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新课改,课程设置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8-28    阅读:

篇一:新课改,课程设置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课程设置

新课改视野下教学管理的有效探索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徐伯钧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之举。2005年秋,江苏省全面进入新课改,我校作为江苏省首批新课改样本校之一,3年来,积极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课程设置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程资源开发为补充,以教师队伍专业化为保障,深入研究新课改,落实新课改,实现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全新突破。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就会缺乏文化的创新,因而就不会取得成功。毕竟,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变革,是对传统课程文化的扬弃和发展,其核心要素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亦即教育观念的问题。2004年秋学期,学校就成立了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分批落实新课改的各项准备工作,分期进行新课程实施的培训,从新课改的价值取向到新课改实施步骤,从新课改的课程设置到学科课程计划的落实等,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新课程实施的3年来,全体教师对新课改在思想认识上,特别是在学校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做好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准备。

1、学校观的变化。新课改赋予了学校很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学校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新课改将走进每一位教师的生活舞台,更加关心教师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强调所有教育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使学校更具活力,更具效率。同时,学校的功能也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将日益成为探究的中心,科学探究将成为新型学校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还是课程发展中心,要主动地发展课程,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2、课程观的变化。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和制约新课改的实践走向,毕竟,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为此,在2004年8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组织教学骨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课程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进行全新解读,并邀请课改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使老师们对课程的认识由传统的课程即是教科书、课程即是教学计划,转变到课程是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因此,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课程不仅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了学生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这种课程观的转变,丰富和扩大了课程的内涵,使得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主宰和限制,为学科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实施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教材观的变化。“教材是什么”“如何使用教材”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课程观的变化,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教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使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教学观的变化。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的权威不是外不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5、师生观的变化。教师不再知识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知识的追求者,学生的引领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织者,教育的研究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新的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按照国家的课程改革要求,积极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改的宗旨。

1、全程安排。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有八个领域,分别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科目,每一个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

为了保证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学校一开始就对新课程做了全程安排。从学科来看,对三年课改计划做了全面安排,安排到学期,到每一模块,到每一周,到每一天,让教学做到有序、有效、精细。从学校来看,在时间上,对三年课改做了统筹计划。从高三高考复习向前倒推来设计和安排三年规划,这样,既不因为高考竞争的客观存在而使课改流于形式,又防止因课改安排不当而不利于高考的必要应对。从课程的安排来说,所有课程统筹安排,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做到三年统筹,力求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避免有些学科“硬”有些学科“软”,而造成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一是避免有时间就安排,没时间就不安排。让师生对三年课改规划做到心里有底,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到位,做到心中有数。为此,学校编辑了《学业发展读本》,指导师生落实新课程,规范我校课程的实施。

2、全面整合。学校做了三方面的整合。一是整合课程,把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整合到新课程体系中去;对国家课程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校校情的、有利学生成长的实施方案。二是整合资源,整合学校资源,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整合人力资源,学校教职员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安排。三是整合组织,所有校级领导和中层各部分全部投入了新课程中去,把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和新课程实施的管理系统有效统一,保证了新课程有效落实的力度。

3、全面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学校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体现新课程实施个性化原则、自主性原则的重要方式。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制订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并成立了校长、总支书记、德育校长分别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和社区服务领导小组。

4、全面深化。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全面深化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基于体现校本特色,发展学校内涵、彰显学生个性的课程。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的

要求,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学校拥有教学资源的现实情况,制订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将校本课程开发为五个系列。(1)学生修养系列:修养类校本课程,由学校编制教材,内容包括校史与校园文化、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学习策略及学生专业发展等。(2)社团活动系列:整合学校现有的社团组织,把社团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如文化类,学生广播站和校电视台、学生读书社等等;艺术类:书画协会、动漫俱乐部、乐队、地方戏剧社等;科技类:生命科学兴趣小组、IT俱乐部等;专业学术类:文学社、英语俱乐部、数学沙龙等;心理健康类:心理俱乐部等。(3)综合竞赛系列:根据国家、省、市批准的学科竞赛,学校组织相应的参赛队伍,对参赛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就可以把这种竞赛辅导纳入校本课程。(4)学科拓展系列。学科类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与学科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拓展课程。课程资源有:一是利用作为选修I教材之外国编教材、省编选修教材、市编地方教材,经过二次开发,即改造与再备课,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教材;二是由学校教师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5)活动系列。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等,如学生运动会、文艺活动月、科技活动月、各类讲座均纳入本系列校本课程。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探索

新课程主张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生成的活动。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推动课堂改革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最重要途径,只有改变了课堂,改革了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是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人才。

1、有效课堂模式。为了高效落实新课改,学校提出了“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四标是:定标、施标、固标、验标。三学是:自学、研学、拓学。三快:快读、快思、快记。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了《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表》。实施“四标三学三快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听课评价标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有效课堂的六大特征: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有效课堂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有效课堂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有效课堂教学应当拥有优化的教学环境。

2、大课堂理念。为了进一步实现有效课堂,学校重新界定了课堂的概念,确立了大课堂的内涵,把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课堂向外延伸,即40分钟是课堂,大于和小于40分钟,但只要实施课程需要的,都可以看成是课堂;在教室内上课是课堂,在教室外或其他地方,只要是实施课程的也都可以看成是课堂。这样,又把课前自学与课后拓学纳入到课堂结构中来,实现了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完整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重视了探究性学习,把培养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智慧地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高质轻负“的学习观。

3、大小课结构。课堂要适应课程实施的需要是我校在课堂改革中坚持的一个重要观念。因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课程观,过去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实施课程就是实施教材,课堂从时间上看就是固定不变的40分钟,从形式上看就是教师上课,从空间上看就是在教室。新课改,首先就要求打破这一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即一切为教育目标服务,能够完成教育目标的资源都可开发成课程,都可以看成是必须的课程。基于以上这些观念,我们首先从学科模块教学的需要出发,对40分钟课堂进行了改革,实施了“70分钟大课”和“40分钟小课”的大小课制。因为实施模块教学后,语数外、计算机、通用技术等课堂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环节的完整。

四、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质量的基本条件。新课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在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上,除了整合社会资源,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有效实施外,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变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大课堂学本。大课堂学本是我校落实新课改,整合和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称之为“大课堂”,是因为依据新课程理念,我们扩大了课堂的概念,强调突出“大课堂”,目的是将学生学习过程多个环节和多个因素纳入教学管理的范畴;从时间空间上看,它涵盖了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时间,包括课内和课外的学习空间,将学习的全过程纳入教学管理的视野中。称之为“学本”,是因为它是教师将详细教案转化为学生的学案,包含了学、教、考的全部信息,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习完成设定教学目标的一种课时计划,是优化了的学科课程资源。“大课堂学本”设置了教学目标栏、自学检测栏、典型例题精析栏、目标达成检测栏、课后反馈栏、探究拓展栏、知识方法自我归纳栏、知识札记栏、学习质疑反思栏等,内容充实,反馈及时,教师真正成了教学的点拨者、发现者、创造者。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发现、困惑、追寻和领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课堂学本”是我校有效落实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国家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选修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必修基础上侧重于拓展与提高,专业化、学科化色彩浓一点,加之实际教学中不同选修模块又穿插进行,自由度相对大一点。目前选修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学校层面的课程目标不重视,开发力度不够,教学中随意性大,有效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通过制订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对国家选修课程进行校本化的资源开发,达到对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语文组在这方面率先做了研究,制订了《唐宋诗词选读》、《论孟选读》、《﹤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国家选修课程的校本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安排。其中的关键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有关目标的规定,梳理整合课标中有关的基本理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具体细化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方便教师的操作。“教学安排”则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对课程和教材的认识,根据教学课时和学生水平,对教学顺序、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评价作出比较详尽安排和计划。

