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一无所求的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18    阅读: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一
《我一无所求》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二
《我一无所求》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三
《我一无所求》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四
《我一无所求》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五
《我一无所求》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六
《我一无所求 (3)》

一无所求的意思篇七
《森鸥外_高濑舟_的寓意》

 外国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4期森鸥外《高濑舟》的寓意

□ 肖书文

  森鸥外(1862—1922),日本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本名森林太郎,号鸥外。出身于岛根县一武士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熟读左传、史记等儒家经典。11岁时随父进京,开始学德语。1881年(岁)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校。1884年(年。,,西方的人,他广泛涉猎西方的文史哲及美学名著,深受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家的影响。1888年回国后,就职于陆军军医学校兼任陆军大学学校教官,在步入宦途的同时开始了文学活动。他以近代西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的现状,在日本自然主义流行时期,也由于夏目漱石的影响,他与夏目漱石一起站到了反自然主义的立场上,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年》、中篇小说《雁》等,充满着智慧和美感。进入大正(1912-1926)以后,开始撰写历史小说,主要取材于德川封建社会,追求武士道伦理的纯一性和新的道义,给予菊池宽和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以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阿部一族》、《山椒大夫》、《高濑舟》、《寒山拾得》等短篇小说。森鸥外有着无与伦比的东西文化知识、教养和洞察力,在他的文学深

处,,以典雅的,后期。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记得当

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2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

①在这些作家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中,鲁迅受果戈理和显克微支的深刻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他对夏目漱石的推崇和仿效也有一些评论②;但唯独对鲁迅与森鸥外的关系,学界谈论不多。鲁迅本人对此的评论,就目前所见,在《现代日本小说集》的“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中有一小段比较完整的文字,说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上田敏诸人最初介绍欧洲文艺,很有功绩。后又从事创作,著有小说戏剧甚多。他的作品,批评家都说是透明的智的产物,他的态度里是没有‘热’的。他对于这些话的抗辩在《游戏》这篇小(Sakazuki)里说里说得很清楚,他又在《杯》

表明他的创作的态度。”而《杯》里所发出的“消沉的但是锐利的声音”是:“我的杯并不

③鲁迅自己所大,但我还是用我的杯去喝。”

译并收入这本《现代日本小说集》中的森鸥

65

外的《沉默之塔》,后来据他自己评价则是“太轻”,准备“别译”;④为这篇小说写的“译者附记”未被他收入集子中,但这篇短短的“附记”倒是耐人寻味:

  森氏号鸥外,是医学家,也是文坛的老辈。但很有几个批评家不以为然,这大约因为他的著作太随便,而且很有“老气横秋”的神情。这一篇是代《察拉

图斯忒拉这样说》译本的序言的,讽刺有庄有谐,轻妙深刻,颇可以看见他的特色。文中用拜火教徒者,想因为火和太阳是同类,所以借来影射他的本国。我们现在也正可借来比照中国,发一大笑。只是中国用的是一个过激主义的符牒,而以为危险的意思也没有派希族那样分

⑤明罢了。

“派希族”就是拜火教,这些人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以洋书为危险”,主张“杀掉那些看危险书籍的东西”,把这些书“塔里去”,封锁起来来比照中国,小说“太轻,我想恐怕,也有在引人“发一大笑”中缺乏沉痛感之故。换言之,它还不足以代表森鸥外那典型的“消沉但是锐利的声音”。而要找森鸥外小说的“消沉但是锐利的声音”的例子,他后期的作品《高濑舟》是不错的选择。

《高濑舟》,是森鸥外1916年(55岁)发表在《中央公论》上的短篇历史小说。通常认为小说中提出了财产观念的“知足”问题,和医学上的“安乐死”问题。《高濑舟》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是说在一艘载着重罪犯去孤岛服刑的小船上,杀人犯喜助向看守讲述了自己从此可以在服刑地安全地活着而不必为自己的一日三餐担心,所感到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因为,以前他从未松懈地找工作、做工作,拼死拼活所得的工钱总是还了债就一文不剩,然后还是靠借债度日;判刑后,他不66

