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关照是什么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3    阅读: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一
《目的论关照下的》

目的论关照下的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

[摘要] 评价影视字幕翻译是否成功要以译语观众为中心,看其是否达到预期的功能或 目的。作为功能翻译理论中重要的目的论强调目的原则是字幕翻译首要原则,它在影视字幕特点、行业规范、语言文化特点等方面要求译者采用各种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 影视字幕 目的论 翻译策略

影视剧是一种具有大众性、广泛性和传播性,且受众最多的文化形态。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人们了解其他社会的重要渠道。由于语言差异,大部分观众只能通过字幕翻译才能从听觉上、视觉上全方位地把握外语影视剧的内容,欣赏其魅力。目前,国内对国外影视作品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对影视翻译的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国内观众的需要,对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影视字幕的特点

字幕(subtitling)用来指翻译电影、电视等大众音像交际类型时使用的两种方式转换的术语,字幕可以是语际间的,也可以语内的(谭载喜,2005)。语内字幕翻译是指将话语转换成同语言文本;而语际字幕翻译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剧中人物对话转换为其他语言。影视字幕翻译受制于时间、空间,影视角色性格及观众因素。时间上的声画同步是指译文应与影片中的对白、声响及画面动作保持一致,即使游动字幕、配音声音与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状态(柴梅萍,2003)。而空间上屏幕所容纳语言数量必需在2-3秒时间内让观众看懂,以1-2行为宜,以使观众用最小努力获取最清晰信息。而影视剧角色特征决定译文必需符合他们的身份特征。而字幕翻译的目的是让观众充分领略影视剧的意境及魅力,因而字幕翻译必须照顾到其预期观众的接受能力,影视字幕也相应地具有瞬间性、通俗性与综合性等特点。瞬间性是指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字幕时,不能反复阅读,前后翻阅并对照。字幕在屏幕上停留时间有限,通常是一闪而过,而留给观众思考回味的时间更是寥寥无几。通俗性的要求则来自作为大众传媒手段的影视自身,它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应。综合性则是指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与动态画面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有机结合,做到声画同步。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汉斯•威密尔提出的一种功能主义翻译 观,他认为译文在译语语境中所达到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及译文形式,而原文只是译文信息来源。译文是否正确取决于其在译文中是否发挥预期的功能,即能否被译语观众接受,起到应有效果等。因而,译者应主动地为其翻译行为负责,翻

译行为服从于目的,而目的则不仅成为翻译的标准,更成了翻译行为的动力。翻译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必需遵守目的性、连贯性及忠实性法则。而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性法则,连贯法则则指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 译语接受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理解。忠实法则指译文和原文的连贯性,但翻译目的决定其忠实程度,译文文本和原文所传达的内容和文化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忠实,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忠实,受辖于目的性法则。因而,从目的论视角来研究影视字幕翻译必须要考虑到字幕本身特点、时空限制因素、角色身份特征及译语观众的语言文化水平,尤其是其预期功能来决定字幕翻译的相关策略。

三、影视字幕翻译策略

3.1遵循行业规范字幕所提供的语言信息是和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密切配合,其语言信息呈递进式推进。画面和声音照样可成为译者的工具,字幕翻译所提供的信息分段打在屏幕上,观众扫视完一段后要等待下一段的出现,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李运兴,2001)。这种实现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遵循行业规范并准确理解影视字幕本身特点进行翻译十分必要。翻译时字幕术语及字幕出现时间应该与原文都应该保持一致,且不同时间出现字幕应该分行。标点符号只能用半角的问号(?)、叹号(!)、及省略号(...),而少用逗号,停顿处用半角的空格表示,且两个人的对话如果出现在一字幕应该用(- )标记分开两个人的对话,如下例:

(1)00:01:38,164 --> 00:01:40,767

Well, l'm happy to sit. If it's for Grandpa,

why not?

我乐意坐着 为了外公 有啥不可

3.2 简洁浓缩原则

影视字幕受时间同步性及空间约束性限制,决定了其不同于其它文化翻译。其语言应具有口语化、简洁性的特点,使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中文数字,省略标点符号,多用简单句,压缩长句来限制字幕的长度,让观众以最快时间进行阅读理解,而不能破坏其娱乐的整体氛围,达到字幕翻译的预期目的。如下例:

(2) There ain’t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here, I guess.

我也帮不上忙

以上例子中存在语内冗赘、填充词,如I guess,这样的无用信息影视片中有许多,比

英语中的um, okay, actually, you know, well, anyway等,在字幕中都可以删除。

(3) You stupid fish head.Ican’t believe you bet our tickets.

白痴 船票都押上了

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你这个愚蠢的东西,竟然连我们的船票都押 上了”。译文显得拖沓啰嗦,译者考虑到译文口语化、简洁性特点,选用简短的词语,句式简明,所以译文简洁明了。

3.3 语言角色一致性

字幕特点决定了译文的口语化、简洁性特征,但译文必需符合影视剧中角色的身份特征。字幕译文必需用简洁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角色的语言文体及所思所想。不加区别的翻译将会极大破坏影视剧的整体氛围,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4)-干吗 找我吗?

-找了你一整天了 上哪去了?

-Looking for me?

-Damn right where' ve you been?

在《花样年华》整部影片中,周先生总是保持彬彬有礼的微笑,谈吐温文尔雅,是一个最标准的东方式的绅士。很难想象他的嘴里会说出“damn”这样的词。因而,在翻译时,译文应该符合剧中人物角色的身份及语言特征,以目的语观众所能接受并理解的

语言表达方式、口语习惯来翻译原文,尽可能达到与汉语观众相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3.4 归化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必须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但由于两种语文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形式内容的取舍、文化信息的处理时,要在保持影片的艺术类型、剧中人物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更多考虑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导打破原来和弦模式,将多个音符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在瞬间内(约1/25秒以上的时间流程)奏出,时间是特别的快。

2、改变传统和声配器规则,分解式采用“混合型琶音”将多个音符按照顺序,在一定的时间里奏出,达到与基本节奏、声部力度的和谐。分解式琶音的演奏有具体时间的要求,各个音程是在基本节奏的框架下进行弹奏。但在偶尔的乐句中,可使伴奏和声有所变更,根据主旋律,使琶音不局限于原有的和弦结构、和弦乐句对某一个和弦的依赖,采用在同一个单位拍子中,即:○1将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主和弦与属和弦、下属和弦与属和弦等混合演奏:○2在大三和弦中运用增音程,在小三和弦中加入减音程的和弦琶音,自然和弦中运用增减音程的琶音。这一来,使固有的和弦模式发生改变,但 必须在力度上严格控制,不能发生音响上的冲突,避免掩盖主旋律的音量,还要衬托出这种加入的增减琶音的特殊效应,要记住,这仅是乐段中对某一个乐句的和声配置,

不可多用。只要严格掌握延音踏板的踩踏时间,配合准确及时,这种运用必须是科学而又相对和谐的音乐原则,某些音乐作品用上此类的和弦琶音,会有新意和别具一格的效果。以上内容,都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目的是为了从理论到技术上求得更科学更明了的解读和实施,深入分析论证对琶音技巧的应用出处,以便更好地、恰如其分地来表现琶音的演奏魅力。

三、为提升钢琴音乐专业教学而努力攻关

(一)贯彻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论断深入探索、研究钢琴指法与琶音艺术,使钢琴最具有代表性特点的琶音技巧在作品应用和实施中,体现它更强的优势、发挥其更出色的作用。以提升大学钢琴教学层面,使课堂钢琴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更有效。我们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东西方钢琴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使中国民族钢琴艺术得到进一步地普及和提高。