3、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课程改革的精神之一就是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需要用活。所谓用活,就是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这是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最佳境界,更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想境界。只有不断的要求和引导教师做到这一点,学校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课程改革才会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我校一开始就向全校师生灌输这样的观念,并要求我校的名师、特级教师率先探索。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做示范、探新路。新课程实施的三年来,我们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语文特级教师胡小林老师的成果尤为显著。他的第一本课堂文化生成资料,取名为“拾级、问道”,细读之,这绝不是一本一般的学生的读书感悟或者随笔,而是师生在语文课堂上解读语文教材的生命感悟,是基于语文教材,出于语文教材,胜于语文教材的一本“文化生成读本”。最近,他的第二本课堂文化生成将近百万字资料“出发·收藏”,又将付梓。

4、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嬗变。一般意义上来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新课改,课程设置】

但是这种只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含义和种类了解的认识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获得科学地、主动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思想动力。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为此,我校在实施新课改之前,就通过学习型班集体建设和学习型小组的建设,力求多途径实现学生发展的价值目标。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通过生本文化建设,使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实现,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将学习体验、感受、兴趣、爱好等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成为很好的校本课程资源。过去的一学年,学校组织指导学生编写了学生学法指导丛书《金针度人》和学生原创的自我励志格言集《智慧箴言》。这种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嬗变,不仅扩大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而且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扩大了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容。

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新课程建设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要素,因为人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子。几年来,学校除了从价值观引领,实现教师实现新课程观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外,还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1、基于校本研究的基础性培养。新课程不仅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立足于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层面问题的培训就成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校本培训。我校通过集体备课,实现了头脑风暴式的集体智慧的共享;通过制度化的开设组内公开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常态化;通过编写和使用《大课堂学本》,实现知识传授的最基本的保证;通过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和每月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实现学科教学资源的合理支配与互补;通过制订基本的教学规范和要求,实现教学环节的完整和教学的有效。所有这些,都是基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研修。

2、基于问题研究的发展性培养。新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基于解决问题的教科研活动,既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又可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层次和内涵。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积极宣传科研兴校的思想,极力提倡教学问题科研化,通过开设“智慧论坛”,选派骨干外出学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专著等,扩大了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视野和胸襟,加深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教学经验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三师”工作室,放大了名特优教师辐射功能,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形成了金字塔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3年来,我校有58个市级个人立项课题,有16个市级规划课题,14个省级立项课题和6个国家级课题;参加学校评选的“金秋论文”500多篇(仅指高中部),在省级和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

3、基于制度保障的可持续培养。为了使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几年来学校制订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并已得到有效实施的学校管理制度,从课堂教学要求到集体备课的原则,从组内公开课的开设到教研活动的规范,从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科学管理到大课堂结构的研究,从大课堂学本的编制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等,都有明确而系统的要求。学校还专们编印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读本》。这些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学校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飞跃,保障了我校高质高效落实新课程,保障了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学校精神,塑造并积淀了积极健康

篇二:新课改,课程设置
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

石首市城南高中新课程课程设置

及实施指导意见

为确保规范有序地推进新课改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重庆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体系。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高中教育培养目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及实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整体设置,统一规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的所有必修课程,为学校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各年级开设符合规定、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的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化成长,促进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办出特色。

3.差异性原则。在我校城乡二元结合大背景下,城南高中和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为充分调动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必修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推进的策略。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课程结构【新课改,课程设置】

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课程和学分设置见表1。

1.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

3.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新课改,课程设置】

(二)课程设置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三、课程安排

(一)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

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可根据每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安排。

(三)周教学时间

每周按5天、总计35课时安排教学。课程安排不得超过周课时总量。

(四)课时长度

每课时为40分钟。可在选修模块教学中开展长短学时相结合的实验。

(五)模块教学时间

1.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原则上每周安排4课时(持续1个学段)或2课时(持续1个学期)。

2.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18课时。音乐、美术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2课时或1课时,鼓励学校探索音乐、美术课程的多种排课方式。体育与健康每周安排3课时(其中2课时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内容教学时间,1课时为地方和校本课程教学时间)。

3.学校可结合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按学段、学期或其他模式安排各模块教学时间。

(六)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学年共计270课时、15学分,高一至高三上期每周3课时。学习活动时间由学校根据各学段课时总量合理安排,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使用。

2.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获得2学分。社会实践三年不得少于3周,获得6学分。

3.学生在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校将分别在高一和高二年级集中安排1周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农村,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和新农村建设。

(七)学分及其认定

1.学生修完模块规定的学时,考试(考查)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每个模块为1个学分,其余科目每个模块为2个学分。学生在三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学年中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不低于28学分(其中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未完成相应学分要求的学生不能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3.学分由学校认定。学校将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程度。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评价和反映。

(八)模块、学分与课时安排

课程安排实行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完成各科目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但可自行确定开设的时段及顺序。

【新课改,课程设置】 【新课改,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及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各学科课程模块与学分安排指导意见(表2)、课程与周课时安排指导意见(表3)。

四、课程实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落实课程目标

各年级要统筹安排课程、合理分配课时。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在高一年级安排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高三下学期在安排总复习的同时,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学校要高度重视理、化、生实验和技术类课程的开设,积极组织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各年级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选修课程的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开设率。

(二)加强选修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师制度,由班主任和导师来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多种课程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模块三年中可重复开设,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可开设几个选修模块,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也可允许部分课程跨年级安排。

篇三:新课改,课程设置
2015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工作汇报

乘课改东风 创教改名校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施五年了。五年来,湖北省、襄樊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领导时时关注我校的新课改动向,经常来我校进行调研。宜城市教体局的领导和教研室领导、教研员经常深入到备课组,深入课堂与我校领导和教师一起研究新课标,共同听课、评课,为我校课改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这里向那些关心、指导、帮助过我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教科研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就不会有今天的课改成果。下面就把我校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进行汇报,以促进我校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实验能否在学校实施,关键看领导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对课改的认识是否到位,为了使我校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接受新课程、了解新课标,尽快转变观念。课改初,校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等书籍,领导班子带头树立了新课改观念,在校内构筑了新课程改革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构筑,是学校课改的第一要素,体现在“五高”上。一是校长的办学思想高起点,与“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国家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与新课程改革体系高度合拍;二是管理的高层次,营造一个人文化的管理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改氛围;三是课改经费的高投入。我们在课改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现在的投入资金比过去翻番还拐弯;四是软硬件环境的高品位,为了配合课改工作专辟了课改橱窗,创办了校刊——《课改之窗》,学校的育人环境有了彻底的改观;五是教师的高素质,校本研训的力度加大、研训的方式丰富多彩,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使大家明确了课改的目的、意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提高了新课改的积极性、自觉性,为进入新课程实施做好了思想理念上的准备。

