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成就的比喻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06    阅读:

比喻知识集锦
成就的比喻(一)

比喻知识集锦

--------------------------------------------------------------------------------

特殊的比喻如初泡的碧螺春

佘树森在《散文的艺术魅力》中说:“常入深永境界,在心头撩起‘一缕愉悦的心绪’,‘其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回味无穷(叶圣陶《与佩弦》)。”的确,比喻是一种极常见的修辞手法,细细品味其特殊类型的妙处,也不亚于品味“初泡的碧螺春”,回味无穷。

(1)抽象式

例1.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琦君《泪珠与珍珠》)

打比方无非原是为了让人更浅显明白地理解那些相对生疏深奥抽象些的事物,可是聪明的作者有时却偏要“倒行逆施”,用抽象的事物来比拟具象的事物。良心摸不着、看不见,经过一次次的流泪的感动,自会变得良善起来。同样,雨后的青山经过了雨水的洗礼,有颜色、有形象,更加纯洁鲜明。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雨后的青山,新颖别致。

(2)失真式

例2.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蓉《乡愁》)

生活中本来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席慕蓉偏要用这种不可能的事物来比方,而理解诗意的基础正是因为生活中有着终要老去的有年轮的树。这种失真式的处理,收到一种“无理而妙”的美学效果,借此强调乡愁长久地挥之不去。

(3)错觉式

例3.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鲁迅《祝福》)

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我”的心情很不好。爆竹声本是一种听觉效果,可是“我”朦胧中听来隐隐约约、联绵不断,让人产生错觉,跟“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相似,仿佛就是“一天音响的浓云”,听觉转化成了视觉。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之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是谓通感。期间感觉的转移随着想象的踊跃。

类似的妙喻有二:

例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抓住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相似点,通过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一听觉来写荷塘的缕缕清香这一嗅觉;

例5.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抓住悠扬、温馨、和谐的相似点,通过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听觉来写荷塘月色的光与影的和谐这一视觉。

(4)串珠式

例6.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陆定一《老山界》)

充分调动人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多方设喻(连喻),用一连串的事物来解说,极尽铺排之能事。形象丰富地显示出声响不可捉摸的繁复,距离上远与近、程度上宏大与细切的错落变幻,以声写静,突出夜深山静天寒人不成眠的真实的长征途中极其艰苦的生活图景。

(5)套筒式

例7.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先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点痣,喻中设喻,后一个比喻紧紧地套在前一个比喻的上面,层层深入地描绘,愈写愈细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喜爱之情。

(6)称伞式

例8.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第一句的本体“海”,包容了后三句的本体“浪花”、“涛声”和“鱼虾、海鸥”。第一句的喻体“字典”,包含了后三句的喻体“部首”、“音序”和“文字”。整个比喻形式分两层:第一个比喻是第一层,其余三个比喻是第二层。一个层次高的比喻领属三个低一层次的比喻,形成领属关系。两个层次之间有一种包容性和连贯性,上下勾连,互相依存,在表情达意上更为丰富多彩。整体是喻中设喻,就像称开了伞一样;伞下的三者有人称之为联喻。

(7)纺缍式

例9.我们看见它那种雍容自在的样子,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那么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么,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布封《天鹅》)

借船写鹅,在“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之下,分别来写它的“船头(颈子、胸脯)、船底(腹部)、船舳(身子)、舵(尾巴)、桨(脚)、帆(大翅膀)”,这是“称伞式”;最后又总到船舶(天鹅)上来。总体上看,“总——分——总”的结构形如纺缍。

(8)辐射式

例10.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自从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由“空头支票”而领起与之相关的“戳子”、“银行”、“破产”、“储备”、“兑现”等多个比喻,“中间开花”,形成辐射,领属于它,或领属它,多角度形象地表现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等比喻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成就的比喻】

(9)否定式

例1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郁达夫《故都的秋》)

用否定语气构成比喻,从反面说明事物的本体“不像(不是)什么”,通常称之为反喻,有以反托正的作用,可以使比喻的内容更鲜明。名花与美酒的美,在于半开半醉的状态,那是领略南国之秋的情怀。在一个看惯了北国之秋的人看来,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故都之秋的真正之美,在于“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0)正反式

例1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茅盾《白扬礼赞》)

反面设喻和正面设喻相结合,通常称之为曲喻。欲扬先抑,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对比过后突出后者,增强了表达效果,拟人化突出白杨树与众不同的美。

(11)比较式

例13.“将人不当人”, 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 ——(鲁迅《灯下漫笔》)

