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8    阅读:

《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第一篇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

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

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第二篇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3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 3

(二)成语的特征 ................................................ 4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二 成语文化初探.......................................................................................................... 5

(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 5

(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 7

三 成语的文化意蕴...................................................................................................... 8

(一)精神文化 .................................................. 8

(二)物质文化 .................................................. 9

(三)制度文化 .................................................. 9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汉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成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此外,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成语的起源、成语的文化特征及成语的文化意蕴三部分出发,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成语 文化内涵 汉语言 结构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iom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diom is equa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nts of idioms and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a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diom Chinese languag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idiom, idiom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idiom of view, the analysis set forth by way of example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Idi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引言

谈及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言的出现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当然也包括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至今,成语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语是一种汉语词汇,它是随着汉语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发展至今的。成语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所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

成语作为一种习语,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成语的产生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需要经历历史的发展不断沉积,最后存活下来。因此可以说成语是“活”的历史,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成语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以及研究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成语具有特定的结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的发展使得语言的负载越来越大,然成语却能用少量的字表述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因此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那么,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从某些方面讲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等等,这都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完美的契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惊醒阐述,第一部分阐明成语的历史由来及其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从成语结构特性以及其包罗万象的百科特性两种特性方面入手,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一样是文章的重点;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举例剖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有些问题并没有深入阐述,望各位老师指导。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成语是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定性的词组或短语,不能随意更换,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以及特定的说法,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的,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因此成语的形成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一般,我们把成语的特征概括为三点,即有固定的结构,有完整的意义以及有着多样的语法结构。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大部分的成语都是从书面中产生的,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表达上更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①。一般而言成语都是四字结构,当然,也有三字、五字、六子以及七字结构的,如安乐窝、不倒翁、八九不离十、千里送鹅毛、一山不容二虎、天机不可泄露、清官难断家务事、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成语的形成大多数可以找到其出处,如:

“行尸走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金蝉脱壳”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金玉满堂”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偷天换日”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万箭穿心”出自《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棋逢对手”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空城计”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忘年交”出自《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流言止于智者”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士可杀不可辱”出自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①等等„

总得说来,成语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二是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掩耳盗铃;三是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四是文人作品,如万紫千红、悲欢离合、山重水复;五是外来文化,如象牙之塔、天方夜谭、醍醐灌顶。②

从成语的来源中可以看出,成语是文化积淀发展而成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成语的特征【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成语的特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三点,即固定的结构、完整的意义以及多样的语法功能。以下就这三种特征分别作简要介绍。

1 固定的结构

成语一般都有着固定的结构,不仅成语中每个字是固定的,而且其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的③。如“刻舟求剑”不能改成“刻船求剑”或者“刻舟求刀”,即使最后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的每个字也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再比如“行尸走肉”不能改为“走肉形尸”,“国色天香”不能改为“天香国色”,这也就是说成语中每个词组的顺序是不能相互转换顺序的,即使转换之后对于理解成语的意思不会造成误解或者说读起来依旧不会拗口。因此可以说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这是成语的第一个特征。

2 完整的意义

成语具有完整的意义,它的意思并非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有着一定的寓①【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②梅萌:《汉语成语大全》,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年版。 邓晓峰:《汉语成语的产生来源及其英译法探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33期

③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

《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第三篇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A : 束馬懸車

B : 本末倒置

C : 前仰後合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 插翼難飛

B : 沉魚落雁

C : 一箭雙雕

put all one's eggs into one basket

A : 孤注一擲

B : 滿載而歸

C : 濟濟一堂

【关于做爱的内涵成语】

paint the lily

A : 明日黃花

B : 錦上添花

C : 畫蛇添足

the die is cast

A : 覆水難收

B : 賭身立誓

C : 出人意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舍弃语段

下一篇: 磨难排比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