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1    阅读: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一
《低年级的造句训练》

浅谈低年级的造句训练

训练学生造句,如果只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义,读一

读书上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然后模仿造句,常常会出现句式单一,

内容单调,人云亦云的情况。这样训练学生造句,不但达不到提高

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在造句

训练中,运用迁移,学生可以造出具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的句子。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小学低年级的造句训练,正是

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良好时机。运用迁移策略,

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从而完成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模

仿---变化---创造。

1 抓句子成份,促进思维迁移

如,教师让学生用“关心”一词造句。甲生说:“妈妈关心我。”

乙生说:“爸爸关心我。”丙生说;“奶奶关心我。”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除了家里人以外,还有什么人关心你们?”学

生马上说:“老师关心我们。”“党关心我们。”教师进一步引导:“谁

关心你们什么?”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造出了:“家长非常关心我

们的学习”的句子。紧接着教师问:“你们光等着别人关心吗?”

学生马上回答:“我们不能光等着别人关心,我们也要关心别人,

多替别人着想。”“大家都要关心班集体。”„„教师再换一个角度

加以引导:“关心”一词能用在动物身上和其他方面吗?这下学生

的思维进一步开阔,争先恐后地回答:“小狗很关心它的孩子。”“动

物们都很关心它们的小宝宝。”“人人都要关心保护大自然。”„„

通过一步步的诱导,学生造出的句子也越来越具体、生动。

2 抓句子的语气,促进思维迁移

通常低年级儿童造的句子,都是陈述句,句式单一,不利于语言

的发展,教师在指导造句时,应注意句子语气的变化。除去陈述句

以外,可要求学生造感叹句、疑问句等等。如,教师教学生用“精

彩”一词造句时,可要求学生分别造出三种类型的句子:“六一儿

童节,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很精彩”。“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的节

目多精彩啊!”“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的节目精彩吗?”同一内

容分别造出了三种语气的句子。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造出了许多

好句子。运用精彩一词造句,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

通过教师运用迁移策略,使同学们开阔了思维,丰富了造句的内容,

也减缓了这一难题的坡度。

3 抓词语位置的变换,促进思维迁移

有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可以变换的。所以教师在指导造句时,

要让学生把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加以变换。如用“漂亮”一词造句,

一位同学说:“我的花裙子很漂亮。”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

造一句话,把漂亮一词用在句子的开始?”接着学生造出了:“漂

亮的花裙子女孩子都喜欢。”“漂亮的文具盒里装着我的学习用具。”

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漂亮”一词放在句中,学生造出了“:多

么漂亮的小花猫呀!”“我有一件漂亮的上衣。”等等。

4 创设情境,促进思维迁移

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生用“纷纷”一词造句时,教师就可以创设

如下情境。先让学生读书上的句子,并结合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时

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词义,纷纷指的是很多人,接二连三地怎么

样,学生很快就造出了:“老师提出问题时,同学们纷纷举手来回

答。”“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

走进教室。”“我们捐献的救灾物资纷纷运往灾区。”„„这时教师

抓了一把碎纸片向空中一抛,纸片纷纷落地,使学生理解了“纷纷”

的又一层意思:东西落下来,很多,很杂乱,紧接着教师加以启发:

“还有什么东西是纷纷落下来的呢?”同学们踊跃举手:“雪花纷

纷从空中飘落下来。”“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来。”接着

老师拿着几个气球一放,同学们立刻举起了小手。“国庆节那天,

一颗颗气球纷纷飞向天空。”“天黑了,一只只小鸟纷纷回到自己的

家里。”„„教师抓住时机,加以总结:“纷纷一词不但能用在落下

来的物体上,还能用在飞起来的物体上面。”通过情境的创设,学

生造句的选材不在局限于树上的范例,而是领会了同一词语在不同

情况下的应用。

以上种种做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迁移到新的语言环境中

去,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

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

使用最先进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对学

生加以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二
《造句》

1. 生机勃勃:春天到了。青草绿了,花儿笑了,大树直起腰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带来希望。

2无忧无虑:看见小孩天真无邪地笑着,象一只小鸟快乐地飞来飞去,自己突然也觉得很开心。要是我现在还能这样无忧无虑地活着,那有多么好啊。

3天真无邪:他挠了挠脑袋,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冒出了许多问号,支吾了半天,说:“恩,也许是因为小强,他上课说话,所以老师才会生气的。”:

