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一
《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二
《一个国家的“劫富济贫”》

一个国家的“劫富济贫”

作者:滇 剑

来源:《视野》2010年第15期

知道瑞典这个国家,是由于每年的诺贝尔奖在那里颁发,这时那里是世界聚焦的中心。2008年底,我随团去了瑞典,亲身感受了那里的神奇。

我们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发,坐了3个小时的大巴,然后在海上乘摆渡轮20分钟,就进入瑞典王国。瑞典的国土面积只有44万平方公里,人口890万,没有我们国内一个省的规模大,但它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瑞典更吸引世界关注的是,那里的贫富悬殊也是世界最小的,社会福利政策首屈一指——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城郊,一幢漂亮的两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中,你也许会认为这一定是大户人家。然而,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房子的主人是退休老人斯文森。老人每月的退休金有7000瑞典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个收入在瑞典是属于很穷的阶层,但老人能买得起如此漂亮的房子,这得益于他从来不需要为孩子上学存钱,也不需要担心无钱看病,学校和医院都是免费的,他没有后顾之忧。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全都毕业于瑞典的名牌大学,老大成了一名工程师,老二则在大学里教书,但两个孩子的教育他并没有花费一分钱!

当然,如此高福利高待遇,是以这个国家的高税收来保障的。瑞典是世界上税率最高的国家,超过收入的60%。它的税收政策实行的是累进制,越是收入高,越是富有,纳税越多。上自政府官员、国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得纳税,概莫能外。瑞典虽是世界有名的富国,但是翻一下福布斯富豪榜,瑞典几乎没有像美国甚至像我们中国那样在世界上排得上名次的个人或家族大富豪。他们难以产生超级大富豪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高税收。这些税都用于国家改善民生,主要用在穷人的身上,是地地道道的“劫富济贫”。

出发之前,同行的石先生电话中与在爱立信公司工作的拉尔森先生约好前去拜访他。拉尔森是这家世界知名公司的技术员,曾经外派到中国工作两年,石先生是他在中国期间的同事。这天,我和另三位同伴陪同石先生一起去拜访拉尔森,刚好遇上拉尔森发工资的时间,也许是在中国工作过的缘故,他毫不见外地将自己的工资条展示给我们看。作为世界知名企业的技术主管,拉尔森的月工资总额为5.5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6万元,然而,实际拿到手的工资,只有2.4万克朗,另外的3万多克朗,全都作为税收被扣了。

富人们在交纳高额税款的同时,也同样享受像穷人一样的高福利的好处,例如生孩子的补贴、医疗补贴、孩子的免费教育等等。而最让富人们称心的是,他们的高税收保障下的高福利社会,没有人担心会饿肚子,人们的生活压力都不大,这让瑞典的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犯罪率几乎为零。富人们敢于单门独户住在大森林里,充分享受与自然的融合,不用担心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在瑞典的几天时间里,我们竟然没有碰到过一个警察,路上也不见一个交警。

由于生活富足,在瑞典期间,我总感觉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们的竞争并不激烈,人们都习惯了生活至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很舒服的关系,很少出现相互间的猜忌提防。

身处瑞典,我们根本不能根据一个从身边走过的人的衣着外观来判断他的生活状况。一个衣着普通的人,也许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板;而一个衣着光鲜的人,也许是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的穷人,这个国家处处充满着一种人人平等的精神。任何夸张的享乐、挥金如土的举动,在瑞典只会被公众蔑视,而不是羡慕。(付敏摘自《知识博览报》刘宏图)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三
《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四
《劫富济贫的福利制度》

再谈福利制度

秋风自称他的“学术研究集中于研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但是他关于福利制度的言论,却违背了奥地利学派那些最可贵的洞见:奥派强调自发秩序,秋风却主张政府通过立法,设计控制贫富差距的社会制度。奥派强调个人对财产的自然权利,秋风却认为只要经过民主投票,大多数人就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取富济贫”。奥派告诫我们警惕“致命的自负”,但是秋风却以社会规划者的形象,批判人们无穷的“物质性欲望”。奥派强调个人主义,与父爱主义势不两立,而秋风却在鼓吹建立福利社会。秋风辩解说,“福利社会”的主张是我对他文章的误解,并在“福利体系”前面加上“适度的”作为定语;但是我认为,当一个人可以大谈“取富济贫”,并将他的公共财政理念概括为“福利型财政”,“福利社会”的解读并没有曲解他的意思。