为了保证课改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指导的开展好,我校特别组建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实验指导小组组长由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指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备课组长担任。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承担着研究新教材,帮助实验教师理解新课标,积极解决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

加强师资培训,使教者首先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我校116名任课教师在课改启动前全部参加了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首先接触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了新课标。回到学校以后,我校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新课标的强化理解。重点是(1)明确所教学科的具体目标,深化课程功能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的价值取向;(2)要弄清所教学科的内容、框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3)注意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对学生要有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教师上课前的学习、培训为实施课改实验做好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为了让领导和教师更直接、更具体的感受课改,我校先后派多名领导与教师去安徽、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学习课改经验,把外面的新思想、新理念、好经验带给教师,把最直接的感受带给实验教师。使领导和老师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头脑,转变了观念,为我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课改实验方案,明确课改目标

校长王祖涛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课改实验方案,明确课改实验的理念、目标和原则。对课改实验的内容和进行的阶段做了详细的安排,对课改实验的保障措施做了细致的研究。课改实验方案出台以后,与实验指导小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共同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得到一致认可后,各学科组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定了学科组课改实施方案。课改方案使我校的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使课改实验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课改中具有哪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怎么把握?怎么课改?课改将把我们带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实验之初,我们对这些问题也是茫然的,但我们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抱着一个信念,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研究,坚持课改。学习中,走出去接受培养,请进专家名师到学校办讲座,还请出校内先学一步,理念领先的教师“现身说法”;研究中,把课改理念与教育教学中的个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加深理解,提高教师的把握课改理念的能力。如: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时,过去是怎么做的——教师为中心,现在要怎么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研究会上,各人讲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教学案例。如此细化案例研究,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先进课改理念;课改中,我校形成了“五新”的课改局面。即:把握新理念,深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构建新关系,走进新课堂。当前的教师都能围绕“五新”做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在课改实践中有所体现。

三、校本研训随课改而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个主阵地开展研究。

(一)重视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分学科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学期初制计划,把教材内容划分为几块,每块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执笔人),在教学本内容之前,同学科几位实验教师在一起共同探讨教法学法,达成共识后由中心发言人执笔写出教学预案。然后再发给每位教师,教师再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修改,最后进入课堂。除了这种集中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的实验教师还不拘形式地自发地开展了一些研讨活动。如同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及时向并列班的教师通报,共同研讨,寻找对策,并在实践中去验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抓好“三同课”活动

有对比才知有差距,有对比才会产生动力。课改实验以来,我们开展了同年级、同学科、同内容的“三同课竞赛活动”。一种形式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各学科备课组长牵头确定课题内容,每人自行备一节课,在本班进行讲授,其他教师随班听课,每位教师讲完后再在一起交流探讨,汲取精华,查找不足,这样的活动我们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开展3—5次。另一种形式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实验教师开展这项活动。首先播放一节名师的录像课,或让校内走在课改前列的骨干教师讲一节示范课,然后要求青年教师再讲同一节课,让他们在一起相互借鉴交流、切磋教技。

(三)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

我们把每年的4月和10月定为“课堂教学开放月”。在课堂教学开放月里,我们开展以下两个活动。一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讲课的教师在教学展示月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随时接纳其他教师进班观摩、学习,不得拒绝。同时要求年轻教师在当月听课不得少于15节,听完每一节课后,必须向讲课教师说看法、谈感受,听课笔记上必须要有讲课教师的签名。二是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求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在这个月里扎扎实实备好课、上好课、随时接纳其他教师进班听课,不得拒讲。同时,要求每个讲课教师在当月邀请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进班指导10—15节课,做好交流记录。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把上好课的要求化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评课活动

新型课堂教学怎样实施,三维目标怎样落实,不少教师感到茫然;听完一节课改实验课,也不知如何评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评课活动。一是组织教师自评,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实验初,我们就邀请宜城市各学科教研员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行辅导讲座,并把“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组织教师逐条进行了学习讨论。接着利用课改达标课竞赛活动的时机,将50多名教师的课逐节录制下来,播放给本人看,要求教师自己对照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并与评委评估情况进行对照,查找不足,提高认识。二是开展评课竞赛活动。学校分学科组织教师集体观摩两节课改实验优质课录像,当场限时撰写评课稿。比赛结束后,再播放授课教师说课和专家评课部分,让教师进行自我对比,查找差距。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评课水平,授课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共同发展

(一)课题研究解决了课改中的一些重要的“瓶颈”问题。

课题研究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结合课改实践,从揭露弊端开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迅猛发展,过去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工作现在变得日新月异,我们平时甚至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从对某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它的症结所在,然后考虑究竟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措施和策略,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每位教师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当你取得一定业绩和成果以后,要想再向前走往往会有“欲进不能”的感觉,这也就是一种“高原现象”。怎么办?有效的措施是边反思,边学习(所谓“充电”),边实践。在课改工作实践中遇到困惑,联系个人实际反复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该从何处入手,采取什么策略加以突破?为了寻找理论支撑,组织学习理论报刊和书籍,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然后你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商量,做一个专题研究。我校如此立项的有14个课题,还有校级课题、个人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组都联系着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每位成员都会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随时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下各种数据、个案及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这期间有时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正好是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契机。在个人刻苦钻研(带着问题到理论著作和相关课题中找答案)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专题研讨和“科研沙龙”进行集体攻关。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解决了一个个矛盾,课题研究上了一个台阶。教学活动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效率自然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学习——实践——总结——提升”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就获得一步步的发展和升华。许多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新课改中牢牢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主要由教师操作,但最终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如《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这就必须涉及到师生间的彼此互动,事实上许多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学生的参与,很多时候是师生互动,共同开发。例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者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都少不了学生的直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与学生打成一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课题,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某些环节的任务,师生一起成长。教师有了发展,学生有了发展,学校和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由此,学校跻身为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

五、构建课改背景下的新型课堂。

为了使新教法、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发挥其杠杆的作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诊课。评课时,把教学过程中的“四生”即“生本、生成、生活、生动”作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看教师是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教师是否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积极的实践,主动的探索。看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发现”产生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重视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构建起课改背景下的和谐的新型的课堂。

1、以生为本、注重发展。

要正确全面实施新课标,转变教师角色是保证。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这样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比较、归纳,获取新的规律,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验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处理教材时,我们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能量”,从而产生“我会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备教材时,结合学生实际,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更注重“备人”。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检验自己教学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的现象。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贴近了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得心应手地驾驭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再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用割补法推导公式的基本思路,接着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呢?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锐角三角形,有的拼成钝角三角形等等,最后同学们自主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了对整个知识的构建。

2、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新课程改革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春风,呼唤生成的课堂。而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融合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它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观点看待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互相砥砺和启迪、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如:我校教师徐金荣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的感悟上去: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正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3、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为源泉,展现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若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得到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把钥匙。但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引起的。

许多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投其所好”地安排一个开头。或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设计、或一个小小的试验、或一个精巧的小故事……去营造吸引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光、形”互动的氛围里,产生了新奇的心理体验,有惊奇、有疑问,进而生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新知、探求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采取动画的形式开头,让学生跟着动画角色走进学习: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决定休息一下,孙悟空、猪八戒各自去找食物。猪八戒走着走着摔了一跤,找到了两个大西瓜。这可难住了猪八戒,他想:两个西瓜4个人怎么分,不如先吃掉一个。于是,他偷偷吃了一个,但是还不过瘾。又想:这个西瓜分4份,我先把自己的那一份吃掉吧!于是,他把西瓜不平均地分成了4份,吃了最大的那份,然后才捧着剩下的西瓜往回走。 提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做?“一半”用数字怎样表示?从而引出“分数”这一课题。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疑问,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迷茫,探索的兴趣顿时而生。这,为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和积极参与奠定了意向基础。同时,多媒体也就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之中。

