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0    阅读: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一
《七年级阅读理解(含答案)》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5.猿则百叫无绝 ( ) 6.经纶世务者 ( )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哪里 .B.或置酒而招之 或: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辄:就 .D.曾不吝情去留 曾:曾经 .10.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1.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有会意 (2)性嗜酒 ..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 (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 。

(2)其真无马邪?

译文: 。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答: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9.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赠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10.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8、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9、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谪守: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胜状: (4)春和景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2分)

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醉翁亭记》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往来而不绝者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C.而不知人之乐 D.射者中,弈者胜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分)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

10.选文第①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3分)

(二)满井游记(节选)(9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风力虽尚劲 (2)呷浪之鳞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3分)

20.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二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厦门一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半期考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

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与陈伯之书(节选) 丘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

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乙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4、翻译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5、找出乙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二)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

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

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

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

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

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

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环堵萧然( ) ②短褐穿结( ) ③晏如也( ) ....

④造饮辄尽( )⑤兹若人之俦乎( )⑥跌宕昭彰( ) ⑦不以躬耕为耻(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④⑤②③①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请从甲文摘抄原文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的句子。

4.甲文“赞”语中哪句话和“不慕荣利”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5.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

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三)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

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

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②①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

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

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

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

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

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

益也。 (王辟之《渑之燕谈录》) .

[注释] ①太宗:宋太宗。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ù):匆忙。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礼愈至 ②媵人持汤沃灌 .

③腰白玉之环 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俯身倾耳以请 可以一战 B、未有问而不告 一鼓作气,再而衰 ....

C、不必若余之手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 D、或询其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3、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 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4、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 。

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

铺直叙的写法。

5、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以“求学与吃苦”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厦门一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半期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像鸢鸟一样极力攀高的人就

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2)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5、景物描写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作用的不同:《与朱元思书》通过描写出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通过描写江南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色,促发陈伯之的思乡之情,从而达到使他弃暗投明,归降梁国的目的。

背景: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治性书信。

译文: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知自己离去,西河将被秦占领)而痛哭流涕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二)答案1.①清寂 ②有破洞 ③安然自若的样子 ④就 ⑤此 ⑥显著 ⑦亲自

2.①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5.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参考译文: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文章爱恨分明,敢说敢写,并无太多拘束.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

(三)答案1、(1)等同,一样(2)及,等到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译文:良马不以它的力气为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三
《初中文言文名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名篇精典阅读训练题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总的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这样几个目标: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3、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默写课文中的规定背诵的段或篇以及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篇目。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课内语段顾名思义选自课本,是我们平时学过的内容。而书本上的文言文篇目又有限,因此学习时要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和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注意领会常见虚词的用法,对课文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理解也不能忽视。下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文言文名篇逐课进行设计,供同学们复习训练之用。

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4.简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③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4.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属引凄异(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5.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6.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水皆缥碧( ) ②互相轩邈 ( )

③好鸟相鸣( ) ④经纶世务者( )

4.简答。

①描写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

②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③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④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

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

B.第①段是总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

C.第②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充了富春江的特色。

D.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7.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五柳先生传》)

1.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 之:①无怀氏之民欤 ②葛天氏之民欤

B. 其:①亦不详其姓字 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 焉:①因以为号焉 ②且焉之土石

D. 以:①以此自终 ②以乐其志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②亲旧知其如此 ( )

③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④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①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②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③全文的中心句是:

4.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8.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时有物外之趣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四
《安徽省蚌埠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蚌埠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它是和各种“二代”比时的自称,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可能被用在自谦上,被夸赞时怯怯地说一句“我就是一枚吊丝”。不论男女,不论是小有成就还是慵懒颓废,都有意无意地争领这一称号——仿佛不自领就是脱离群众。

②有人给吊丝画了像,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符合标准,便是入伙了。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③当然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不是一句“爱谁谁”就可以收尾的。有人以此为吐槽工具,标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有人把贴标签当成一种个性,真正有别于他人的奇异;也有人用这一标签自我麻醉,降低标准,用一种自我设障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有人则用这一标签进行掩饰,认为这是互联网世界中幂可或缺的:在众人都自认草根的虚拟空间中,有了“吊丝”的外膜便有了自我保护的可能;还有些人自以为很谦虚谨慎,领了称号便是不张扬,也是不把自我与他人刻意割裂的策略选择。

