的意思。“舟”是指小船。 “求”寻找的意思。“剑”是指宝剑。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刻舟求剑”的意思?(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按照船舷上刻的记号来寻找宝剑。生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对课题 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

5、那他这个办法有用吗?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就知道了。【设计意图:设下悬念,引 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积极性更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减字。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

2、下面我们闯闯生字关,看看能不能顺利通过。

课件出示田字格生字(开火车认读,,边读边出示拼音;全班拼读。)

寓 刻 剑 掏 舷 催 捞

写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舷” “催”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舷”字写 的时候要注意那一笔?(“舟”字中间的一横变提,并且不穿头。)“催”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右下角的部分,不能写成“主”,小的那个单人旁一竖刚好竖在竖中线上。

3、师范写“舷” “催”,生书空。

生在字帖练写(描一个写一个)。

4、要闯过生字关,单单是会读生字是不够的,还要扫清词语的障碍。

yù kè jiàn tāo xián cuī lāo

寓 言 刻 苦 宝 剑 掏 出 船 舷 催 促 打 捞

全班拼读,再去掉拼音随机指名读。

【设计意图:生字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打好生字基础,以便学学生更好地读通课文,理解课文。】

5、很不错,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词放回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感情,还要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

这则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宝剑掉进了江里),他(一点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

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总结课文主要内容,能有利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5、故事里的那个人用刻记号的办法找宝剑好不好呢?一起跟老师来寻找答案吧!

三、精读理解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宝剑为什么会掉到江里呢?(板书:丢剑的原因) 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解释“一不小心”: 一不注意、一不留神。造句)板书:丢剑的原因:坐船过江时,一不小心。

2、这么贵重的宝剑掉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读出十分惋惜的语气)。分组读,全班读。【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读出宝剑掉了的惋惜语气。】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同学们,宝剑掉进了江里,丢剑的人和同船的人各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齐读第2、3自然段。

2、好,我们先看丢剑人丢了剑之后有什么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板书:丢剑人的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 掏 刻

3、看到丢剑人的行为,同船的人是怎么做的?(催他赶快捞剑)

4、同船的人为什么要催他呢?(因为他心里很着急)哪里体现他心急呢?(“催”说明他心里很急,你们想想,老师平时催你们做什么事的时候,声音?(很大)说话的速度?(很快)同船人说话又大声又快,叫丢剑人赶快去捞,说明速度要快,不然就捞不到了。)板书:同船人的表现:催他“赶快捞”

5、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同船人,你来催催丢剑人,看谁读得最像?(全班读,师示范读,个别读)

6、我们抓住这个自然段里带问号的句子读出来。

有什么用吗?(没有用)同船人明明知道答案还要问,这种问句是?(反问句)你能读出反问的语气吗?(男女生赛读)这个反问句强调了同船人心里急和刻记号没有用。)

7、我们对比一下:两种人,两种表现,情况不一样了,我们朗读的语气和速度也要改变,第二自然段丢剑人一点也不着急,应该读得慢一些;第三自然段同船人心里很

急,我们就要读快一些,声音大一些,你能读得好吗?(全班读,小组赛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读出丢剑人不着急的心情和同船人着急的心情。】 (四 )学习第4自然段

1、被人家催促了之后,丢剑人是不是改变了态度呢?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没有,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

2、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还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不慌不忙)(理解“不慌不忙” , 并用此词造句)板书:丢剑人的态度:不慌不忙

3、他为什么会不慌不忙呢?

因为他很相信自己的办法,他对自己的办法很自信,那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自信?(准能)

4、既然他那么自信,那他按照自己的办法能捞到宝剑吗?为什么?(同桌讨论,师 小结)

不能。因为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宝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宝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设计意图: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信息,学会合作学习,明白刻舟求剑中丢剑人的做法是没用的。】

5、那谁能告诉我,要读好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不慌不忙、自信)你能读出这种语气来吗?(师示范读,指名读)

四、合作探究

丢剑人错在哪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分组讨论,请几组的代表回答,师再总结)

(丢剑人错在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我明白了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处理问题,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改变。)【设计意图:学习这则寓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并警醒自己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处理问题。】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3、续写《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11、刻舟求剑

丢剑原因:坐船过江 一不小心

丢剑人表现:一点儿也不着急不按情况的变化处理事情 同船人表现:催 赶快捞

丢剑人态度:不慌不忙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六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综合练习》

《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综合练习

1、默写:揠苗助长

2、解释句中加点字词(1)揠苗助长( ) (2)闵其苗之不长( )( ) ...

