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首屈一指造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3    阅读:

篇一:《洲际导弹自述导学案》

初中语文导学案(YK七下)

课题:《洲际导弹自述 》 课型:新授课 备写人:张瑞华 审核:陈娜 时间:2012年1月16日

《洲际导弹自述》导学案

一、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内容,了解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

2、学习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学习课文的自述式写法,体会生动、形象说明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 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

2、学习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自述式写法,体会生动、形象说明的语言风格。

(二)学法指导

识记法,诵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一)、读课文,积累常识及字词(A级)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常识填空 。

《洲际导弹自述》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将四字短语补完整,认读、书写3-5遍

比拟( ) 贻( )误 威慑( ) 伺( )机 迷惑( )

赋予( ) 中枢( ) 防御( ) 锥形( ) ( )必争

( )一指 我( )我( ) ( )磨枪( ) ( )长( )及

( )举( )动 ( )手不( ) 先发( ) 远高一尺( )

3、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带点词造句

首屈一指

我行我素

先发制人

措手不及

轻举妄动

鞭长莫及首屈一指造句

(二)、知识链接

关于导弹

弹道导弹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无翼飞行器。它沿一定的空间轨迹(即弹道)飞行,攻击固定的目标。根据射程远近弹道导弹的可以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四种。洲际弹导导弹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根据发射击位置的不同,它可分为地对地弹道导弹和潜对地弹道导弹两种。所谓潜对地,即从导弹核潜艇上对准目标发射。

导弹点火以后,先垂直向上飞行,几秒或十几秒后,导弹进入安全预定高度,开始调节弹道曲线,向指定目标飞行。当导弹的位置和速度符合预先设定的曲线后(能保证导弹命中预定目标),发动机熄火。这时,导弹的弹头与弹体分离,依靠惯性飞向目标。因为这一段飞行是在大气层外,弹道受地心引力影响。呈椭圆形。这一段飞行的最大高度离地面100公里以上,约飞行30分钟,最大速度每秒7公里。

洲际弹道导弹的内部结构

战斗部:又叫弹头,洲际导弹的弹头一般采用核弹头。

发动机:又叫推进系统,现代弹道式导弹的推进剂占整个起飞重量的90%。推进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最早的液体推进剂是液氧和酒精,后来采用肼类。早期的是在发射前加注燃料,制成可贮预装液体推进剂,装入导弹后可长期贮存,方便多了。近来固体推进剂发展很快,用它制成的发动机结构简单,能长期贮存,便于使用、维护,为导弹的机动发射创造了条件,而且大大缩短了发射过程的响应时间。

制导系统:制导系统是导弹的“大脑”。它的任务是保证垂直发射击的导弹按一定程序准确地飞入预定的位置。

三、走进课堂

1、指名提问:生词听写(成语的理解检,测音形义整体记忆)

贻误 威慑 比拟 尾翼 赋予 锥形 首屈一指

措手不及 鞭长莫及 我行我素 先发制人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四、走进文本

(一)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灯片展示“蘑菇云”图片,讲解: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让我们走进本篇跟此有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朗读课文,圈点课前预习中的未解决的生字词)

首屈一指造句

一、文学常识与基础知识积累(A级) 做一做,我一定能过关

(学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

1、标出段落序号,在文中将生词圈出来。

2、生词听写:(音形义整体记忆)

贻误 威慑 比拟 尾翼 赋予 锥形 首屈一指

措手不及 鞭长莫及 我行我素 先发制人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二、理清思路,能说出洲际导弹的构造、性能和发展过程(B级) 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法:读课文,画重点句子,小组交流)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介绍了它哪些方面的知识。

1、洲际导弹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几部分组成?)

2、洲际导弹有哪些性能?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

性能:

发展:

(三)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一、学会分析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级) 相信自己,我能成功

(学法:判断的依据,好处。)

1、说说课文第2段文字让你对导弹有哪些了解。

2、这种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请你说说它的好处。

3、第9段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来帮助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据”,请你说说数据在说明中起什么作用,列举数据又有什么要求?

4、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你找出来,体会它的好处。

第10段:

第11段:

二、疑难解析

1、质疑: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抓住它什么特点来说明?

解惑:文章说明对象是洲际导弹,抓住它的射程远、威力大、速度快、威慑力大、类型多、构造复杂和命中率高等特点来说明的。

2、质疑:本文采用了什么形式、什么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惑: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拟人手法来说明事物。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3、质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什么的关系,该如何理解?

