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定分是什么意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2    阅读: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一
《定分止争》

“定分止争”与“定纷止争”

作者:张文亮 朱文涛

时下,翻阅报刊杂志、浏览众家网站,经常会有“定分止争”或“定纷止争”的字眼闯入眼底。“定分止争”与“定纷止争”的字面差别主要就在于“分”与“纷”两个字,有关“分”的记述,目前来看,最早的当属《礼记》。《礼记·礼运》:“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后来的儒家与法家两大学派对“分”的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

儒家认为,“分”指“名分、位分”,强调一种身份等级关系。他们强调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为中心,“正名分”。孔子首倡“正名”,主张严守宗法等级,对违反者以法律手段加以纠正。而法家认为,“分”是指“名分、职分”,侧重指一种财产所有关系。法家主张只有以法律来确定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使人们各守其职,才能使整个社会“复合为一体”,才能长治久安。所以,管子说:“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儒、法两家对“分”的理解的侧重点的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两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在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儒家是新兴贵族的代表,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对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新兴贵族采说,他们急于要巩固扩大自己的特权,因而代表他们利益的儒家把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教育人民安分守己以及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作为自己的政治与法律指导思想。而对新兴地主阶级来说,他们急需的是与奴隶制度彻底决裂的新型社会关系,以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法家作为其代表,积极主张彻底毁弃奴隶制法、以全新的法律来治国,以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儒、法两家对“分”的界定,笔者个人认为,法家的主张更为可取,“分”即意味着一定的财产权利。在古代,“名分”与“地位、财产”是紧密相连的,拥有一定的“名分”便意味着就能拥有一定的权力、占有一定的财产。因此,“分”的法律表述即为“权利的界限和范围”。以现代的眼光审视,法家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的主张在当时更具有时代意义。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分”与“争”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而在现代汉语中,“纷”与“争”却是近义词。“定纷”与“止争”在意思上是相近的,“定纷止争”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然而,在“定分止争”一语中,“定分”是手段,“止争”是目的,只有通过“定分”才能“止争” 与“定纷止争”在各自的内在逻辑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应该说,“定分止争” 与“定纷止争”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当前关于《物权法草案》的讨论,各种媒体广泛参与,然而却几乎都在运用“定纷止争”这一短语来评价这一部即将出台的重要法律的作用。对于物权法的作用而言,学者刘保玉认为,它能“界定财产归属秩序、

划清产权界限;有利于增进财产的利用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为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与保障,促进交易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任何一部法律的颁布,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而《物权法》的立法本旨决定了它将起到的是一种“定分止争”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定纷止争”。 因此,笔者认为,从物权法的立法本旨来看,运用“定分止争”来评价这部法律应该更恰当一些。

仅仅探讨两个短语,似乎对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并无多大益处。但笔者坚信自己不是在做文字游戏,也不是为了怀旧复古。“定纷止争”一语也确有它自身存在的必要。然而把该用“定分止争” 的地方用上“定纷止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今人与古代“名分”观念所蕴含的封建观念的愤然决裂,但是否似乎也让人觉察到今人治学是否缺乏体察?

山东法院网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二
《. 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法律可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这一提法源自管仲,且在( C )学说那里常被提及。

A.儒家B.墨家 C.法家 D.阴阳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 A )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经济法

3.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每年(D)定为国家宪法日。

A.9月4日 B.10月4日 C.11月4日 D.12月4日

4. 在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把人权的内容以“三大板块”细分为( C )。

A.十项 B.十五项 C.二十项 D.三十项

5. “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保障”的规定出自于( D )。

A.《宪法》 B.《民法通则》 c.《刑事诉讼法》 D.《出版管理条例》

6. 下列法的形式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一定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 C )。

A.宪法 B.行政法规 C.法律 D.行政规章

7. 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B )。

A.宪法 B.同级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

8.“凭个人的智慧去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祸患。”这句话是( A )说的。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9.“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观点的提出入是( A )。

A.邓小平 B.陈云 C.彭真 D.习近平

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 B )提出的见解。

A.商鞅 B.张居正 C.王安石 D.王阳明

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话为( B )所云。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12.“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此话是( B )说的。

A.周文王 B.周公 C.孔子 D.韩菲

13.“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这是民主革命的先驱( A )说过的一句话。

A.孙中山 B.李大钊 C.陈独秀 D.廖仲恺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 C )的名言。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孟子

15.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概括为“三达德”是指( D )。

A.仁义礼 B.礼智信 C.知仁礼 D.知仁勇

16.在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并成为区别不同道德类型显著标志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的是( A )。

A.道德原则 B.道德规范 C.道德范畴 D.道德概念

17.在我国提倡的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最基本或者最低层次要求的是( C )。

A.诚实守信 B.奉献社会 C.爱岗敬业 D.办事公道

18.按照孔子所说,一个人如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 A )

A.愚 B.绞 C.贼 D.狂

19.“道不同,不以为谋。”这句话出自( C )。

A.《诗·小雅·大东》 B.《荀子·正名》

C.《论语·述而》 D.《荀子·尽天下》

20.朋友关系在中国古代属于“五伦”之一。在处理朋友关系时,古人讲求的是( C )

