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4-14    阅读:

篇一:《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篇二:《《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内容:10 螳螂捕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诸侯”读zhū hóu,“拱”读gǒng,“沾、湿”都读翘舌音。(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2.检查对下列词意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对课题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写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熟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主备人:纪正荣 参备人:潘玉猛 戴晓庆 张育正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

师: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或短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

(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同桌互相批改,全对的打个“☆”。 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1、指名学生回答

2、同桌间交流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二、理解故事寓意

1、师: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可是我在文中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你们看到了吗?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是直接写“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

生浏览第3-11段

2、出示第9、11段文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文字,思考一下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 生:蝉、螳螂、黄雀、少年

师:在蝉、螳螂、黄雀这三种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谁?处于最前端的是谁?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直接描写蝉的句子。

生读。

3、师: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一只什么样的蝉? 生回答

师: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

(生回答)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好。享受着这一天因为眼前有着甘甜的——露水。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蝉的日子过得多么舒服,但是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螳螂。螳螂想去捕食蝉。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让我们来个特写,把镜头聚焦于蝉的面部表情,你看到了什么?(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生:凶狠。诡异。

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

生:快离开这里吧!亲爱的同伴,赶快逃命吧!它想要吃你! 师:可是这只蝉看到了吗?它眼里看到的只有——甘甜的露水。这时的情景多么危急,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我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焦急,不再像刚才那么悠闲,自由自在。 师: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生:露水。眼前的利益。

师:蝉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板书利、祸。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师:明白了这种关系,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用螳螂捕蝉意思造句)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

它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出示句子

师:这张幻灯片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它”换成了“它们都”。

师:真是火眼金睛。它们指的是——蝉、螳螂、黄雀。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齐读红色句子。

三、揣摩文章表达。

师:刚才我们说少年是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那么少年是怎么用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隐伏的祸患。师:吴王是用这个道理来启示吴王。

生: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师:毫不介意什么意思?少年不在乎衣服被露水打湿,他在意的是什么?

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看出少年很有耐心。

师:她很会观察,能从文字表面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生:我找的是“第二天清晨”。这样就和后面的故事连起来了。因为早晨才有露水。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为故事提供了合适的时间。

生: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师:明明是吴王发现了少年,怎么是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呢? 齐读这一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

师: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这样就表明是少年在等吴王。

师:这个被动句看似被动实际是主动。是少年要让吴王发现自己。 我有个问题啊,少年在王宫花园转就转呗,干嘛拿着弹弓?生:弹弓为打鸟做准备,让吴王相信。弹弓是他手中的道具。

师:少年以王宫花园做背景,以弹弓做道具,为吴王上演了一场好戏。于是他们就有了这些对话,请你们同位合作读读,从第四段开始,想象吴王和少年的神情、动作。

生自由练读。

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读旁白的同学给文中加了一些提示语如充满疑惑等。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请一生点评。

四、小结回顾全文。

师:故事到这里也就讲完了,吴王听了什么反应?

师:“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哪个字是明白的意思?你还知道哪些词语意思和恍然大悟接近? 生答: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出示,齐读。

师: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篇三:《螳螂捕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根据故事发展顺序,读懂故事情节,试着给每一个情节概括小标题,理清故事结构。

3.品读文章中描写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对故事中的人物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进一步体会少年的老成及过人的智慧。

4.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故事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了解寓言故事的表现艺术特点,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愿望,推荐阅读作品《伊索寓言》《螳螂法官》《纪昌学射件箭》《师文学琴》《两个青年学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对故事中的人物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进一步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愿望。

难点:感受故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层次,依据所加小标题来复述课文。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语句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4.抓住文中的语言,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节、经典的人物形象,了解寓言故事的表现艺术特点。

5.借助阅读《螳螂法官》《纪昌学射箭》《师文学琴》《两个青年学棋》进一步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观图激趣,导入新课,了解寓言。

1.多媒体出示下图:

2. 观图。(要求:请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哪一个成语故事?) 师生交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 导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4.你了解寓言故事吗?(交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中国民间寓言极为丰富,除汉族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创作的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投进一种教训或喻意,达到讽喻的目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二)梳理人物关系,理清故事情节。

1.这个故事有哪些人物或者角色(吴王、少年、大臣),其中主人公是谁?(吴王、少年 )