解惑:最后一段说明洲际导弹与战争的关系,指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三、语言揣摩

“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提示:否。“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由此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特殊的要求。)

四、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C级)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学法: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亲切自然,找句子与重点词加以体会)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 体会本文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反馈检测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无论就身高、体重、射程和威力而言,我们“洲际”这一分支在导弹家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弹头的重量一般在一吨左右。爆炸的威力有的相当于一百万吨梯恩梯炸药,有的相当于几十万吨。

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一万公里的路程,半个小时就飞完,即使对方的预警雷达网在飞行中途发现我,立即准备防御或反击,也已经是临阵磨枪,措手不及了。在万里征程中,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那里没有空气,可以通行无阻,高速前进,任何常规防空武器,对于我也只能作高不可攀、鞭长莫及的望“空”兴叹。在制导系统指引下,“我行我素”,外界干扰对我不起作用,飞行一万多公里,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公里,甚至只有二百米。

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我那高大的身体会在地面上映出一条细长的影子,侦察卫星在天上一眼就能识破我的真面目。为了保护我免遭对方“先发制人”的打击,六十年代初,人们把我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藏在发射井里,整装待命,伺机出击。随着卫星侦察设备的不断改进,从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发现地下发射井的位置,于是地下井也不安全了。人们又想出了“机动发射”的新招,把我装在车辆上转来转去,迷惑对方。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矛必有盾”。虽然我很厉害,但在预警雷达网和导弹预警卫星的监视下,我也不敢轻举妄动。另外还有专门用来打我的反弹道导弹,更是我的冤家对头。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本领也在不断提高。70年代,人们赋予我“分头术”,在快接近攻击目标时,我摇身一变,变出好几个子弹头 ,叫对方的预警雷达和反弹道雷达真假难分,防不胜防。几个子弹头能分别沿着不同的路线去打击多个目标,在总的爆炸当量相等的情况下,多弹头摧毁目标的效果比单弹头大好几倍,最多时我可以带上八到十个子弹头。这就叫做“分导式多弹头”。

1.第1段的第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的“望„空‟兴叹”是哪个成语的变形?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请用原成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结尾句说明了洲际导弹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6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里“我的最大飞行速度在每秒七公里以上”的“以上”一词和“我大部分时间飞行在几百公里高的外层空间”的“大部分时间”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各句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1)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以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2)我们导弹和炮弹虽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不仅外形尺寸比炮弹大得多,而且内部构造的复杂程度也远非炮弹所能比拟。( )

(3)我身高有二三十米,胸围三到五米,使用液体发动机时体重一百多吨,使用固体发动机时体重二三十吨。( )

7.课文采用自述的方式,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试结合下面的句子,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我锥形的脑袋里装的是核弹,人称弹头。

(2)制导系统是我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指挥我沿着规定的路线飞向目标。

(3)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

解析:1-5题主要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词语的运用能力以及词语的作用,只要认真阅读语段、体会词语的意思即可做出。 6题只有熟练掌握说明方法,才能准确做出以上题目。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程度,是中考复习的内容之一,我们平常就要打好基础。

7题武器有关的知识,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更何况属于尖端科技的核武器。本文作者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课文中所介绍的知识,采取自述的方式,这当然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不会让学生觉得核武器离我们那么遥远。从上述情况考虑,题目答案就出来了。此题着重考查我们对于运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事物的好处的理解。

答案:1领起句,领起1-3段 2望洋兴叹 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而对某事感到无可奈何。造句略 3 打得准,命中率高 4洲际导弹的威力及发展变化。5不能, 以上是指多于七公里,概数,大部分从范围上看还没有全包括,不是全部。6(1)分类别(2)作比较(3)列数字 7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亲近”可感,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六)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材料,用自述的口吻,用到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短小的片断说明。 粉笔的成分

国内使用的粉笔主要有普通粉笔和无尘粉笔两种,其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或含少量的氧化钙。

无尘粉笔属普通粉笔的改进产品,旨在消灭教室粉粉笔尘污染。它只是在普通粉笔中加入油脂类或聚醇类物质作粘结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填料,如粘土、泥灰岩、水泥等这样可使粉笔尘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对粉笔污染的降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粉笔是由硫酸钙的水合物(生石膏)制成。也可加入各种颜料做成彩色粉笔。在制作过程中把生石膏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部分脱水变成熟石膏,然后将热石膏加水搅拌成糊状,灌入模型凝固而成。

