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跟弊有关的成语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9    阅读:

包含-”弊”-字的成语
跟弊有关的成语(一)

1▲百弊丛生 △bǎibìcïngshēng △典故:百:形容多;弊:弊端,害处。各种弊害都产生出来了。 △例子:由于风气不正,章法不严,以致于~,再不下决心抓一抓是不行的。 2▲弊车羸马 △bìchēléimǎ △典故: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出处:《三国志·吴书·刘繇传》注引《续汉书》:“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

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 3▲弊绝风清 △bìjuéfēngqīng △典故: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例子:从前的“赌痞”,现在自己在那里禁赌了,农会势盛的地方和牌一样~。(《毛泽东选

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4▲补偏救弊 △bǔpiānjiùbì △典故: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

其弊而已也。” △例子: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严复《原强》) 5▲除奸革弊 △chújiāngébì △典故:除掉坏人,改革弊端。 △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小官职居清廉,理当正直,除奸革弊也呵。” 6▲风清弊绝 △fēngqīngbìjué △典故: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出处: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7▲金尽裘弊 △jīnjìnqiúbì △典故: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8▲金舌弊口 △jīnshébìkǒu △典故: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

舌。 △出处:《荀子·正论》:“金舌弊

口,犹将无益也。” 9▲千金弊帚 △qiānjīnbìzhǒu △典故:比喻东西虽然微贱,却十分珍惜重视。 △出处:宋·苏轼《次韵秦观„„将入京应举》诗:“千金弊帚那堪换,我亦淹留岂长算。” 10▲切中时弊 △qièzhîngshíbì △典故: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害处。指发表的言论正好击中当时社会的弊病。 △例子: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

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丁一岚《不单是为了纪念》)

11▲裘弊金尽 △qiúbìjīnjìn △典故:皮袍破了,钱用完了。比喻境况困难。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12▲宿弊一清 △sùbìyīqīng △典故:多年的弊病一下就肃清了。 13▲无私有弊 △wúsīyǒubì △典故:私:私心;弊:欺骗、蒙混的事情。因处在嫌疑之地,虽然没有私弊,但容易被人

猜疑。 △出处:清·李宝嘉《活地狱》

第二十六回:“可是这个风声出去,人家一定说是无私无弊,况且以后,你们头儿们捉到了人,

都来照顾小店里,小店还能开得下去么?” 14▲兴利除弊 △xīnglìchúbì △典故: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出处:《管子·君臣下》:“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5▲徇私舞弊 △xùnsīwǔbì △典故: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

酒肉。” △例子:这种~的事情,他绝不会干。 16▲营私舞弊 △yíngsīwǔbì △典故:营:谋求;舞:玩弄;弊:指坏事。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耐管带一味

知道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 17▲有一利必有一弊 △yǒuyīlìbìyǒuyībì △典故:在这一方面有好处,在另一方面就会有坏处。

包含-”弊”-字的成语
跟弊有关的成语(二)

科学史的反思

袁江洋

摘 要 本文基于对科学史这门学科的整体发展境况的了解,对目前科学史研

究中所面临的(涉及科学观、科学史观及科学史方法论这三个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与探讨。作者认为,科学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科学史家在内、外两方面都面临着的困难或挑战;科学史家需要通过一场新的综合重建科学观、科学史观及基本编史原则,全面沟通科学内史与外史、思想史与社会史,拓展科学史这门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并满足时代之新的需要。作者还在分析上述诸项理论问题的同时,系统地阐释了作者本人对新的综合的理解,并就其必要性及可能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及方案。本文分为以下8个部分:1>已走的路与将走的路;2>科学哲学,还是科学史哲学?3>大写的科学与小写的科学;4>科学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与人物特性;5>科学史家独立的历史意识:“礼赞”还是“批判”?6>辉格史与反辉格史;7>新的综合是可以期待的吗?8>找寻兰克-巴特菲尔德镜。

关键词 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史哲学,新的综合。

每一代学者都需要在适当时或必要时就他们所从事或将要从事的学术事业以及他们所走过或将要走的道路进行反思。乔治·萨顿(Goerge Sarton,1884-1956)在他刚步入科学史领域时曾经有过一个雄伟的梦想──促使科学史专业化、职业化并对古往今来的科学史作统一刻划以揭示科学发展的历程;在晚年又曾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回顾“已做的事”并展望“将要做的事”。