2.围绕主人公,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根据主要情节,课文可以分作几个部分,分别怎样概括主要内容。(小组交流讨论)——浏览课文交流:

想想开头讲得什么——(板书:决定伐楚)(第1自然段)

故事怎么发展的——(板书:少年巧劝)(第2—11自然段)

结果——(板书:打消念头)(第12自然段)

3.小结:故事很长,要快速读懂要注意找出主人公,围绕主人公找出主要情节,就可以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复述故事,细致感知情节丰富。

请你根据主要情节,复述课文,注意要抓住一些词句记住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这样复述故事才能更加生动,吸引人。四人一组,每人复述一个情节,比比看,哪一个小组故事复述的有条理、有内容、生动鲜活。

指名配合复述故事,评价:比比看哪一个小组故事复述的有条理、有内容、生动鲜活。 小结——引导感知:故事情节中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节奇异,富有想象)

(四)默写并校正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味人物形象,体会少年智慧。

故事中牵扯一些角色,如:吴王、少年、大臣等,故事就在这些角色的关系中发生发展,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你读明白了吗?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每一个角色的部分,仔细研读思考。

引导学生主要交流——

1.吴王

——决定伐楚,固执:读出有关的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做这一番描写,作者是为了说明或者表现什么?(学生交流吴王主观、专横。)

2.大臣

——建议正确,考虑周全:指名读读有关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感受大臣为国着想 。

3.少年

——默读有关描写少年的语言,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默读后小组交流)

——(勇敢、智慧)找出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来表现他的这个形象?(转来转去、一连、毫不介意、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指名读2-11自然段,注意读好描写生动具体的词句,感受少年的勇敢和智慧。

4.蝉、螳螂、黄雀

——这是故事中的物,读读第9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 蝉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 ) 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 ) ——面对少年的劝,吴王有何表现,找出有关语句默读,看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一种内心活动?

读句子感受,哪些词句生动表现了此时吴王的内心活动。

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学生自由写)

师生交流,总结:

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身后隐伏的祸患是:( )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二)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评一评: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觉得吴王和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教师加以归纳:

吴王:固执、知错就改。

看来,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吴王。他既有糊涂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两面性。需要我们去正确评价。

少年: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积累成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你知道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课件出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篇四:《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1、学习中不可有守株待兔心理,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

2、井底之蛙:妈妈对我说:要多读好书,才能有更多知识,不要做井底之蛙。

3、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4、暑假里,凯力哥哥带我去捞鱼,捞了半天,连一条小鱼也没捞到,真是徒劳无功啊!。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5、在晚托班,我做作业总是比吴梦飞快,因为我是专心致志的。

6、家长说的话小明都不听,真是不可救药。

7、井底之蛙: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这样的人。

8、熟能生巧:我折一只青蛙,折不好,经过多次的练习,9、半途而废:风车我总是做不好,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不要半途而废。最后我终于做成了。

10、一个人做事情如果半途而废了,那这件事情就等于没做成。小学生成语造句大全

11、我们作为学生一定要多读书,多看报,学习更多的知识,不要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

12、一鸣惊人:我做泥塑手工的时候,手眼并用,希望以后能当个泥塑家,一鸣惊人!

13、一鸣惊人:小明平时写作业效率很低,今天半个小时就把全部作业做完了,真是一鸣惊人啊!

14、小宝宝又哭又闹,哥哥给他讲道理,可是小宝宝不知道,真是对牛弹琴!

15、熟能生巧:我弹琴弹到难的曲子时,妈妈鼓励我多练习,熟能生巧。

16、大家有灾难的时候,贪生怕死的人总是最先逃跑的那一个。

17、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18、人类请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最后的还是自己。

19、我们要多读书,多接触别的地方,不能做井底之蛙。

20、我们不能学狐狸狐假虎威,伤害别的小动物。

21、我有的时候喜欢狗,我有的时候又怕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2、我在电视上看见一名叔叔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儿童。

23、小红和小文是同桌,小红语文成绩好,小文数学成绩好,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学习成绩不断在进步。