(3)芒芒然( )归( ) (4)今日病矣( ) (5)予助苗长矣( )......

( 6)其子趋而往视之( )( )(7)苗则槁矣。( ) ...

3、用自己的话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

4、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局是

5、那些句子写出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

6、你能想象出其子见“苗则槁矣”时,是怎么表示的吗?写在下面。 .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8、请你用成语:揠苗助长造句

揠苗助长——

9、默写

10、请你用自己的话,讲述《刻舟求剑》这个故事

11、解释句中加点字:(1)楚人有涉江者( )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是吾剑之所从坠。( )( ) (3)遽契其舟( )( ) (4)....

入水求之( )(5)不亦惑乎!( ) ..

12、这则寓言用于讽刺 的人。

13、造句:刻舟求剑——

14、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

存在。请你列举出这样的人和事。(最少两例)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把标题写在下面。不少于四个,多一则加一分。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七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3.理解“不慌不忙”的意思并造句。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吗?谁能说说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观看《刻舟求剑》影片后,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三、探究课文,感悟文义

1.指名回答上述问题,并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句子。

2.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3. 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老师省读了“一点儿”和“船舷”的“舷”字)

②这两个词能省去吗?

(不能。“一点儿”强调那个人很不着急的样子。“船舷”指船两侧的边(结合贴图理解),讲清了那个人拿小刀刻记号的具体位置,用词很准确。)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慢,拖长音,强调出那人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第二句是个长句,划出停顿号,练习朗读。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别人看到了,是怎么说的?

(别人认为:宝剑掉进江中,就得马上停船打捞,不去捞剑,光顾着在船舷上刻记号,是没有用的。)

②别人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吗?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来?

③指导朗读。读出怀疑、不理解的语气。

5.当面对有人质疑和不理解时,那个人又是如何说的?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那个人为什么“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板:不慌不忙)理解“不慌不忙”,用“不慌不忙”说一句话。指导朗读。

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用投影片演示,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四、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2、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3、学完故事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否则会犯错误。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15、刻舟求剑

不着急 一不小心 掉 捞剑?

不慌不忙

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八
《寓言学习单》

《寓言两则》一课学习单

一、 你认识下面的生字吗?请给它们带上拼音小帽。

(我能把拼音写规范)

喘 守 撞 桩 锄 窜 此

二、读一读,再组词。(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词典)

(我能把字写漂亮)

喘( ) 丢( ) 望( ) 撞( ) 费( ) 焦( )

三、 朗读课文,你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四、 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

么道理?带着问题读课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黔驴技穷 螳螂捕蝉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智子疑邻 画蛇添足 囫囵吞枣 狐假虎威 痴人说梦 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邯郸学步 愚公移山 熟能生巧 杯弓蛇影 塞翁失马 叶公好龙 惊弓之鸟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的故事:古代有个楚国人,带着一把剑要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的剑掉进了江水里。他没有跳下水找剑,却在船沿上做了个记号。他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才沿着记号跳下水里找剑。他找了很久,结果呢?当然是什么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这么远,而剑却还留在原来掉下去的地方呢。所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找剑,真是太糊涂了。如果要找到剑,应该在掉下去时立刻跳到水里。

刻舟求剑的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刻舟求剑造句:一定不要用刻舟求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那是不对的。

画蛇添足的故事:楚国有个贵族,喜欢拿祭酒打赏门客。一天,他叫门客们比赛画蛇,谁先画完就能拿到一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高兴地拿起了酒壶。他看看四周,别人都没画好,不禁非常得意。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

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完,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画蛇添足的寓意:画蛇添足被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造句:小余做了一件很多余的事,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的寓意: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造句:喜欢一件东西就要好好对待它,千万不要是叶公好龙!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九
《成语寓言十晢》

刻舟求剑的故事:古代有个楚国人,带着一把剑要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的剑掉进了江水里。他没有跳下水找剑,却在船沿上做了个记号。他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才沿着记号跳下水里找剑。他找了很久,结果呢?当然是什么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这么远,而剑却还留在原来掉下去的地方呢。所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找剑,真是太糊涂了。如果要找到剑,应该在掉下去时立刻跳到水里。

刻舟求剑的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刻舟求剑造句:一定不要用刻舟求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那是不对的。