4销声匿迹:走过了莺歌燕舞的春天;走过了热情似火的夏天;走过了哀草连天的秋天;迎来了寒冷萧瑟的冬天。现在雪花飘飘,虫儿们都销声匿迹了

5姿态万千:风吹过杉树林,有的含羞低头,有的迎风摇摆,有的傲然挺立,真是姿态万千。心情也不由得跟着开朗起来,令人神清气爽。

6漫不经心:在这遥远的大草原,只有草丝一望无垠,我漫不经心的走在这生机勃勃的草地上,心里想着来之前的路。远方出现了一匹雪白的骏马,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就如同一颗耀眼的星。

7心不在焉:小明上课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下课就不一样了,象一只出笼的小鸟活蹦乱跳。老师经常教育他要努力学习。

8一劳永逸:语文学习,一劳永逸的办法是没有的,只有通过刻苦反复的练习,大量的阅读,就像燕子垒窝一样慢慢积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自己在阅读、写作各方面得心应手

9不折不扣:警察叔叔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指挥交通,尽管鹅毛般的大雪已经覆盖了全身,但他还是纹丝不动的站在那,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人。

10.天高地厚:村里的饮水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世世代代好多年了,可是今年被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给解决了。

11兴高采烈:下课了,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跑向操场,有的踢毽子,有的打乒乓,有的跳绳,还有的扔沙包,校园的天空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12可望而不可即: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家乡已变成一个翡翠般的世界,人们渴望的世外桃源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13.谆谆教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仿佛春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鼓励着我要努力学习。激励着我去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14不可救药: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对于一些做尽坏事不可救药的坏人,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就像对待蚊子、苍蝇一样坚决清除。

15骇人听闻:日本首相安倍做出参拜靖国神社这样骇人听闻的事情,就像晴天霹雳一样震动了世界上每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灵。

16随声附和: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主见甚至是创新,即使是错误的也要一探究竟,决不能象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17神通广大:在他身上人们找不到任何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别人都说他神通广大,但又有谁知道一路走来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多少艰辛。才有今天的成就。

18.灵机一动.: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明了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19疲惫不堪:今天我们来到了旅游区,这里的山连绵不绝、树木枝繁叶茂、湖面上水平如镜...等把这些景点都游览完了,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我依然觉得我的生活多姿多彩!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阶级矛盾就像火药桶一样地旧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同学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三
《激发创新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 活跃思维

作者:吴飞

来源:《学周刊·C》2014年第01期

造句是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形式,造句对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妹妹的脸像红苹果”“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我们要爱护小树”诸如此类的造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句子过于简单,思维只停留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人云亦云,是小学生造句的通病。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努力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记得有位教师指导“关心”一词的造句时,通过情境的创设,将观察、表达、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造句训练熠熠生辉。当这名教师出示“关心”一词后,学生几乎千篇一律地造出了“老师关心我”“妈妈关心我”之类的句子。见此情况,教师出示了一幅“教师家访”的图片,并给图中的小朋友取名“明明”,让学生观察后说一句话,用上“关心”一词。一个学生说:“王老师很关心明明的学习。”教师启发说:“怎么关心的?能不能具体一点?”那个学生又补充道:“王老师很关心明明的学习,在给明明补课。”教师追问:“王老师到明明家会说什么?能不能在王老师说话的语气上用„关心‟一词?”“老师临走的时候,谁能在明明向王老师告别的话中用上„关心‟一词?”……就这样,通过观察一幅图,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造出了好几个内容不同而具体生动的句子。

以上这一例子说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情境的创设,热情的鼓励,及时的点拨,是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从而给句子赋予生动的情节和情趣的。为此,我在辅导学生造句时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走进童话和神话的世界里

学生造的句子之所以刻板,是因为他们一成不变地被定格在成人世界里。因此,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成人思想,试着转向物的世界,回归童真,放飞思绪,自由幻想。