篇二:《摸底考试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首屈一指造句

(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者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人交往时,不能只顾自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B.以前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现在却逐渐变为现实。 ....六年级下学期初摸底考试

55分) 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江北水城美,处处荡清波。京杭大运河蜿蜒穿城而过,波光粼粼的东昌湖绕古hào miǎo( ),城与水xiāng dé yì zhāng( ),形成

下面几组词语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金碧辉煌 铤而走险 苍劲(jìng) 银装素裹 精妙绝伦 一唱一和(hè) 世外桃园 与日俱增 锲(qì)而不舍 持之以恒 声色俱厉 挑剔(tì)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4分) 1)这道名菜,我们要好好( ) A. 品位 B.品味

2)儿童节那天,孩子们( )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上台演出。A.化装 B.化妆 3)“鉴往知来”中“鉴”意思是( ) A.照,照应 B.观察,审视 4)“承”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A.“フ”部 B.“了”部 判断正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6分)

1) “桂”字的音节是“gùi”。 (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虚心请教”。 ( ) 3)京剧的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正直,白脸则代表奸诈。( )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走”的意思是“跑”。( ) 5)“必”字的最后一笔应是撇。 ( )

(6)季羡林,山东聊城临清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天赋再好,如果没有老师的悉心教导,也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D.“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我们在困难时候受过谁的恩惠,就要加倍报恩。 6.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就在鸟儿勇敢的叫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②东昌湖就是镶嵌在江北水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③张老太太剪纸可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④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A.比喻 比喻 夸张 拟人 B.比喻 拟人 比喻 拟人 C.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D.拟人 比喻 比喻 对偶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是地震。

① 其中一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就震动起来。②在地壳及上地幔中,由于物质不断运动,经常产生一种相互挤压和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即地应力。③当这种能一旦超过岩石所承受的极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那间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④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

A.②④①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③④②① 8.修改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4分)

(1)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记不要蹉跎岁月。

改为: 了 的序幕。 (2)我无时无刻都听见妈妈在召唤我回去。

(3) 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 ,还称他为“ ”

改为: 是因为 。 9.默写填空。(10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2) ,门泊东吴万里船。 (3)黑云翻墨未遮山, 。 (4) ,唯见长江天际流。 (5)青箬笠,绿蓑衣, 。 (6) ,万紫千红春满园。 (7)兼听则明, 。

(8)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

(9)《观书有感》中蕴含着不断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新境界的道理的两句诗是:“ ? 。” 10.走进名著。(4分)

在历史上,“负荆请罪”的故事留下了“将相和”的美谈,其中的“将”是 指 (人名),“相”是指 (人名);《三国演义》中 (人名)“草船借箭”的故事丰富了汉语文化,使成语 千古流传。 11. 假期里你一定知道了不少新闻,请用一句话写出一则你知道的新闻。(2分)

12.课文传真。(14分)

(1)“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2)卢沟桥事变发生于 ,又称“ ”。卢沟桥事变拉开

二、阅读理解。(25分)

(二)另起一行(18分)

当搬运工搬完最后一把椅子,我环视了一下空空的屋子,关上了门,也结束了我熟悉的生活。

坐在北去的列车上,车上旅客很多,大都是些小商贩,浑身脏乎乎的,说话声音像吵架。我厌恶地把脸转向车窗外。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比没钱更不幸的话,那

就是曾经有钱。

坐了一夜的车,没想到我居然顺顺当当地熬过来了。下了车,正要往外走,不知从哪儿冒出个人:“你是王老师的孩子吧?”我说:“我要去王家村的王文利家”。他忙说:“我就是,我就是。”

大表哥推出一辆自行车,把我的包挂在车把上,一抬脚骑上车,等我坐好他就骑得飞快了。骑了将近一个小时,车子拐进一片散落的房子,他停下来说:到了。虽说才早晨5点多钟,可大嫂已经做好了饭。我进屋洗洗手,上了炕,学着他们的样子也盘腿坐在桌前,窗外不停地传来鸡叫声,我的乡村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吃了饭,我换了条牛仔裤,跟着大哥去田里干活。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身轻装,没有电话、传呼机,也没带钱,这些现代人的生命线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乡村的空气甜丝丝的,道边的小草挂着露珠。我抬头望望远处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深深地吸口气:这是一个真正的早晨!在城市已经享受不到早晨了,城市只有夜晚。带着满身的疲(bèi)和心痛的感觉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好像到了世界的边原。仿佛就在昨天,我还陶醉在自己的梦里,为自己就要登上成功的顶锋而兴奋不已。却不知一脚迈进了山谷。