再如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总感到无话可说。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为学生创造一些口头表达,肢体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才能表演的机会,那么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还为学生提供极其可贵的,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作文的素材,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彼此的表演中受到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事物,对生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就是写不细致,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因此我常常采取表演,再现生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时自己亲自表演。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过程老师或者同学的一举手一投足和丰富的表情变化,体会内心情感。然后让学生口头表达,再动笔去写。学生在这种训练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让课堂更“生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人把课堂描述为: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许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一句话,课堂成为了当今师生向往的舞台,这就彻底的改变了过去那种仅把课堂看作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学的场所,把课堂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走到今天的课改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乏味的状况,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向往的课堂。针对当代学生好表现,敢演讲的心理特征,学科之间相互兼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如理科学科也安排一定的时间,结合本课的内容,开设学生“讲故事”栏目。开始时,老师布置学生预习,准备故事材料,学生整理材料进行讲述。而后,变成了学生预习后,大家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中心,分工合作准备故事材料进行故事讲述。通过“讲故事”时间,大家一起讨论得失,整堂课学生表现的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期待和兴奋。“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得到自己观点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大家的交流,学生逐步认识到了遇事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即使是一些乏味的课也逐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再如语文学科中,许多作作品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表演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在教学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表演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等。并且让学生评价他们表演的是否理想,还要说明理由,通过学生的评价、指导,表演者表演的越来越形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记忆更加深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语文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小说、童话、寓言、戏剧、诗歌、散文等很多作品都为我们塑造可以触摸人物灵魂地形象。或是再现情境的表演,或是想象补充性的表演,一旦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整个课堂就会更加亮堂起来。

六、秉持校本特色,办好《课改之窗》

课改之初,我校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怎么改?改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全体教师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前面讲到的课改中的“五新”,梳理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创办了校刊——《课改之窗》,现已出了40多期。

我们的《课改之窗》明确一个宗旨: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

突出五个特点:

1、紧随课改的步伐。在课改的通识性培训阶段,我们引导教师把握课改理念,在课改实施过程,适时地指导教师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环节变革,校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2、注重案例研究。刊登了教师大量的课改感受,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反思后的醒悟。

3、每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全校教师围绕该期的主题谈论,如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用评价激励学生等等。

4、紧密地结合校情。针对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如: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专门编排在14——16期中,进行着重探讨,收效甚好。

5、整体互动,广泛参与。除规定每名教师在一学年中必须有一篇文章刊载于《课改之窗》之外,我们还充分地抓住机遇,广泛地利用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家长、学生参与课改研究活动的机会。先后有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襄樊市教研室副主任肖兴汉、宜城市教研室副主任罗运生、闵祖成及教研员骆崇泉、马仁森、朱万清等及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参与了办刊。

五年来,《课改之窗》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老师们学习新课程的园地,是教师总结交流实施新课程经验的平台,体验成功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发展。2015年3月,襄樊市课改会上交流了我们的部分校刊,受到襄樊市教育局及兄弟教育局领导、教师的高度赞誉。

七、开发校本课程 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了校本课资源。学校在上学期和本学期为全体任课教师编印了《开发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广泛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五年来我们共搜集校本课程教案2500余篇,目前我们还组织人力精选、修改,按《指南》分类编印,供以后参考作进一步的完善。

书画苑里花常开:

我们把艺教课程中的《书画》校本课程设置为书法与美术:1、书法。书法分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2、美术。美术分为儿童画、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等几项。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二是省编义务教材《美术》1~12册与《中小学生字帖》;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书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抓好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书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书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书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和学校校刊《课改之窗》上发表,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书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康乐杯学生书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届的“康乐杯”书画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书画培训抓得有滋有味。美育的苤芽在这里萌发,审美的情趣在这里培育。

美术室、书法室、艺术欣赏室、作品琳朗满目,师生的优秀作品获奖成果,名人名作,透露着师生的情趣品味。

一次次的电化展示,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艺术素养在这里得到启蒙。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块墙面,为师生提供展示心智的舞台。俏立于枝头的花鸟,雄浑秀丽的山水,端庄潇脱的书法,优美而流畅的体艺线条,无一处不在蕴孕百年南小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走出去,请进来。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认识艺术,在名师的指点中提高艺术,在参观展览中理解艺术的灿烂,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艺术文化。

从发表作品参与竞赛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每学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在本校书画比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画大赛。师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我与电视”、“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第一届手拉手“珠穆朗玛杯”少儿书画大赛、“小画家杯”——走进长江三峡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比赛……获奖师生达1200多人次。有8名师生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有47名学生被吸收为宜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学校被评为“宜城市快乐校园工程示范学校”、“襄樊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成果不仅是南小的财富,更是南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艺舞台放异彩:

我校“五百队”独领风骚。学校成立百人的电子琴队、百人鼓号队、百人民乐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拉开了艺术教育的序幕。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五百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而今是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仅2000年到2015年,“五百队”在市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60场次,学校鼓号队在襄樊市第一届鼓号队礼仪展演中一举夺得桂冠。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南小少年儿童的风采。他们为鼓号队整齐华一的表演鼓掌,为民乐队和谐、美妙的演奏而陶醉,为舞蹈队、合唱队精湛的演技而喝彩!

我校教师连续8年参加教育系统文艺调演获团体第一名。市团委妇联举办的卡拉OK小歌手大赛中,我校赵婷宇同学获第一名,广播电视局、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获一等奖,团委、妇联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校合唱队几次获得第一名,市委宣传部每次举办的晚会上几乎都有我校的节目。

收获不仅需要播种,更重要的是辛勤的耕耘和培育。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扬了红烛精神。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屡获大奖,《汉江雏鹰》、《妞妞看戏》、《楚都娃》、《青娃与顽童》、《春风杨柳》等先后在第四、五、六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获奖,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中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邀请赴韩国演出。有3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宜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连夺八年桂冠。其它在市级以上获一等奖的节目达20余个,获奖学生不胜枚举,仅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就达100余人次,舞蹈演员于安琪、王春阳、李瑞同学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舞蹈专业组金奖。今年我校在宜城市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的舞蹈节目《托起盲童心中的太阳》再一次参加了湖北省艺术节演出,并荣获一等奖。

八、沐五年课改春风雨露,尽显百年南小课改风采

五年来,南街小学乘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五年间,学校在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申报立项了14个研究课题,填补了百年南小无国家、省研究课题的空白,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省级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省教研室颁发的“优秀课题研究”奖;《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学习与品格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获襄樊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五年间,两次接受省教研室组织的课改调研,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的高度评价;2015年为襄樊市教育局召开的课改工作会议提供交流材料五份,两名教师为大会作课,其中校长陈圣友的《围绕课改抓教研,抓好教研促课改》先后被《襄樊教育》、《走进实验区》刊载;五年间,学校先后摘取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襄樊市示范学校”、“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奖牌;五年间,有一名教师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课改先进个人”奖,2名教师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奖,二十多人次获襄樊市、宜城市教改、教研奖;有226人次的课改论文、案例、教案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交流或获奖;五年间,学生有20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年风雨五年歌。经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来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活动时,在听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和教师的作课后讲到:“这里所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老师自身也完善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工作增添了信心。