用比较的方式设喻,通常称之为较喻。喻体(牛马)和本体(人)有程度上的差异,人还不及牛马,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悲惨境地。

(12)牵引式

例1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诗经•卫风•氓》)

先借助告诫斑鸠作为发端,桑叶尚鲜嫩,并没有完全成熟,不要过早地贪吃桑葚;接下来再说所要表达的主旨:告诫女孩子不要迷恋于男子的恋情,否则不能自拔。这种比兴又称之为引喻。

(13)倒置式

例15.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姚鼐《登泰山记》)

先说喻体(摴蒱),再说本体(山),由喻体推想到本体,这种倒喻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在日观峰上坐观,云海之中的日观峰周围的其他山峰,形态白若“摴蒱”。也是状其小巧,反衬日观峰的高峻,反衬出作者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又小巧如掌中把玩之宝物,我们仿佛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对“钟神秀”的大自然进行欣赏的审美氛围之中。

(14)活现式

例16.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偻指身体弯曲,伛偻病人弯腰驼背。拟人化显示了由高处俯视的视角下,日观峰西南诸峰的相同的神态特点。要是看成静态的驼背,在曦微中高高低低的西南峰峦如弯腰驼背的形状,那多丑陋。要看成拟人化的动作,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群峰对日观峰的低眉攒拱之态,也烘托出日观峰那无可比拟的尊贵气度。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日观峰的高峻、雄壮的同时,也感受到泰山的高峻、雄壮,体验到泰山“五岳独尊”的伟大。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也就具体实在、形象生动起来了。这样来看比喻就活灵活现了。

趟进比喻的情感河流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趟进比喻的情感河流,自然也就丰盈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方法是“见物思人”:

一、眼中有物(喻句)

体察本体与喻体的客观存在与内在联系、语义句意、情感色彩,联系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场景以及引发的联想与想象等可以趟进比喻的情感河流。

例1.汪曾祺《胡同文化》:“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个比喻句强调的是北京城讲究方正;

又有多少人能俯瞰得到北京城的全景式印象呢?作者采用“一块大豆腐”来比方,这是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落笔;

何以又说是“大”豆腐呢?案板上的“一块大豆腐”,往往又被分割成十几、二十来块各自四方四正的“小豆腐”。略显凹陷的沟状压模痕迹呈网状排列,就像横平竖直的交通平面图。北京城整体布局局部安排,大大小小的方面都讲究方正,一丝不苟,令人肃然起敬; 应该说“小”的事物也不在少数吧,比方说“一块断砖”又如何呢?一种自谦曰“抛砖引玉”,“砖”很有它的原始粗糙性。一块“断砖”,就不管它是否断得方正整齐,都会给人不太规范的感觉。以此来比喻北京城的方正,似乎再怎么着也唤不起人们对北京城的布局的方正性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就更不要提对它还能有多么深厚的情意了;

豆腐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工艺性日常食品,同粗糙又不甚规范且灰不溜秋的“断砖”相比,自有一份独特的乳白色泽,细腻爽滑,悦目、可口、赏心。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差不多每一个人都爱吃,对此都有着割舍不断的绵绵情意。【成就的比喻】

二、眼中有人(作者)

窥视作者的籍贯出身、成长经历、时代社会生活、人格品质、写作背景、创作过程、文学主张、艺术追求、创作风格、乃至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等也可以趟进比喻的情感河流。

例2.姚鼐《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语言“清真雅正”。

其一、“摴蒱”又作“樗蒲”,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博戏用的赌具“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在日观峰上坐观,云海之中的日观峰周围的其他山峰,形态白若“摴蒱”;

拔地参天的山峰 ,竟然小如“摴蒱”,这同时也是状其小巧,反衬日观峰的高峻,反衬出作者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会当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得到;

又小巧如掌中把玩之宝物,我们仿佛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对“钟神秀”的大自然进行欣赏的审美氛围之中。

其二、“若偻”即弯腰曲背貌,拟人化地写出日观峰西南诸峰的相同的神态特点;

它生动地显示了由高处俯视的视角,这样才看出了西面在曦微中高高低低的峰峦如弯腰曲背的形状,衬托出作者所在的日观峰的高峻;

当然,这里的“偻”不要理解为静态描写驼背一样的丑态;这个拟人化的动作,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又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群峰对日观峰的低眉攒拱之态,也烘托出日观峰那无可比拟的尊贵气度。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日观峰的高峻、雄壮的同时,也感受到泰山的高峻、雄壮,体验到泰山“五岳独尊”的伟大。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也就具体实在、形