世纪末的到来,更促使人们作世纪的回眸、反思与展望。然而,我们在这里就科学史进行反思,并不只是出于要对世纪末莅临作出某种回应之故,在更重要的意义上,是因为在我们看来,就科学史这门学科的整体发展情形而言,它早已向我们科学史研究者发出了这样的要求。

一、已走的路与将走的路

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初叶,诞生于现代性社会氛围之中。萨顿持有实证科学观及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他把科学看作是实证知识,是唯一的一项进步的人类事业,把科学史看作是一项最能体现人类进步的历史。他试图通过科学史研究来揭示人类历史之进步。置身于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不断上扬的时代,萨顿凭其新人文主义历史观对此前的科学史研究进行了综合。尽管他未能实现在一部伟大著作中完整地概括古往今来科学之成长历程的梦想;但他为科学史所作的辩护却在当时赢得了成功。

**至萨顿时代结束时即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学史在美国开始实现职业化。大批新人* 本文系我博士论文工作的一部分。我的两位导师龚育之教授、孙小礼教授曾给予支持与指导,谨在此 出于一种巧合,我国科学史研究亦于同时期开始“职业化”。但与美国的科学史职业化过程有很大的表示感谢。 **

不同,这种职业化是在政府指令下进行的。在回顾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在过去40年中所走过的道路时,

进入这一领域,使科学史研究之学术队伍得到迅速扩展。此时,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替代作为“实证”成就之记录的萨顿式研究而成为内史研究的新典范,而外史型的研究也开始通过贝尔纳等人的工作获得学者们的关注。科学史研究由此开始转入以两大主流学术传统亦即内史传统与外史传统相对峙的研究格局。

典型的内史研究与典型的外史研究在价值取向及方法论上有着重要的区别,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科学观及相应的科学史观。内史将科学理解为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注重探讨科学知识发展的逻辑线索与内在动力,并以此为前提筛选史料、设置编史方案。譬如,在探讨牛顿的科学时,一个典型的内史型学者会自然而然地将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等人引为牛顿最重要的、直接的思想先驱,会将牛顿的炼金术活动说成是化学或干脆将其排斥于“牛顿的科学”之外;但是,他却绝不会认真地考虑所谓“牛顿的科学”与现代科学或是与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在性质、结构乃至于价值取向上有什么区别或不同。

而外史则将科学理解为社会的一个子文化建制,将科学知识体系视为这一建制在社会中运作时输出的产品,侧重于探讨促使科学发展的外部的、社会的动因;至于内部动因的探讨问题,要么交给内史去研究(如默顿在其《十七世纪英国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即采取了这样的弱外史态度),要么干脆就其重要性予以否认(如赫森在其《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一文中即采取了这样的强外史态度)。

数代学者的耕耘,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史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形态。但是,内史与外史相对峙的研究格局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可以说,今天的科学史研究正呈现出高度分化的发展席泽宗先生写道:“40年来,我们国家经历的政治风云,给这个研究所成长过程打上了深刻的烙印,95%以上的成果都产生在‘文革’以后的近20年内就是一个明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使大家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1]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史从整体上讲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尚无法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全面的、高水准的对话。这样讲的依据是,在我国,内史型的研究在今天仍居于主导地位,而外史型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形成较小的规模。从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书来看,只是在天文学栏目内列有“天文学史”条目,且注明重点资助“内史”。关于西方科学史尤其是近现代科学史,尚存有许多空白地带甚少有学者涉足。关于中国科学史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发展情况,也缺乏深入而有成效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方法论上还远远跟不上国际科学史的发展步伐,而且我们还不善于吸取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便使得我们在学术价值取向与定位、基本方法的选取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

我们以往所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古代科学史,这类研究不但大多是内史形态的考证,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工作是以论证“中国第一”为目的的;然而,从根本上讲,所谓“中国古代科学”压根就不同于西方近现代科学,压根就不适于作纯内史型的理解──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李约瑟才将其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巨著命名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C)》;也正因为我们对此缺乏明晰的认识,我们过去所进行的有关研究才无法从思想层面上或者说从根本上实现对李约瑟的突破。