(二)响应胡总书记号召,抓紧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胡锦涛总书记在他主持的<中共中央政 治局2008年4月28号下午的第5次学习研讨会>上强调“: 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管理改革,抓紧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努力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我们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坚持教学创新、艺术创新,努力进行科研攻关,使钢琴这门外来乐器的演奏理论与演奏技能更丰富、更系统、更新颖、更全面、更尖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我们教师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发挥钢琴更强地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琶音演奏魅力及指法规律”,对于综观钢琴久远地发展史,探讨深奥的 钢琴演奏技术,浏览浩瀚的钢琴作品曲库,研究、提高、继承和发展钢琴音乐理论、钢琴演奏技能,创作和演奏出适应时代、符合人们欣赏口味的音乐作品,还需同仁们齐心协力共谋教学大略,为发展我国的民族钢琴艺术教育而不懈努力。大家立足钢琴音乐教学,培养更多钢琴演奏和音乐理论人才,对钢琴教学、技巧与理论研究情有独钟,对教学与学术研究,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课题的

研究与创新中,让科学的音乐理论转化为指导和推进音乐教学的极大动力,让探索与研究、奋进与梦想化为实实在在的理论研究和钢琴演奏技能的新成果。我们平时所听到和看到的高超的钢琴演奏,从中也知道了演奏家们幕后练琴的故事,所奉献的精湛琴声,全都凝聚着演奏者的精心磨练,俗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有付出便有收获。通过创新与突破,验证指法的合理性,考究指法的应用

性和实用性,感知指法的能动性。使指法更有效、更便捷,对指法的论断,有新内容、新见解、新思路、新看法。对所有疑问和难点,梳理的更清透,达到了如指掌。我们相信任何科学知识和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都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都有一个从疑惑、迷惘到豁达开明的过程,只要不断进取、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永不停步,劳动的收获会更加丰硕、钢琴技巧会越来越精湛,音乐专业领域会越来越开阔,艺术的明天会更加灿烂和美好。作者简介李守玉,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刘忠玉,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朱保镇中心小学教师向的翻译。这种翻译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赵春梅,2002)译者要在对原语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译语文化特征 最大限度地调动译语观众的审美期待,而不能人为地提供一些文化壁垒,阻碍其对影视剧的理解。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如下例:

(5)I think it i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gentleman?

各位 我认为纸上谈兵没有什么用

(6)你不要想得太多 儿孙自有儿孙福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以上两例都涉及原文中一些特殊文化意象,如果直译或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译文虽 然忠实传达原文内容,但译语观众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不能实现其预期功能。因而,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方法,在正确理解译语观众语文文化水平基础之上,用译

语中现在的一些术语来表达原文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实现字幕翻译的目的及预期功能。

四、结语

影视字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策略必须做到简洁清晰、流畅通俗,使观众能够在 有限的时间内,顺利流畅地实现对影片的理解,并引起共鸣。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字幕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影响翻译策略的某些因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认为字幕翻译优劣应以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为依归,从各方面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二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第11卷 第1期 2011162 年1月

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Vol.11 No.1

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an.2011第11卷

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第1期 张睿,等: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3

人意识活动的决定作用,把阐释看成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沿袭了“提问—回答”结构的对话。所以,迦达默尔说: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而“总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的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4]。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阐释学更注重主客交融,更注重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否定“偏见”。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研究带来了根本的影响。

二 现代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阐释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专门针对翻译学而言的,阐释学研究的实际上就是语言转换,即“一种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神的世界到人的世界的语言转换;一种从陌生的语言世界到我们自己的语言世界的转换”[5]。因为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是语际间的语言转换,译者在翻译文本过程中就是阐释者,因此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1 翻译的本体与主体研究——从文本中心论走向译者主体性与创造性

传统以来,翻译学的本体研究与主体研究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一直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们都力求忠实地获得原著作者的原初意义。然而现代阐释学扭转了“作者中心论”或“文本中心论”,翻译研究也因此寻回了译者这一主体。任何译者在进入阐释过程中都不是一页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道德伦理等等组成的自己的视域进入到阐释过程中去,走进文本的历史视域,为原著文本的“图式化结构”中空白点的具体化,更多地渗入了自己的东西,译本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的主观化色彩。结果,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时代的译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样,经过阐释后获得的意义(即译文)就不再是作者原作的翻版,而是译者在基于原著作品的再创造。翻译中,译者其实是中心主体,而原作者和读者是影响制约中心主体的边缘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强调。

2 翻译的客体研究——从文本封闭性走向文本的开放性

传统的译论认为原著文本享有绝对的权力话语,它是作者的独白话语,原著文本高高在上,等待着人们像接圣旨一样领会它的意思。现代阐释学向人们揭示阐释者(译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性质,文本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圣旨,只等待人们绝对的服从;相反地,“鉴于理解的历史性,作者的本意就随着历史的逝去而难以追寻和复制。这就暗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文本的意义开始向译者(阐释者)开放。作者对文本的绝对阐释权转让给了译者”

[6]

。这样一来,意义不是文本自身的独白,而是文本和读

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译者由自己的视域出发,在自己偏见的引导下,不断向文本提出问题,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达到与作者视域的融合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

解构;翻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译者在通过文本为中介与隐含的作者的对话,所以,文本不再是“自给自足体”,而是会给读者留有空白(gaps)和未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的需要与外界(即阐释者/译者)交换能量的、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其不断开放的结构,使得译者作为读者和阐释者摆脱了源语文本及作者的桎梏,不再为文本的唯一意义而困惑。可以说,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一直是在与外来语和支撑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文本背景进行对话。

3 权力话语——从原文文本走向译者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权力话语理论,所谓“权力”指一切控制力与支配力,“话语”是指“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传统译学认为文本的原初意义具有绝对的权力话语,直到现代阐释学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勇敢地挑战了文本的“原初意义”,跳出了它的权力话语而赋予了阐释者(译者)很大的、合理的阐释权力与创造权力,也就是说原文文本的权力话语不再象从前一样对阐释者实施绝对的威慑,而是使译者的偏见与前理解带来的隐性权力话语得到一定的施展空间,在对文本的阐释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权力话语也从原文文本一定程度地走向译者。

4 翻译标准——从忠实原文走向多向度

科学主义认为语言应是透明的、追求的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语言表达确定性、唯一性与精确性。所以传统译学研究中就随之出现了所谓忠实性的原则,出现了所谓忠实再现之类的评判译文的标准,在翻译中特别强调忠实于作者的原意,似乎谁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谁就获得成功。中国一直以来力推的“信、达、雅”,是主张以原作为权威的;西方译论中,语文学派强调原文甚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主张译文读者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领会直译传达的译文妙处;语言学派认为翻译的核心任务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体”,无不以原作文本及作者为中心。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观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从阐释学的角度讲,不同译者的阅读活动势必是融入了自己的视域和偏见,他所能阐释的只是他的视域所能接受的部分,换而言之,他所阐释的部分只是他的视域与原作作者的视域融合的部分,接受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译者的表达效果的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是阐释者不同的阐释视角的表现罢了。

受了阐释学深刻影响的现代接受美学更是认为一篇作品中只是蕴含了作者的图式化结构,它遗留了很多的空白点,但是这些空白点是处于上下文的制约之中的,这给译者“填补”这一“具体化”(Concretization)过程加上一定的规范。所以,“原著中的空白不是一些可以任意倾注译者日常体验与情感的空穴,它具有向某一方向、性质的想象活动开放的限定性。译者的翻译活动正是体现在对原著透彻而又受约束或限定的基础之上进行阐释、进行新的‘语言现实’的再创造过程之中”[7]。译者能否及如何把这些空