我坐在田埂上,大表哥把鞋扔在一边,卷起裤子下到田里插秧苗。他左手提一大把苗,右手一次拿几棵往田里一甩,那苗就稳稳地立在田里,没多一会儿就插到田那头。一行苗插完了,他又从头开始插第二行。田里的苗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整整齐齐,高矮、距离均等。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āi):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正在胡思乱想,大表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插完了一片田,在我旁边坐下,拿起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口,闷闷地说:“你的事老师在信上说了,你的那个什么公司倒了。想开点,人这辈子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哪能都顺心?”

我看看大表哥,想说什么,可又想他一个乡下人能明白什么?就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

“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咱老百姓过日子,靠的是这整片田,不能指望哪一

株、哪一行苗哇!可插的时候却要一株株、一行行仔细来插。这苗插的时候都一样,可越长越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苗都能活,所以隔几天就要修补,多余的拔掉,没活的补上。赶上虫灾什么的可能一行都不能活,就得丢掉它们,另起一行重插。你呀,就当遇到虫害了,你这么年轻,守着田还怕没饭吃?另起一行重新干!”

大表哥本来不善言谈,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就不再言语了。我开始心不在焉地听,可听着听着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另起一行”——一句简单的话就像一串钥(shi),帮我打开了挡住我的那扇门。

我骑着大表哥的自行车,一路风行跑到县城给妈妈打电话,我在电话里冲着妈妈大喊:妈妈,谢谢你让我来这里,等我学会了插秧就回去! 1.注音或写汉字。(4分)

厌恶( ) 疲bèi( ) 悲āi( ) 钥shi( ) 2.找出一个反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2分)

反问句 。改为陈述句 。 3.用“ “画出描写乡村风光的片段,谈谈逃遁到乡村的“我”,是否洗去了身心的创伤与疲惫。(3分)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第⑧段中,大表哥所说的话的含义吗?(2分)

5.“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哀: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你认为“我”这样想对吗?请说明理由。(3分)首屈一指造句

6.找出第五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 )——( ) ( )——( ) 7.造句。(2分)

心不在焉—— 胡思乱想—— 三、习作。(40分) 题目:感受

要求: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写一篇450字以上的记叙文。

篇三:《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共25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4分)

0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 清(liè) ② (yǐ)然不动 ③ 静mì) ④ 点zhuì) 0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按装机器 首屈一指 以逸代劳 陷井

0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是全对的一组是 ( ) (2分)

A. 为坻(水中高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山岚(山中的雾气) ....

B. 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以其境过清(以为) 谛听(仔细地) ....C. 俶尔远逝(忽然) 影布石上(映) 莽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D. 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地)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 堪称(可以) .....

04.默写课文。(4分)

①。

②潭西南而望, , 。 05.在空缺处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 如伞盖 如古寺宝塔。 06.在空缺处填入正确的关联词。(2分)

0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未到过阿里山呢? B.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C. 成年后,他们可以还俗成家,有的则继续留在庙里深造。

D. 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 08.下边一则“招领启事”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4分)

招领启事

初二(3)班杨成龙同学,昨天在校园内拣到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元,饭票三

张。请失主前来政教处认领。 此致

敬礼

苏州中学政教组(章)首屈一指造句

2003年10月15日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36分)

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题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0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念无与乐者( ) ( ) ..

未寝( ) .积水空明( ) ..