④这里边有个常识:社会很少会把一种称谓强加于人,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拿“吊丝”这个词来说,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⑤尤其是在无数“逆袭”案例出现的当今时代中,这种文化的不合理性就显得有些荒诞。我们可以观察到完全逆反的两种情形,有人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直至“不能直立行走”;而有的人却在用内心的坚定祛除外在卑庸的“鱼鳞”,并终于学会了奔跑与飞行。

⑥从这个角度讲,逆袭,何止是一种行动上的升级,更是一种心志提档的超越。只有在价值上把自己真正矮化的人,才会被边缘化,而那些在充实自己价值的人终将迈入核心。这足以说明,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来认同之并选择怎么行动——低姿态没问题,千万别矮心态!

⑦人人都可以调侃说自己获过的最大的奖是“雪碧再来一瓶奖”,但有些人会在日后的人生简历里写满成绩,有些人则连多一瓶雪碧的可能性都没有了。我只是想说,这绝不是精神胜利,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选自201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吊丝”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吊丝”是当下年轻人的自我标注,也是和小伙伴们的互称,同时还是自谦。都有意无意争领这一称号——不自领即脱离群众。

B.“吊丝”在有些人看来需要一定条件,比如在长相、卫生、内在、情怀、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恋人伴侣等方面,并以此自我麻醉。

C.“吊丝”首先是一种年轻人自我认定,然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集体有意识的认同,进而扩散成“像者为之,不像者亦为之”的格局。

D.“吊丝”文化表现了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也表现了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但从客观效果看,它并没有向社会传递出正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从“吊丝”现象入题,接着详细介绍了它入伙标准的具体内涵,自然引出对“吊丝”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的观点。

B.③段分析了“吊丝”中自我矮化的复杂动机:或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怒,或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奇异,或以此拉低期望舒缓压力等等。

C.④⑤两段承接上文深入剖析了自称“吊丝”的人们降低姿态、矮化心态、麻痹状态等心理状态,并指出“吊丝”们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情形。

D.⑥⑦两段从对自身价值不同认知的角度,运用鲜明对比,明确提出观点:怎么自称不重要,重要的是姿态可以矮化,但心态千万不可矮化。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吊丝”文化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因为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心态有巨大破坏力,使青年人内外皆把自己矮化,从而丧失进取精神。

B.作者认为,你怎么自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什么心态认同并选择怎么行动。矮了姿态不会比他人真正矮,矮了心态可真就长不“高”了。 ‘

C.吊丝文化也并没有让年轻人特立独行,反而让他们把本是外在的嘲弄或自嘲内化成了心理垢污,自我设限,甚至到“不能直立行走”。

D.当今时代,宥的人自我设限,裹足不前;有的人祛除外在卑庸,并终于有所成就。可见,逆袭不是行动上的升级,而是心态提档的超越。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溪音》序

[清]朱仕绣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品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①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释】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元。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缘溪独游,其听转静 听:听到的声音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钜丽 游:游学 .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序:序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溪道益回多曲 屋舍俨然

B,筠届世居其地 其诚有所乐耶

C.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图穷而匕首见

D.以诗名天下 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之音,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响,也含蓄地点出了创作的源泉。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3分)

(2)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3分)

(3)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8~9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8.本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4分)

9.有人认为,“惟有蜻蜒蛱蝶飞”一句“托”出全诗意境。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既无伯叔,终鲜兄弟,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李密《陈情表》)

乙:①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③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④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⑤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 ,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鼓 声