刻舟求剑翻译:Engrave the boat to beg the sword

滥竽充数的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他有300个乐师。他很爱热闹,总是叫这300个人一起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爱好,就想通过吹竽来赚钱。他跑到齐宣王那里说:“大王啊,我是个很有名的乐师,吹竽吹得很好。” 齐宣王听了很高兴,马上把他编进了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他混在300人里面,每次都装成很会吹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齐宣王,赚了很多钱。不久,齐湣王当上了国君,他喜欢300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了后,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收拾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寓意: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可是却不能骗一辈子。

滥竽充数造句: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滥竽充数翻译:to be dragged in to swell the total

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守株待兔的寓意: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一定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

守株待兔造句:如果以守株待兔的心理去找工作,肯定是要吃亏的。

守株待兔翻译:Sitting by a Stump, Waiting for a Careless Hare

亡羊补牢的寓意: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赶进木桩做的羊圈。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马上听从邻居的劝告堵上了窟窿。 亡羊补牢造句:桌子虽然被虫咬了,但只要及时补,就能做到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翻译:take precautions after suffering a loss

掩耳盗铃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很爱占便宜,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还去偷。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人门前,发现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他很想要那个铃铛,可是,怎样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别人就会发现了。他想了又想,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怎么办呢?最后,他终于想了个好办法,把耳朵塞住,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于是当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来取铃铛。当他的手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主人马上把他抓了起来。

掩耳盗铃的寓意:掩耳盗铃是说,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掩耳盗铃造句:他总是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总被人取笑。

掩耳盗铃翻译:to steal a bell by covering one's own ears

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叶公好龙的寓意: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造句:喜欢一件东西就要好好对待它,千万不要是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翻译: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really fears

坐井观天的寓意: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由这两篇文章便有了两个意义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用来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囫囵吞枣的寓意;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对牛弹琴的故事: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很会弹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一天,公明仪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头牛。他想:大家都赞扬他的琴技,不如我给牛也弹一曲吧!给牛弹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头吃草不理他。他又弹奏了一曲欢快的曲子,牛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他。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结果牛还是不理会他。公明仪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说:“不是你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啊!”

对牛弹琴的寓意: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对牛弹琴造句: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说英语,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翻译:play the lute to a cow 邯郸学步的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邯郸学步的寓意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 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刻舟求剑怎么造句篇十
《小学语文常识大全》

人体的喻义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

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心腹:指亲近而信任的人,一般用于反面人物。

心尖儿:父母用来称自己最喜爱的儿女。

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心脏:比喻中心,如“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

骨头:比喻人的品质、气概,如“懒骨头、硬骨头”。

骨干:比喻在集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如“她是班里的文艺骨干”。 骨架: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工地上耸立着楼房的骨架”。 骨肉:指亲人,如“骨肉团聚”。

腰杆:比喻*山。 手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如“他逃不出我的手心”。

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如“耍手腕骗人”;也可以指本领,能耐。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

臂膀:比喻得力助手。

脚跟:比喻立场,如“站稳脚跟”。

课外知识大集锦

1.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3.五行:水、 火、木、金、土。

4.五常:仁、 义、礼、智、信。

5.六谷:稻、 粱、 菽、 麦、 黍、 稷

6.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7.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8.八音:匏、 土、 革、 木、 石、 金、 丝、 竹

9.人民币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拾、佰、仟、万、亿

10 .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 .文房四宝:湖笔微墨 宣纸 端砚

12 .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 .战国七雄:赵、魏 韩 齐 秦 楚 燕

14 .七大古都:北京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15 .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曹国舅

16、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17.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8.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9.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10.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歇后语大全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119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

300

总是叫这300

300

300他喜欢南郭先生听了后,

的剑掉进了江水里。他没有跳下水找剑,却在船沿上做了个记号。他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才沿着记号跳下水里找剑。他找了很久,结果呢?当然是什么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这么远,而剑却还留在原来掉下去的地方呢。所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找剑,真是太糊涂了。如果要找到剑,应该在掉下去时立刻跳到水里。

刻舟求剑的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

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出自《韩非子》。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不能回答。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刻舟求剑造句:一定不要用刻舟求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那是不对的。

4、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老

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有一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跑,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5、鹬蚌相争: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解释:

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 ·刻舟求剑造句大全(2016-02-18)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习俗反义词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