10.补全文中空缺处的内容。(2分)

[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答]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什么意思?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3分)

[答]

阅读《阿里山行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 ),如孙武之军阵、秦王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13

14.文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2分)

A. 整齐 B 严肃 C 整肃 D 肃穆 15.为什么作者会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2分)

[答] 阅读《蓝蓝的威尼斯》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亚得里亚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威尼斯朋友用面条、肉饺招待我们,据说是马克〃波罗从中国带来的,现在成了意大利人民每餐

必备的食品。这位大旅行家至今还被意大利人民所怀念,威尼斯的机场就是用马可〃波罗命名的,称为马可〃波罗机场。威尼斯人还把马可〃波罗时代的帆船保存着,你看,停泊在里阿托岛海滨的古意大利的帆船仿佛正准备扬帆出海。又是马可〃波罗和他的伙伴驶向中国吗?不,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怀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波罗机场上的客机,飞向遥远的东方。

16.文中划线部分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分) ( )

A.比喻 B 反问 C 排比 D 设问 17.文中黑体字“食品”具体指 、 (2分)

18.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2分) ( )

A 第一句 B 第二句 C 第四句 D第六句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

刘白羽

……

霁雨初晴,西北高原阳光格外灿烂。也许是延安生活在我心中的再现,我总觉得空中响着牧羊人的嘹亮的歌声。汽车时而穿行于碎石如斗的山谷之中,时而奔驰在辽阔的高原之上。( )刘家峡,层峦叠翠、静谧安详,谁料汽车转折而下,驶到刘家峡电站大坝底下的时候,突然冲入淋漓大雨之中。我非常惊讶,天上晴空万里,哪儿来的暴雨呢?我下车转身一看,怔住了,我看到的是什么?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苍苍银雾。这一卷云雾,给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像核弹炸时的蘑菇云,直耸高空,巍然不动,这场景真是有点惊人。原来接连落了几天雨,水位陡增,水电站提起溢洪道的一扇闸门,刚才所见,就是黄河之水从溢洪道喷射而出的情景。我再举首( ),只见巉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浪花飞溅,发出千万惊雷的轰鸣。我到坝顶( ),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条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可是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的雄伟神姿,是在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的飞机上。起飞时,眼前一片飞云骤雨,升上高空,忽然一道灿烂阳光透过舷窗射在我脸上,急忙向下看,云雾里巍然耸立着雪峰,白得如同冰霜塑出的,像是那里刚刚落过一阵大雪,这是何等雄伟的冰雪海洋啊!

……

又过了一段时间,云海忽然逝去,下面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深褐色大地,阳光从上面像千万道聚光灯照射下去。一种出乎意外的梦幻般的奇景突然出现了。我想一个人一生一世也许只能见到这样一次吧!在这茫茫大地之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开始我茫然,不知道这是什么,仔细看时,才知道是黄河。这苍茫无垠的大地母亲啊,是她的乳汁,从西北高原喷涌而出,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它纵横奔驰,呼啸苍天。这条浩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络闪烁飘忽;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多么辽阔无际的西北高原啊!高原上空,无数美丽的发亮的银白色云团,飘忽闪烁,如白玫瑰随风飘浮。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中,是从我心中飞出,飞下长天,飞下黄河,随着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节选自《昆仑山的太阳》,《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 19.第一自然段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2分) ( )

A.俯视 仰望 远望 B.远望 仰望 俯视 C.近看 远望 俯视 D.远望 俯视 仰望 20.“云雾里巍然耸立着雪峰,白得如同冰霜塑出的,像是那里刚刚落过一阵大雪”此句运

用了 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1句运用同样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用“﹏”画出。(2分)

21.文末“在这茫茫大地之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一句中的“长带”指的是(2分) ( )

A 溢洪道 B云团 C雪峰 D黄河 22.如果把第二自然段中的“这是何等雄伟的冰雪海洋啊!”改成“这是雄伟的冰雪海洋。”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23.文末为什么作者说“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

24.文章为何以“黄河之水天上来”为标题?(2分)

[答]

第三部分 写作 (30分)

25.作文(30分)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导游词,运用恰当的修辞,穿插一些人文知识.

答案及评分标准

01.答案:洌、佁、谧、缀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字音词义 分值:4分 评分标准:每空1分,填错不得分。 02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填错不得分。 03.答案:B 以其境过清(因为) .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词语 分值:2分

评分标准:选对得2分,选错不得分。

04.答案:①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精彩语段 分值:4分 05.答案:逗号 逗号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标点 分值:2分 评分标准:每空1分,填错不得分。 06.答案:尽管。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词语 分值:2分 评分标准:填对得2

分,填错不得分。 07.答案:A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句子句式 分值:2分 评分标准:选对得2分,选错不得分。 08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应用文 分值:4分

