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桃花是怎比喻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0    阅读:

《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桃花是怎比喻的 第一篇

论桃花在唐诗中的象征意蕴

田 勇

内容摘要:

桃花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特别在诗歌创作中,桃花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形式,它附载着诗人的创作情感。这些意象往往灌注了久远的文化心理,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探析桃花意象在唐诗中潜在的文化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产生桃花意象的原因。文章内容从民俗学、审美、思想观念、人们心理等方面阐述桃花的象征意蕴。这样有助于我们对唐诗的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更有助于我们增强审美情感和开阔审美视野。

关键词: 唐诗 桃花 象征意蕴

作者简介:田勇,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On the Peach Flower as a Symbolic Implication in Tang Verse

tianyong

Abstract: Peach blossom image bears idiographic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Particularly, in poetrys,peach flower attached with creative passion is usually the manifestations of a poet's emotional externalization, which is filled with the long cultural psycholoy,profound cultural concep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uthor try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ultural implication and cause of peach flower image in Tang verse. Besides, this thesis is to state the symbol implication for using peach flower in poem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lklore,aesthetics,people's ideas and psychology. It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us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ang verse, but to know about the symbol significace in Chinese culture , to strengthen our aesthetic feeling and widen our aesthetic vision.

Key words: Tang verse; peach blossom; symbol implication

前言

意象即寓意之像,是指诗歌创作中以象征性手法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桃花意象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人文精神的结晶。桃花早在周代《诗经·周南·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形容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到了唐代,桃花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桃花,唐朝的桃花诗呈现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直观地显示出唐诗浑雅丰腴,秾丽精致的审美风范和恢宏富丽,浪漫奔放的文学精神。

一:桃花的象征意蕴

(一):象征生命涌动的春天

高瑾《晦日宴高氏林亭》“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花。”吴融《桃花》“满树如花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当我们看到这两首诗句时,大脑中无不浮现出一幅春意融融,万物复苏、明媚春光的春花图。在这万物生机的季节里,无不令人感到心情舒畅和惬意,给人以新的力量和希望。

为什么桃花能够象征春天呢?笔者认为春天是生命涌动的季节,是花的世界。人们一提到春天,秾艳的桃花则是人们大脑中浮现的第一意象。这是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它芳华鲜美、色彩妍丽、生机勃勃,是春天花中的佼佼者。桃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每年的春天而开放,桃花这种自然的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到桃花开放的季节人们自然就知道春天已到来了。从此桃花与春天在人们的生活中就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朴素的自然观念。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歌咏春天,也就常常歌咏桃花。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人们的文化血脉,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

在唐诗当中以桃花歌颂春天的诗不胜枚举,有著名诗人李白的《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有周朴的《桃花》“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也有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等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赞美春天。诗人们皆体物细腻生动形象,李白抒写的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桃花艳冠群芳的感叹,周朴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桃花烂漫春光明媚的春花图,贾至拈取桃花入笔,描绘出春天美好的气息,明丽的风光,让人感受到春天桃花嫣红如火的盎然春意。

诗人们通过桃花赞美春天,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心情,同时以赞美春天寄托自己内心的希望,借春天无限的生机给自己饱满的生活动力。

(二):象征美貌女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窈窕淑女”来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这是对美女最普遍的认同,只有内外兼美才能算真正的美。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从而对美女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最普遍的现象是就其女子外表的表现而初步的审视,判断其美丑。我们可以从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词语看出。如:貌若天仙、闭月羞花、花颜月貌、艳如桃李、如花似玉、眉橫丹凤、眼若秋水、櫻桃小口、齿如含貝、莺声燕语、粉颈酥胸、杏脸桃腮、朱唇粉面、分花拂柳等。这些词语都比喻女子的美丽,展现女子娇艳,妩媚,娇羞可人,青春红润,美丽大方的风姿。这些词语比喻女子的美丽都与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正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1]