164 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白点具体化、现实化,也构成了翻译标准考虑的一个方面。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尤金的“等效翻译”论,基本主张译文在译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所引起的效果,要求译者使自己的译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在功能效果上而不是在字面形式上与原文对等。

交际法翻译理论则认为译文的等效程度与可接受程度是翻译的最高标准。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认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翻译的标准。从这些标准可以看出,翻译标准的设立最终摆脱了原文文本及作者的束缚,译者的创造性与译文的可接受性被融入其中,翻译标准呈现多向度。

经把自身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虽然阐释学在中国的出现迄今也只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阐释翻译学也仅仅是刚刚兴起,但是可以预见,阐释学对翻译学各方面研究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 陈鸣树. 文艺学方法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91-202 [2] 李建东. 阐释学简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5): 51 [3] 杨乃乔. 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J]. 文艺争鸣. 1996: 43 [4] 潘德荣. 迦达默尔的语言诠释学[J]. 学术界. 1995(1): 23 [5] 洪汉鼎. 阐释学与中国. 文史哲[J]. 2003(1):34

[6] 黎志萍. 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 2009 (1): 351 [7] 朱桂成. 阐释学与多向度翻译标准[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27

三 结 语

阐释学作为一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规则的学科,已

Translation Stud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ermeneutics

ZHANG Rui, HAN Q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Polytehnic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Key words: hermeneutics; subject of translation; object of translation; power; translation standards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Hermeneutics and its impac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basic notions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horizon, prejudice and fusion of horizon are applied to the discussion on such four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s subject, object, power, and translation standards.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三
《安全关照义务论》

  安全关照义务论刘国Ξ一、、财产安全依法承担的关心照顾义务,“一定的法律关系”,是指雇佣关系、运输关系、

、。所谓“依法”,是指当事人一方对,而非当事人约定的,赔偿责任也是依照法律规定确定的。对此,,某些国家法律也有规定,但适用范围和解释却不相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上述关照义务多无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明确,更没有使用“关照义务”的概念,民法理论上对此也无探讨,著作中也未见使用“关照义务”一词,致使在实践中发生的许多纠纷无法可依,更缺乏理论指导,解决颇感困难,成为疑难问题。本文拟从一个案例入手,探讨安全关照义务的若干问题,以与读者共商,期盼我国立法、司法解释创设“安全关照义务”制度。

汪令跃之子汪东(15岁),系青岛市59中学学生,1998年12月12日中午下课后乘104路公交车回家吃午饭,本应在彰化路下车,因呕吐然后昏迷,被拉至15公里之外的终点站沙子口车站。驾驶员徐某和乘务员谭玉清误以为汪东晕车,徐某遂叫来车站附近崂山职业中专学校在教室前打羽毛球的女学生杜某和张某,让她们看看晕车的人是不是该校学生,杜、张看后说不是,乘务员谭某从汪东书包中拿出文具盒和笔记本,发现是59中的。杜某说“:你们不如把他送到医院去吧?前面就有个409医院。”谭某说“:那就耽误班车了。”谭、徐欲将汪东扔下车不管,杜、张便叫来两个男生抬到班里,然后告诉政治老师王翠英。王一看认为不是晕车,说:“肯定有重病”,让学生不要乱动汪东,并掐汪人中,反应不大,立即与学生将汪东抬到409医院并根据汪东文具盒内的电话号码通知并派车接汪东父母到医院。医院急诊室进行了及时抢救,根据父母介绍汪东患有脑血管畸形病,医生断定是脑出血,因此急忙将汪东转往治疗条件较好的青医附院。青医附院将患者快速送进CT室。报告显示,汪东脑室充血,量很多,抢救小组施行脑室引流手术,因血液在脑室存留时间太长凝固成块,致引流不畅。为给脑室减压,又行开颅术,最终还是未能挽回汪东生命。经查,汪东1994年患脑血管畸型病,后经解放军总医院医治已基本痊愈,此次出血,若及时抢救,血不凝固,不会有生命危险,而这次汪东病情耽误多达四五个小时,出血量大且已凝固,基本救治无望。汪令跃夫妇多次找公交公司讨还公道,公司答复“:与己无关”。后在律师帮助下诉讼于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以公交公司未尽

〔1〕安全运送乘客义务和服务未保证人身安全为由请求法院责令被告赔偿损失。因现行有效

Ξ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

〔1〕参见《齐鲁晚报》1999年4月23日《乘公交车引发人命官司》一文。

・55・

法学研究                              1999年第5期法律未明确规定“安全关照义务”,原告也只能依上述理由请求赔偿。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11法国的保安债务(obligationdesecurite)

法国法上的保安债务,广义是指不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关照债务,涉及不法行为和合同,合同上的保安债务多为附随义务(obligationaccessoire)务称结果债务(obligationdere’sultat)或确定债务(obligationdeterminée),债务称为关照债务(obligationdesoins)或手段债务(de意的义务解释为关照义务。

〔2〕1898年4月9211869条规定,一切营业经营者,应根据营业和事业场所的不同,为尽可能地保护劳动者,负有用自己的经费设置

〔3〕。这是安全保护义务的最初规定。

德国民法典第618条第1项规定,使用者对被使用者的生命、健康负有保护义务,第2项规定,雇主对家庭协同体内的劳动者的生活、劳动条件(居室、寝室、食事、劳动时间及休息时间)负有关照、改善义务。第617条第1项规定,雇主对家庭协同体内的劳动者的疾病负有给予必要的疗养和治疗义务。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是因德国民法典制定之时,德国尚存家庭仆

〔4〕婢的封建遗制,基于对仆婢的保护,而规定了安全关照义务。之后,通过法解释和判例作为

〔5〕私法的一项原则,安全关照义务适用于一切雇佣关系。安全关照义务与安全保护义务虽规

定在不同的法律或相同的法律的不同条文中,两种义务产生的历史或背景不同,即安全关照义务产生于对家庭仆婢的保护而安全保护义务产生于雇佣关系,但义务的存在目的和内容却是

〔6〕相同的。

31日本判例确认的安全关照义务

日本在二战前后法院的下级审判例中也使用过安全保护义务的概念。安全保护义务或安全关照义务在日本民法典中并无规定。最早使用安全关照义务概念的是日本最高法院1975年2月25日的一个判决(最判照和五○・二・二五民集二九・二・一四三)。

该案,青森县八户自卫队员(公务员)A于1965年7月13日在自卫队驻地的车辆修理工厂修理车辆中,头部被B队员驾驶的一大型汽车倒车时的后车轮压过致死,A的贫困、病弱的父母受到精神及经济上的损害,因嫌依据国家公务员灾害补偿法支付的遗族补偿金过低而于四年后的1969年10月6日起诉至东京地方法院,要求自卫队按汽车损害赔偿法赔偿。自卫队以已支付灾害补偿费抗

〔2〕参见[日]饭原一乘《不法行为责任与基于违反安全关照义务损害赔偿责任的关系》:,载下定森编《:安全关照义〔3〕

〔4〕

〔5〕

〔6〕务法理的形成与展开》第86页以下,日本评论社1988年版。参见[日]奥田昌道《安全关照义务》:,石田喜久夫、西原道雄、高木多喜男先生还历纪念论文集《损害赔偿法的课题与展望》,第20页以下,日本评论社1990年版。参见[日]高桥真《安全关照义务的研究》:,成文堂1992年版,第10页、第111页;[日]白羽 兰《:安全关照义务法理及其背景》,中央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以下。前引〔4〕,高桥真书,第131页。前引〔3〕,奥田昌道文。