记得一节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用“开怀大笑”造句,有一位学生突发奇想造了一句:“这一回,兔子吸取了上回的教训,哨声一响,他撒腿就向终点狂奔,一会儿就将乌龟抛得无影无踪,比赛结束了,他拿着奖牌开怀大笑!”学生顿时深受启发与感染,思维也活跃了起来,我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鼓励和指导,并且有机穿插了小品,以此来创设情境:瞧,“王母娘娘”上场了,只见她冲着“嫦娥”手一挥,说:“好,今儿个就允许你下凡吧。”在座的“神仙”都纷纷向“嫦娥”表示祝贺,“嫦娥”更是乐开了花……此时,教室里一片沸腾,于是,更多新颖、生动、有创意的句子出现了:如“王母娘娘终于同意嫦娥姑娘下凡了,各路神仙都禁不住为她高兴,她更是开怀大笑了几天几夜”“狠心的王母娘娘这回突发善心,允许嫦娥姑娘下凡了,嫦娥终于获得了自由,禁不住开怀大笑”……

由此,我获得了启发:让学生思维活跃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开拓无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走进童话与神话的世界里,他们定能如鱼得水,并使句子变得愉悦、鲜活、妙不可言!

二、与不同句式交朋友

如果说以上是造句在内容上的思维拓宽,那么采用不同的句式则是造句形式上的一种拓宽。以往的造句绝大多数是感情色彩并不强的陈述句,而忽略了不同的句式带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我常鼓励学生与各种句式交朋友。

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让学生练习用“意志”造句。在学生造了几句陈述句后,我引导他们使用反问句的形式来造句,有几位学生发言了:“刘伯承如此坚忍不拔的意志,怎能不令人敬佩呢?”“有了这种钢铁般的意志,还有什么困难战胜不了呢?”与此同时,我相机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位学生造的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其中强烈的感情色彩,领悟到了不同的句式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紧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启发他们用设问句、感叹句来造句。于是,如“究竟是什么使他坚持跑道终点?那就是顽强的意志”“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吧”等精彩的句子便层出不穷了。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采用了拟人、对话、夸张等形式,令人拍手叫绝!

三、“看我变、变、变”(换位训练)

学生造句时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把要求造句的词语放在固定的位置上,让人感觉很单一。于是,我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一个“看我变、变、变”的游戏,要求学生造句时改变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借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能动性。

在指导“丰富多彩”一词的造句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们要借这一造句的形式玩一个“看我变、变、变”的游戏。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了起来。一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将“丰富多彩”圈了出来,并在下面写上“句中”。然后我宣布游戏开始了。我把一个大大的“变”字贴在“句中”下面,让学生“变”(变换位置)。于是,一个学生将它放在了句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我同样将这句话中的“丰富多彩”圈出来,写上“句首”二字,在下面又贴上一个大大的“变”字,让学生“再变”。这一回,有人这样造:“晚会上,有人放声歌唱,有人翩翩起舞,还有人演有趣的相声、小品,真是丰富多彩啊!”(他将这一词放在了句

末)。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我将第三个“变”和“成功”二字贴在了句末。就这样,在这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思维的跳跃性一步步地被调动了起来。从那以后,每次造句时,只要我说“看我变、变、变”,大家便心领神会,久而久之,这一游戏便深深地印在了他们脑海里,成为造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造句训练的方式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个人独特的感受与心灵,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并使之融会贯通,及时巧妙有效地给予

学生启发和指导,激发其创新精神,活跃其思维,一定能使他们妙语连珠,造出更多“活生生”的句子!

【责编 田彩霞】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四
《我教学生造句》

我教学生造句

箭岭路学校 贾慧丽

学生做作业时经常有造句练习。造句是说话、作文的基础,句子造的生动、具体,文章自然也就生动、具体,让人爱读爱看,当然也会得到好的评价。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总会发现学生不重视造句练习,应付老师,不愿意思考求新,往往全班同学的句子几乎一样。如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大多数同学这样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有的同学甚至还照抄课文中的原句。更不用说造实际生活中的句子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的句子呢?

又一次造句练习,还是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我给同学们提出造句要求:造句时最好用上一个成语,能造出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并努力与同学的不同更好。一个同学站起来,抓抓头皮说:“同学们有的快乐的跳绳,有的激烈地打乒乓,有的津津有味地踢毽子,还有的做……。”我见他卡了壳,便启发说:“做游戏时兴致很浓厚叫……”他立刻反应过来,说:“还有的兴致勃勃的做游戏。”我喜不自禁,脱口而出:“你的句子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号就是018!”(他的学号是18号)。接着我转向其他同学说:“他现在拥有了这个句子的专利,其他同学就不能用这个句子了,否则就是侵权行为。”同学们哈哈大笑,愉快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喷发,于是许多具有个性的句子出来了:

“学校校园里的石头各式各样,有的像温顺的小绵羊,有的像引吭高歌的公鸡,有的像呼啸奔腾的老虎,有的像蜿蜒盘旋的长龙”

“这里的花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有的雪白,像纯洁的雪花,有的粉红,似天边的朝霞,有的火红,如同升腾的火焰,还有恰似那出升的太阳,绚丽多彩。”

……

教学造句时的专利号,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丰富了学生语言,注意了词汇的变化。以前在教学中我也经常发现,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更由于从众心理,课堂上当一位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再问其他学生时,只会照着前面同学的思路回答,没有自己新的思考方法,人云亦云。众所周知,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不想用我的分析来替代他们的学习实践,为了打破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独创性,克服学生回答问题“和”现象。我特别注意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有创新的去提问,去思考问题。只有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又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对他们形成创造性、求异性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也拓展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五
《第三讲:怎样遣词造句》

第三讲:怎样遣词造句

一、请每位学生自已随便用一个词来造句。如:排列,果然,兴高

采烈,不约而同

二、怎样造句

1、要理解这个词的确切意思,并掌握它的用法

2、先用这个词写个短句。

3、在这个短句的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内容、成分(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非这样做不可)把这个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三、学生造句容易患的错误

1、人云亦云,累同

如:用“果然”造句:

“咚咚”有人敲门,我想大概是爸爸回来了,打开门一看,果然是爸爸回来了。 第二个人,改成妈妈

好的:海水是咸的?我真不敢相信,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到厦门海边玩,我们在大海的怀抱中心怀地玩耍,不好,我喝了一口又苦又涩的海水,这下我明白了,海水果然是咸的。

2、太简单:

请学生每人出一个词让老师造句。

好不好?太简单。要充实内容。

四、示例造句

1、叮嘱

先知道意思:叮咛、嘱咐。用法:上对下,长对幼

然后造一个短句:谁叮嘱谁?如:爷爷叮嘱我。

再充实内容。叮嘱我什么?几次?什么时候?为什么?,为什么要看清车辆?

最后:爷爷视我为掌上明珠,每天我要上学去的时候,爷爷总是再三叮嘱我:“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十分危险,你过马路时要看清来往的车辆。”

2、按照上面方法步骤,造句

毫不犹豫

3、每个人想一个词,口头造句:如遵守、眉开眼笑

课后补充:这节课,还讲了,关于提示语的四种用法,及造句。视频有:周志华的对话教学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六
《头绪化简读写成功善抓细节个性创新》

头绪化简 读写成功 善抓细节 个性创新湖北襄樊四十二中学 黄国明一、读写成功,在头绪简化整合中循序渐进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应该解决下面的问题:语文教学头绪多、方法多。记叙方法,议论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大法小法,一抓满把。方法太多,不知所措;繁玄而难,不可捉摸。为数不在少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不能有效地把方法化为自己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学内容应“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确如此,仔细研究三大文体并各种文学体裁的横向联系,我们可以找出整合处,化简求效。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都可以叫“围绕中心多方面写”;记叙文运用六要素、不同人称、各种描写方法、详略虚实处理,说明文运用说明方法,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都可以叫“抓有力的信息表现中心”;词语的褒贬色彩区分、同义反义多义之别、句子的种类划分、修辞方法运用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都叫“讲究用词造句突出具本信息的表现力”。师生在平时零散的教学中自觉地汇类聚中,形成意识:一、围绕中心多方面写;二、用有力的信息表现中心;三、讲究用词造句突出具体信息的表现力。三大点之间紧密相联。其中第一点强调以认识全面深入为作文基础,二三点具体展开“全面深入”的认识。用这样一种意识处理各种读写方法,就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复杂头绪变得简单,教师操作简便,每个学生都可以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循序渐进。1.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实用先行,理论简从;变老师迷雾般的理论分析为学生操作简便的探究实践。阅读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析范文、品字词,为什么讲这些,学这些呢?大部分学生学得茫然,会分析不知拿来用;不会的乱贴写作术语中的标签,疲于应付。现在,教师紧扣“围绕中心多方面写”析范文,抓思维训练,要求先有思维的通、全、透,然后作文通、全、透,先学习学透范文中多方面认识事物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教师紧扣“讲究用词造句抓具体信息之力”品字词,引导学生体会借鉴,以读带写。因为训练的方向性更准、实用性更高,教学效果更显著。2.在教学效果的考评上,瞄准症结,对症追踪;变教师理论指导的逐渐加深为学生实践过程的不断成功。从学习他人的语言语感到使用自己的语言语感,思维的形成发展是唯一交通线。在使用化简方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