李约瑟的工作仿佛已成我们深感必须逾越同时又深感难以逾越的一堵高墙。出现这样的情况,绝不是因为李约瑟比我们拥有更多更详实的史料,而只能是因为他站在较高的思想起点上而我们既不愿意或不能跟随在他后面亦步亦趋又无法找到一个更好的起点。我们对于李约瑟工作中的诸多技术性错误作了大量的订正,但却未能在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整体把握上超越他。李约瑟对于中国科学史有一种整体的同时也是有针对性的理解,他试图在一个伟大的文明中揭示一种科学的发生、发展乃至于停滞的历程,在这样的编史目标的牵引下,他尽力探索一种适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方法──尽管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摆脱他那个时代科学观及科学史观的局限性,找到一种真正适当的编史方法;而我们却惯于下功夫挑剔李约瑟在具体考证中的错误,而甚少象他那样从编史学角度就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性质及存在方式作出自由的、独立的、富于创见性的思考。

** C. Rosenberg在其担任Isis主编期间曾于1988年为Isis撰写了一篇题为“树木或森林?”的编者前言。

趋势。从典型的内史到典型的外史,其间还存在着多种中间研究形态。研究形态愈是异样化,研究方法愈是多元化,就愈是需要理论上的提升与综合。然而,奇怪的是,只有少数学者对沟通内史与外史、实现方法论上的综合有着明确的意识,并且在他们的科学史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倒是有更多的学者主张,内史与外史是互补的,用不着综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史与外史之间倒是有可能出现互不冲突的情况,但也只限于弱内史与弱外史之间。弱内史论者与弱外史论者──如萨顿与默顿──持有相近的科学观,只是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有显著的不同。但问题是在于,无论如何,“互补”不等于综合。如果我们满足于此种局面而放弃对新的综合的追求,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将综合地理解科学及其历史的任务推给了读者,最终我们将因此而失去读者。

事实上,今天的科学史正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有效整合,科学史家们的工作往往高度分立,而成功的、综合性的科学史研究则极为罕见。另一方面,科学史的高度分化正使它日益远离其普通读者群──社会大众,在他们眼中,专业科学史著作是那样复杂,那样难以理解,而且它们彼此之间又是那样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今天的科学史,尚不足以就科学的整体历史结构及其含义向今天的社会大众提供某种系统、连贯而合理的说明;长此以往,终将危及其生存与发展。

因此,寻求新的综合绝不只是为了沟通内史与外史。事实上,在时间算符的作用下,科学及其社会思想文化氛围均发生了重大变迁,人们的科学意识及对科学史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理解科学及科学史,重建新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

我曾就我所理解的“新的综合”作如下界定:“这种‘新的综合’意味着对内史与外史之分、思想史与社会史之分的某种超越,意味着要能够成功地理解各子研究区里已取得的学术成就及其价值,意味着写出区别于各种旧综合著作的新的综合性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要通过对科学史研究之目标、价值、研究规范与编史原则的系统反思,重建适于作为未来科学史研究之基础的科学观、科学史观以及可行的科学编史学纲领。”[4]

【跟弊有关的成语】

二、科学哲学,还是科学史哲学?

康德有言:“没有哲学的历史是盲的,没有历史的哲学是跛的”。科学哲学家们依照这一格言宣言:“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跛的”。诚然,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均关注如何理解科学及其历史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两者能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借用克罗齐的话来说──“本身就是哲学的历史和本身就是历史并为历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据其亲身经历陈述了内史与外史之间的从50年代开始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对峙情形。他这样写道,“我作为Isis主编的经历使我强烈地感受到:成功地将思想同社会及建制史境关联在一起的科学史家是如此之少;很多人甚至不愿意作这种尝试。绝大部分文章仍然明确地、非此即彼地落入这两种类别。”[2]这篇文章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它几乎是在无意之间揭开了新一轮科学编史学研究──对科学史的性质再次进行反思──的序幕。而Rosenberg的本意是想告诉科学史家:我们勿须象以往那样对内史与外史之间的张力结构感到紧张,这种张力结构的存在正是我们这门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因为这种结构所提供的两种基本的看问题的方式──类似于人类学中的“位描述”与“非位描述”──在科学史研究而言,都是必不可缺的。当然,他也提倡将“位描述”与“非位描述”同时应用于史学研究中。 ** 科学史家C. Hakfoort曾在文献[1]一开头即这样发问:“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想要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却发现你要读的书还没有被写出来?”他还写道,“令我感到疑惑的是,我想读的这类书40年前或30年前还在生产线上被批量地生产着,但从那以后这类书却似乎断了流。”他所指的这类书不是别的,就是综合性的科学史著作。[3]