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的桃花花色可人,红者妩媚烂漫,白者清逸淡雅,在阳光下格外的娇艳、柔媚、侬丽、娴淑。在生活中人们常说兰是气节超迈的君子,菊是放诞自适的隐士,梅是经霜愈坚的斗士,那么,我认为桃则是一位娉娉婷婷,艳丽逼人的美女。这取决于桃花表现出来的性质大多与人间女子的阴柔之美相似。桃花是很灿烂的,又是有着郁郁的生命力的。它的略嫌夸饰的颜色、香气和姿态都能给人一种生命的力感,涌动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唐代诗人联系桃花这种自然的属性,加之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对桃花的吟咏力求将其外部形态逼真地描摹出,使桃花与女子容貌相融合,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从而也达到歌咏貌美女子的目的和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通过人的情感与花的属性相融合,桃花娇艳、柔媚的自然属性很容易使人联想富有生机活力的青春女子。也正因为如此,桃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比喻美貌的女子。它就象影子一样常伴随佳人。在《诗经·周南》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借桃花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到了唐代以桃花比喻美人的诗非常的繁多。如: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李红。”王建《春来曲》“青帝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湿。”诗人们的描写在现了少女青春焕发,容颜红润的年轻貌美的形象。描写生动,形象。

美人如花,年轻美丽,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艳丽动人,令人赏析悦目。以此人们常用“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美丽。唐诗陈子良《新成安乐宫》“柳叶来眉上,桃花落脸红。”催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李中《春闺辞二首》“尘昏菱鉴懒修容,双脸桃花落尽红。”等诗句都从女子面部入手,写出了女子们容颜娇嫩,脸色红晕,展现女子们健康、美丽、快乐的形象。

在思想开放,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唐代,诗歌创作题材可谓百花齐放,大多诗人

性情率真,生活态度热情奔放。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审视生活的快乐。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诗人诗性大发之余,诗人们对美貌女子也是从多方面进行描写。在唐诗当中诗人描写美貌女子有颊面如桃。如:于滇《宫怨》“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温庭筠《碌碌古词》“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除此之外还有描写朱唇如桃等。如:崔颢《卢姬篇》“卢姬小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岑参《醉戏窦子美人》“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从以上诗人们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唐代诗歌题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诗人的表现手法轻灵通脱,诗歌语言自由、开放、活泼。也呈现出诗人们性情高雅,热情奔放的生活情趣。

(三):象征爱情

歌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好的爱情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追求和渴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爱情的诗歌,最早记录的有《诗经》。当诗歌进入唐代歌颂爱情的诗却非常的普遍,其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也随处可见。如: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则是以桃花写悲情。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满山的桃花鲜艳夺目,而盛开的桃花终究会凋谢,情郎的心就象桃花一样短暂而易凋零,情郎的变心引起姑娘深深的愁绪。

又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崔护的一首怀人诗。该诗通过“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两个跨越时空场面的比照,抒发了诗人对情人芳踪已杳,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之情。

还有唐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这首诗是元稹为早年的情人崔莺莺写的。前两句写他们相会时幽静的环境,后两句写他们甜蜜的爱情生活。“万树桃花”色彩绚丽,将纯真的爱情烘托得醇厚如酒,甘甜如蜜。

以诗歌颂爱情无非是表达诗人对情人的相思之苦,失意之痛,对情人的赞美,对爱情{桃花是怎比喻的}

的向往,和对情人离弃的悲情诉说。但是桃花又是怎样与爱情相联系的呢?桃花本来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在春天里开放,粲如锦浪,艳如红霞。人们在生活当中常常以桃花来象征美人。如,形容美人面若桃花。这是桃花与美与女人的融合。而爱情则是男女之间的高尚情感,与友情亲情不一样,它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能分享。所以当歌颂爱情的时候通常以桃花为载体采用诗歌创造象征的手法来歌颂。以至当今人们常说的“桃花运”跟爱情有一定的联系。

从唐诗反映爱情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社会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化百花齐放。人们在生活上大胆的追求,在自己精神层面上不受任何拘束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体现唐朝开放的大国景象。

(四):象征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

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桃花是怎比喻的}

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诗人回想年少时青春焕发,年轻意盛,年少的女子也如花似玉,婀娜多姿。可是流光欺人如今白发如丝,年老体衰。女子如花似玉的容颜如今已老泪纵横,满脸沧桑。她也只能当垆笑春风了。诗人心理感到时光流逝青春已去而十分无奈,愤叹流光欺人无比悲痛的愁绪。

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此诗以“桃花乱落如红雨”,形象地说明春日将尽年华易逝,桃花最是浓艳而纷纷下落,如红雨飘飞。从而触发诗人应当十分珍惜生命,应当快乐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诗人在《铜驼悲》一诗中对青春也有更深的感悟。“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此诗是元和四(1809年)春未得应试落第归家后赴东洛时作。诗人借铜驼之悲,以抒己之悲。感铜驼千春而人事代谢,言生世短暂,何须奔劳求仕,到头来亦如风中残烛一吹即灭。诗人落魄无依,故厌见桃株之笑。诗人在自宽自解之辞中叹己身之失意,感人命之何速也!