象生动起来了。

三、见物(喻句)思人(作者)

为了表述的方便,前文从物(喻句)、人(作者)这样两个视角来观照。在品味具体的比喻句的时候,当然很难、也没有必要区分得清楚明白,可以有所侧重,而统筹兼顾往往效果更佳。

例3.法国布丰《松鼠》:“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缨”是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品,用“帽缨”形容松鼠的尾巴,显示出形态上的相似性;

在作者生活的18世纪,“帽缨”正是欧洲常见的帽饰,特别是在贵族(尤其贵夫人)阶层最为流行,成为一种独特的时尚,构成都市显贵丰腴典雅的靓丽的风景。以“帽缨”来刻画小松鼠可爱的尾巴,当然显示出作者对小松鼠的情有独钟的喜爱;

布丰出身于贵族家庭,从32岁起担任英国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这种“贵族式”,是他所习熟的,也是他所津津乐道的,他这等贵族完全有资格并引以为自豪地如此人性化、个性化、贵族化优雅地刻画着他自己独特的贵族化生活里钟情的动物世界。

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如、像、似、是„„。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再如常用的寿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2.隐喻

又称暗喻,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判别比喻句
成就的比喻(二)

金牌教研中心 2012春季二三年级语文

判别比喻句

一、认识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即用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二、了解比喻句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她的脸红得像苹果。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

比喻词:像、好像、仿佛、似乎等。

三、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

a、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所以不是比喻句。

b、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2、表示猜测

a

b

3a

句中用“好像”引出他的联想,所以不是比喻句。

4、表示说明

a、这只狼狗有些像狼。

句中用“像”说明这只狼狗像狼这种情况,所以不是比喻句。

5、表示举例子

a、老师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句中老师和妈妈是两种身份,但是都是女性,用“像”字引出我们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也可以说老师像姐姐,这里的“像”是如同,当作,所以不是比喻句。

【成就的比喻】

四、比喻句的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具体、形象、生动

金牌教研中心 2012春季二三年级语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喻句。

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作另

一事物。

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

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 判别比喻句,一看是否具有本体和喻体,二看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根本

不同的事物。三看把什么比作什么。

 比喻句的作用:形象、生动、具体。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小弟弟的脸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 ( )

2、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飘落。 ( )

3、她长得很像她妈妈。 (

4(

【成就的比喻】

太阳:

雪花:

比喻的解释
成就的比喻(三)

比喻的解释

引言

「文体」, 较为明显的可有下列几种:

1.叙事文——描述一个故事。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经历,或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其中主要包括有旧约与新约记载的历史,以及四福音中耶稣生平的记述。 2.说明文——论述或解释一个观念。

3.比喻——借着一次生活的经历或一个故事来衬托出一项真理。 4.诗类——抒发感情的文字来描述或解释。

5.预表——指出神在一件事件、一个人物、或一项制度中所预先置放的意义。 6.预言——预指神在将来所要成就的事。

一.正名与定义

简单来说:「比喻」是一个广义的象征或直喻的用法,采取一个生活中的经历或情况来与一项宗教上的真理相比较。

【成就的比喻】

二.故事比喻的种类

既然比喻一词较狭义的用法是指「直喻」、「故事的比喻」或「寓言」说的,在此将三者之间的异同分述如下,以兹参考。

三种「比喻」的异同比较

三.解释的原则

A.解释比喻必须配合它的上文下理与写作宗旨。这些上下文的资料通常都会出现在比喻的前后作者

所附加的引言或结论中。

例: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 ( 路十六 19~31) 出现在路加福音全书的中间部份,这部份常讨论钱财的问题,其中最少题到五个不同的财主:

﹒无知的财主 ( 十二 16~21)

﹒财主与不义的管家 ( 十六 1~12) ﹒财主与拉撒路 ( 十六 19~31) ﹒少年的财主 ( 十八 18~23) ﹒财主撒该 ( 十九 1~10)

路加在这些经文中最少提醒人两件事 :

1.有钱人进神的国非常困难 ( 参十八 24~25)

2.凡为自己积财,而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一切都是徒然的( 参十二 21、33~34)。

因为主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应在这大前题下来理解。比喻的上文论述不义管家的比喻 ( 十六1~12), 指出光明之子应运用智能处理钱财,并为将来作打算。然后路加进一步单明一个人不能事奉主,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 十六 13); 法利赛人听见了这些话就嗤笑耶稣,因他们是贪爱钱财的 ( 十六 14~ 15)。至于路加在十六章十八节将休妻的事放在比喻之前,我们似乎找不到明显连贯之处。 B.每个比喻都强调一项中心真理:

除非作者特别指出比喻双关的作用,不然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他通常是要表达一项中心的信息。若是这样,比喻的细节就只具有衬托的作用,使该项信息更显突出或更容易被了解。因此比喻都必须遵照整段经文的中心与设计来解释,不能独立处理。

例:财主与拉撒路比喻 ( 路十六 19~31) 的中心真理,是要人对钱财有正确的看法,不要事奉玛门,乃

要事奉神、倚靠神;并且指出人永远的命运是决定在今生的决择。【成就的比喻】

C.注意比喻中有关生活背景的资料,明了该比喻是否受当时代任何风俗、背景、或文化等因素所规范。 例:从现代的婚礼习俗看来,我们不明白为甚么不穿礼服参加婚礼会受到主人那么严厉的对待 ( 太廿二 11~13)? 原来穿礼服赴宴是当时的习俗,不穿是对主人极度的不敬。

D.认清比喻的听众是谁 , 并且了解他们的属灵情况。耶稣用比喻的目的,当然是要教导属灵的真理,然而这些真理能否被人领会,就要看听众的属灵状况而定了。

马太福音十三章记述耶稣向众人讲述撒种的比喻之后 (1 ~9 节 ),祂只向门徒阐释比喻的意义(10~16 节 )。马太认为耶稣采用比喻的目的是因为听众的心刚硬,不愿意领受真理 (13~15 节 ),这是比喻「隐藏真理」的功用。然而马可与路加却指出了另一方面的重点:耶稣用比喻是要众人对祂所讲的只有表面的接触,不愿意他们有深入的暸解 (可四10 ~12;路 八 9~10、18),同样是「隐藏真理」的功用,但语气却没有马太所用的重。因此比喻可有两项功用:一方面是向愿意接受的人( 如当时的门徒 ) 「显明」真理;但向反对的人却具有「 隐藏」真理的作用。

E.比喻的结语经常会带出比喻的重点。基斯麦格 (Simon kistemaker ) 描述这现象为「结束的重点」 (end stress )。这是写作的一种技巧,使注意力集中在「最后出现的人物、最后的行动、或最后的言论等」。

例:根据「分配银子的比喻」( 太廿五14~30),虽然领二千、五千的仆人因赚取银子而蒙主人的读赏,但比喻结束的重点是用那领一千银子的仆人如何受主人的责罚,来强调警戒的作用。 F.注意比喻中有关「神的国」与末后景况的教导。

耶稣讲论的许多比喻都以「天国好象」作开首语( 太十三24、31、33、44~45、 47;十八23、51;廿二 2; 廿五1、14;可四 26 等)。 这些比喻的信息都是对天国的描述或与天国的真理有关。其中有好些是讲述一个「王」或「家主」离开以后,在天国最终实现之前的一段期间中,仆人所当注意的生活与事奉。因此虽是天国的比喻,仍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G.切勿根据比喻的教导来断定教义,应对照圣经整体的教导。

例:在「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中 ( 路十六 19~31),若以这比喻为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将会带来一

些教义性的难道:如财主所受火焰的苦与启示录二十章十节硫磷火湖的苦在时间上不能协调;又比喻中对财主与拉撒路死后的描述,只是强调二人结局的不同;它们可以提供一些有关人死后的情况,作为参考,但却不能用来印证某一项的教义。

四.研究的步骤一

根据「实用释经法」十大步骤来进行研读比喻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要点: 1. 观察方面要特别注意比较与映衬两方面。

2. 找出经文整体的结构,但不必用排列经句的方式。

3. 解释方面亦得从大处着眼,先归纳出比喻的中心思想。

4. 不一定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仔细解释,细节的处理必须配合比喻中心思想的大前题。 例证 : 央求不断的寡妇 ( 路十八 1~8)

七.主题

比喻的主题是:耶稣教导门徒要恒久祷告,忍耐等候神作为的彰显。

形容人有成就的成语
成就的比喻(四)

震古烁今
[解释]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六回:“吴帅无论怎样威望,怎比得上老帅的勋高望重,震古烁今。形容人有成就的成语。”


丰功伟绩
[解释]丰:大。伟大的功绩。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六回:“这位章制军在两广做了几年,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


功高盖世
[解释]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出处]唐浩明<曾国藩>二部二章:“小人在江湖上,到处听说将军功高盖世。”