史所固有的哲学”,[5]的确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的确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可以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提供一个双方都可以信赖的思想基础。科学哲学与科学史都萌生于那个时代里,那时,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科学进步观等思潮相互呼应,形成一片连贯的思想空间。那时,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但它们之间却用不着融合,也没有人想要去融合它们,因为它们在总体科学观与科学史观上并不冲突。但从那以后,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却逐渐在思想上拉开了距离,有了不同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

科学哲学家或许比科学史家更为重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但从以往的研究情形来看,科学哲学型的考察往往将科学在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压缩在缺乏时间维度的、抽象的概念平面上来理解,这便容易使其结论或模型成为关于某种理想科学的刻划与描述,而与看重历史时空之特征与作用的科学史研究的具体要求相去甚远──其结果自然是,尽管科学哲学家们一再呼吁科学家们关注他们的有关工作,但大多数专职科学史家仍然对之采取了──而且几乎是出自于本能地采取了──拒斥的态度。在许多科学史家眼中,科学哲学家提供的种种科学模型不过是不无哲学沙文主义的说教。非但如此,他们还对那种按照种种科学哲学模型进行的个案研究(有少数科学史家及一些有兴趣从事科学史研究的科学哲学家参与了此类研究),提出了严厉指责。[6]

在这里,库恩这位科学史家兼科学哲学家可被引作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科学哲学家,他以常规时期与反常时期交替出现的科学发展模式替代了以前的线性发展模式,以范式的转换定义科学革命,但是,他不但难以给范式以明确的定义,而且不无武断地认定革命前后的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实际上,他是先认定了科学革命的概念,然后才给出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

作为科学史家,库恩的研究同他的科学哲学工作是不协调的。还是在50年代初研究17世纪英国化学史时,他就曾认真地研究过当时的炼金术与机械论化学之间的联系。而按照他后来提出的范式概念,炼金术与机械论化学应分属两种不同的范式。然而,正是库恩最先指出:在波义耳、牛顿那里,非但炼金术嬗变过程是可以用机械论化学来解释的,而且后者关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信念也正是取之于前者。[7]在出版其《科学革命的结构》十多年后,他在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史时也没有按照其科学革命模型设置其编史方案。[8]

近二、三十年来的科学史研究,已将其理解的箭头更多地指向科学的特殊性。然而,正因为此,许多专职科学史家在他们的工作中采取了纯历史的研究取向,他们看重历史的独特性而不大关注历史的整体性;他们往往愿意探讨具体的历史问题及相关的史学史问题,但却不大愿意或疏于从哲学的层面上对他们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方面的认识或体会,进行梳理、作出系统反思、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理论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史家既关注具体的科学史研究、又重视史学理论探讨,美国科学史家霍尔顿即是这样的一位学者)。

无疑,在如何理解科学及其历史的问题上,科学史家们所需要的是那种既能体现科学之整体性、又能反映科学在种种特定历史时空下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的答案──如果说他们真的需要哲学家来帮助的话。然而,从现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情况来看,科学哲学家并没有成功地建立起适用于科学史研究的科学哲学学说。事实上,科学史家正面临着令人感到遗憾而窘迫的情形:一方面,科学史家不能指望科学哲学家去完成这样的工作──如果他们不改变其研究取向的话;另一方面,科学史哲学型的考察却是科学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 重新理解科学及其历史,需要以科学史研究为基础进行新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从科学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它所需要的是有历史深度的哲学。近20年来,科学哲学的确发生了某种转变,开始从分析的哲学走向整体论的哲学。然而,这种整体论哲学仍缺乏历史分析的深度,因此,它未必能够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发展那种既能对科学之种种特殊性或者说“个性”同时又能对科学之共性和普遍性进行系统理解与解释的哲学。在此,我将其称为“科学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科学史哲学,作为科学史认识论研究,主要探讨科学史的性质即科学史观的问题,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科学观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有理由对科学史学史、科学史哲学与“狭义的科学编史学(科学史方法论及相关学术批评)”作统一理解,将它们视为“广义的科学编史学”各有不同侧重点但彼此相关的三个研究维度。