篇四:新课改,课程设置
教务处长述职报告

第1篇:学校教务处处长述职报告

(一)学籍管理工作:

1、学年初,在一年级、七年级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完成了新生基本信息的采集,搞好新生学籍审批。

2、每学期开学初,在宫校长的帮助和指点下,为转走学生办理转学手续,并为转入学生及时办理学籍增补。

3、在全体教师的协助下,对我校学生的学籍档案进行管理,组织班主任老师搜集、录入学生学籍资料、数据。

(二)教务教学工作

教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繁杂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可是,由于我们缺乏办事的细心和耐心,因此,教务处的很多工作进行的比较被动,在此,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的理解,张校长、宫校长的提醒、帮助,才让教务处的各项工作得以圆满的完成。

1、结合本校师资情况,按照教育部课程设置,开足开齐有关课程,做到了“三表(课程表,时间表,教务工作计划表)”的统一。

2、抓实教学常规工作,做好日常教务工作,

3、当好调度员,及时安排好临时的课务调动和代课安排,确保学校教务教学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努力为学校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4、组织班主任对班级之星、校园之星进行评比并进行表彰。

5、做好服务员。教务处的工作宗旨是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本学期,由于工作繁忙,导致有些老师找教务处借资料没有及时的服务,在此表示歉意。下学期,有可能还担当这份工作,我们一定会摒弃这一年工作的不足,尽心尽责做好这份工作。

(三)业务学习工作

1、本学期,积极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校本培训。在教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深入学习了课程改革教育丛书,领悟了新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逐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思想。

2、本学年,坚持把课堂教学改革融入学校教研,安排好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和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组织教师利用农远资源进行教研活动,每个教师利用农远资源上好一节课。

4、组织并落实期中、期末调研、各类竞赛活动。本学年,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组织了各年级的月考工作,及时作好分析与反馈工作,使教师们心中有数,以便采用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务工作,我们感觉各方面显得比较稚拙,经验还不足。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还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有待解决:

一是“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表现在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工作深入创新力度不够;对各位教师的困难和需求了解甚少。深入课堂,指导业务的力度不够。

二是“实”字的体现上不够。表现在抓实课堂教学、深入班级不够。

三是“韧”字的体现上不够。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还不够有力,教学管理水平和技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2篇:教务处长述职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教职工代表:大家上午好!

根据学院工作安排,我在**年任教务处处长,**年1-5月教务处与学术科研处和署办公,兼任学术科研处处长,回顾一年来我院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教学检查与持续改进、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校区建设、教材采购供应、下半学期平稳开学、系部校区资金平衡核算等,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处室、系部校区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虽然也有我微不足道的一份在内。我在其中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一份工作,同时也还存在不少缺点和失误。根据这次评议工作的要求,现将我在本年度任职、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人为本关心职工勤奋工作注重效率

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后,从宏观到微观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创新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此,本人以身示范,认真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力争克服“木桶效应”,工作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改进措施。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关心本部门职工生活,充分调动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院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本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精、尖、全的技术能手,造就一支具有讲师、技师和高级讲师、高级技师职业技术等级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宏观上抓师资队伍梯队建设的需要。为了贯彻落实《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协调、快速的发展。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04年招生计划结合学院招生的实际状况和校区分布特点,做好教师招聘录用工作,确保新学期正常平稳开学。

1、教师招聘:04年,我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求有所提高。根据学院建设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男女教师比例结构,系部高技能型,多招聘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兼职专职教师,改变我院师资、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构建高级“蓝领学府”师资队伍的有关精神,参照各系(部)对不同专业教师的需求,吸收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来充实、完善师资队伍。我处年初拟订04 年教师招聘计划,并组织各系(部)校区分两批对来自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学府的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的人员共180余名报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运用、授课能力、身体条件等各方面的综合测试,择优录取优秀教师共86名。

2、岗位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能放松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目标的在现有中青年教师中培养拔尖人才.我处在04年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岗位培训和参观学习,其中6月份和8月份分别组织86名新教师进行校史教育、职业道德、教学规范、学生管理、安全教育等内容的岗前培训;1月份学院为了实施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对在职138名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全部合格,提高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常年的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等教师资格证书培训、高级工培训、2次技师和高级职业指导教师培训;全国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培训;参加全市技能大赛前对汽车和计算机教师的强化训练等,请王骁勇副院长给教师进行职业指导讲座,请专家进行“李阳疯狂英语”讲座;组织系部校区到常州技师学院、深圳高级技校、深圳技能培训中心等参观考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3、关心、爱护教师生活,组织教师暑期旅游:为了表示对教师们在上半年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和教师们尽职尽责、顺利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关心,同时也为了丰富教师暑期生活,我处联合各系(部)校区,组织80多名教师到青岛、大连、庐山等地旅游;

4、组织教师技能比赛:多媒体授课技能比赛、交通局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比赛、南京市汽车维修、计算机操作比赛,提高教师实战能力;

5、"双师型”队伍建设成绩喜人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根据我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处通过不同方式、各种渠道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体现了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视,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决心。

(1)截止11月中旬,我院今年有1人获得“高级讲师”职称、9人获得“讲师”职称、15人获得“助理讲师职称”,25名中青年教师通过技师技能鉴定。

(2)1人当选为江苏省技工教育发展研究学科带头人;我、梁修杰、张志新等五位同志被南京市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聘为南京市技校系统校际教研组副组长。至此,我院已有8位教职工被聘任为南京市劳动局技工教育学科带头人。

(3)树立师资队伍建设的典型,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本年度14名优秀教师分别被评为市交通局、市劳动局和省交通厅先进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37名教师分别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4)10月中旬,我院教师在参加全市交通系统汽车维修技能竞赛和计算机操作员技能竞赛中,获得汽车维修工第一到七名和第十名、共八人进入前十名的好成绩;计算机操作员竞赛取得第一到八名和第十名、共九人进入前十名的更好成绩。我院同时获得两个项目的团体第一名。11月,在全市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中,我院参赛选手获得个人第五、六名、团体第二、三、四名的好成绩。宋云波老师在参加全国交通技工学校汽车专业课授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5月,我院教师在院多媒体制作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评选出10份优秀作品。

三、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坚持教学检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做到持续改进

【新课改,课程设置】

1、贯标积极组织本处室员工,认识学习质量和安全贯标有关基本知识,对照标准建立本处室管理质量体系,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和教学安全意识,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重视教学过程和安全管理,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安全,让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

2、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为了统一和规范学院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有“章”可依,使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教务处在教学设备管理、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办学等方面拟订了规章制度。如:《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教学设备管理办法(草案)》、《南京交通技师学院联合办学管理办法(草案)》。

3、教学检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获取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教务处组织检查组对全院8个系部校区进行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有:教学计划、大纲执行情况、专业建设(含师资配置)、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案、作业、教研、教改、教风、师资队伍建设、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课外辅导、校园环境和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通过教学检查活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真正做到了持续改进,在检查中考核成绩优秀的校区得到了表扬和奖励。我院教学检查在6月17日得到了市交通局蔡陆军副局长的书面的充分肯定与表扬。