・56・

安全关照义务论

辩。一审判决原告败诉。后原告上诉至二审东京高级法院,亦因补偿费已支付败诉,后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于1975年2月25日判决,认为国家对公务员为执行公务设置的一切场所、设施或器具的设置管理及公务管理,对公务员的生命及健康负有安全关照义务,因此,上诉人享有对国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且应适用民法第167条规定的10年时效,判决上诉人胜

〔7〕诉。之后,日本通过判例及学者解释,使安全关照义务广泛适用于雇佣、劳动合同及承揽合同中的劳动灾害事故、学校事故、医疗事故、特别权力关系事故(如刑管所,少管所发生的收容

〔8〕事故)及其他事故(如出卖有瑕疵产品致买受人损害)。

日本最高法院1975年2月25日判决之所以改采同于普通的雇佣合同关系(队员工作相同,但前者是雇佣合同关系,往涉及雇佣合同关系使用的““安全保证义务”,与劳动协同体内的劳动者的“,,最高法院法官选用了“安全关照义务”一词,而德国的安全关照义务就是结果

(日文原文债务,“安全关照义务”。最后一点,在日语中“关照”

)具有适用的灵活性,不只是是‘配虑’“保证”“,防止”,而主要是“关心”“、照顾”,对义务人的要〔9〕求更高。

41我国法的相关规定

(1)劳动法

在劳动法公布之前,天津市塘沽区人民法院处理的张连起、张国莉诉张学珍损害赔偿案于判决中肯定了雇主对雇员的劳动保护义务。此案,张连起之子张国胜受雇于个体工商业主张学珍(女)。张学珍转承包天津碱厂除钙塔厂房拆除工程后,让其夫徐广秋指挥施工。1986年11月17日,张国胜等拆除混凝土大梁,在大梁出现裂缝、折裂情况下,徐广秋仍指挥施工,后因梁身从中折断,站在大梁上的徐广秋本人和张国胜(均未系安全带)滑落坠地,张国胜受伤急送天津碱厂医院检查,诊断证明左踝关节挫伤,未见骨折,休息两天。11月21日,张国胜住进港口医院,治疗无效,于12月7日死亡。鉴定认为,张国胜系外伤所致脓毒败血症死亡,感染性休克,多脏器衰竭死亡,医院治疗无误。张连起与其女张国莉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张学珍赔偿全部损失。塘沽区法院认为,我国宪法规定

,对劳动者实行劳动保护,〔10〕被告张学珍身为雇主,对雇员理应依法给予劳动保护,其在招工登记表中注明“工伤概不负责”条款无效,应对其全权代理人徐广秋违章指挥作业发生的事故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过错责任的规定负

〔11〕责。经调解,达成被告赔偿18000元,鉴定费、诉讼费由被告承担的协议。此案,判决虽肯

定了雇主对雇员的劳动保护义务,但依据是宪法的有关规定,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保护劳动者

〔7〕参见前引〔4〕白羽 三书,第185页以下。[日]谈路刚久《:安全关照义务》,载广中俊雄、星野英一编《民法典的〔8〕

〔9〕

〔10〕

〔11〕百年/总体的观察》第453页以下。前引〔4〕,高桥真书,第138页。参见前引〔4〕,白羽 三书,第201页以下。我国1982年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编辑部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典型案例和司法解释精选》:,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

版,第183页以下。

・57・

法学研究                              1999年第5期的义务而非雇主保护义务的直接规定。这在当时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作出的扩大解释是完全必要的。

1995年1月1日施行的我国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此条可以解释为是对用人单位规定了保证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义务。劳动法第53条第1款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此款可以解释为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符合保证劳动者生命、健康安全的标准用人单位违反上述规定应对劳动者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92责任、第8995条规定了对女工和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2)合同法

1999年3月15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我国合同法,。合同法第29项。”。第301条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当尽力救助患有

12〕急病、分娩、遇险的旅客。”对此,著述多据本条文字表述解释为“救助义务”,〔仅有个别著述

〔13〕解释为承运人的“安全运送义务”。后者的解释近于国外的安全保护义务,更具学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5月完成的我国合同法征求意见稿第321条规定“:旅店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顾客放置在客房的物品丢失。造成损失的,旅店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顾客有重大过失的除外。顾客携带的贵重物品应当交付旅店保管;未交付旅店保管而在客房丢失的,旅店

应当按照一般物品赔偿。”第333条规定“: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服务造成旅游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向旅游人赔偿损失。旅行社赔偿后,因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旅游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旅行社可以向第三人追偿。”第378条规定“:雇用人应当尊重受雇人的人格尊严,为受雇人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和安全保障。”后来服务合同、旅游合同、雇用合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取消。但这几类合同必定是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它将成为未来编纂民法典时完善合同法必须增加的内容。征求意见稿的前述3条规定,不仅是未来立法的基础,也是处理调整相关安全关照义务关系的应有规则,而且是现时生活中人们就应遵循的规则。

(3)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年9月4日通过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第17条规定“: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但本法并非对学校、幼儿园安全保护义务的总体规定,仅适用于校舍、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和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除这些方面,学校、幼儿园对学生、幼儿其他日常活动也应予以关照(如学校往往发生学生打扫卫生致人损害,学校亦应给予安全关照),这是本法立法之不足。

〔12〕参见张桂龙等编著《合同法详解》:,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556页。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编写组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13〕参见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58・

安全关照义务论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我国民法没有临时监护制度的规定,制定民法通则时,虽有主张设立临时监护制度的意见,但因考虑到我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事实而未作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条中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赔偿。”此规定中的单位有过错,亦应解释为是违反安全关照义务的过错。

51立法比较的结论我国现行法律均未使用安全关照义务的概念,的水平上而未能对义务人规定更高的关心、照顾义务、国立法的借鉴,形成了“安全关照义务”及幼儿、学生、,,理论上均应确立这一更为积极的观念,作为劳、幼儿园对学生、幼儿的教养关系和精神病院对患者的,本文开头所述案例,司机、乘务员因对乘客缺少积极的安全关照义务观念,当作晕车对待,才致乘客发生死亡结果。解决这一案件,也只有依安全关照义务法理才能准确地追究公交公司的责任。即使合同法生效,若发生同类案件,依合同法的救助义务规定,也不无问题,因救助应以明知乘客患有急病、分娩、遇险为条件,本案的司机、乘务员是误以为晕车而非明知患有急病,首先违反的是安全关照义务。实例说明,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安全关照义务。

确定安全关照义务,对学校、幼儿园增加了经济负担,但这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人身伤害保险合同解决。确立安全关照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我国无临时监护制度的不足,但这当然不是取代临时监护制度,因监护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而违反安全关照义务承担的

是过错责任。

三、对外国学说的评析

11附随义务说

此说认为,安全关照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附随义务。这种观点限于对劳动合同的解释。如日本学者我妻荣、广中俊雄在解释德国民法典第617条、第618条及日本雇佣合

〔14〕同时,持此观点。

21本质性义务说

此说为日本劳动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安全关照义务不是附随义务,而是劳动合同上的本质性义务,认为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价值重大,对使用者来说是高层次的义务。日本和田肇等学