萧 乾

在所有的乐器中,鼓同我这一生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些。

倘若你闭上眼睛使劲回忆,总可以追想出自己孩提时代玩过的一两件玩具。我曾经这么试过。浮现在我眼帘里的,总是一只拨浪鼓,鼓面大约只有铜钱那么大,是杏黄色的,两边各拴着一根红丝绳,绳端是颗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珠子。鼓槌是比筷子还细的竹棍,攥在手心里只要轻轻那么一摇撼,那两颗珠子便甩动起来,拨浪拨浪地在鼓面上敲出细碎响声。拨浪鼓给我带来过无限快乐,它那清脆的声音曾冲破我儿时的孤寂。

四五岁上,在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另一种鼓进入我的生活了。当时,北京有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的商贩,他们不是短打扮,往往身穿长褂,右肩上搭着条细长的钱口袋。那是他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用品的资本。他一只手里握着个鼓槌,另一只拿的是比我幼时玩的那种大不了多少的小鼓,北京市民通称他们作“打鼓儿的”。

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每逢这种人进家门一趟,我们就少了一件家具。“打鼓儿的”吆喊的是收买珍珠翡翠,玛瑙玉器,可我们那一带连见也没见过那种贵重物件。通常请”打鼓儿的”过目的,不是现由娃娃腕子上剥下的镯子,就是家里仅剩的一件木器——炕桌。“打鼓儿的”也料到卖主都是些揭不开锅的,走进来脸上照例是那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然后撇嘴摇头说:“值不得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经过卖主再三央求,他才丢下几吊钱,过不大多会儿,掸瓶呀,条案呀,就随着那清脆的鼓声永远地消失了。

我母亲“接三”①的那个晚上,鼓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更为可怕的阴影。大概是为了体面吧,家里请来一台由两三个和尚组成的“焰口”②。我作为“孝子”,跪在灵旁。也不知道他们诵的是什么经,反正咚咚嚓嚓闹腾了一宵。我又哆哆嗦嗦地站在一条板凳上,扒着棺材沿儿同母亲告了别。然后,棺材上了盖,斧头就把它钉死了。

多年来,鼓声给我带来的是棺材、和尚和死亡的影子。

鼓声再度出现在生活中,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那一天腰鼓队走过天安门时,我才体会到鼓声的雄壮,鼓声的优美。多少世纪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搬掉了。还有什么乐器比鼓更能表达人们的喜悦,更能表现出一个重生的民族坚定而自信的步伐呢!成千的腰鼓队员排列着,整齐得像棋盘,个个头上用毛巾扎着麻花,咚——咚——咚咚咚。声音单调吗?一点也不觉得。因为每一声咚咚都敲出对旧事物的诅咒,敲出对新兰的人民共和国美好的祝愿。

接着,一九五〇年的冬天,我在湖南岳阳县筻口乡又听见鼓声了。咚咚咚,一天堆浸着世世代代农民鲜血的地契燃着了。除了鼓,还有什么乐器更能表达从奴隶变成主人的狂喜呢!

然而六十年代中期,鼓声突然变了,变成对自己人的威胁。

一九六七年吧,我住在——更确切地说,是我被赶到一条小胡同里。隔壁住了一位老寡妇,她身边只有个独子。他们仿佛也是经抄家被赶到那里一间小东屋的。听说学校的“文革小组”要那个独子到边远地区插队,老寡妇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每天中午就从居委会那边咚冬咚她敲起鼓来,越敲越近。敲到寡妇门前,鼓点更紧了,而且堵着寡妇门口一敲就是几十分钟。鼓声里充满了杀气,好像有千军万马在包围。老寡妇由于怕四邻每天都得陪着受罪,终于还是让独子走了。

那阵子,什么单位大约都不乏一些年轻力壮的鼓手,手持槌,嘣嘣嘣,真是耀武扬威。鼓越做越大。先是威风凛凛地站在平板三轮上敲,“九大”时就上了彩车。

那阵子,三天两头都得跟在鼓后面游行。有时是为了庆祝一些来路不明的“最高指示”,有时是为了“报喜”。那时鼓声起的是窒息大脑的作用,然而有时候脑子又偏偏还喜欢动那么一下。“出版史上的奇迹:三天之内赶印出两本书来!”当整个民族文化都瘫痪了时,这报的算是什么“喜”呢!