4、学院教学质量取得丰硕成果

(1)今年299名毕业生全部毕业,在参加毕业生专业技能等级工考试中,合格率为100%;

(2)我院学生在十月下旬召开的学院第二十届运动会女子跳高、女子跳远、男子100米、女子400米、男子铅球5个项目上打破了学校纪录;南京市技校系统冬季长跑比赛男子个人1、2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学院团体三项第二;南京市元旦万人健身长跑“优秀组织奖”

(3)成人高考也取得较好成绩

四、潜心专业学术教学研究,提高学院学术水平,铸造学院品牌

1、会同系部起草了《南京交通技师学院2014-2014年专业建设规划》;

2、根据学院专业建设需要起草了《南京交通技师学院重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草案)》;

3、承担并完成了学院04年软课题《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体系关系研究》,并在《南京交通》刊物上发表;

4、本人撰写的论文《高级技工学校专业建设研究》分别在省级刊物《南京交通》和香港国际学术刊物《中国教育改革》上发表,并获优秀论文奖;《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在《南京交通》刊物上发表;《柔性制造技术》在省级学术刊物《江苏科技》上发表;《现代汽车电喷技术实验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教育成果研究》上发表;

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实现新学期平稳开学

1、教学设备的购置:学院在校生人数迅猛增长,教学所需设备的需求量随之增加,为了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活动的需求,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了18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主要添置汽车、数控专业和基本教学设备,其中为各系(部)校区购置151台电脑、3台投影仪等电教设备、桑塔纳2000abs电控故障实验系统、桑塔纳汽车微机控制故障检测诊断实验系统、废气分析仪、汽车专用示波器、数控机床、普通车床等20多套各种汽车检测、拆装设备和数控等各种专业教学实验设备。

为了节约资金,振泰校区和古泉校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校区教师自制教学设备,到改装厂购买汽车发动机等配件,制成修理、检测,拆装等教学设备,节约了教学资金,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的购置:由于学院规模扩大,目前学院已经拥有包括古泉、麒麟东等在内的14个校区。部分校区在开学前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数没有提前具体确定,给教材的采购和发放带来了极大难度。教务处负责对教材采取社会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实力强、信誉好的新华书店。今年共完成教材采购60000余册,节约资金30余万元,不仅确保了教学用书,且首次实现零库存。创收的利润不仅支付了图书馆人员的工资,还为学院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节约了计划资金。

3、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招生规模扩大,在校学生已达5000人,为了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我院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30处,其中狮子坝汽车应用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的实习基地。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江苏省汽车驾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江苏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江苏省汽车教练员培训基地”正在筹备过程中。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教学场地、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和后勤保障要同步跟上,为此,上半年召开教学资源协调专题会议9次,小会议、小协调不计其数,确保了新学期5000余人平稳开学。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办学规模

1、寻找地方,租用校舍,自建校区:(年初,由于学院校舍已满,按学院现有条件,只能招收500名新生,离技师学院最少5000人规模将有很大的差距,加之从金陵厂传出信息,振泰校区要撤除,同时沧波门校区因供水、管理难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又要实现学院跨区域发展模式,又要安置振泰校区350多名学生,唯一的办法是利用社会资源,租用校舍,学院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教务处,虽然当时教务处人手非常紧,4个人,一方面要组织正常教学,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当时正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准备为我院申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光写材料就是100多页,常常白天工作,晚上写材料,但我们还是很乐意接受了这项任务,首先是通过向省市劳动、教育部门和报纸等发布相关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进行全方位考察。先后考察了光华门、雨花台、集庆门等20多个地方,每租一个地方要考察3-5次,为降低租金,为学院节约办学资金往往一个校区要谈7-8个回合,有时要请方方面面的关系帮助压低租金,今年,自建了富贵山校区、浦口校区、麒麟南校区、麒麟东校区等直属校区,安置学生1600人。

2、为贯彻04年技工教育精神,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争取创建一流品牌,促进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教务处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探求联合办学单位,与淮安、大丰、镇江、徐州等职业教育中心以及钟山学院、南京博林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16家有可互补资源、互惠互利、能共同发展的单位联合办学,基本满足了今年招生2800余人的计划,通过联办收管理费创直接经济效益60余万元,现联合办学1700人,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每年约170万元。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意义:2014年南京教育白皮书:2014年所有学生都能上重点中学,2014年后,技工学校招生相对困难,联合办学学校作为我院生源基地,确保在招生相对困难的时候有稳定的生源

七、其他:

1、协助高职招生

2、申办五年一贯制高职资质

3、召开年初的教育咨询委员会

4、承办交通局“高技能人才汽车维修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

5、教师工资审核、系部校区资金平衡核算

八、不足之处和明年教学改革新思路

这几年,学院办学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学院今后的发展任重道远,新校区的征地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以上3项恰恰是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明年我们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师资的引进和培训的力度,将有限教学设备购置款用到刀刃上,发挥其最大的效率。

另外,以重点技校复评为锲机,进一步规范教学,不断的学习,时时刻刻以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作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市场调研和理论研究,适时的进行新的专业开发和对老课程的改造,增加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符合我国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研究我们的培养对象,采取因材施教,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理论课,增加实验和实习课,加强心理教育辅导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同时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基础课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专业课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全面提高学院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

我坚信,在以石院长、陈书记为首的新的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的学院一定能创造辉煌!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第3篇:教务处处长述职报告

2014年度,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我和全处同志一起,顺利的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 学习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本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指引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中国教育带入了新的起点,教务处处长述职报告。

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重要战略主题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上述主题的重要路径。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这对于缓解和克服科研蝴蝶效应,教学牛鞭效应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落实质量工程,提高学校品牌价值

2014年度,继续落实质量工程,根据项目特点,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发全球运营仿真系统,商务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成功举办全国实验教学研讨会,与会人员逾300人,参会学校100多所,组织参加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建设单位实验教学成果展,全球运营中心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院校,扩大了学校影响,提高了学校品牌价值

三、 开展多元培训,提高系统集成效率

资源分配项目化所带来的不确定因数,上万学生所带来的几十万条动态信息,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所带来的信息处理能力不稳定性,这些因数成为2014年度教学管理工作的巨大挑战,教务处从教学管理业务流程,教学管理业务集成两个角度对教学管理人员开成了多元培训,在不确定因数,动态信息,能力不稳定性之间形成均衡,从而保证了教学管理系统的集成效率。

四、 实施矩阵管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本科教学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从教学运行角度来看。它由排课、选课、上课,考试等组成;从质量控制角度来看,它由教学组织、教学检查、教学反馈等组成;从教学改革角度来看,它由项目申报、项目建设、项目检查等组成。2014年度,我和全处同志一起实施矩阵管理方法,顺利的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学管理工作,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正常运行。2014年度实施的一些教改项目,效果已经并逐步显现。学生参加统考的成绩明显提高。

五、学习相关文件,提高处理应变能力

2014年度遇到的需要应变能力事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教学资源分配,政府采用项目制,且申报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数,本人参加项目组进行申报获得成功;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留级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这都需要应变能力,2014年度本人认真学习各种文件,领会各类规则与政策,和二级学院、学生、家长不断沟通,和全处同志一起较为妥善的解决了问题。