〔15〕者持此观点。

〔14〕参见[日]我妻荣《债权各论》:中卷(二),岩波书店1981年版,第585页以下。广中俊雄《:债权各论讲义》有斐阁

1995年版,第252页。

〔15〕参见[日]和田肇《雇佣与安全关照义务》:,第122页。其他学者如桑原昌宏、冈权亲宜、林弘子、 井常喜等(参

)。见下定森编《安全关照义务法理的形成与展开》:,日本评论社1994年,第242页注〔6〕

・59・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四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关照下的表现与再现》

第11卷第1期2009年1月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unanMedicalUniversity

Vol111 No11

Jan.2009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关照下的表现与再现

张美萍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贯穿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遍及儒、道、佛家,并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

性缘由和深层次根源,而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主客二分思想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古代与近代文化思想史,遍涉各种哲学倾向与派别,并成为西方文化的基因和根由。因此,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区别是中西文化的本源性差异,这一差异生发出中西文化的一系列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由此差异衍生出来的西方重推理分析与中国重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接着分析由此差异造成的艺术创作中西方重模仿、中国重感兴的创作方式,美活动中注重再现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表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天人合一;主客二分;感兴;模仿;表现;再现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8229-维方式,到艺术创作中,西方人重再现的思维方式。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这两个哲学概念的含义。

所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和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本体论,它强调主客一体。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即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而主客二分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与西方人的本体论,它强调主客对立。主客二分在统一的世界中把人划分出来,以人的思维为认识主体,而以思维之外的一切为认识客体,认识活动就是主体去接近、把握在主体之外的认识客体的过程。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3[收稿日期] 2008-10-15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区别,可以引发出西方重推理分析与中国重直觉顿悟的思维特点。西方文化既以主客二分为模式,以认识求真为最高目标,在思维方式上必然注重推理与分析,强调逻辑思维的抽象演绎和精确明晰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与分析,是西方主客二分框架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方法。因为主体的认识目的不在客体的现象,而在现象背后之本体,即普遍真理。这是一种剔除现象后的本质抽象是一种理论形态。而为达至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变动到常住的认识,只能运用理性抽象思维来排除感性个别现象的材料,从中抽取理性本质一般的东西;只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运演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同推理与分析法相配合,西方文化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与明晰,认为这是人类理性的基本要求。

西方重推理分析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把外在世界作为人的对象,主体站在自然之外去冷静、客观地观察、研究、思考、分析之,在艺术和审美文化方面就必然注重模仿自然,把艺术的本质看成是对自然的模仿。这也必然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注重再现自然,注重忠实地观察和描绘客体生活。所以,其

[作者简介] 张美萍(1981-),女,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学.

22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对艺术的要求和对艺术规律的总结,往往偏重于再现性、写实性、逼真性、精确性,而相对不重视主体情感的表现。古希腊时代各派美学思想各不相同,但在主张模仿上则基本一致,虽然对模仿的理解不一定一样。德谟克里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在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把艺术起源归于模仿动物。柏拉图把艺术看成是对现实事务的模仿,而现实事务又是对理念(自然)的模仿,因此,艺术对理念(自然)是模仿的模仿,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古希腊的模仿说本身也属于艺术创造的再现说,它把模仿、艺术再现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古罗马美学继承了这种思路,如贺拉斯就要求艺术家“”,如实地再现生活。奇提出“”,有物体的形象“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模仿得越加妙肖,你这本书也必愈见完美”,并提出了“逼真”“切近真实”“迫近真实的准则”。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赞成“镜子”说,认为“戏剧是自然的镜子”,主张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美学代表狄德罗认为,艺术“模仿的美”就是形象与实体相吻合,所以艺术应“对人作如实的描写”。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理论家们更自觉标举“再现”说,别林斯基也认为“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也持相似看法。可见,西方审美文化中再现论是占主导地位的。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不把世界看成独立与人以外的纯粹客体。它不重对客体的一般本质的抽象和普遍真理的认识,它不是一种脱离了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机制的纯然的理性方式与过程,更不是对客体的分割肢解与细部的审察。相反,它并不抛弃对象的感性、个别存在,它也不停留或执着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合为一体而对世界的一种体验。它对世界所做的是一种整体性而非分解式的把握,所追求的不是普遍真理,而是对生活对人生的一次性独特体验。由于它以主体的整体思维对人生、世界作整体性把握,故其方法不

是推理与分析,而是直觉与顿悟,其中含认知因素,但并不以认知为主。它固然也要上升到对形上本体的观照,但这不是剔除了现象、个别之后对普遍本质的抽象,而是对对象由外到内融为一体而对普遍本体的直觉体验,并由此而更好地把握个别存在。

中华文化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就主体心理而言,是一种直觉妙悟。这在道家表现得最为突出。老子“涤除玄鉴”说,清除心灵上的外物尘灰,保持内心的最大虚空与静寂,就能凭内心直观而把握世界万物,即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里并非对万物作理性认识,而是直观体验,以达于与万物的契合无间。,《礼记君子无入而不自,。这种妙悟就对对象的,不是知性分析于肢解,不是逐层剥离合抽象,而是整体观照。

与这种直觉顿悟的整体思维方式相关联,中华文化对语言与意义、能指与所指、表达与思想间的关系的看法与西方不尽一致。概而言之,中国古代的言意观中,“言不尽意”论源远流长。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已将“道”本体看成不可命名、不可言说的东西;庄子则明确地说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老庄的言意观,已表露出对语言局限性的初步认识,发现了言与意、能指与所指、传达与思想感情之间的某种不一致,从而动摇了对语言可充分表达思维的理性主义信念。儒家《易传》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王弼综合儒道两家失之言意观,发展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言、象、意三范畴论,他说:“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言也”。王弼在此承认了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局限性,表现出对语言能充分表达思维的理性信念的怀疑。与“言”相比,“象”虽含糊,却更具体,更有伸缩性,更具整体性。“立象以尽意”正与中国的直觉顿悟式的整体思维方式相吻合。这与西方要求语言与理想思维相一致,坚持精确、明晰、合适等原则也全然不一。

当然,西方艺术和美学强调“再现”,却并不否

第1期张美萍: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关照下的表现与再现

23

定艺术也有表现主体思想感情这一面,只是比较起来,更侧重再现罢了。与西方相反,中华文化主天人合一,认为艺术“本于心”,强调艺术中的体验与感兴,就必然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抒写情志,而不强调对客体、自然的忠实再现,因此,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上偏重于表现性、写意性、抒情性以及表现、写意、抒情的诚挚和自然。中华文化主要不是通过观察、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感受、体验自然,“心”受自然外物(包括社会)之感动、触发、会意和起兴,然后诉诸艺术传达。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各地诗歌、音乐已从写实转化为抒情言志。它们的产生虽都以现实事件为背景,但重点不是描摹或再现客观现实,而是转向表现当事人对客观事件的心理感受与主观反应;重点也不在表现部落群体的共同感受与反应,而在表现、志,,“地位。《尚书:“,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词,不以辞害志,是为得之”,这从侧面肯定了言志说;庄子也承认“诗以道志”;荀子也说,“诗言是其志也”。“志”在先秦有藏于心、记忆、记载等含义,但最主要的还是指人们的志向、志趣、抱负等主观感情。可见,“诗言志”论确实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美学一开始就具有表现主体志、意的倾向,与西方中再现的倾向判然有别。汉以后,言志说逐渐发展为情志说。《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发乎情,止乎礼义”,就以“情”释“志”,情、志并列。陆机又提出“诗源情而绮靡”的“源情说”,唐孔颍达明确地说:“在己为情、情、志一也”,把情志看成心情的静动二态的统一。正因为中华审美文化重表现,所以不强调写实性、逼真性、精确性,而强调写意性、诚挚性、抒情性。中国的诗、书、画、乐都主张抒写胸臆,而不求外表逼真、形似。宋画家郭熙认为画家首先应以“林泉之心”看山水,