然而生活在德谟克利斯的剑刃下,脑子的闸门可得拧紧呀!生命就靠那拧紧功夫来维系。 这三四年,鼓声不那么频繁了。鼓还是要敲的,管弦乐队、铜管乐队都少不了它.重大庆典也还是要敲锣打鼓的,那属于鼓的正常使用。然而鼓声不再是杀气腾腾的了,它不再对自己人显示威风,这真是大好事。有时候我也暗自担心,那些年轻鼓手会不会不甘寂寞、会不会手痒昵?

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一场旷日持久的动乱之后,它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主义修篱补墙,添砖添瓦。让马达和电子的声音压倒鼓声吧!恰当地、有节制地使用,鼓声可以振奋人心;滥用,响过了头,鼓声的作用照样也可以走向反面。

(原载于1981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注】①接三:旧时人死后第三日入殓,将棺材盖钉上,俗称“接三”。②焰口:旧时人死后,请和尚诵经超度亡魂,又称“放焰口”。

11.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1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

(1)在我心坎上,“打鼓儿的”是一种文雅的强盗。

(2)今天,国家需要的不是轰轰烈烈的锣鼓喧天。

13.对鼓声,作者在情感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14.本文主题深刻,在构思、描写等方面也极具特色,请就其中的两个方面,结台文本加以赏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恪守/咯血 桂冠/冠心病 言简意赅/垓下之围

B.果脯/苗圃 炮烙/炮羊肉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五
《2013年学业水平阶段性调研测试(2013.4)语文试题》

2013年学业水平阶段性调研测试(2013.4)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 请根据提示,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填写诗文名句。(共7分,每小题1分) .......

【写字就如做人,必须认认真真、清清楚楚。】

A.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C. 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E. ,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F.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G.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殷红(yān) . 着落(zhuó) 琐屑(xiè) 鲜为人知(xiǎn) ...

嗔视(chēn) 戛然而止(gá) ..

风雪载途(zǎi) .

惩戒(chéng) 针砭时弊(biǎn) .. B.对峙(zhì) 慰藉(jí) .. D.陨落(yǔn) . C.蓦然(mò) 荫庇(yìn) 归咎(jìu) ... 蜷伏(qüán)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

A. 恪尽职守 骇人听闻 妇儒皆知 不可思义

B. 一拍既合 义愤填膺 毛骨悚然 惟妙惟肖

C. 相形见拙 不言而喻 水泄不通 姗姗来迟

D. 五彩斑斓 在劫难逃 物竞天择 根深蒂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B.为了解决当前校车超载严重、交通事故屡有发生,有关部门已着手制定《校车安全条例》。

C.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 “中国梦”的实现者,而不是旁观者。

D. 针对今年年初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政府将进一步实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5. 名著阅读。(共5分)

语文试题 第1页 共5页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仔细阅读下面的诗文,调动你的智慧和经验,认真作答。】

(一)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选取“早行”时的典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心境。(2分)

7.“凫雁满回塘”出现在作者的梦境中,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50字左右)(3分)

(二)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8.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其 言 兹 若 人 之 俦 乎

9.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以乐其志 醒能述以文者 ....

C.无怀氏之民欤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既醉而退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选择一句翻译,若两句均译,以第一句计分)(2分) .................

A.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1.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

(3分)

(三)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

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④横激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⑦,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④怒石:突兀的岩石。

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⑦纬:编织物的横线。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疾趋,度石罅,瀑见 ②山行之极观也 ..

13. 文章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第五级瀑布3分)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语文试题 第2页 共5页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长亭古韵

①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②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其作用是管理治安、诉讼等事务。汉高祖刘邦就曾做过“泗水亭长”。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意,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亭。亭子专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确考。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了很大的延伸,概括起来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③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④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大多只靠亭柱的支撑,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体现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 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 私家园林中和山间、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 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文情怀。

⑤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14.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长亭古韵”的。(3分)

明其表达作用。(4分) ....