三、大写的科学与小写的科学

科学哲学研究,作为一种哲学研究,似乎注定要更多地注重科学的共性;而科学史研究,作为一种历史研究,似乎注定要将其解释的箭头更多地指向科学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指责科学哲学家更多地关注大写的、单数的科学: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也不能指责科学史家更多地关注小写的、复数的科学:the sciences in different times or different spaces。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一方面,科学哲学家不能要求科学史家象他们自己一样,以对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的某种超历史的理解为基础看待the sciences──因为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对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提供某种合乎历史的说明,而是以线性或周期性变化的简单模型来描述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这样,科学在他们的有关说明中就几乎被描述成了一种缺乏其时间特性与空间特性的东西:The SCIENCE。另一方面,科学史家也不应埋首于对某种特定的小写的科学(one among the sciences)的考察过程中而不理会理解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的问题,或是不加批判地套用旧有的关于The Science in all the time的不适当的观念(如The SCIENCE)。

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过一种类似于The SCIENCE的小写的科学?只有在相当近似的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找出这种科学的蓝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西方大学校园里的科学。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于1942年对这种学院科学(academic science)的建制加以描述,并给出一组他称之为“科学之精神气质”的规范:1>普遍性──科学应当是没有国界的;2>公有性──科学知识应当是为人类所共有的;3>无私利性──科学家从事种种科学研究应当是出于追求知识而非追逐个人私利的动因。4>创新性──科学崇尚创新;5>有条理的怀疑──科学崇尚合理而有依据的怀疑与批判;[9]

默顿在这里对“科学”所作的概括无疑是一种理想概括,在这种概括中,科学被描述成一种纯粹以追求科学知识为目标的科学,与某些科学哲学家描述的抽象的The SCIENCE相对科学在其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种种个性作出充分而全面的刻划。因此,科学史家没有必要消极地等待科学哲学家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哲学工具,而应该主动地进行哲学性的思考。【跟弊有关的成语】

** 在文献[2]中,我曾写道,“欲走向新的综合,我们应首先致力于发展某种关于科学的历史哲学见解的工作,并由此通向某种新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对照这篇短文的摘要,读者不难发现,其中“致力于发展某种关于科学的历史哲学见解的工作”意思是指“致力于科学史哲学之研究”。“历史哲学”(The historical philosophy)一词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由于历史上有许多历史哲学学说或派别从某种先验信条或观念出发演绎或构造出历史模型或历史规律,再以之注解历史进程,使得人们一谈起历史哲学, 便联想到这些学说或派别, 仿佛历史哲学指的就是这些学说或派别。但“历史哲学”一词亦可用来指“历史认识论研究”,而并不特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历史哲学学说或派别。在这里,我们无疑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此一术语。因此,“科学史哲学”在我们而言是指科学史认识论研究──它主要探讨科学史的性质及科学史观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学观问题;然而,区别于科学哲学,它将其认识的箭头既指向大写的科学,也指向──而且是更多地指向──历史时间中种种小写的科学。

谐音成语应用利弊
跟弊有关的成语(三)

淮北师范大学 论文分类号:

2013届学士学位论文

浅析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应用的利

与弊

系别、专业 文学院09级对外汉语(师范)