以获得画意,然后加以表现,此所谓意在笔先是也。苏轼更重写意,他作诗提倡“意从肺腑出”;石涛也说,在画中,“我自发自肺腑,揭我之须眉”。总之,中华传统艺术不追求写实、形似,而强调抒情、写意。而抒情写意又一须诚挚,二须自然。艺术要抒写发自内心精诚之至的情志,同时这种抒写应顺从天性、自然,不可强制矫饰,这样才能达到自由无碍、游刃有余、“与天为一”、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是中华审美文化重表现的另一层重要含义。

可见,中西方不同的本体论形成的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对审美活动与审美心理有不同影响。西方重推理分析,、研究思,,其对艺术的要求和对艺术规律的总结,往往偏重于再现性、写实性、逼真性、精确性,而相对不重视主体情志表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是在追求执着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自然与人工的亲和合一境界。它以主体的整体思路对人生、世界作整体性把握,基本方法不是推理与分析,而是直觉与顿悟。所以在审美活动中主要不是通过观察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感受体验自然,心受外物之感动、触发、会意和起兴,然后诉诸艺术传达。因此,在艺术上偏向于表现性、写意性和抒情性。参考文献:

[1] 钱世明.儒道通说:天人合一[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2] 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1998.

[3] 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 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统[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社,1996.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五
《翻译中的_直译_意译_与读者关照》

2006年9月

第5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ZHEJIANGEDUCATIONINSTITUTESeptember2006No15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与读者关照

李小园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  摘 要:度。,准确无误地再现原

文。,不仅能再现原文的意义,更能关照到读者

:翻译;直译;意译;读者关照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6)05-0105-04

人类翻译活动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语言产生的同时,就有了翻译活动。那么什么是翻译呢?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它通过把一种语言(即原语)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再现出来的方式帮助译语使用者了解原作者意欲传达的信息内容并获得与原语使用者大致相同的感受,以达到帮助操不同语言的交际者进行信息与情感交流的目的[1]。而且翻译是按照原文的形、神、义、情、谋篇布局进行再创造的劳动,这种劳动虽然复杂,但却仍有章可依、

有方法可循的。翻译方法是指导翻译活动的明灯[2]。翻译者对此的追求一直都没有放弃。翻译中的许多方法,比如:转译法———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同词异译、异词同译、典故移植[3]。另外还有增词法、减词法、重复法、合译法、分译法等都是翻译者所经常采用的。但人们提及比较多的还数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界的一对传统术语。

一、直译与意译

(一)直译

(literaltranslation),是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内容和形式变换为另一种语言和形所谓“直译”

式的过程或结果。在翻译过程中,直译要求基本保持原语的表达形式及内容,不得更改,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强调“形似”,主张尽力将原文内容按原文的形式即词序、语序、段序、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体风格、地方色彩、个体风格、民族特色等逐一翻译出来。这就是所说的原汁原味,其优点是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而且,据估算,大约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直译还有如下优点:

其一,尽可能忠实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与思考留给读者。比如“,Fullcup,steadyhand”,最好直译成“杯满手稳”,因为这句英语谚语在逻辑上是双向的,需要挑明的是“杯  收稿日期:2006-07-11

  作者简介:李小园(1963-),女,浙江东阳人,中共衢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106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满”与“手稳”的关系。“实者沉稳,稳者充实”,如果任取半截,都可能表达不同的侧重。究竟如何理解,由读者自己去领悟吧,译者就不必越权预设解读立场了。这样,翻译在避免越权方面也算尽了职,而且也并不影响对译文的理解。

其二,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特征,以利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比如“,Pullsomebody’schest2

(火中取栗),中文中也有nutoutofthefire.”“为他人作嫁妆”或“给人当枪使”的说法。“Killtwo

(一石双鸟),中文已有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的字眼了。“Turnswordsintoploughs.”

(化剑为犁),中文中有(Thewhore2“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又如“五十步笑一百步”,treatedfiftypaceslaughedattheonewhohadfallenbackapotcalls

(锅笑壶黑)。(thekettleblack.”“All

(好事总有个头),还有(再好的朋友也有分goodthingsmustend.””

离的时候)等等。

?国人又怎么知?,,直译有利于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如果你恭维某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听得太多的套话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在应付,别人也许不

(Homersometimesnods)呢?那是不是有点新鲜感?当回事。但是你如果换成“荷马有时也打盹”

因此,直译方法的成功使用,不仅能忠实地再现原文,还能满足读者对新鲜生动文字的享受,更能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倘若没有直译方法恰如其分的运用,很难想象我们现在早已司空见惯的词汇中会有“象牙塔”“洗礼”“蜜月”等词。这种直译,无疑对丰富语汇是大有裨益的。鉴于直译的上述优点,翻译时应首选直译。不仅有利于避免歧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丰富语汇。但是,这样做有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影响理解。在直译很难达意时怎么办呢?那就是本文第二部分将要谈及的意译。

(二)意译

所谓意译(freetranslation)是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例如oneway不能照字面直译为“一条道”,而应译为“单行线”;daystudent不能直译成“白天的学生”,而宜意译为“走读生”;inthedark不能按字面理解为“在黑暗中”,应译作“一无所知”。意译强调“神似”,主张依照原文的意义,灵活机动地把原文意义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如:(渴望无限),这句百事可乐广告词中的例

1“Askformore”“more”译成“无限”,非常出神入化,可谓神来之笔,让消费者产生无限的想象并激起强烈的购买“百事可乐”的愿望。

例2“AskforMore”(要的就是摩尔),此语出自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奥立佛乞讨食物时的名句演化而来的。这里More既是Askfor的宾语,同时又指称More香烟。More香烟充分利用其商标名称的特点做文章,几乎每推出一个广告都具有双关修辞的特点。

例3“MosquitoByeByeBye”这是一句推销灭蚊杀虫剂的广告词。如果我们直译为“蚊虫再见再见再见”,就不符合语境,也不符合这种产品的用途。因此根据这种产品的功能,这句广告词我们可意译为“蚊虫杀杀杀”,这样可以关照到读者的理解。

例4Sowemaycredittheachieverwithbrains,brawnorluckybreak,andletourselvesoffthehookbecausewefallshortinallthree.我们常以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身体好、脑子灵、运气佳,从而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不成功是因为身体不好、脑子不灵、运气不佳。

第5期 李小园: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与读者关照 107 意译既要紧跟作者又不能失去读者,既要关照读者,又不能背离作者。首先,翻译行为并非发生在真空里,注定会打上译者生活时代及译语文化的烙印。所以,在介绍异域文化时,译者就不能无所忌惮,而要考虑异域文化的主导意识,考虑出版商的意愿要求,考虑译文读者的情趣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对原文做出战略性叛逆。如在处理艰涩难懂的原文时,译者须考虑读者理解程度及市场接受能力,做出一定的明晰化处理。其次,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自然受目的的制约。自有翻译活动以来,翻译这项交流和宣传工具,不是被统治者用以维护统治,就是文人学者用来表达自身意识形态。如狄更斯的小说TheOldCuriosity孝道的思想,但鉴于“孝”为当时的主流行为内容,,著名翻译家林纾顺势而行,,传》,结果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另外,(AnnFrank’文的风味,。以《安妮日记》s