16.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B.从古至今,亭的主要功用是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C.第②段画线句中的“至少”一词说明亭子专指建筑在东晋时已经出现,也可能更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④段画横线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是“不论……还是……都……”。

17. 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大明湖中历下亭、趵突泉

边观澜亭、滁州醉翁亭、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黑虎泉畔解放阁、九江滕王阁等,请选择一处,参照示.....

例,从名称和景致两方面做简要介绍。(3分) ........

【示例】超然楼:背依明湖,俯瞰泉城,登楼远眺,碧波无垠,雨荷点点,实有超然物外之趣。

语文试题 第3页 共5页

15.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从你所填写的说明方法中任选一种,简要说..............

语文试题 第4页 共5页

20.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画曲线A句。 ....

那颗种子,怀抱着一个不死的愿望,从一茎青嫩的幼芽出发,一路唱着能将冰川烤化的歌谣,生长,

生长,生长。

B.赏析文章第⑩段加点词语“逗落”的表达作用。 ..

一片叶子轻拍我肩,竟逗落了我眼里大颗的泪滴。 ..

21. 仿照第⑧段画横线的B句,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一声蝉鸣被诠释为大地寄语,一滴甘露被解读为江河托梦,。

22.我们也都曾在灰色的故事里充当过主角,文章中作者“拥抱大树”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迪?请以“未来的日子里,

我会”为开头写下你的阅读感悟。(40字左右)(不得照抄文末语句)(5分) .............

四、作文(50分)

23.按要求作文

【写作是语文试卷的重头戏,请一定慎重对待。认真审题,精心选材,理清思路。书写一定要美观整洁。】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舞者”,在风雨中高歌,在星空下畅想,在拼搏中成长,在关爱中起航……

我们的“舞姿”, 展现了我们活力飞扬的青春,笑对挫折的勇气,快乐生活的姿态……

请你以“在 中起舞”为题,完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九年级调研试题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3.4)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 A.各领风骚数百年 B.零落成泥碾作尘 C.为有源头活水来D. 气蒸云梦泽

E. 俱怀逸兴壮思飞F.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G.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评分意见:本题共7分,每句1分。有错误,书写不规范,笔画粘连或看不清的,均不得分,不出现0.5分。

2. A

评分意见:本题2分。

3. D

评分意见:本题2分。

4. C

评分意见:本题2分。

5. ①细马 ②秃鹤(陆鹤)

③示例1:冬夜的苦练中,秃鹤长成了月光下最英俊的少年,我仿佛听到生命的拔节声。

示例2:秃鹤用汗水和泪水,找回了自信和尊严,这一刻他就是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评分意见:本题共5分,①、②两小题各1分,人名中出现错别字不得分;③小题3分,结合语段内容占1分,准确评价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占1分,语言流畅占1分。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6.羁旅之苦,孤寂之悲,思乡之愁。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语文试题 第5页 共5页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六
《迎燕葛天明》

《迎燕(宋·葛天民)》赏析及练习

赏析

迎燕(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练习

1、 “寻常百姓家”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 ”,歌颂了燕子不燕子 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 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

2、《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 咫尺春三月 , 寻常百姓家 。

3、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 翅湿沾微雨 , 泥香带落花 。

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 巢成雏长大 , 相伴过年华 。

4、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表现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燕”准备的诗句)是: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

5、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6、读《迎燕》这首诗,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不少于两点)

①鸟是人类的朋友;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美好的意境;③春天是短暂的;④爱应该表现在行动上;⑤动物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⑥动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博大的母爱。

7、“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燕子与老百姓的浓厚情谊。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江上阅读答案葛天明篇七
《八下语文阅读题2》

《与朱元思书》习题精选 一、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2、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1.解释词。(1)横柯上蔽 (2)窥谷忘反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语言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水之口、山之口、山之口,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5分)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人生态度。(4分)

三、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竟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 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 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经纶务者,窥谷忘反 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其中的一句。

4.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

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6.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 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 D.夹岸„„寒树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1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五柳先生”名号来历的原因是什么?生活的情况如何?(用原文回答)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答案:一.1.略 2.略3.B

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二.1.略 2.略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三、1.C 2.D 3.B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略

