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全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课时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别?

①手工作坊学徒不领取工资,依附于师傅即作坊主;而手工工场的工人是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新课 标第 一网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

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小结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后自我测评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看过两个人的话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对金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是褒还是贬?

你认为“金子”在那个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个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追求“金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三、小结:(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分析xk b1.c om

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商人的地位变了: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3、活动:阅读民谣,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人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工人创财富,生活苦不堪;早晚有一日,要把身来翻!) 4、探究:手工工场出现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革)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五、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1-4页的第6、8、10、11、12、16题。

2.课堂上做第12、16题并作讲解。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一课时 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 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二)
2014年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六、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

1. 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

2.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

3. 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 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 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

2. 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

3. 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

4.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即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外貌特征 使用的工具 用火

情况

天然火 生活群体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70万一20万年 面部保留某些猿打制石器 原始群

山 类特征

山顶洞北京周口店龙骨18000年 外貌特征与现代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 氏族

人 山 人基本相似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

讨论: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

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课外活动)

1. 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 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能力目标: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建议

①教师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片、实物、影音资料。如果可以不妨让学生课后也去收集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资源。

②充分利用地图,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置中国史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体现社会学科对综合的追求。

③以各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秋游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陶塤两个字,问学生怎么念?知道是什么吗?

(陶塤xun: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

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有什么作用?(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

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旧: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

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

看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出示古代世界地图

[猜一猜]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为什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2. 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猪牛羊等)【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 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4、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看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看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

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

看人面鱼纹彩陶盆

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

看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看“稻谷遗存”图

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从中反映出什么?(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看黑陶钵图,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制作黑陶、造型、绘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看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思考: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

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 .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再看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牛角号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

2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现象?(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

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

龙虎堆塑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贝壳堆塑的龙,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看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思考:

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它会口朝下,汲满水后,口会朝上。重力平衡原理)

4.这说明了什么?(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讨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艺术:绘画、音乐、舞蹈、饰物②初步的科学知识③宗教信仰④图腾崇拜

小结:请同学谈谈本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作业本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历史传说与现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式学生学习。

(2)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三)
人教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集

人教八年级下全册教案集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第一课时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 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3. 尝试收集有关西欧与中国手工工场的某方面事例,分析说明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资料说出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不同,手工工场的特点及其作用;能说出工商业兴起后出现的新阶层及其他们产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景,进行历史性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读第五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中在单元篇章页的文字和图片中发现的信息。如:左图为新航路开辟时正在海上航行的一艘帆船,右上图为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右下图为拿破仑骑在战马上的英姿。教师再提纲挈领地从全球的视野整体把握14~18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兴起于欧洲,包括物质文明的“工商业的兴起”、精神文明的“冲破思想的牢笼”、 “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政治文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国在农耕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引入本课课题“我们上学期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前两个历史阶段,是哪两个阶段?”(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到14世纪,首先从西欧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时代的探索阶段。这种探索是从工商业的兴起开始的)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手工作坊向手工工场的转变

●比一比:

1、手工作坊主自己纺线织布,家里人帮忙;人手不够的时候,还会收一名学徒,或者请两名妇女来帮忙。

2、手工工场阶段,买了200架织机,雇佣1000多名工人,按日付给工人工资,自己不再亲自参加生产,集中精力管理生产和销售产品。

3、结合P4图5-1和5-2与材料说说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相比有哪些区

人身独立的,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②作坊主进行全过程生产,手工工场主基本不参加生产劳动。③手工工场生产的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最大不同是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找一找: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上百人,排列成长行,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纱绩辛且勤……户外又一室,贫儿一百五,列坐捡细毛。……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从以上这首歌谣中,你能发现手工工场哪些特点?

三、手工工场的特点(分工合作)

1、规模大、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分工合作

3、同时期中国的手工工场

●说一说:读P5图5-3假如你是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制作工场的一个工人,请你向大家介绍瓷器制作的过程。听了工人的介绍后,你有什么感想? 2、生产工人多、分工具体、场地较大

●比一比

把班级同学分两大组尝试做一件同样的手工,一组同学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组同学分别独立完成,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工作的效率高。

四、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的促进

说一说:读书P5-6的文字、阅读卡及图表,说一说手工工场对生产生活有哪些促进作用。

五、西欧还是农业社会

辨一辨

你认为,14-----16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了吗?为什么? 小结

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生产力变化: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六、课堂小结:

由于商业的发展,手工作坊发展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的特点是规模大、分工合作、生产效率高,手工工场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要注意西欧手工工场的范围,手工工场的出现只是工业文明

的曙光,整个西欧还处于农业时代。手工工场时期是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的准备阶段。

七、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课后自我测评

第二课时 商人的地位变了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分析富格尔家族来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

2了解伊丽莎白女王的利商政策,理解利商政策的影响。

3了解贵族没落的情况。

4理解新的社会阶层的诞生:手工工场主和手工工场工人。

●结构分析

从商人的经营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贵族经济地位的变化以及农民角色的转变,描述了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变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温故上一节我们学习的手工工场的产生、作用。提问: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当时社会有哪些变化?