功不可没
[解释]形容人功劳很大,不能够忽略。
[例句]总而言之,警察在控制犯罪率上是功不可没的。形容人有成就的成语


空前绝后
[解释]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经天纬地
[解释]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功成名就
[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衣锦还乡
[解释]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出处]<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劳苦功高
[解释]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


一鸣惊人
[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出人头地
[解释]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关于青春的比喻句
成就的比喻(五)

1、青春,在我们渡过童年快乐的时光后悄悄地来临我们身边,带给我们一份火热的激情,如画般的绚丽多彩,如歌般的美妙动听,如天空般的广阔。我们应该把握青春的时光,在青春之路上留下一个个清晰的脚印。

2、青春是绿色的,那是生命的颜色。青春的我们就像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虽然娇小,但有着无限的活力与激情。关于青春的比喻句

3、青春是一笔不耐花销的财富,时光匆匆如水,流逝不回……

4、青春如歌,它能奏出一支支激昂的乐典,谱写出华彩的乐章,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以愉悦的心情迈入青春的门槛。青春如一支神笔,5、古人有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都应该在青春少年的时候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否则就会像一艘在大洋中漫无目的的漂流的船。关于青春的比喻句

6、青春,就如一串珍珠,颗颗晶莹剔透;青春,就如一道彩虹,在春雨的洗礼后,闪耀出七色光芒。青春,一个充满活力的岁月,是它,使我们的人生绽放出七彩之花。

7、青春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是一生中最真切的回忆。它像一幅绚丽的画,光彩夺目;如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短暂而美好的青春,标志着成长与未来,记载着掌声与微笑。

8、在那体育场上,我们努力拼搏,超越梦想,我们的热情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姿,好像一匹雄壮的骏马,充满活力。记得那次接力比赛,我们的运动员们都竭尽全力,我们的拉拉队为他们摇旗呐喊。运动员们说,听到我们的呐喊,他们又充满了力量,速度飞快的冲向终点,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掌声,超越了梦想。啊!我们充满了活力,我们青春飞扬!

9、青春是璀璨的夜空。有着月色般美丽的报负,也有数不清的幻想之星。只是,青春的月儿比夜空的月更 圆;青春的星儿比夜空的星更繁。

10、青春是蓝天中朵朵缓泛的浮云,是微风中片片飘旋的雪花,是薄雾中徐徐划出的小舟,是朦胧中团团升起的泡沫,是草地上颗颗清脆的风铃,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11、青春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回荡,那是我们烂漫而纯真的心愿。

12、创新之于青春,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夜里,点亮一盏刺破黑暗的明灯。那千万盏明灯的光芒聚在一起,就能成就一个光明的世界。创新之于青春,就像那广袤的大地上奔腾的河流,千万条河流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浩瀚的海洋。

13、青春是音符,唱出最美的赞歌;青春是韵律,谱写出优美的诗篇;青春是一把火,点燃了整个荒漠。

14、青春像一杯茶,苦涩中带着一丝清甜;青春像一本书,有读不完的故事与哲理;青春像一首歌,歌唱着欢乐与悲伤。让我们放声歌唱,歌唱青春的神秘与珍贵,让我们踏上青春之旅,体会青春的美好与飞扬!

15、青春是大踏步前进的脚印,上面刻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无畏。()

16、青春是一双明亮的眸子。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停地搜寻着自己需要的知识

17、青春是早晨的太阳,她容光焕发,灿烂耀眼,所有的阴郁和灰暗都遭到她的驱逐。

18、十五六岁的青春是最为美丽的,它好比雨后的彩虹,又好比一望无际的蓝天。它是那样的纯洁,又是那样的一尘不染。也许,你走过的每一步,你说过的每一句话,你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将会被时间的尘埃掩盖,可是,青春的辉煌,依然在每个人的身上发光发

19、青春是一条河。平静时,泉水叮咚响,绵绵叙说青春的故事;激荡时,汹涌澎湃,放射出绚烂的光芒!

20、青春,是短暂的,是绚丽的,好似一颗流星,耀眼夺目的光芒,可最终逃不过损落的命运。我们都不会忘记曾经她闪亮过。

21、青春,它就如一轮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活力无限,在它那金灿灿的脸上,展现出我们孩童的天真与可爱。

22、青春是一团火。笑容与彩霞辉映,汗水伴露珠挥洒。脉博跳动着奔腾的音符,智慧弹奏着优美的乐曲。

23、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24、仓促,短暂,狂想,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它们就像一条条河流,密密的交际在一起,涓涓的流过我们自以为成熟的心灵,最后汇聚起来,形成我们庞大的青春。

25、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26、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