四、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4.作者所写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胸襟和“先„„乐”的思想境界。5.D 6.D 7.A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不慕荣利 ③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⑤亲旧知其如此 ⑥造饮辄尽 ⑦期在必醉 ⑧曾不吝情去留 ⑨环堵萧然 ⑩短褐穿结 3.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环堵萧然 ②短褐穿结 ③晏如也 ④造饮辄尽 ⑤兹若人之俦乎 6.翻译下列句子。①好读书,不求甚解。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 8.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六个方面?概括出来。

9.“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10、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2、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3、"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14、《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

答案:一、2.①处所 ②羡慕 ③高兴的样子 ④特别喜欢⑤旧交,旧友 ⑥去,往,到 ⑦希望,愿望 ⑧并 ⑨屋子里空空荡荡的 ⑩麻布短上衣3.B 4.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二、(一)5.①空寂 ②有破洞 ③安然自若的样子 ④就 ⑤此6.①喜爱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7.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迹、不慕荣利的特征,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8.少言,好读书,嗜酒,脱略形迹,安于贫贱,以文自娱。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

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

10、传记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记》 11、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12、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 13、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14、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马说》习题精选

一.1.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而以伯乐比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乎观人风者者焉 C.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3.文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是:

4.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正确理解是:

5.这段文字选自_____朝_______的《马说》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辱: 虽: 槽枥:

7.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对“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不少于30个字)

8.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话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_______________(用文段外成语填空)

9.韩愈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自已的看法。

10.你能从选文外再写出一句有关人才的名言警句吗?

二.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外见 (2)等 (3)是 (4)策 (5)美

2.翻译下列句子。(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其能知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5)才美不外见。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4.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5.略 6.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由是则生而不用也B.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政通人和D.执策而临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8.从第一段中(1)____通_____,意义: (2)____通_____,意义:

9.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1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哪一组( )

A.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卷B.马之千里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食之不能尽其材/衣食所安

12.对选文的理解分析,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

A.全文中心论点是“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从总体看文章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C.文章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D.文章同时指出,千里马若不努力表现出自已的才能,就会有被埋没的危险。

1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4.找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的句子:

答案:一.1.食马者 千里马 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3

2.D3.“世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主旨不同)4.千里马虽然经常存在,识马者却不经常出现,因此有千里马,也只能默默无闻。5.唐,韩愈,马说6.辱没 即使 马厩7.能描写出千里马悲苦无助 知音难遇 壮志难酬的心境即可得分。

8.伯乐(在位者)对千里马(人才)起决定作用 毛遂自荐 知人善用9.不同意,人才不能一味消极地等待伯乐的发现,应敢于表现自我,把握机遇,施展才能。10.①物尽其用,人尽其才。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1.(1)表现在外面 (2)等同一样 (3)这 (4)鞭打(驱使) (5)优点

2.略3.(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4.C 5.略 6.A7.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其意(用现代汉语回答或从如何对待人才的角度回答也可)

8.(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表现9.(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作者对此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2)见第7题(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要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10.(1)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2)寻找机会展示自已的才华。 11.B 12.D 13.答:可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没有千里马?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14.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_____通_____,意义:_______ ②_____通_____,意义:________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4.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5.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8、(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9、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10、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答案:1.①“食”通“饲”,喂养 ②“见”通“现”,表现 2。C

3.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 5.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6、答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7、答*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9、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10、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

一、文学常识:1、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理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答: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答: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答: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求书难。 求师难。求学难。

4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7)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答: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8)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答: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9)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0)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答: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答:有了主观的勤奋努力,精神上的富足会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1)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答: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2)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答: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答: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14)怎样看待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条件好坏对学习好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绝对性的,促进学习成功的关键是“勤且艰”。

三、1、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2、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略无慕艳意 人物略不相睹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国险而民附 D、四支僵劲不能动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3、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______”与“ ______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5、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6.B 7.B 11. 嗜学 家贫 12.(2分)C 13. (2分)D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一.阅读第一段做题: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4、概括选文大意: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8、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

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