Diary)的德译本为例,酌情对原文进行了淡化、改动、删除或。这样做虽有“不忠”之嫌,但事实证明不—,也考虑到了德国读者的情感接受能力。

二直译重意义和表达形式,而意译则着重意义。在不违背汉语语言规范尽量用原文形式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直译有助于保留“洋腔洋调”,有助于引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汉语、完善汉语、发展汉语。为此,能直译时宜尽力直译。但是,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差异较大,翻译时往往需改变原文的表达法,即采用意译,因为意译便于调和原文与译文形式上的矛盾,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语法规范、表达习惯。

直译和意译不是绝对概念,两者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补互助,殊途同归

。翻译实践中,应本着最能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含意的原则,灵活选用或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该部分直译便不全部直译,该选择部分意译就不全部意译。任何译者在翻译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双管齐下,两种方法兼施,整体倾向上并无侧重。例如,红楼梦中有林黛玉的一段讲话“你说你会过目

[2]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霍克斯采用意译,杨宪益和戴乃迭采用直译。

“Youneedn’timagineyouaretheonlyonewithagoodmemory,”saidDai2yunaughtily.“Isuppose

(霍克斯译)I’mallowedtorememberlinestooifIlike.”

“Youboastthatyoucanmemoriseapassagewithonereading.Whycan’tIlearntenlinesatoneglance?”(杨宪益,戴乃迭译)

两种译法都能让人感受文学艺术领域的博大精深。两种译法都能让人感受直译与意译的“殊途同归”。

三、结束语

直译和意译的取舍去留,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翻译目的、读者层次和语篇类型。条约、法典、政府公文等是以再现原文的表达形式为目的的,就需直译;而幼儿童话、翻译古典诗歌、抒情散文、剧本、小说则要以简单易解的意译为主,这是由它们的主要读者对象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应该有这样的概念:中英对译时为求“原汁原味”,保留“洋腔洋调”,则可以字字直译,但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不会有“翻译腔”,才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标准,进而向“雅”的境界迈步。

108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参考文献:

[1]陈苏平.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祝吉芳.英汉翻译方法与试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1.

[4]翻译方法举隅[EB/OL].[2006207230].

t20051102-38743.htm.

LiteralTranslation,

(ofMunicipalCommittee,Quzhou32400,Zhejiang,China)

  Abstract:Differenttranslationsattributetodifferenttranslationversionswithdifferent

stylesandaffectthequalityoftheversions.Appropriatetranslationshouldbebasedonproperunderstandingoftheoriginalversionsandthecreativeuseofanotherlanguage.Literaltransla2tionandfreetranslationaretwoverypopulartranslationmethodsintranslationfieldandtheycannotonlyexpresstheoriginalmeaningbutalsoconcernaboutthereaders’culturalback2ground.

Keywords:translation;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considerationofreaders

关照是什么意思篇六
《汉语成语的文化关照》

唐莉莉

汉语言文字学

现代汉语

唐雪凝教授

2003年4词1日汉语成语的文化观照

—成语中的心理文化及成语的文化应用

论文摘要

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概说,第三部分

为成语中的心理文化观照,第四部分为成语的文化应用,第五部分为

结语。

一绪论

主要介绍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

族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E·萨

圣尔曾指出:“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

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汉语成语是汉

语语言符号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符号,它所蕴涵的文化具有历史的深

度和现实的广度。成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高度凝聚着

汉民族文化的精华,因而从成语中透析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概说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语性质的探讨。论文在对一些观点进

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成语性质的看法:成语是人们

长期习用的,具有浓重书面语色彩的词组或短句,其结构一般为四音

节形式。第二部分为概说成语文化。首先是对文化及成语文化的界定。

文化指广义的文化,它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

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心理文化层是文化的深层部分,具有认知

与价值定向的功能,对整个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论文所说的“成语文化”,主要指成语中反映出来的民族心理文化.论

多文阐明了成语文化的理论基础,并指出本文欲通过对成语中的心理文

化层多个方面的透析,探寻古人的文化心理状态,以求把握中国文化

的主色调。

三成语中的心理文化观照

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语中的价值观念。汉语成语如一个多

棱镜,从多个侧面折射出汉人的价值取向。(1)宗法伦理观。伦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

许多成语体现出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2)道德人格观。许多与“仁”、

“义”有关的成语表明,“仁”是汉民族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

标准,“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中国人素来重视修身养性,

又有勤劳节俭、崇高质朴的传统。这都能在成语中反映出来。(3)社

会人情观.在中国,人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信条。从许多成语可

以看出,中国人办事十分注重“和”,和谐、和睦是人们追求的人际关

系的目标。

第二部分为成语中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思

维最本质的特征.整体思维的衍生之一是辫证思维。在形式上,大多

数成语的语音平仄配对,交替出现;在内容上,如“乐极生悲”、“否

极泰来”等成语都能体现出汉人的辩证思维.意象思维是整体思维的

衍生之二。在人们的心目中,意象与其所表达的对象关系不同,分别

激起了不同的联想,成语的意象在表达意义时,就有了不同的方式:

比喻式、象征式、示现式.直觉思维是整体思维的衍生之三。成语写

自然界的动植物,很少静止地写真,而是寓情于物,把外物当作人加

以对待。

指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成语以其独特的方式映照出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走进“成语大观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任重而道远.

.2成语文化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

产物,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任何民族语言都是

该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形态,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文化通过语言

得以记录、表现和传递。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

结晶在词汇层面上,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

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

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提示这个民族的心理。因此,文化中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会借助于语言特别是语言中的词汇得

以保留。语言也离不开文化,正如萨王尔所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

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8]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都对该民族

语言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烙

印;任何一种语言现象,也都有其文化上的理据。语言中的文化最集

中、最显著地体现在词汇上。在汉语浩瀚的词林中,成语以其典雅、

含蓄、生动、犀利而独放异彩。成语同一般语词相比,具有两个非常

显著的特点: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语,’,

这些经过大浪淘沙得以存活下来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蕴

藏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第二,成语构词凝炼,较之其他词汇

表意效能更大更强。由于定型后其内涵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不断

的丰富和充实,传留至今的成语绝大多数都表现出构词凝炼、内涵丰

富的特点。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个普通语词包含更大的信息量。而

语词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因此,整个成语系统

也就比一般词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我们透过语言

的窗口去揭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就会把目光投向凝聚着民族文化

痕迹的成语。我们所说的“成语文化”,就是指成语中反映出来的民族

文化。对于成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前人己有探讨。本文欲通

过对成语中的心理文化层多个方面的透析,探寻古人的文化心理状态,

以求把握中国文化的主色调。

成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伟大结晶,但它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

品,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活跃在人们的语言实

践中。现代人的成语实践,突出地表现在成语的文化应用方面:成语

广告、成语谜语、成语对联、趣填成语、成语接龙等。当今最时尚的

是广告中对成语的“加工改造”,己有不少文章涉及这一现象,但大多

是探讨这些“成语”的修辞效果及其规范问题。本文欲运用认知心理

原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从成语语义特点上、语用上、心理上探求

此时尚流行的深层原因。

三成语中的心理文化(一)成语中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人的心理是相契合的。汉语成语如一个多棱镜,它从

多个侧面折射出汉人的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成语历史比较久远,

因此反映的也大多是古人的价值取向。

1.1宗法伦理观

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是儒家提倡的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是封建社会人们为人

处世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许多成语就体现出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这种天下一统于王的思想意识,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

思想意识中。帝王是奉天承运、天授君权的真龙天子,帝王“金口玉

言”,可以“称孤道寡”、“龙冠凤冕”,是“高山仰止”、“至高无上”

的,而为臣的要讲究一个“忠”字,必须“赤胆忠心”、“忠君报国,’.

