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祸不单行造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26    阅读:

祸不单行造句(一)
《长乐市2005-2006学年度八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长乐市2005-2006学年度八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 附加题1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所给的拼音写汉字(6分)

蹒( )跚 颓( )唐 尴尬( ) ...

愧zuò( ) 晨xī( ) 锐不可dāng( )

二、用下列所给的成语造句,然后解释所给的成语(4分)

1、 豁然开朗

造句: 解释:

2、 祸不单行

造句: 解释:

三、根据要求默写(10分)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 , 。

2、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陋室铭》中,刘禹锡认为欣赏山水要注重其内在之美,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是: , 。 , 。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他又孤高自许的语句是: , 。

文言文(14分)

四、文言文阅读(10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其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用“/”标示下边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只标一处)(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咸来问讯”中“咸”意思相同的项是( )(2分)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不足为外人道也 ..

3、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交通: 妻子: 绝境: 延:

4、上文第一段主要描写了桃花源中 的生活;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桃花源中 的风尚。(每空填一字)(2分)

五、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课外阅读(26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问题。(15分)

人的光芒

①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的列宁格勒城。

②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大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酉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③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 (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阵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 战争的残酷、压抑、牺牲,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④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⑤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⑥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B. 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⑦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曲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躅,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便冻僵在路边。

⑧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⑨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每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⑩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 A 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⑾丹娘•萨维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B

⑿小姑娘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

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 C

1、联承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悟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2分)

(1))满天弥漫的浓厚的 {A黑烟 B硝烟}

(2)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D巍然挺立)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处中的 处。(2分)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3、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1分)

900天——

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4分)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事例四:

5、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2分) 答:

6、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字写出来。(4分)

答:

七、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11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 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 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但没有帮他挖?(2分)

答:

3、填空。(2分)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____ ___ _,儿子对父亲的__ ___ _ __。

4、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请写出两例。(1分)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刻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八、名著阅读(4分)

请从下面提供的四个情节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表

九、读书笔记(6分)

【提示】任选一项写读书笔记:(1)点评三处妙语佳句(妙语佳句直接画在文中并标上序号);....

(2)阅读此文后的感情联想。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感悟联想:

十、作文(40分)

题目: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提示:可供选填的词语“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集体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友谊的可贵”、“父亲的关怀”、“自己的错误”、“个人的渺小”、“战争的残酷”等,也可以不受以上词语的限制,自行填

祸不单行造句(二)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一、积累与运用(1—5小题,每题2分,6、7小题每题4分,共1 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加点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A.雨说: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 )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

B.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 )的绿色全都拿出来了。(《济南的冬天》)

c.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he( )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孔乙己》)

D.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xie( )了,正是祸不单行日子。(《背影》)

2.下列用词造句哪一项有错误?请你把它选出来。(2分) ( )

A.拮据: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陌生人面前常常拮据不安。

B.酝酿:这次班会经过大家的酝酿,组织得非常好

C.精致:文具店里摆放着几个精致的笔盒,我很想买一个。

D.行云流水: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3.根据句意,依次填人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2分) ( )

①“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____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②两岸关系的融洽与否,关键在于双方是否能够以和解、互信、坦诚的态度______广大人民的意愿。

③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飞船“神州六号”成功发射,________着我国裁人航天事业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④王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由于他前一阶段扎实复习,刻苦努力,成绩进步明显,从而为后阶段的综合提高打下了的_________基础。

A.坚韧顺应标明坚定 B坚忍顺应标志坚实

c.坚忍适应标明坚实 D.坚韧适应标志坚定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学习经验,给了大家很多教诲。

B.张教师退休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孩子们。

C.经过医生的诊治,他的病终于恢复了

D.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5.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补全漫画中“书籍”所说的话。(30字以内)(2分)

6、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你班尚未完成板报,请你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等。

材料一:乐山大佛是峨眉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迄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材料二:“夏之韵”诗文朗诵比赛于2006年6月6日在××中学落下帷幕。

材料三: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材料四: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很高的历

(1)上面四则材料,不适合选人板报的是哪一则?请简要谈谈理由。(2分)

答:

(2)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写在下面方格里。(书写要求规范、工整)(2分)

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

下联:

7.走进名著:听单口相声,根据语境填好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成语、典故、歇后语等。(只填备选答案代号,每空限填一个)(4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得真好,我熟读《三国演义》文字功力就变深厚了。不信,你听,你我志同道合,结拜兄弟是“ ① ”,肚子饿了说“ ② ”,办事方方面面都考虑了,就缺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真心诚心请能人出山叫“ ③ ”。更有一些谚语、歇后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等不计其数。嘿!你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傻了吧。什么!我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记住关羽的教训,“关羽失荆州, ④ ”!好,好,我一定谦虚!