评分标准:每格一分,表述不清不得分。 09.答案:想、游玩、睡觉、清澈透明。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实词 分值:4分 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相近可得分。 10.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知识点:语文知识及运用——精彩语段 分值:2分 评分标准:填对得两分,字词或标点写错不得分。

11.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可能是竹

子和柏树的倒影吧。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语句 分值:2分

评分标准:直译,关键实词的意思及主要意思要正确。实词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12.答案: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此句体现了作者不被朝廷重用,只得流连

山水的落寞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语句 分值:1分:文言文阅读——内容 分值:2分

篇四:《俨然造句》

1、他说话的口气,俨然像个伟大的政治家。

2、在干活的日子里,他是一个心中有数的年轻人,动作麻利,穿着得体,俨然是一个好样的小伙子。

3、我的叔伯姑姨们商量了一番,俨然是在为我挑选一家预备学校。

4、“翩翩白围裙,俨然如女神美丽一如此,举世有几人”。俨然造句

5、以妇人部为首的各位妇女,俨然肩负这项根本。

6、她两眼闪闪有光,环顾四周,俨然不可一世的神气。

7、并购活动俨然成了企业发展扩张的主旋律。

8、他满口胡言乱语,脸涨得通红,俨然自以为是单独一个人站在文明最后的壁垒上。

9、他们一个十七,一个十六,10、他们在世时望之俨然,但如今已少有人记得了。

11、第二号当差的小伙子进房来了。俨然造句。他从来是副诚恳,怯懦而又诡诈狡猾,俨然半个圣塞巴斯蒂安受苦受难的神气。

12、而在最近几年,种族歧视俨然成为主要的争论关键。

13、他第一次注意到他们翻阅书本,举怀品茗,或者轻轻打鼾时,全都有多么俨然不可一世的悠闲劲。

14、他穿上那套衣服俨然象个运动员。

15、仆人们一身皆白,背上有双翅,俨然天使模样。

16、当人们把钢水倒出来并轧成钢材后,大家发现,()它是那样纯,那样光灿夺目,俨然象一面银镜。

17、自从作了经理之后他便俨然以一位大人物的态度对待我们。

18、上图所显示的图景俨然已成为中国的肖像画。

19、四年来汤姆俨然已化身为年轻的超人。

20、一度被杰斐逊奉为英雄的农民,昔日俨然是男子汉大丈夫,而今却一落千丈,成了乡下人、庄稼汉、乡巴佬。

21、他们俨然如老相识一样亲密无间地攀谈了。

22、他那个派头,俨然整个教区首屈一指的人物了。

23、这声音浑厚,威严,俨然是哈佛出身的气派。

24、这时候,她俨然是一位公主,她经常这样自诩自己的神态。

25、要是有人病了,他就俨然象是一个护士去照料他。

26、他俨然自封为我们的代表。

27、他带着无限的了解,厌恶,俨然不屑的神色,无可奈何地站起身就走出去。

28、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出国游学俨然形成一种风潮。

29、声音浑厚、威严,俨然是哈佛出身的气派,就跟无线电里所有的滑稽演员叫人已经听腻的模仿完全一样。

篇五:《带有双字的成语》

带有双字的成语共有47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双"在第一位置的成语有10个
双斧伐孤树指嗜酒好色,摧残身体。
双柑斗酒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双管齐下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带有双字的成语。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双宿双飞宿在一起,飞在一起。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双瞳剪水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双足重茧形容奔走劳苦。
双凫一雁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羁,归国时留别李陵的诗中有[双凫俱北飞,一雁独南翔"之句。带有双字的成语。后以[双凫一雁"为感伤离别。。。
双桂联芳比喻兄弟二人俱获功名。
双栖双宿宿在一起,飞在一起。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双喜临门指两年喜事一齐到来。
二、[双"在第二位置的成语有3个
成双作对配成一对。
一双两好比喻夫妇美好相称。
成双成对配成一对,多指夫妻或情侣。
三、[双"在第三位置的成语有22个
比翼双飞比翼:翅膀挨着翅膀。双飞:成双的并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才貌双全才学相貌都好。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
雕玉双联雕玉:用玉雕成,形容华美、工巧;双联:律诗中相对偶的两句。形容属对极为精巧。
福慧双修指既有福,又聪明。
福禄双全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福无双至指幸运的事不会接连到来。
名利双收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双宿双飞宿在一起,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红梅比喻

下一篇: 父爱入题排比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