我在《何以不能忍受“福利社会”》中,批评秋风未能坦率地面对“福利社会”带来的危害。秋风以《为“适度的”福利体系辩护》作为回应,此文论证的重点是,“适度的”福利制度是必要的。秋风为他的福利制度主张,给出三个理由(在我看来,他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理由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他认为,首先,“慈善和保险体系不能解决所有人的人生风险”;其次,拉平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巩固“共同体感”,维护社会稳定。他还提出了其他观点,例如:“主张建立福利

制度决不等于鼓励政府随意侵害私人产权”;又如:由于中国人的“一般性心智”,“中国即便建立福利制度,也不大可能膨胀为北欧式福利国家制度,它会被控制在‘适度的’程度”。此后,秋风又写了一篇《为什么应当控制贫富差距》,借助儒家学说,从人的心智的角度解释贫富差距的“危害”。我对这一系列文章的回应如下:

1、人生风险与福利制度

政府是否应当具有某一项功能,取决于由政府履行该功能,是否比私人更为有利。如果私人有足够的积极性,独立或者组成私人团体,追求并实现某一目标(例如接受教育、看病就医、工作谋生),这时政府的干涉便是多余的、父爱主义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把应当由政府财政提供的服务概括为“公共品”,即通过政府供给,解决私人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提醒读者:所谓“直接福利”未必一概属于公共品。

现实中政府提供的不同类型的“福利”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其功能与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对它们作出粗略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福利体系”这个笼统的概念。首先,诸如最低生活保障、免费教育、给予政府雇员的过度补偿、失业救济金,是典型的“财富再分配”,是国家财政通过税收和福利,将财富转移给特定群体。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则在本质上是传统商业保险的延伸,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庞大的、强制统一的保险公司,每个个体定期向政府交纳一定金额的“保费”,政府负责投资管理保险基金,用于将来支付养老金;对养老保险,政府并没有直接用税收财政支付费用,尽管保险基金最终是由国家信用支持的。

秋风为福利政策提供的第一点理由是,“慈善和商业保险不能解决所有人的人生风险”。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判断同样适用于政府的福利制度。“解

决所有人的人生风险”,或许是善良的同情心产生的良好愿望,但把它作为政府的功能,却是有问题的。

财富再分配,并非用来解决人生风险。贫富的差别,不全是风险、不确定性造成的,而往往是人的能力、教育水平、工作意愿、勤勉程度的函数。政府在给予穷人福利的时候,无法甄别导致贫穷的原因是前者,还是后者。如果按收入界定接受福利群体的范围,那么该福利制度将造成反向的激励效果:税收成为对努力成功者的惩罚,而福利则变成对偷懒者的鼓励。这种福利的净效果,是降低大多数社会成员工作的积极性。(秋风否认这一点,我将在后续文章回应。)此外,“财富再分配”的本质是一部分人的收益以其他人的牺牲为前提,福利的扩张等同于税负的加重。倘若真正是为了解决人生风险,受益人应该自己支付保费,而不是把福利的代价转移给整个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险的做法,要优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

即使是像养老保险,这种仅由政府管理基金而不是全部由财政直接支付的福利项目,同样是可疑的。原因是政府管理的效率经常低于私人部门。李华芳在《中国滑向福利陷阱?》中,提到了腐败、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政府效率低于第三部门。但是,即使不考虑腐败因素,我们也有理由怀疑,政府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管理养老金,使收益率跑赢通货膨胀或者跑赢私人部门的投资收益。

这里不妨引用数据,说明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问题。据《财经》报道,2009年“中国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面对高于收益率的CPI,形成了福利的巨大损失”。此外,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达到约1.3万亿(超过了2009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万亿)。2004年养老金空账规模是7400亿,五年来这个数字增加了75%。根据《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