以发现,这条交通线的障碍未去除,差生文句乱;土路不硬化(无有力信息),中等生编凑多;硬路不美化(无精彩词句),优生提高慢。按方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自我纠正:“围绕中心多方面写”强调多方面之间的连贯(段落之间的连贯、句子之间的连贯也如此),这是先去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确立认识上或深或广两个方向的畅通;接下来“用具体信息表现中心”,强调选用最好的材料(充满个性情感的细节)铺设路基,使路面硬化;“讲究用词造句突出具体信息的表现力”则修饰词语、修饰句子,修饰出具体信息表现中心的作用力,使硬化路面美化。这样,学生在从“一”至“三”的前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乐趣,可以轻松地完成通顺的作文乃至优美的作文。二、解决问题,最关鍵是强化捕捉个性情感细节的能力在上述操作的基础上,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应使学生摆脱人云亦云,使之发扬他本有的灵气,成功地做每一次读写的“自我”。笔者认为,在“一、围绕中心多方面写;二、用有力的信息表现中心;三、讲究用词造句突出具体信息的表现力”之三步中,最关鍵是强化学生捕捉个性情感细节的能力。且看下面的例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这是台湾一名家的妙笔。内地评论家赞扬说,这样写得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苦经营。内地家长看了则不以为奇:“我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喜欢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平心而论,这个女孩的话比台湾散文家更生动些。可是,这孩子长大后未有小时候的灵气和才华,像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变愚蠢了)。比较内地幼儿和台湾作家得出妙句(在2000版初五册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简媜的《夏之绝句》中,这样的妙言佳句俯拾皆是,无不透着不同于内地常见情感表达与习惯性用词造句的清新,为值得借鉴的创造性的文采),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抓住了记录个性情感的细节(阳光温暖,喜欢诱人的气味或味道),二、运用了修辞。我们不能说前者一出生就会如何修辞,她的情感世界里充满了“味道”,就用自己简单的词句很直接地说了出来。而作家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抓住细节,调用“气味”这个词语,用了创作学上修辞的技巧。前者妙语是无意识行为的结果,后者佳句是有意识创造的成果。那么,对“变愚蠢”的“不少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无意识行为变成作家一样的有意识创造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从字词句的运用到篇的表达,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我们曾经操之过急,本末倒置──在幼儿灵感的火花闪过之后,教育教学超前强调公共理性的熏陶目标或者干脆张贴公理性标语,很少做或不再做贴近生活的记录个性情感的细节的引导,或者把细节巩固当作一般常识而忽视,导致学生淡忘常识并弱化抓细节的思维能力。丢掉记录个性情感的细节,“进行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文学与诗意光辉的暗淡,想象的翅膀的折断,创造的智慧的夭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1]孩子长大后在语文上变得“愚蠢”,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此时,“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训练学生收集、查找、检索、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按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训练与我国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有着本质的差别。……其结果是,最初表现在阅读、写作、收检信息上的能力,最终表现为在判断、组织、运筹能力上的优势。”[2] 《细节决定成败》(余明阳)为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下诊断,处方包括:“细节是一种动力”,“细节是一种精神”,“细节是一种创造”,“在市场中取胜的企业,必定是细节非常成功的企业。未来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向日本人学精细》(《环球时报》02年10月24日第九版,何崇元)报道的“都是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生活环境大改观,提高了整个日本社会的生存质量。所以,强化并且变学生无意识捕捉贮满个性情感细节的能力为有意识捕捉贮满个性情感细节的能力,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找回贮满个性情感的细节,除了在语文教育上恢复和发扬学生的文学灵气,其更大的意义就是:培养他(她)重视细节(具体信息)、善抓细节(具体信息)的意识和习惯,使之打下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发展、自己终生发展的基础。注:[1]王培元.“小仙女”哪儿去了[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03年7、8期合刊:卷首[2]上官子木.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N].南方周末,04—2—26(B15)

人云亦云怎么造句篇七
《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我们家的男子汉(新疆专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