2014年度,本人要再接再厉,努力工作,争取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4篇:教务处长述职报告

一直以来,我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的领导。与此同时,我还不断地提醒自己:无论是否还在教学一线,我首先是一名教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底到了,在校领导、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下,我通过竞聘来到教务处,担任副处长一职,协助处长管理教学教务工作。当初竞聘这个职位的初衷,是出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工作热忱和专业素养为我校的发展壮大尽一份微薄之力,同时能使自己在工作锻炼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事实证明,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一年的实践确实让我获益匪浅,不仅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同时也明显感觉到了这个岗位对自己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的正面推动效应。

篇五:新课改,课程设置
2015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第1篇: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国培计划马上就要结束了,经过为期一段的培训学习,我觉得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可参考的模式和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实践在学习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把所学到的好的理念和好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在在我探讨和研究过程之中,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早日成为一名被学生称赞和认可的教师。

此次学习的课程比较多,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我还是认真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之后开心的坐在电脑前认真聆听专家和优秀教师的讲座。每一位专家的课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讲杜郎口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经验,我觉得在我的今后的教学过程之中很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此次学习我觉得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解放思想,积极学习新课标的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我还很年轻,缺乏经验,我只是一名踏入教育行列工作了四年的年轻教师。社会的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人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在发展经济时候说过,要解放思想,而作为老师我们更要解放思想,因为我们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只有解放了思想才可以有创新,教育才会发展,社会才会发展,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因此我会积极解放自己的思想,抛弃传统过时的理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真正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1世纪的今天,各种先进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作为老师,更不能落伍,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工作才会好点。教师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坚持每天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不能只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积极学习新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备好课,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备课容易,但是要想备好一节高质量的课就非易事。教师要想备好一堂生动有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课就需要下功夫。在今天科技如此发达,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口头教学。备课之时要积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活动。光备好课还不行,通过上课积极总结进行反思。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哪些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进步,才能有所提高。

3、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工作为乐,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教师主要接触和面对的就是我们可爱的学生,我们都知道干一行爱一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在学习上关心,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在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因此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可能遇到些小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去帮助他们。有些老师经常说课都不用再备了,因为教了好多年了,我闭上眼都能知道在第几行第几页,总是觉得每年都在重复的进行,特别没有意思,事实是这样吗?答案不言而致。关键是老师没有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觉得教学是机械的重复,所以我肯定会戒骄戒躁,每天都有点创新,有点改变,善于观察,看到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的变化,因该感到欣喜和安慰。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以工作为乐。

总之,我个人觉得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了上述几点,说到不如做到,我坚信经过我的努力,付出总会有收获,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加油!

第2篇: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国培学习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已经接近结束。在这些天里,我明确了做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理想,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更感受了不同风格名师的风采,他们深刻、睿智、幽默的语言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这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同时,欣赏导师们精彩的简报,阅读学友们优秀的文章,思考大家发起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是受益非浅。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体会:

一、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时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除了让学生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我们体验到,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就像韩老师说的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抑扬顿挫、有感染力。在这方面我感触颇深,我的课堂教学也有缺陷,有时上课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的死板。我缺乏的正是韩老师讲的这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是教师的最高学位,“无德何以为师”真是至理名言。

二、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我们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改变的是过去的老师的形象,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要想让自己的课讲的更好,更加的吸引学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爱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名师的一个个独特的观点真的是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似乎也变得麻木,没有动力,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拥有幸福的能力,那学生就会更多的发挥他们自动自觉的一面;“一个素质好的老师,讲课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一个素质差的老师,讲课再好也好不到哪去”我对这句话是非常赞同的。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应变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的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为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儿童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会高起来,他们的才智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和发展。

四、我们还要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你会寻找幸福吗?怎么才能幸福起来呢?肖川教授说过:“人生幸福离不开自己的职业,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身体。”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幸福要靠谁来给,是别人,还是自己。外在条件对幸福是否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当然重要,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都希望自己的辛苦努力能够得到高回报,都希望自己的境遇非常好,所以我们都在努力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但这些外在的条件往往改变起来很不容易,所以面对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的外界条件,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现实的从自己能够影响的活动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三句话是肖教授送给我们教师的忠告,确实是这样,如果我们没有健康的体魄又如何谈教书育人呢?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希望大家能教好书的同时照顾好自己,能好好理解肖教授的良苦用心。只要教师是一个幸福并快乐着的人,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并快乐,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也是培养出更多的幸福并快乐的人。

我认为做教师是幸福的,在我们的物质待遇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世界更丰富。从事教师职业,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在工作中保持信心,端正态度,这样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

参加教师培训机会是难得的,我觉得自己身上的压力更大了,但我一定要把压力变成动力,在今后教育教学改革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科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中,共同寻找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第3篇: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20xx年9月20日至今,我很高兴能够参加了20xx年“国培计划”“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中的一员。这一个月来在陕西师大远程培训平台上学习培训,聆听了八位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进行了网上实际操作、培训学员之间的交流、培训方案的设计,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教育理论得到了提高,对“国培计划”的实施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紧张而有序的远程培训学习。聆听专家们精彩的讲座,解决了平时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一些困惑。每一位专家学者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专业素养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新的培训理念、新的培训模式,给了我许多的启迪。自己曾接受过很多次培训,如今深切地感受到身为培训者的老师和专家,真的很敬业,在培训的过程里全心付出智慧与心血,深深地打动和吸引我们学员,让我们心中万分威激,此次培训学习的收获也较多。

一、课程设置灵活表现人性化,自主选择性强。

网络上听专家们的精彩讲座,那深入浅出、精彩独到,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虽然是网络上进行培训方式,可是我通过视频聆听了教授专家授课的风范,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每天听课、研讨、交流,使我在理论上有了很大地提高,对培训者工作有了更新的认识。此次突显专家引领作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培训者对课程比较有灵活性选择,自主性选择强。我选择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张举范教授《国培计划培训方案解读及教师远程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张立昌教授《在参与中学习和行动——教师培训发展的新取向》、焦建利教授《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白浩老师《网络学习如何才能真正发生——远程培训平台使用解读》、王淑兰教授《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等六个必修课,还选择了二个选修课分别是马晓雄教授《现代师德修养》、刘新科教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二、专家授课理念新颖,专业知识性浓。

刘良华、张举范、王淑兰、张立昌四位专家的讲座高屋建筑,深入浅出,使自己多年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一些困惑得到了解开,过去一些模糊的认识得到了明确,思想观念也得提高,使我感受到了国家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空前重视,认识到了教师培训工作大有可为重要性。特别是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深刻阐述了一位好老师的修炼中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其为人处事的影响。好老师的三项修炼——授业、解惑、传道。所谓授业,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谓解惑,就是让学生先有困惑而后得到缓解或解决所谓传道,就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融入授业、解惑之中,而非单独传道,要用自己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王淑兰教授《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的讲座,剖析现代教师的内心世界,长期以来,教师工作的显性和隐性负担都使教师压力过大,而教师又是社会的人,不得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付予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一切都使教师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少人因此焦虑、抑郁。这种状态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王教授对其剖析,思想独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实例丰富,并对教师提出了如何自我调节、减压。让我听得如痴如醉,她学识丰富,出口句句成语,就是彰显教授的人格魅力,由衷佩服;焦建成和白浩教授的课让我认识网络平台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懂得使用网络资源促进专业水平和提高,让网络成为我们学习与工作的助手,并在教学充分地运用。。