“忠贯白日”,对君主、对国家尽心尽力,赤诚无私。勤见君主须行大

礼“北面称臣”、“三叩九拜”。并且要“功不盖主”,否则“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伴君如伴虎”是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真实写照。

《礼记·大学篇四十二》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宗法伦理要求“父慈子孝”,其中的“慈”和“孝”是父母子女

之间的两个道德规范,由此,父母子女之间的正常感情也被纳入了封

建礼教的轨道。封建礼教特别重视孝道,孝指对父母、长辈无条件的

顺从、敬奉。汉语中与“孝”有关的成语很多:斑衣戏彩、昏定晨省、

慈乌返哺、冬温夏清、风木含悲、寂水之欢等。要做到“孝”,首要一

条是“有后”。《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孙爽疏:

“此章言量其轻重,无后为不孝之大者。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者,言不孝于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

者。”“传宗接代”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陈建民说:“中国

人心中有祖宗,有子孙,而把自己作为上下相联的环节看待。”[9]古人还有所谓“七出”之说,即出妻的七种罪名,“七出”之首便是无子。

对汉人来说,“断子绝孙”简直是一句非常恶毒的咒语。遵循封建孝道

不仅要敬奉长辈,还要敬爱并服从兄长。成语“伯仲之间”、“伯歌季

舞”、“兄友弟恭”、“兄弟孔怀”等表示长幼有序,兄弟和睦,以保持

家庭秩序的稳固。统治者为什么如此宣扬孝道呢?成语“移孝为忠”

一语破的,即把孝顺父母之心移到孝忠君主身上。君主为天下黎民之

父母,天下黎民都要像孝顺父母那样孝忠君主。这就是统治者宣扬礼

仪孝道的政治目的。

婚姻家庭在个人和社会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汉语中表婚姻的

成语特别多。古代婚姻多评究“男才女貌”、“才子佳人”。女性婚龄须

是“豆范年华”、“标梅之年”,对女性相貌的要求是:脸型要“桃腮杏

脸”,眉眼要“眉清目秀”、发式要“风矍雾鬓”,肌肤要“肤如凝脂’,、

身姿要“绰约多姿”,步调要“步步莲花”;笑容要“笑不露齿”。这些

天生条件还不够,还要注意梳妆打扮:头戴“金钗十二”“凤冠霞被,’,

耳饰“瑶环瑜琪”、“穿耳附珠”,且要“弄粉调朱”、“搽脂抹粉”、打

扮得“珠光宝气”、“翠绕珠围”。总体要求是“天姿国色”、“倾国倾城”、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这些成语从多个方面描绘

了一个典型的东方美人形象,体现了男性以貌取人的择偶倾向,揭示

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观赏价值。女性在婚姻开始就被作为花瓶来对待,

所以传统中国妇女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的。当然,也有描写婚后感情和

谐的,如“莺凤和鸣”、“琴瑟和谐”、“百岁之好”、“珠联璧合”、“比

翼双飞”、“双宿双飞”等。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毫无疑问,婚姻应当建立在爱

情的基础上,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一直奉行“男女有别”、“授受不

亲”的道德原则,“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明媒正娶”正是包办婚

姻的明证,男女之间难以产生真正的爱情。“男尊女卑”的道德原则使

“夫为妻纲’城为夫妻关系的准则。成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德”,

就是无条件地顺从。“彩凤随鸡”、“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举案齐

眉”,便是对这个“德”这字的最好注解。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那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是以牺牲女子利益为前提,用封建道

德力量来维持的,并力图把妻子变成丈夫的附属品,使妻子对丈夫绝

对服从和忍让,以换取家庭的安定与和睦。妇女把丈夫看得比自己还

重要,只盼“夫贵妻荣”,丈夫则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任意处置,可以

“卖妻胃子”、“杀妻求将”,这种不平等、不正常的夫妻关系是封建社

会的必然产物。

《礼记·昏义》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

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这种由家及国的宗法政治结

构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就是用家庭伦理的机制

来进行政治统治的。

1.2道德人格观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

灵,就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中国人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

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并以德性作为人兽之分的根本。

“仁”是汉民族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与“仁”有

关的成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仁

不让”、“仁言利博”、“杀身成仁”等,可见“仁”是许多人追求的目

标,什么是“仁”呢?“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

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

敢言仁也。”[l01可见“仁”的内涵十分丰富。“仁”与“善”是相通的。

《孟子,告子章句上》说:“恻隐之心,仁也。”这里的善,并非指佛

教教义里讲的善,而是指一般人所理解的做好事。中国老百姓希望“善

有善报”,并且“乐善好施”,把做善事当作人生一件乐事。

义者宜也,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儒家对义的

看法,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君子义以为上”,[l’]“义

者,天理之所宜”,112)义被赋予了体现“理”的价值,成为评判行为

的主要准则。成语“君子重义,小人重利”,是说君子是‘深明大义’

的人,小人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的人。汉民族赞颂“见义勇

为”,“仗义疏财”的英雄豪杰,他们“劫富济贫”、“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在老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国人把名誉看得很重,

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使清白的名誉留在世人心中,抛弃生命也在所不辞。“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也是中国人重视名誉、洁身自爱的表现,许多成语也是对这

种义的赞美,如“不饮盗泉”、“不食周粟”、“刚正不阿”等。以义为

人的根本特旨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髓。

中国人素来重视修身养性,首先注重养生健身。古有五禽戏、有

修道练丹,今有气功流行,都反映中国人追求健康长寿的共同心愿。

成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良药苦口利

于病”都是古人的养生经验总结。除注重养生外,古人还特别重视个

人品德的修养,这方面的内容很丰富。据有关专家论述,主要有以下

几方面:要为人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慎屋漏,不欺

暗室”、“表里如一”、“不愧不作”。要清泉洗心,不断检查自己。墨子

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113]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反躬自省”、“刮垢磨光’,、“洗心涤

虑”、“砒节砺行”等。古人修身还注意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

矜不伐”、“深藏若虚”、“韬光养晦”、“不见圭角”、“虚怀若谷”。要“清

心寡欲”、“返朴归真”、“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乐天知命”。儒家

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

是把个人品行的修养与为国效力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

政治之本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长期的农耕生产‘旧出而作,日

入而息”,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品格,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

有崇尚质朴的传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

辛苦”,是中国人民勤俭心理的写照。在中国人的信念里,忍受痛苦、

任劳任怨是令人敬佩的。在生活中,他们崇奉勤俭持家的准则。说他

们勤劳,是因为他们“披星戴月”、“晨兴夜寐”、“废寝忘食”、“夜以

继日”;说他们节俭,是因为他们“节衣缩食”、“节用爱人”、“节俭力行”、“精打细算”。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人

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来说,“俭以养德”主要是廉德,

“克己奉公”、“两袖清风”的为政者是受百姓拥戴的。以农为主的生

产方式也使中国人养成了质朴务实的美好品格,无论是道家的“见素

抱朴”、“返朴归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还是儒家的“巧言令色,

鲜矣仁”、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都崇尚实干,反对空谈。汉族人

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待人以宽厚为美德,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

1.3社会人情观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中国,人事关系是非常

重要的生存信条。古人特别强调血缘关系,亲疏有别,内外有别,“非

我族类,其心必异”,对非同宗同派的人加以排斥,对自己人则“一人

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而广之,形成了浓厚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弓的成语

下一篇: 塞的成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