但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得到了官府赏给被判远赴孤岛的犯人的二百文钱,这是他从来未曾拥有过的一笔钱财,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听了喜助的话,看守联想到自己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养活一家人,经常要靠妻子的娘家接济,觉得自己和这个犯人也差不多,辛苦得来的工钱也只是“左手进右手出”,而且连喜助的二百文赏钱也没有。看守由此联想到人生应当知足。看看这个犯人你就会知道,人生即使跌落到谷底,也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前提是,不能总是在更高的欲望上“不停地追求”,而应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下来。这时看守竟然觉得喜助的头顶上“仿佛放射出一种光辉”来,有一种圣人式的伟大。

,那在这方面它也不如,如欧・亨利

⑥。因为后者揭示了导致的《警察与圣歌》

人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森鸥外的小说却无意作这种揭露,而只是描述了下层百姓的无奈。

但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谈起了喜助杀人获罪的经过。原来喜助和弟弟从小失去了双亲,两人相依为命,勉强度日。但后来弟弟生了病,只有喜助外出工作,这就更加难以支撑了。于是弟弟有一天用剃刀割喉自杀,不想再拖累哥哥。喜助回来时弟弟已奄奄一息,十分痛苦,央求哥哥帮他了结。喜助为了减少弟弟的痛苦,帮他拔出了剃刀,直接导致了自己挚爱的弟弟的死。但是即使他不拔出剃刀,弟弟也活不了。看守觉得就凭这件事而判喜助杀人罪似乎不合情理,但又说不出更多道理来。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德川时代),还没有“安乐死”这种说法,所以故事在这里就只好不了了之。

但作者却在故事结束后另外加了一节附

录“高濑舟的缘起”,说明他之所以要写这个故事,是由于在古书上看到它的简介,有两点使他觉得“有趣”。一点是喜助从未有过财产,以两百文钱视为拥有财产而欣喜万分;另一点就是安乐死能否认为是杀人的问题。作者表述得不动声色,而且这两点似乎毫无关系,只是偶尔想到的两个话题而已。但作者最后却点明:“我认为,高濑舟的那个罪人,正是这种安乐死的典型例子,这点我感到非常有趣。”这里面大有深意。然而遗憾的是,一般研究者、包括日本的文学史研究者都忽视了森鸥外的最后这句话。也许在他们看来,小说本来已经结束了,作者还附带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缘起”已属多余,顶多表明他自己是如何想到要写这篇小说的,但小说的寓意却并不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而主要看小说本身说了些什么。但实际上,这种忽视是致命的,它导致历来的研究者几乎全都走入了一个误区,看作两个并列的话题,一个是“安乐死”型例子”一说。论者一般对作者这句话采取回避的态度。

例如,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三好行雄在80年代编的《近代日本文学史》中说:“在《高濑舟》中讲述了安乐死的问题以及对知足长乐精神的向往,这是明治四十年代也时

⑦到了21世纪,在日本具有常突显的主题。”

权威性的《新订国语总览》中还把《高濑舟》评价为“一篇超历史的历史小说,提出了财产观念的‘知足’问题和医学上的‘安乐死’问题,是成为后来芥川龙之介、菊池宽等人的

⑧在中国人编‘问题小说’的先驱的作品。”

编者说:“综观全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兴趣,

经过精心的构思,巧妙地把无欲知足和安乐死这两个主题穿插于小说之中。但也应看到,两者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性。正如评论家长谷川泉所言:‘总觉得《高濑舟》只是以不同的兴趣,将两个问题拼接在一起,是一部

⑨在何志勇、缺乏统一主题的作品。’张卫娣

编著的《日本名著赏析》中则直接说:“小说《高濑舟》为我们揭示出两个令人深思的主题。实质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如果对原作稍作改动的话,《高濑舟》完全可以成

⑩该书还以“为两篇微型小说。”拔粹”(节

选)的名义把附录“《高濑舟》的缘起”砍掉了,使上述改成“两篇微型小说”的自作聪明的建议显得言之成理、曹志明编著的《,干脆就不加

ϖλ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