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2    阅读:

《九五至尊的一些说法》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第一篇

九五至尊

词语释义

【拼音】jiǔ wǔ zhì zūn 【解释】: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出自】:《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皇帝与“九”

古代皇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

九天

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青铜器有“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国家政权,皇帝周围要设“九卿”。

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

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间半。

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

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个,共81个钉。

清代定制蒙古各部王公每年向皇帝进献白马八匹,白驼一匹,叫做“九白之贡”。其余贡品也多以“九”数计算。如康熙十三年规定:每年节科

尔沁等旗,共进十二“九”,计羊108只、乳酒108瓶;鄂尔多斯等旗,共进九“九”,计羊81只、乳酒81瓶。

过去敕建寺庙,金佛的斤数也以九数铸成,或81斤或72斤;铸佛数量,也以九计,如乾隆四十五年为庆祝皇帝70寿辰,共造佛像2299个“九”,合计为20691尊佛像。

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九十九个品种。 清代皇帝过生日,要举行大的娱乐活动,表演杂技,放万年春灯等,也要有“九九”即81种节目,名为“九九大庆会”。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九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行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古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五彩

泛指各种颜色(五彩,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常

指仁、义、礼、智、信

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三纲五常

五毒,五毒儿

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

五供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祭祀时放供品的器皿,包括香炉、两烛台、一香筒、一灯盏

五谷

指粮食,五谷即稻、黍、稷、麦、豆

五谷丰熟

形容各种庄稼均已成熟,丰收在望。亦作“五谷丰登”

五官

指耳、眼、鼻、口、身,通常指脸部器官【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五荤

五种有辛辣味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葱、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

五戒

佛教中在家的男女教徒所应遵守的五项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金

指金属(五金即、金、银、铜、铁、锡)

五经【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五部儒家经书,即易、书、诗、礼、春秋

五代时始印五经。——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五伦

封建礼教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五体投地

指两肘、两膝和头顶着地,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五味

泛指各种味道(五味即甜、酸、苦、辣、咸)

五音

中国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更古的时候叫宫、商、角、徵(zhǐ)、羽

音韵学上指五类声母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

五岳

中国的五大名山,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五蕴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九五的来源

(1).《易》卦爻位名。九,谓阳爻;五,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五为奇数,为阳。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五,阳爻得阳位,五为位于上卦中间位置,象征即中有正,后因以“九五”指帝位。

九五寓意

九五代指我国古代的,皇帝之位,皇帝乃上天之子,即中有正,古称之为九五之尊。以下是“九五” 寓意的众多引用。

《晋书·东海王越传》 :“遂裂冠毁冕,幸百六之会;绾玺扬纛,窥九五之尊。”

《旧唐书·突厥传上》:“ 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

《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孙中山《治粤谈》:“窥若辈之用心,无非欲登九五,破共和,复行专制而已。”

南朝·梁·沈约《辩圣论》:“若不登九五之位,则其道不行。” 《隋书·越王侗传》:“且 化及伪立秦王之子,幽遏比於囚拘,其身自称霸相,专擅拟於九五。”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若迟三五日呵,太师登了九五之位,那时君臣名分就如天地隔绝,再也不能展其僚寀之欢。”

帝王象征【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至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因此“九五”是为“飞龙在天”,而“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因此会呈凶相。故而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最好的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之说应比较可信。

《揭秘:中国古代九五至尊穿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第二篇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揭秘:中国古代九五至尊穿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九五至尊穿什么: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右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九五之尊的悲哀》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第三篇

九五之尊的悲哀

封建时代的帝王被尊为“九五之尊”,把他们形容的和天一样大,事实上是当权派自己把自己吹嘘的这样大,皇权主义和宗教主义一样都是用来麻醉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

诚然皇帝们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全,金口一开人人胆寒——可这仅仅是当权帝王的特权,历史上不乏傀儡皇帝和无能皇帝,任人摆布,身为九五之尊却朝不保夕,有些连一天三顿饭都到不了嘴边,几乎没有人权。除去以上两部分,剩下的要算亡国之君最为悲哀,如崇祯这般刚烈的宁死不受辱的为数不多,被俘的几乎不得善终,非死即流。南唐后主李煜是他们中的典型,尤其受到后来人的同情和感叹。

李煜作为一国之君是无太大建树,可他的词作却被千古传颂,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他作为皇帝的结局的悲剧色彩。李煜从他父王李璟手中接过破败不堪的南唐半壁江山,在他之前的一千年经验和之后的一千年实际来看偏安江南的国家都不能长治久安,三国吴,东晋,南宋,南明,乃至国民党政府皆然。江南本非兴邦之地,只有得中原方能坐稳江山。所以赵匡胤大军兵临城下李煜就在一片歌舞声中被押到汴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在社稷崩塌之间,江山易主之日,惊涛骇浪之中,生死难料之时还能写出这样华丽的词章,李煜的才华可见一斑。

赵匡胤是历史上没有杀害元老的两个开国帝王之一,其人有善。这样的帝王对于俘虏也是优待的,如李煜这前朝皇帝他并不加害,李煜被软禁也还有妻妾相陪,每日看花填词,可同时也正是他的词害死了他。