研 究 方 向 语言学

学 生 姓 名 徐常春

学 号 20090104041

指导教师姓名 刘艳丽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3年 5月 6日

浅析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应用的利与弊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的应用中所产生利处和弊处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谐音修辞的发展以及成语的特点,在掌握了大量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中应用的实例后,本文分析了谐音成语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在广告语言中得以应用的合理性,也分析了其应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化解负面影响的方法,希望借此推动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告语言 諧音成语 利弊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omophonic Idiom’s Applications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Abstract :Recently,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omophonic idiom’s application in advertising language isn’t stop in academic world . Everything has its good and bad sides. Firstly,this thesis is to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omophonic rhetoric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iom separately,after a great amounts of examples have been mastered,the thesis is to analyse the necessity of homophonic idiom’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 the rationality that they can be applied in advertising language,and it is to analyse the negative effects they may bring about and the ways to resolve the effects ,I hope it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Key words:advertising language;homophonic idiom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目 录

引言................................................................1 正文

一、 谐音探源及成语的特殊价值.......................................1

(一)谐音的概念.................................................. 1

(二)谐音修辞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1

(三)成语及成语的特殊价值.........................................2【跟弊有关的成语】

二、谐音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3

(一)谐音成语在广告语中的应用.....................................3

(二)谐音成语在店名中的应用.......................................3

(三)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广告语言中的应用.............................3

三、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运用的利处....................................4

(一)成语发展方面.................................................4

(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4

(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5

四、 广告语言中谐音成语的弊端.......................................5

(一)成语发展方面.................................................5

(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6

五、 如何正确对待谐音成语的使用.....................................6

(一)法律法规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6

(二)对待谐音成语使用的各种观点...................................6

(三)如何对谐音成语的使用进行扬长避短.............................7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引言

新世纪以来,广告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广告语言中的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新时期商业广告宣传用语的一大特点,尤其是谐音成语,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广告谐音成语,就是运用单个谐音成语作一则广告。譬如:服装行业经常把带有‘一”或‘衣’的成语应用到自己的店名或广告上,如“衣(一)诺千金” “衣(一)如既往”,从而借助成语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指出:“语言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语言。”广告语言中的谐音成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出现并在社会中普遍使用着,所以我们研究的着眼点必须回归社会,回归语言应用的本身,才能对其产生的利处和弊端作出公平客观的分析。

一、谐音探源及成语的特殊价值

(一)谐音的概念【跟弊有关的成语】

谐音,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字、词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达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修辞手段。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很多语言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汉语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汉语的谐音,就是借助于联想,利用汉字的语音特点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同时关注到甲乙二物,从此使其“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

(二)谐音修辞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

1、谐音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在我们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就已经发现很多谐音双关的诗句,谐音双关在诗歌创作中产生非常奇妙的效果,《诗经·周南·芣苢》篇中的“采采芣苢”,“芣苢”二字即谐“胚胎”,借托采摘芣苢以祈求怀孕生子。

(2)在李商隐著名的《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将谐音修辞运用的恰到好处。其中,‘丝’谐音‘思’,表达一种思念的哀伤,取得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2、谐音在我国传统民俗中的应用

(1)在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张贴一张倒着的‘福’ 字,意味着福到(倒)了,祝愿新的一年好事连连,福气盈门。

(2)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有过年贴年画的习俗,把画有五只蝙蝠的年画贴在门上,就形成了五蝠(福)临门的好兆头。

(3)民间婚庆还有在洞房中放枣子、花生、桂圆、莲子的习俗,意寓‘枣(早)生桂(贵)子。

(4)中国民间也有因为数字谐音而避讳“4”、追求“8”的民族心理。“4”谐音“死”,象征着厄运或凶兆,“8”谐音“发”,象征着好运或吉兆。

3、谐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就是就是取其谐音寓意“北京欢迎你”,彰显着中国人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道。

总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谐音手法被广泛运用,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谐音体。谐音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是一朵绽放的花蕾。汉语中大量的同音字词和近音字词,为谐音的产生提供了语音基础。大量的多音字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色,为谐音体的发展提供了血和肉,从而构建起了极具特色的谐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谐音修辞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让言语交流和文学创作多姿多彩,富有情趣,为我们的社会奏起了一曲和谐之歌。

(三)成语及成语的特殊价值

1、什么是成语

成语(Idioms),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

2、成语的特殊性及其价值

成语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是有其特殊性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成语在语言形式上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具有短小精悍、简洁精辟、朗朗上口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商家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便越来越关注成语作为媒介在商品宣传中的地位。成语本来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在日积月累中沉淀下来的语言形式,而谐音双关作为增强语言趣味性的修辞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