(备选答案:A.桃园结义B.危在旦夕c.偃旗息鼓D.身在曹营心在汉E.唱空城计F.割须断袍G.三顾茅庐H.骄兵必败I.草船借箭J.单刀赴会)

二、默写:(8~l3小题侄选无题作答,共l0分)

8.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 。(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____ 》)

9._________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充分表达作者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

10.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_________ ,___________”,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空)

1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两句话概括了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经历,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暮也。

13.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生命就是文天祥“ _________ , 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三、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l4—17题。(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

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继,日昃

(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14.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晨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

③再适长山朱氏: ④往往馕粥不充:

1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答: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答:

16.[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乙]文:

1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8~22题。(10分)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7/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鸟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8.(2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 8.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C.益鸟消灭害虫,保护了环境。 D.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19.(2分)这篇文章安排内容的顺序 ( )

A.总一分一总 8.分一总 C.总一分 D.并列

20.(2分)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21.第二段中加线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2.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11分)

读书养气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1

23.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 。(2分)

25.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6.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你读过韩愈的作品吗?请写出他的一篇作品:《____________》(篇名)(3分)

27.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1题。(10分)

母亲的目光

①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膊,饱满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②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③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

④“妈,怎么了?”我很纳闷。

⑤“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

⑥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⑦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

⑧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⑨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⑩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⑩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28.第⑦段画线部分前后两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祸不单行造句(三)
《背影》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一、从文章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的情谊。

二、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三、理解文章语言特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重点:

一、从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体会出父子之间的情谊。

二、认真阅读买橘细节。

教学难点:

一、从文字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生词字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亭外古道边,荒草碧连天。”送别有很多场面,也有很多不同,有朋友之间的相送,也有夫妻之间的惜别。古人大都以华丽的词语或伤感的语气来叙述各种离别的场面,有的豪迈磅礴,有的却凄厉伤感。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朴实无华却蕴意很深的离别场景,让大家感受另一种离别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

三、介绍作品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三、理解以下生字词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jú 晶莹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四、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理解课文大意。

五、让学生先概括各段大意,然后自己总结概括。

1、(第一自然段)写出写文章的原因,侧面反映思念父亲。

2、(第二到第六自然段)回忆最后一次看到父亲,并写出父亲帮我买橘子的事,并引出几次背影。

3、(第七自然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七、整体理解本课文的中心思想,主要事件,明确主要人物。

1、理解中心思想:从本文中理解出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对父爱的感激,特别是对父亲背影的一种尊敬。

2、了解本课的主要事件:

(1)、思念父亲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惜别背影

3、明确主要人物:父亲、我。

八、理解文中语言特点:朴实简洁 饱含深情

九、整体感知,尝试练习。学习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相机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

2、每次背影出现,“我”都有什么感受?

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

十、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想起父亲

买橘子的背影——远望父亲

离别的背影——父子分手

思念的背影——四年父亲

《背影》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作者截取人物最鲜明的特征——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课与数字“4”有着紧密的联系,故从“四”字入手来解读本文。

一、四次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二、四次流泪

文章中作者共流了四次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子分手——惜别的泪(我的眼泪又来了);北京思父——伤心的泪(在晶莹的泪光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四次流泪中,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三、四句父亲的话。

文章中凝聚着父亲对我的关爱的话主要也是四句。

第一处: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这路!”这是父亲在祸不单行,家境十分惨淡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的体贴。 第二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儿子。

第三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到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为儿子去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自己很明白,可是为了儿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买橘子。

第四处“我走了,里边没人”。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后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四句话中蕴涵父亲多少对儿子的怜惜、体贴与依依不舍,朴实的语言中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当然三个“四”次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存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它做为一个整体,以此突破,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祸不单行造句(四)
《背影》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 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爱国者。

二、 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

已 惦记

三、 朗读课文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十、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

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祸不单行造句(五)
《背影3》

塔 甸 中 学 教 案

第 周 星期 2010年 月 日

祸不单行造句(六)
英语7年第二单元 达标训练题》

第二单元 达标训练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诘问( jiã ) 蹒跚( pán ) 尴尬( jiâ ) 伛偻( yǔ )

B.吊唁( yàn ) 烦躁( zào ) 愧怍( zuî ) 差使( chāi )

C.霹雳( pì ) 颓唐( tuí ) 磨难( nán ) 掳走( lǔ )

D.憎恶( â ) 擦拭( shì ) 滞笨( zhì ) 伎俩( j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轻篾 幽怨 穷愁缭倒 祸不单行

B.摔跤 亏空 家庭锁屑 深不可测

C.惊异 疮疤 触目伤怀 微不足道

D.唏嘘 狼藉 大庭广众 举著提笔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B. 烦琐:烦恼而琐碎。 平易近人:非常平淡,容易接近。