A.义 B.序 C.信 D.别

二、多项选择(每题3分,共45分)

1. 2000多年前,东方的( A )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而西方的( D )则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A.韩非 B.商鞅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 下列部门法中,属于私法的有( AD )。

A.继承法 B.税法 C.诉讼法 D.婚姻法

3. 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保障公民“四权”,也有人把这“四权”称为新公民四权。该“四权”是指( AC )。

A.知情权与参与权 B.知情权与参政权

C.表达权与监督权 D.表达权与批评权

4.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 ABCD )。

A.刑事诉讼法 B.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 D.仲裁法

5. 我国刑法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下列选项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CD )。

A.罚金 B.拘役 C.剥夺政治权利 D.没收财产

6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ABCD )等基本原则。

A.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B.意思自治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7.西方国家的历史上,对“法治”概念作了最经典描述的当属( ABCD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卢梭

8.“新法治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 AD )。

A.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 B.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

C.科学立法和执法必严 D.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9. 人事相处,有许多较优或较劣的选择性安排。下列选项中,属于次优类的行为安排是 ( BC )。

A.以怨报德 B.以德报德 C.以怨报怨 D.以德报怨

10.相对地看,廉洁自律的天敌是( AB )。

A.贪 B.欲 C.爱 D.恨

11.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提出“克己、虔诚”等品德内容,并系统地论证了其中的四种基本德性。此即“希腊四大德性”,其具体内容是指( AD )。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三
《定分止争物尽其用》

人民政协报/2007年/4月/23日/第B04版

法与维权

物权法的作用——

定分止争 物尽其用

梁慧星

关于“定分止争”。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贫盗不取。”其中所谓“名分”,就是“权利归属”,所有权属于谁。野生动物,属于无主物,谁抓住就是谁的,因此一只野兔,百人竞逐;街市上卖兔的多得是,就连小偷也不取。不是不想取,是不敢取。因为那些兔子的所有权有所归属,谁要擅自拿取就要构成盗窃罪、抢夺罪!山区老百姓有句俗话:“沿山打鸟,见者有份”。因为是野鸟,属于无主物,所有权归属未定,因此根据习惯,“见者有份”。而养殖专业户在自己承包的鱼塘捕鱼,为什么就不能“见者有份”,因为鱼塘里的鱼,其所有权归属已定。

可见,财产所有权归属确定,就可以消弭纷争。反之,财产权归属不定、权利界限不清,就会引发纷争。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发生山林纠纷、土地边界纠纷、用水纠纷等等,就是因为山林、土地归属不明,所有权、使用权界限不清。还有,国有企业之间甚至国家机关之间,也会因房屋产权不清发生纠纷。因此,制定和实施物权法,可以确定财产所有权归属,明确权利界限,哪些财产是国家的,哪些财产是集体的,哪些财产是私人的,哪些财产是张三的,哪些财产是李四的,有利于减少和消弭产权纷争。物权法还规定了解决产权争议的手段,发生产权争议,可以通过物权法规定的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解决纠纷。

即使国家财产,名义上属于全体人民,在权利归属上似乎没有问题,其实问题更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国家财产,往往被当成了无主财产。过去国有企业有一句话:“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国家财产所遭受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也与产权界限不清有关。物权法不仅明确规定了哪些财产属于国家的所有权,而且明确规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国家出资的企业,由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如果再根据物权法的

这些规定,及时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有可能解决国有财产的保护问题,解决国有财产的流失问题。

关于“物尽其用”。财产所有权界限清楚并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当然可以促进所有权人利用其财产,发挥物的效用。但物权法发挥“物尽其用”的功能,主要是指,所有权人通过设立用益物权,将自己的财产交给最能发挥物的效用的“他人”利用。如农村集体,通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将集体土地交给农户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发挥了农村土地的效用。于是,彻底结束了我国长期农产品匮乏、轻工业原材料匮乏、人民群众消费品匮乏的“饥饿年代”。还是这些土地,还是这些农村人口,为什么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就是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发挥了“物尽其用”的功能。

为了解决城镇人口居住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过去采用福利房的制度,由国家将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给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建房,分配给干部、职工居住。其结果是,房屋短缺日益严重,干部、职工居住条件非常差,经常是一家数口、老少三代住在十几米甚至几米的破房里,还有很多人不能分到住房,甚至结婚多年还住单身宿舍的事例,并不少见。现在废除公房制度,废止将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给企业建房的制度,改为国家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给企业建房,企业以向

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为代价取得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再由企业建商品房,出售给城镇居民。这样,就形成活跃的房地产市场,使住房短缺的状况彻底改观。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通过购买公房或者购买商品房解决了居住问题,居住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己获得了利润并向国家缴纳了税金,房地产业从无到有,并发展壮大;再一方面是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和税金,增加了财政收入;还有银行通过向房地产企业和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发放贷款,获得利息收益。物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充分发挥了“物尽其用”功能。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四
《定积分一》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五
《定积分概念》

定分是什么意思篇六
《定积分》

  • ·定一是什么意思(2016-01-27)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