业发展统计公报》,近五年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年增速均超过1000万人。新参保的人员多为职工(而非离退休人员)。新加入的参保职工,只会增加基金的收入,而暂时不向基金索取养老金。但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保险的普及,可以预期不久以后的某个时点,参保人数增速将放缓,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速随之放缓;而退休人员比例显著增加,会带来基金支出剧增。倘若未来数年,中国政府管理养老金的效率不能迅速提高,后果将会是:保险基金收入低于支出,养老金空账规模膨胀形成亏空,最终由政府财政买单。在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政府财政被一系列支出拖垮,以致债台高筑——养老金便是罪魁祸首之一。

2、降低贫富差距是公共品?

既然财富再分配并非为了解决人生风险,那么主张政府进行财富再分配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秋风认为,“过大的贫富差距就必然不利于财富创造和社会繁荣,因为这会损害社会的基础性秩序”;反之,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程度之内,可使“富人不会产生骄横心理,不会驱动整个社会向物质主义堕落”,“让贫者不至于有生存之忧,富者还愿意接受社会普遍规则的约束”。我的概括是,这实际上是把“降低社会成员贫富差距”本身,看作与和平、秩序、法治、基础设施等并列的社会公共品,把财富转移看作政府提供这一公共品的必要途径。

与此同时,秋风对“公共品”的认识又是矛盾的,与这个概念的经济学意义有相悖之处。他一方面告诉我们“税收与公共品供应之间的联系越直接,民众从税收中可以得到的好处就越多。税收与公共品供应之间的联系越直观,民众越容易

对政府产生信任”;另一方面又说“坚持个体税收付出与公共品收益完全相称的个人主义原则,实际上将取消国家的存在”。个体的税收付出与公共品收益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我在前文曾谈及这个问题:公共物品之所以应采取公共供给,是因为如果采取私人自愿供给这些物品,每个人都会寄希望于他人付出的更多,个人的最优供给之和低于对所有人最优的供给。因此,公共品的公共供给比起私人资源供给,对每个社会成员,纳税换得的公共品收益均高于他的税收付出。有了这点基本认识,推进一步:假如(仅仅是“假如”)承认降低贫富差距是公共品,富人得到的公共品收益,可能是同情心的满足(悲悯情绪的抒发),还可能是更稳定的社会秩序、政治环境等等。这部分收益高于富人的纳税付出;否则,倘若如秋风所言:税收付出与公共品收入不相称,就别再指望富人甘愿服从这个“政治共同体”,也就不存在所谓权利的“自愿让渡”。——这一假说,正好是一些经济学者为政府进行取富济贫提出的理由(例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文章)。把财富再分配、降低贫富差距看作社会公共品,这个说法是有启发意义的,它至少为政府介入财富分配提供了可能的正当性。

但是,“公共品”的说法,仍然让我困惑:降低贫富差距真的是公共品吗?秋风认为:贫富差距会破坏社会成员的“共同体感”,“富人蔑视秩序,普通穷人漠视秩序”,从而破坏了基本的公共秩序——不妨先承认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但这不能推出:基于社会秩序的财富再分配就是可取的。既然社会秩序是追求的目标,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加强规则之治、完善司法体制,而是要进行取富济贫?同一笔财政税款,如果用于赎买弱者的嫉妒心,就不能用于巩固司法、法治——为什么前者比后者能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抑或是更为“正义”?社会成员个体是否会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五
《劫富济贫公积金》

劫富济贫公积金

近日媒体又吐槽了住房公积金,说2月份广州政协委员曹志伟炮轰公积金政策,骂公积金把一大笔钱变成“死账”,只能眼睁睁看着贬值,成了“劫贫济富”的工具。

这些话,让所有缴纳公积金的人又闹心。

与此同时,本来以为要修正这些问题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又没音讯了。

今天记者就跟大家说说,公积金交得值不值?它真的变成了“劫贫济富”的工具吗?