C.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D.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念念不忘:老是思念,不能忘记。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5、用词造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B. 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C. 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D. 焦灼: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6、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

奔丧( ) 震sǒng( ) 取缔( )

交xiâ( ) 呵chì( ) 踌躇( )

7、默写:(6分)

1)《长歌行》中表达珍惜韶光,及早奋发进取的人生哲理的诗

句 , 。

2)树树皆秋色, 。

3)《早寒江上有怀》中表达诗人思乡、思亲之情的诗

句 ,

4) ,波撼岳阳城。

8、填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 ,我们学过的文章还

有 、 也选自于同一部。(3分)

9、在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4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 不尽长江滚滚来

竹直心虚乃吾友 一城山色半城湖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白首方悔读书迟

四面荷花三面柳 水性淡泊是我师

10、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6分)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 )

(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

(3)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 )

二、阅读理解

(一)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东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1、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他爱子情深。 B.因为我太不聪明。

C.因为外人不可信。 D.因为他有点迂。

12、“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的原因是( )(2分)

A. 认为父亲为小费斤斤计较,有碍脸面。B.父亲普通话不标准,给“我”丢脸。

C.要显示自己比父亲的语言水平高。 D.父亲笨嘴舌,辞不达意。

13、文段最后一句“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正确理解是( )(3分)

A.我很聪明,知道托茶房是白托。 B.悔恨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深情。 C.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聪明。 D.为自己过去的聪明而自豪。

(二)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一个晴天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

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4、文中的“三哼经”也就是指 ,这是 说的,说明了人物 的特点。(3分)

15、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2分)

16、文中“我”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

17、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所得到的书的模样。为什么说是作者“最为心爱的宝书”?(2分)

(三)父亲

窗外,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

我的心一颤,虽然知道父亲今天该送钱来,但想不到父亲这么一大早便来了。 “爸......”我欲言却止,在出口的刹那,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

“车误了,本想赶在上课前来的。”父亲边掏钱边愧疚地笑了笑,是那种沧桑的笑。知天命的人了,为了工作操劳,为了生活奔波,为了儿女们的前途牵肠挂肚,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纵横的山川。我忽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

“你又瘦了。”怜爱从父亲的眼上眼神和声音里泛溢而出,“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

“哦,数学。”

“数学!那,我走了,快上课去!”

父亲说着便匆匆转身下楼梯,那微跛的左脚支着稍胖的身躯,颤颤地一级一级艰难而下。望着蹒跚的背影,我不知道是什么模糊了我的视线。

坐在教室里,心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是父亲拖着微跛的脚一颤一颤的蹒跚背影,和他脸上那记载了风霜的纵横交错的山川。

这节课,黑板上的xyz在眼前飘来荡去。

下课了,同学喊楼下有人找。我走出去,楼下站的赫然是父亲!

我飞奔而下。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也没什么,”父亲故作轻松地一笑,“刚才看你脸色苍白,想再问问你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父亲,他就为了这句话而拖着微跛的脚在瑟瑟的秋风中站了一节课!

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这沧桑的笑容,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18、“我发现了所有语言的苍白”是因为 (2分)

19、父亲在送钱给“我”的过程中所说的几句话,都很简短,但都表达出对“我”的关心。请举出一例,并说说父亲关心“我”什么?(2分)

20、父亲为什么要“匆匆转身”离去?哪些词语写出了他行动的艰难?(3分)

21、作者在叙事中很注意渲染“我”的感情变化,并以此有力地烘托父亲对“我”的爱。请从文中摘出相关语句填在横线上。(4分)

“我的心一颤”→ → →“泪水滚烫着我的心”

22、读了本文,请你试举一例谈谈生活中对父亲的感受。(2分)

三、写作

自拟题目,以“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要有自己的体察和感悟。(30分)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B 2、C 3、B 4、B 5、C 6、sāng 悚 dì 卸 斥 chïu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山山唯落晖3)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气蒸云梦泽8、《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9、“黑发”对“白首”、“竹直”对“”水性、“无边”对“不尽”、“四面”对“一城”10、(1)议论 (2)抒情 (3)描写

二、阅读:

(一) 11、A 12、A 13、B

(二)14、《山海经》;阿长;不识字,没文化。

15、“我”认为对她说了也没什么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16、由怨恨转变为充满敬意;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帮“我”买到了宝书,实现了“我”的心愿。

17、“粗拙”;因为这书来之不易,而且是我最初得到的,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三)18、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19、“得注意身体——现在上什么课?”既关心我的身体,又关心我的学习。20、怕影响“我”上课;“颤颤地”“蹒跚”“艰难”21、“心里有种沉甸甸的苦涩”,“心久久不能平静”

祸不单行造句(七)
《背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