从以上的两首诗我们都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寄托桃花表达青春易逝,言时光流逝,生世短暂的惆怅心情。桃花是他们抒发感情的载体,其原因归根于桃花的本性。

“桃花其性早熟,三五年可结实,然而六七年便老化,十余年后易枯,甚至有“短命

《桃花意象简析》
桃花是怎比喻的 第二篇

《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

中文摘要: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上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传之广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大奇观。清人孔尚任三易其稿,创作《桃花扇》巧妙地运用了“桃花”这一意象。”剧中“桃花扇”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新婚之夜;第二次,是二人新婚第二天,李香君却奁;第三次,是李香君不肯屈服于魏阉余党之下,用桃花扇作防身武器;第四次,是李香君以死显忠贞,血溅桃花扇;第五次,是在栖霞山两人分后又和时,张道士扯碎桃花扇,双双入道。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的爱情源于桃花扇,又破灭于桃花扇。可见,桃花扇在剧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一条贯穿剧中无数珍珠的重要红线。桃花扇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扇作用巨大,那么桃花的意象也不可小觑。

关键词:《桃花扇》 ; 扇面 ; 桃花 ; 意象 ;

桃,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山海经·海外北经》),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只要吃一枚就可以长生不老,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早在春秋时期,辟邪祈福又作为桃的又一个化身。如今,桃花仍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历代咏花诗的重要题材。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斟美酒、泛觥船。 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燕归梁》)这两首诗分别以佳人和长寿写出了各自的桃花的意象。清人孔尚任历时多年,三易其稿,创作了传奇佳作《桃花扇》。《桃花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朵艳丽的奇葩。那么,说它奇,又奇在了哪里呢?在《桃花扇·小识》中他做了这样的描述:

“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

者也;为悦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桃

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也就是说,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所有者、题字题画添饰者都是上层人士所不齿的倡优、贱流,但是下等人李香君却是一个誓死忠贞爱情、不辱于权奸者敢于与封建恶势力斗争识大义的烈女子,却是高尚的。以下层鄙劣的人的高尚品质来使上层人士相形见绌,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南明当朝昏君、奸臣当道致使国家弥漫着浓烈的腐败之气;还奇在扇面之桃花,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又以美人之血而成,可见,桃花乃是涵盖着全剧的中心意象。那么,在《桃花扇》中的桃花的具体意象都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以桃花比喻美人,或者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

《诗经·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首次唱出了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先声。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将桃花与人相结合、辉映,借绯红的桃花展现女子娇羞的可爱面容。在《桃花扇》中 ,孔尚任又继承了以桃花喻美人的传统,大量使用桃花意象,来展现李香君的年轻美艳绝色。如第五回 访翠【雁过声】“香草偏随蝴蝶扇,美人又下凤凰台。都看天人下界了。果然妙龄绝色 ,龙老鉴赏,果真法眼。”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侯方域以天人下界比喻李香君,不仅年轻,而且绝色,杨龙友之前更是大加夸赞“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无不是在夸赞李香君这个绝色佳人儿;第六回 眠香【前腔】“侯官人当今才子,梳栊了绝代佳人”,侯方域在扇上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这时郑妥娘不满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是辛夷树?”在此,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赞美李香君的貌美;又如第七回 却奁【园林好】“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摧荡,须紧紧袖中藏。”“世兄有福,消此尤物。香军天姿国

色,今日插了几朵翠花,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这段文字有多处字词运用的形象到位,将李香君的美丽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首先是“正芬芳”,它点出了花开正艳,香气袭人,也就是进一步的诉说着李香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 ,光彩照人,让人舍不得移开眼;其次是“尤物”,《说文解字》:“尤,异也。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用尤物来形容的,在这里杨敬友用尤物来描述李香君的姿色,可见李香君的艳丽非凡。

