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夜雪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0    阅读:

篇一:《白居易诗歌鉴赏夜雪》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

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

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

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

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

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

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

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

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

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篇二:《夜雪》

《夜雪》赏析及教学设计

【原诗】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因为雪落地无声,写出雪的又一特点。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夜雪赏析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设计一段美丽的雪景动画让学生欣赏。目的有三个:1、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大雪纷飞的场面,对孩子来说,缺乏这一生活经验。所以这一动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让学生置身于大雪纷飞的场景之中,学习兴趣定会油然而生;2、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必然产生了要说的欲望,于是,这一组画面成了学生说话练习的好教材。3、“夜深知雪重”,夜已经很深了,诗人在屋里,怎么会知道屋外下着大雪呢?这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

二、读诗

诗一定要吟,(板书:吟)请同学们出声吟上一遍。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衾(qīn):被子。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检查朗读情况。古诗是否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

三 、诗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元和时曾任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

四、读并理解课文意思夜雪赏析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夜雪赏析

3.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懂的就举手。

4.老师提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抓“衾枕”一词。“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

5.学生交流: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这是听觉。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板书:听觉)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板书:触觉)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板书:知觉)

五、学表达方式

借助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为学生送上一段轻柔的音乐,同时,屏幕上展示出直观生动的场景。大家请看:(播放多媒体动画)设问:看了以后知道了什么?当学生们各抒己见后,随即归纳:这是美丽的山村天快亮时的情景。虽然画面上满天星斗,天空黑黑的,但我们从公鸡、小鸟的啼叫声,农舍屋中的灯光及农家的炊烟,使我们知道天快亮了,太阳快升起来了。刚才我们的思维过程,称之为“推测”(板书:推测)。

通过视觉和听觉,让学生感受美,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深奥的逻辑术语变得浅显易懂。就小学生而言,对“推测”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夜雪》司马。

这首诗中,作者恰恰是依靠推测来知道屋外下着大雪。这个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明白“推测”原来是这么回事。

1.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2.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讶”“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六、读悟境

过渡:吟诵了,解意了,你还想做什么?(板书:悟境)

“悟境”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1、学生轻声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

①指名学生交流:先交流感觉再读诗,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2-3名)

②再指名学生先读,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

(板书:冷、大、重、美、静<反衬>)

3、诗人很厉害,短短的20字的小诗,融入诸多感受,我们同学更厉害,读出了许多体会,齐读古诗。(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

4、闭上眼睛,现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身盖着被子,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齐。生齐声吟诵。

七、拓展

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学生自学体会,进行对比发现不同。

八、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总结白居易《夜雪》的语境、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一篇自己对于下雪的感受。

夜雪赏析

九、板书 夜 雪夜雪赏析

吟诵

解意

悟境

积累

已 讶 复 见 夜 深 时 闻 衾 枕 窗 户 知 雪 折 竹 冷, 明。 重, 侧面描写 反 衬 声。

篇三:《书愤赏析》

书愤赏析(一)

《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以六十二岁。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他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一首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想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诗人仍记忆犹新。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能保卫国家安全的人。一个“空”字体现出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南宋有如陆游这种壮志的人甚多,却只能“空自许”可见当时的南宋统治是多么的腐败。这怎能不让诗人“气如山”而“书愤”呢?这里“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正是对投降派的愤怒。“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诗人对镜自照,才发现头发已经发白了。诗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发白呢?不错,诗人是老了,可更多的是诗人为国担忧啊!南宋有如此要精忠报国的“勇士”却落个壮志未酬,诗人头发怎么不会白呢?

颈联诗人感情沉郁悲凉,但感情基调依然斗志昂扬。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要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报效朝廷。诗人当时已61岁,李白曾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当时年老的陆游对此却漠然无视,可见,他的爱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他是多么想要实现亲自带兵抗金的愿望,可朝廷却没有给他机会。陆游在《示儿》中曾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最终没有“北定中原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却也只能含恨而去。

书愤赏析(二)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

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书恢》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篇四:《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夜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描写的是“夜雪”,全用侧面烘托手法。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众多的咏雪诗中,此诗新颖别致,清新淡雅,韵味无穷。
[鉴赏]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夜雪阅读答案_夜雪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篇五:《书愤翻译赏析_作者陆游》

<书愤>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翻译赏析_作者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书愤翻译赏析_作者陆游。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鉴赏]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我的国文老师

下一篇: 心碎是什么意思?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