三、注重师德修养,强调班主任具有的品质。

马晓雄、刘新科二位专家对现代教师修养提出自己的看法,明确如何为人师表,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

同时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础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高了。才能担当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才能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才会提高,才能自觉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身正为范”,教师高尚的师品才具有榜样的力量。当然包括教师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要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教师具备了学而不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优良学风;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文明端正,求实创新的良好的教风和工作作风,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那么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

在谈到如何当一名优秀班主任时,认为教师得以身作则、无私忘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要不断的完善班级管理,让班级具有活泼开朗,团结合作,追求上进的班集体。教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献出自己满腔的爱,因为要让学生成材,把他们带到理想的境地,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要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还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四、更新了培训管理理念,解决了心中的疑难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自己过去习惯的旧的培训管理模式,注重思想情感领悟的教学管理思路,本次“国培”让我改变了培训管理理念。教授们的讲座从深层次分析了培训组织管理及培训方案的编制、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心里健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做了专题讲授,引发了我对培训组织管理工作的反思,新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更明晰了今后对培训工作的改革方向,不能就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更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质量、方式、内容、服务,体现出培训的人文和谐环境。

此次培训改变了以往拼盘式讲座培训方式,让参与培训学员从理论到实践,边学边用。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组织学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行动研修、讨论、提出问题、平台论坛、交流评议、专家专场解答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有问必答,师生远程平台互动交流,使学员明确了今后承担各类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

总之,在本次国培计划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培训者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这次培训让我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了教育教学技能,明确了今后成长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一次观念上的洗礼,理论上的提高;知识上的积淀,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我的丰厚收获,虽然时间一个月左右,但是培训心得已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尽管别人说,培训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开端。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今后作为培训机构培训者教师,我将会学以致用,结合我市区的实际情况,及时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让培训的硕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放光彩!此次培训让我有收获和思考,这些收获不仅来自专家的讲座,也有来自同五班全体学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平台互动。就像贺卫东教授所说,培训学员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应该感谢这次国培,感谢专家的精彩讲座、感谢辅导员的辛勤付出,让国培指引我们的专业成长。

第4篇:国培计划学习总结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年)小学数学短期集中培训学习。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在小学数学教育观念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让我有机会来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聆听了多位著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学习中,无论是每一次听课学习,还是教师的课程教学展示,都让我感受着新课标和新课改的魅力。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因为为我提高了宝贵的资源,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不足。对我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教学上,都让我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让我对数学教育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以前的教学,几乎是满堂灌,往往自己唱独角戏,不管学生的感受,仍按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使学生被动学习。而新课标和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都要发生改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总之,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次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现将本次学习所得总结如下:

一、数学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这次国培短期集中学习,让我心中点起了一盏明灯,明确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

篇六:新课改,课程设置
2015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第1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中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即在高中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切实开展起来,特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如下:

一、 宣传动员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等进行指导性的宣讲。要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内容为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目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的课程。

二、 加强领导管理,优化人员配置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切实落实《课程计划》的有关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排进课表,深入课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配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具有各种聪明才智的学生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 时间安排

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节课,集中安排在周六上午。根据需要,也可以因时制宜利用其他时间。

四、 实施过程

初拟个人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可提出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每学科每人至少三个。教研室汇总印成课题指南发给学生。指导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每位任课教师应承担两个以上课题组的指导任务。

选定课题后,各课题组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随时跟踪指导。学期末每个课题组都必须有成果。成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是一件模型、一个展报、一次演讲等其他形式。各小组经评议给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指导教师要写1—2份研究性学习案例;班主任代表班级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本班课题实验的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具体实施情况撰写年级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教研室撰写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总结

第2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与合作是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生活,并利用数学为生活服务。下面是本学期为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使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数学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现在成为一种乐趣。通过在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不仅能够自觉完,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生活,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研究型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我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第3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在这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本学年计划如下:

一、课程设置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主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第4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一、发动准备阶段(20XX.9.1—9.20):教务处负责

各教研组在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选修课开设情况完成课题名称上报工作(指导老师不局限于高二年级任课教师,高一老师也可以参加)。

二、选题、汇总确认评审阶段(20XX.9.21—11.19):教务处负责

教务处汇总上报推荐课题并分发到班主任处(开班长会议),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选题(每人独立完成一个课题,课题指导老师尽可能选本班级任课老师,可以自选课题与指导老师),完成班级汇总表交教务处。教务处在确认、评审后印发《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三、实施阶段(20XX.11.20---20XX.4.8):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

各班按《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实施与学科教学拓展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一人一课题)。

四、结题成果汇总阶段(20XX.4.10—5.10):班主任负责

班主任汇总结题成果(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篇课题论文,成绩由学生找指导老师审定)

五、学生成绩评定阶段(20XX.5.12-6.10):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完成同学给予学分。

六、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优秀课题研究论文评选(20XX.6.12-6.30):教务处负责

请各位同学按照以上计划及时完成个人课题成果经指导老师审定后送班主任老师处!

第5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乐趣,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寻找信息源,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课程设置。

本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3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完成1个课题研究,每周安排3个课时,本学期共58课时。

四、研究性课题:

采用教师提供选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有:

序号课题名称指导老师

1广告与文化陆巧娣、张同江

施孝丹、袁莉娜

吴燕玉

2按揭贷款问题王斌、金立亚

顾海燕、吴芬

唐儒洁

3商业、交通选址与函数最值研究

4圆周率“π”的应用

5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周征、冯双松

徐小玲、徐德友

6Entering a new sport into the Olympics

7Designing a booklet

8潮汐现象吴业庭、陈利民

贾青

9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0能量守恒和能源危机

11关于家庭使用太阳能的调查报告吴柯军、史可卫

12城镇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及处理

13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尹建文、丁晓春

贾云波

14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6中国的和平发展

17当代经济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进程章杨、杜宁

18东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9国共合作问题探究

20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及特色

21气候与生物时常武、毛丽菊

史丽萍

22生活与环保

五、课程的实施

按照下列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组建课题组→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中期评估→结题→成果交流与展示→成绩(学分)评定

根据上述步骤,本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进展为:

日期课题研究实施内容进展情况检查人

3月13日-

3月19日组建课题组、选题,填好“过程用表一”(以班级为单位汇总课题组及选题情况)

3月20日-

3月26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过程用表二

3月27日-

4月2日开题论证与交流,填写过程用表三

4月3日-

4月23日研究方案的实施,填写过程用表四

4月24日-

4月30日中期班级交流,填写过程用表五

5月1日-

5月7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填写过程用表六

5月8日-

5月14日形成研究成果,填写过程用表七

5月15日-

5月21日成果交流与展示,填写过程用表八

5月22日-

6月4日终期评价与反思,填写过程用表九

注:填写的过程用表见“附表”

六、课题研究指导委员会:

组长:蒋卫山

副组长:尹建文

组员:陈京疆、庄常澄、陈利民、徐德友、丁晓春、陆巧娣、王斌、周征、吴柯军、时常武、章杨、沈建正、管泽峰、陶瑛。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