二、作为爱情的意象{桃花是怎比喻的}

据说,很久以前,在大地北方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洮子的男子和一个叫小美的花仙子。他们为了见证彼此心灵的坚硬,双双挖出自己的心脏然后死亡。村民将他们合葬,事后两人墓地上长出了一棵小树,树上开满了分红的花朵。原来,洮子化作了树干,小美化作了桃花,人们将这棵树叫做桃树,小美被封为专事人间爱情的桃花娘娘。从那以后,人们总是用桃花象征爱情。 《诗经》中有大量篇章都在吟唱爱情,尤如《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写女子出嫁时所唱出的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以桃红似锦,按照桃树的开花到结果的顺序用“桃夭”以三次比兴,来比喻爱情生活的幸福美满。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形象的运用了桃花的这一意象,它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桃花扇的第一次出现是以无桃花的宫扇形式,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出现的。原是平常之物、世俗常爱,却因染上李香君的鲜血而变得不寻常;也就是第四次出现,因着李香君不辱于权奸之下,血溅宫扇,而成桃花扇。至此,它的意义就变得不再简单。它象征着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正义的坚守;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这说明,桃花扇的存在与否关系着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即扇在,国在;扇毁,国灭。

桃花扇最后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第四十回 入道 【北尾声】:“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说明桃花扇已毁,那么也就暗示着南明的灭亡,两人双双入道,说明爱情也随之破灭。孔尚任以戏剧中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对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捉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要求挣脱命运束缚的斗争精神。

三作为桃花源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美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春天的失去和出现而或喜或悲;又如袁枚的《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些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桃花在姹紫嫣红的春天的重要性。桃花的开放在早春,桃花的凋零最晚在春末,也就是说桃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理想。花开花落,预示着希望升起与理想破灭。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一把小小的平凡的宫扇,竟然攸关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究竟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

《桃花扇》中多次提到桃花源,如:第一回 听稗 【解三醒】 “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出,问俺鱼郎。”;第二十八回 题画 【鲍老催】:“是一座桃源,趁着未斜阳将调转。”;第三十回 归山 【前腔】:“境隔仙凡几树桃,才知容易谢尘嚣。” 将桃花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 借花寓情,托物言志。东晋陶渊明首提桃花源,他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尘嚣,不理世事,是一个隐居于世的仙境;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亲相爱,是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清流文人向往的理想国度。所以,桃花源象征着远离尘嚣烦扰的理想国度。孔尚任用桃花源意象暗指南明王朝移民的归途,即避世入道。入道,是对现实失望而进行的一种逃避选择,是与桃花源那理想家园相近的远离世俗无奈的一种生存方式。虽然,在这里人们并不如桃花源里人民快乐、安逸,但这是代表他们对南明王朝最后唯一能做的忠诚了。作品中肯定了以侯李未代表的南明爱国人士历经艰辛努力侯依然遭受挫折——救国失败,以至南明毁灭,它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

{桃花是怎比喻的}

突,唤起了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这是悲剧的基本特征。作者以入道来象征理想国度的破灭,更加突出了戏剧的悲剧色彩。

综上所述,孔尚任加工过的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间接倾诉和寄托。

参考文献:

1. 孔尚任著,王季思 苏寰中 杨德平 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4月北京第一版。

2. 王立著:《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月第一版。

3. 王立著:《永和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月第一版。

{桃花是怎比喻的}

4. 刘叔成 夏之放 楼昔勇 等著: 《美学基本原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7月第四版。

5. 陈铁滨 著:《诗经解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桃花是怎比喻的}

2011年11 月20 日 稿

《桃花诗赏析》
桃花是怎比喻的 第三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全诗意为: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閒。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間所能比及。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小小的七绝,却自具起承转合之妙。