2万亿公积金的余额是什么概念

公积金是什么,想必已经不需要多说了。总之,它就是国家担心你大手大脚把钱都花了,以后买不起房,强制要求你必须每个月存一笔钱,同时你的工作单位也帮你交一笔——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懂的。

准备买房的人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比普通的商业贷款利率要便宜好几个百分点。公积金贷款有上限,一般是80万元。超过的话就要申请“组合贷款”,将商业贷款结合进政策贷款——还是能省不少利息。

此外,办理贷款之后,每个月的公积金还能用来还房贷——这些大家都知道。下面壹读君说些不是都知道的。

全国住房公积金账户上有多少钱呢?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2011年底透露的数字是2.1万亿。这是假设我们把这笔钱存进余额宝,即使是以6%的年化利率来 看,一年也可以产生1260亿的利息,这么多钱可以修半个三峡工程,让全国人民用上更便宜的电——至少三峡集团当初是这么说的。

钱睡得越来越多,有若干原因。

首先,房价(尤其是北上广的)在疯狂上涨,公积金提取额度却没跟上,住房公积金对于要买房的缴纳者无疑是杯水车薪。比如说,在北京买个一间“学区”厕 所(北京学区房最高曾达到20万一平),需要个好几百万,但公积金最多只能贷款80万。购买者只能转而去寻求额度更大的商业贷款。

其次,公积金强行缴存,提贷就难了。要买房,你得先付齐首付才能提取,退休后贷款的话,需要5年内还清。这些巧妙的方式,让很多低收入者无法满足最低提取条件,他们的钱也就睡在账户里了。

另外,公积金还很“歧视”来自部分外企和民营企业的贷款者,这些人能申请到的公积金额度相对更低。而且公积金的发放也比较缓慢。

他们说公积金嫌贫爱富?

不好意思,真的。

一直以来,公积金“劫贫济富论”在国内各大论坛上早有讨论。逻辑也很简单:中高收入人群有能力支付首付,即可贷款提取,

穷人又不能因为反正买不了房而不缴纳公积金,于是,富人优先用了穷人的钱,低息贷款买了房。

当初设立公积金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啊喂!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1991年由上海市率先建立的。当时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主要是为了转变住房的分配体制,让依赖“单位分房”的人们开始自己去买 房,以逐步提高工资收入中住房消费的比重。人们普遍认为,公积金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补贴买不起房的低收入者,让他们可以贷款买房(当时商贷还不流行),并让 单位出一部分钱帮他们还房贷。

呵呵,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现在的事实情况已经完全背离这种设计初衷——根据一份青岛本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地银行高管每个月存入3200元的公积金,单位另补3200元,一个 月6400,还房贷绰绰有余。而普通民企员工一个月的公积金只从工资扣100元,加上单位交纳的100元,一年的公积金总额只有2400元。

换句话说,在帮着还房贷这件事上,公积金有效地帮助了高收入者。而在申请公积金贷款这件事上——壹读君这种买不起房的低收入者不需要申请公积金贷款谢谢。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曾经就“公积金劫贫济富”进行表态:公积金不是救穷人的,而是工薪阶层互助性的基金,只提供补充性的援助、提高住房消费能力,公积金不可能取代商业银行贷款。公积金不是鼓励个人靠政府来买房。

换句话说,你买不起房你就努力多挣钱啊,变成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就可以用公积金了,越富公积金就会对你越好…… 说好的先富带后富呢?

如何不浪费公积金

其实,对公积金这件事,国家也很头疼。一大笔钱“死”在账面上,也是很闹心的事情。

目前,公积金的保值增值手段严重不足,投资手段局限于配贷、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资产结构较为单一,保值增值能力差的要死,还不如定期存款,钱放在那里,就是眼睁睁看着它贬值。 所以,作为还不打算买房的个人用户,你还是应该为自己的“睡钱”着想,把公积金都提取出来——存入余额宝,或者其他,进行理财增值。

除了购房以外的其他“房事”——比如装修、交房租等都可以作为提取公积金的理由。单位出具证明并盖章同意后,公积金会定期打入你的账户。

当然,用广州政协委员曹志伟的话来说,公积金还有一项重要用途:“缴费者得了病之后无法用自己的公积金作为救命钱,倘若有幸病死了,恭喜你,可以提取公积金买墓地,而且是一次性提取。”

劫富济贫的劫是什么意思篇六
《劫富济贫》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