24、惠惠姐姐看书多,积累的成语、词汇丰富了,写一篇优美的文章是水到渠成的事。

25、螳螂捕蝉--我们玩抓人游戏,陈雨扬引胡纪元过来,我在后面螳螂捕蝉。

26、我到表弟家玩,他爸爸在的时候,他敢打我,这是典型的狐假虎威。

27、出尔反尔:他总是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真拿他没办法。

28、这学期我们学了几首唐诗,但是爸爸告诉我,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学的这几首只是管中窥豹,还要多学多背。

29、李丽号称很喜欢蝴蝶,但真正见到蝴蝶又很害怕,标准的叶公好龙。

30、我跟爸爸下象棋在快要输的时候,想出了一个妙招起死回生,赢了爸爸。

31、只知空谈理想而不去实践,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32、一箭双雕:跳舞是件一箭双雕的事情,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学习的舞蹈技术。

33、当我和妈妈得知爸爸马上下班回来,我对妈妈说:“今天我们在楼下守株待兔吧”。

34、妈妈整天说:“嘉盛,你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进步哦!”那时我还不是很懂“取长补短”的意思,到了这学期,我们学了<识字四>,我才知道妈妈是要我去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35、如果把射箭练到熟能生巧的程度,那你射箭准是百发百中。

36、狐假虎威他总是接老师的名义做坏事。

37、考了100分的小明得意忘形,结果,下次考差了。

38、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虽然讲的不是同一件事,但是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

39、半途而废--我上游泳课,每次训练要游1800米,非常累,可是我会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

40、对牛弹琴--我对着一只蝴蝶在说话,可它好像什么也听不懂,真是对牛弹琴。

41、毛遂自荐:小明班级要选劳动委员,小明毛遂自荐让自己当劳动委员。

42、专心致志:黄可上课总是专心致志的。

43、熟能生巧:我做数学作业很快就做完了,那是因为我熟能生巧。

44、我表弟生活在乡下,外面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犹如“坐井观天”一样。

45、我每天在家坚持画画,既动脑又动手,真是一箭双雕。

46、百发百中:他打靶百发百中,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47、在幼儿园里,壮壮霸占了一堆玩具,有点贪得无厌。

48、叶公好龙:我喜欢小狈,但每次见到小狈,我都挺害怕的。这是不是叶公好龙啊。

49、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50、我在家中拼乐高积木的时候,总能迅速拼出一个很复杂的模型,这是熟能生巧的原因。

51、你们俩优点不同,所以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2、昨天,彤彤来我家玩,她的琴弹得比我好,()我的舞跳得比她棒!于是,她弹琴,我跳舞。观众们都说:“我们的表演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53、昨天我吃完早饭,在上学的路上差点迟到了,而今天闹钟还没响我就起床了,真是惊弓之鸟。

54、不可救药:小红总是忘带东西,真是不可救药。

55、一鸣惊人:平常成绩一般的小明,这次期中考试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真是一鸣惊人呀!

56、得过且过:我们做事情不要得过且过,要认认真真。

57、我和哥哥在一起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8、在我看电视前,我和妈妈约好了看半个小时,结果呢,我看了1个小时,所以,妈妈觉得我出尔反尔。

59、你种的小苗不能拔苗助长,把它拔高,要不然它会蔫掉,面对事实,应该耐心的等待。

60、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练,要光说又练全把式。

61、我们听见别人说我们有缺点,不能不改、继续下去,就不可救药。

62、得意忘形--一个小孩掉进水里,一位叔叔奋不顾身地掉进去救起了他。

63、每天早晨,我一听到闹钟响,就起床学习,这也算是闻鸡起舞吧。

64、我们不能做事情做到一半就放弃了,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

65、假期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玩疯了,得意忘形,结果一个小朋友把嘴巴嗑伤了。

66、在学校,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缺点,成绩差的同学也有他的优点,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67、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不能有空中楼阁的想法。

68、好逸恶劳:红太狼好逸恶劳,我不喜欢她。

69、我和张熙瑜是好朋友,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文静大方,我们取长补短,互助互爱。

70、我们不能叶公好龙,要喜欢就真正喜欢,不能表里不一、看起来喜欢,其实一点都不喜欢。

71、我去北京的时候参观了国家博物馆,那里的文物个个都是无价之宝。

72、我和奶奶去图书馆借书,一上午一本书也没借到,真是徒劳无功啊!。

73、井底之蛙:老师对我们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要做井底之蛙。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看齐的反义词

下一篇: 用闻名造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