起句直指诗题之“问”,栖碧山,是所问之事,“碧山”代指隐居,“碧”字展现山中景色之美。第二句直指诗题之答,也是承接起句之问。“笑而不答”是一种不言而言,是一种无言之意,这里有对问者的不屑,也有一种无需回答的淡然和神秘,是一种面对俗人拈花微笑的高妙境界,那意思似乎在说:个中真味,你是难以体味得到的。“心自闲”是不答而答,是诗人的心境,写出了自己栖息碧山的独得之密。一个“闲”字,分割了诗人和世俗之人的界限,诗人以一“闲”字,映照了世俗之人的“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急功近利和庸俗不堪,这正是诗人不愿回答也不必回答的原因。第三句转入对自然境界的描写,写桃花流水窅然而逝。所写是一种优美不俗、淡定从容、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传达的是一种游心万物、任运自然、无惊无喜的心境。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合于对这种境界的理解。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桃花流水境界,也只有具有仙骨幽姿的人真正理解其“非人间”的意味。而“非人间”三字,看似平凡,看似随意,实际却隐含着诗人太多的伤和恨,那“人间”的种种表演,在他拈花微笑的物我冥会中被彻底否定了,而大自然却在这“非人间”的肯定中获得了升华,它已经成为诗人生活哲理意义上的“天堂”。{桃花是怎比喻的}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其实,李白这首诗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写得宛然在目,清幽别致。给我们启示了一种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境。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这正是李白人格与诗品的传神写照。

词意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这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观田家》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

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桃花的比喻句》
桃花是怎比喻的 第四篇

1、这些桃花就像是一幅画,这个画家的手艺非常的了不起
2、这些桃花,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
3、远看像一片粉白色的海洋,近看是一朵朵粉白色的桃花
4、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5、一阵微风吹来,桃花就像芭蕾舞演员翩翩起舞,树叶就成了伴郎,作出一个个优美的动作
6、桃花像美丽漂亮的少女娇艳动人
7、桃花花瓣纷纷落下,轻轻地随风飘落在地上,转眼间,大地好像披上了粉装
8、桃花红了,宛如天边的晚霞
9、桃花从这些翡翠之间冒出来,盛开的花朵里有五片瓣均匀地排列成一个小小的盘子,10、山上的桃花更美走近观察,这些花很像高贵的公主的衣裙,又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的脸蛋,粉红粉红的,又带有一些朱红
11、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12、那一朵朵盛开的粉红色的桃花就像一个个的小仙女楚楚动人
13、那满树的桃花好似一个个孩子的笑脸,正在朝我微笑呢
14、每一朵都有它自己的姿势,有的张着半张脸,有的少几瓣花瓣,还有的像小孩子在树枝上跳舞
15、近看桃花火红的好似一把把火炬,粉色的如一只只飞舞的粉蝶,白色的像一团团棉花
16、粉红的桃花,像是小姐姐漂亮的面孔,春外婆给她涂一层淡淡的胭脂
17、春天到了,桃花像是害羞了一样,脸通红通红的

《描写春景的成语》
桃花是怎比喻的 第五篇

    1、柳莺花燕:柳上莺歌,花间燕语。形容美好的春景。

    2、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描写春景的成语

    3、春色撩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撩:撩拔,挑逗、招惹。例:[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4、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莺:黄鹂。例:[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5、春色恼人:春日美好的景色,反惹人烦恼。描写春景的成语

    6、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乍寒乍暖: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乍:忽然。

    8、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例:[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9、燕舞莺歌:燕子飞舞,黄莺歌唱。形容春光明媚。同[燕舞莺啼"。例:[燕舞莺歌昼晷永,帘幕无人门宇静。"

    10、桃蹊柳曲:指春景艳丽的地方。同[桃蹊柳陌"。

    11、花娇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例:[待得花娇柳媚,看雕鞍骏马,又去踏春风。"

    12、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象似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13、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14、落花流水:①落下的花随流水漂去。形容暮春景色衰败。②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15、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景如微笑般明媚动人。语本宋?郭熙?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16、百花齐放:①各种花同时盛开,丰富多彩。②也比喻文艺的各种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形容文艺的繁荣景象。作此解时,可与[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等连用。

    17、燕语莺啼:燕子喃语,黄鹂歌唱。形容春光明媚。莺:黄鹂。例[绿树春深,燕语莺啼声断续,蕙风飘荡入芳丛。"又例[燕语莺啼,和风迟曰,郊外踏青,禁烟寒食。"

    18、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

    19、斗色争妍: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明?何景明<二月见梅>:[巡檐一笑卿相慰,斗色争妍非尔时。"

    20、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21、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景色十分鲜明美好。明媚:形容自然景色的鲜妍悦目。例:[时遇着春光明媚,人贺丰年,民乐雍熙。"又例:[行够多少山原,历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

    22、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23、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六一的排比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