赵匡胤死后他弟弟赵光义暂时登基,可他背弃“金匮之盟”赖在皇帝位子上不肯下来。他登基后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毒死李煜。大臣进言:李煜乃亡国之君,掀不起大风浪,为什么还要杀死他?赵光义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句话成了千名言。毒死就毒死了,反正当了阶下囚李煜早就做好死的准备,一杯毒酒最多痛苦几秒钟也就彻底解脱了,赵光义的为人偏偏比毒酒还毒,他不知从哪里采购来一种慢性毒药,每天在李煜的饭菜里下一点,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长此以往李煜的骨头慢慢僵化,肌肉渐渐萎缩,额头垂到脚趾头,弯成一

【九五至尊的同义词】

个“n”形,还没死成。士可杀不可辱——何况李煜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赵光义之毒何其甚也。纣王,始皇,炀帝都是出名的暴君,杀人无数,可我看来均不及赵光义歹毒之万一。经历了两年多的慢性毒药折磨,已经萎缩成一个肉团的李煜终于带着他的满腔仇恨,满心悲哀,满腹经纶离开了人世。

赵光义卧榻之侧不能让李煜安睡,正是从李煜的词里看出来的。李煜被俘虏前的词作大部分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表现出他内心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向往,吐露自己是被强行推上皇帝宝座的的真实独白。他被软禁之后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通过描写风花雪月而影射对故国的思念,对往事的悔恨,只是他不敢明写要复国的志向——虽不愿做皇帝,可国家毕竟亡在自己手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感情何其真切。其他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人生长恨水长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不胜枚举。水往东去,东乃何处,故国也,恨如水般往东去,见到东去的水就想起故国。赵光义看到这样的词能不置他于死地吗?以赵光义的狠毒就算李煜一句话不说还是难逃一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煜不当皇帝能成为一代词圣,就如赵颉不当皇帝也能成为一代画圣,可上天要你们生在帝王家,历史要把这副重担压到你肩上,就要担负起保社稷,卫国家,护疆土,养黎民的责任。李煜的可悲之处非其下场,乃其内心矛盾尔。

李煜死的可悲,其他亡国之君也都没什么好下场,但是确有一个亡国之君,在一个比赵光义狠毒有过之无不及的人手下当俘虏,却能得到款待而善终的,他就是三国蜀后主刘禅——刘阿斗。

阿斗不能算笨,只是庸而已。刘备在世他还有人监督,刘备刚愎自用被陆迅一把火烧死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虽称诸葛亮叫“相父”,可终究是君臣,诸葛亮在成都阿斗也是每天斗鸡戏狗,国家大事有诸葛亮作主还不至于出乱子。蜀国之亡最后亡在诸葛亮的过度忠心上:他始终把刘备托孤兴复汉室作为己任,国家稍定他就上表北伐。诸葛亮六出祁山历时八年,用尽智力,耗空国力,伤尽人力,坏事的关键在于国内缺少他的主持阿斗的怠政就变本加厉,国事腐败,朝政荒废,阿斗缺少了诸葛亮的监督就有恃无恐,如万历帝之于张居正一般。其实诸葛亮不北伐,每天呆在成都蜀国还是要亡的,总不能一辈子靠诸葛亮,他总会死,

死后又当如何——只能投降。邓艾五千残兵一到,拥有四万御林军、三十八万百姓、十数万青壮年劳动力、几千万石粮食、深沟高垒固若金汤城池的阿斗没动一刀一枪开门请降,阿斗之庸无以言表,不仅枉费诸葛亮苦心、辜负先帝期望、还对不起当年投井自尽的生母、更对不起在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他还生的赵子龙。

阿斗押到洛阳,司马昭封他“安乐公”倒是名副其实。司马昭对他也不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好酒好菜,好歌好舞。一次招待蜀国归降君臣的筵席上司马昭命歌姬跳蜀舞,在座大臣无不嚎啕痛哭,唯有阿斗看的津津有味眉开眼笑。司马昭见状问阿斗曰:“安乐公思蜀否。”阿斗答曰:“不思蜀。”郗正进言:“若再问,皇上可答先人坟墓皆在蜀,何不思也。”阿斗似乎听明白,司马昭再问他如此答了,司马昭自言自语:“此话与郗正之言何相似耳?”谁知阿斗接茬:“正是郗正所教。”司马昭闻言大笑:“故平庸,憨态却也可笑,我无忧矣。”结果笑死了。阿斗因此而得善终,乐不思蜀的典故得于此。李煜因有才而杀身,阿斗因无才而苟活,作为生命来说长短并无意义,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就此而论他们二人都没有做到——因为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是让国家兴旺。但杀身取义者青史留名,苟且偷生者贻笑大方,从他们个人的角度能得善终是好事,国已然亡了,自己徒死无义,生命毕竟还是宝贵的,不可轻易放弃。

司马昭笑阿斗无能,岂料他子孙中出了个白痴。阿斗只是平庸,晋惠帝可实实在在是低能,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讽刺吧。作为九五之尊生前生后总有他的悲哀之处,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太多也太重大!

读李煜词集,心潮难平,在书中信手点评,得此文。

舒昶

2009-4-24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带柱的成语

下一篇: 用假如造排比句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