二、新课

1、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代表商人、贵族、农民;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分析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发生的变化,进行全班交流。) 2、探究:从富格尔的信中你读出了什么?

(商人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地位显赫,他们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 3、探究:找出伊利莎白女王采取的利商政策。提问:假如你是当时英国一位商人,你对女王的措施抱何种态度,为什么?

(利商政策不仅有利于商人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你觉得你们地位的改变对社会发展有作用吗?

(商人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4、活动:指导学生看阅读卡“没落的贵族”,说说贵族阶层发生的变化。 5、拓展: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16世纪的欧洲,他们关于金钱,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莎士比亚:金子!闪闪发光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

看过两个人的话后,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对金子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是褒还是贬?

你认为“金子”在那个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个社会,从国家到个人,都追求“金子”,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6、三、小结:(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分析

1、工厂从这里发展而来: 生产力变化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2、商人的地位变了: 生产关系变化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3、活动:阅读民谣,从这个民谣中,你能感受到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商人地位高,经济实力强;工人创财富,生活苦不堪;早晚有一日,要把身来翻!)

4、探究:手工工场出现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革)

5、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随着手工工场的出现以及工商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两个新的阶层: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与手工工场工人,改变了两个旧的阶层:贵族与农民

四、板书设计: 作坊主——富商——(资产阶级)

失地农民——雇佣工人——(工人阶级)

五、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1-4页的第6、8、10、11、12、16题。

2.课堂上做第12、16题并作讲解。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汲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开放创新的活动方式,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了共和国的光荣历史。碑上所刻的八幅巨型浮雕,生动地浓缩了此前一个多世纪优秀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付出的,充满血与泪、剑与火的艰辛努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第一幅浮雕的内容是什么吗?

知道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吗?

知道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第一次文明冲突吗?

学生:虎门销烟。

学生:林则徐。

学生:鸦片战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完全正确。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第一课时──鸦片战争。 (出示:第一课鸦片战争)

【评定: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 自主学习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 ,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 。

2.1839年, 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斤 。6月在 销毁鸦片,虎门销烟的意

义 。

3、 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英军攻陷浙江 后,又继续北上,直逼天津。 年初,英军占

领 。

4、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

内容:①割 给英国;

②赔款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③开放 五处为通

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 商定。

影响: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 社会,是中国 的开端。

5、仔细观察教材第5页两幅地图,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三)展示回报

学生展示、互评,教师给予点评。

(四)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识之前,请同学们提出希望在本课探究的问题。

1、相距遥远的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4、鸦片战争中,处处可见中国军民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涌现了关天培、陈化成一大批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可为什么还是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呢?

5《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音像资料,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出示相关问题

学生: 我认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教师:为什么矛头不是其它国家呢?

学生:中国是西方人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纪中这样描述过,东方遍地是黄金,更是激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向往。在清康熙帝时,英国曾有使节到中国访问,结果无功而返。

教师:为什么不直接把商品卖给中国,何必走私鸦片呢?

学生:中国当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外国的商品很难在中国销售出去。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中,英国许多白银流入中国,中国处于出超。于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牟取暴利。

教师: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

学生:官僚吸食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机构。

学生: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体质,中国国民素质整体下降。

学生:官兵吸食鸦片,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学生:正如林则徐所说,“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御敌之兵,几无充饷之银。”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师:面对各种灾难,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学生:强迫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

学生:加强海防,训练水师、民团。

学生:虎门销烟。

教师: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教师:除了上述以外,林则徐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生:温家保总理在第一次接见中外记者会上,引用了林则徐的这样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它体现了林则徐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高风亮节。

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自勉联体现了林则徐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吸纳新知的开阔胸襟。林则徐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放眼看世界的人。

教师:罪恶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政府决定发动鸦片战争。 (出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多媒体演示英国入侵中国的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然后出示:

爆发:1840年6月,英舰开到广州海面,进行挑衅。

占领: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结束: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长江江面。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评定: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历史,感受历史,享受探究的乐趣】

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有关《南京条约》的一个图表,图表下面是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多项内容,给每个小组两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选定一名代表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成这个图表,比比看哪个组又快又正确。

学生:(活动)

【评定: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利于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由上述图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有请两组同学演绎两场历史的对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五)
【最新版】2014~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2014~2015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六、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

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

1. 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

2.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

3. 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 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 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

2. 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

3. 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

4.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