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英雄潇洒走苍穹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英雄潇洒走苍穹(一)
《英雄潇洒走苍穹》教学设计

《英雄潇洒走苍穹》教学设计

福建省宁德一中 余慈榕

[教学目标]

一、了解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三、学习杨利伟对科学真理的执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媒体准备]

有关世界、中国航天发展史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资料如音乐、文字、视频、动画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Powerpoint演示)

由回顾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特别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吸引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神州五号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内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进行了约60万公里的太空旅行。

中国在1992年正式启动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踏入太空的国家,整个世界为之惊呼。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中国青年报》记者冯春梅、刘程采写的通讯《英雄潇洒走苍穹》。

二、走进课文

(一)、初读课文,理清这篇通讯的写作思路。

正音:苍穹(cāng qióng)绥中(suí)磐石(pán)歼击(jiā n jī)目眩(xuàn)

(二)、细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以下问题

1、认真阅读通讯每一个小标题下文字,思考这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第一个小标题“一连串的满分记录”下的主要内容: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了杨利伟从“十八岁”入招“飞行员”,到被“选定”“执行飞行任务”的二十

年间的历程。杨利伟经过自己刻苦的努力,终于成为“首飞航天员梯队”中综合成绩最优秀的一个。

第二个小标题“突然,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下的主要内容:在太空中,杨利伟遇到种种困难,凭借平时良好的训练、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第三个小标题“师长,让你说中了,现在我就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下的主要内容:杨利伟努力完成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准备,训练思想和顽强的意志力,为飞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文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讲述了杨利伟的一些事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

明确:

①克服“空间运动病”

②地面训练

③水上训练

④控制体重

⑤与黒障作战

3、杨利伟在太空遇到了什么危险?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

遇到的危险:

(1)由于失重而有可能出现的“空间运动病”。

(2)飞船返回穿越“黑障”而出现的“超重”,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与停止,意志丧失。

如何克服的:

面对“失重”,杨利伟“调动”“意志力”,对“环境束缚”加以“抵抗”,“强迫”自己“设想”是坐在“模拟器”上;面对“黑障”而产生的“超重”现象,杨利伟努力“调整呼吸和力量”,予以对抗。

总之,尽管上述的一切做起来“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但英雄杨利伟还是战胜了困难。

【英雄潇洒走苍穹】

4、从这些事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杨利伟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主要表现了杨利伟作为一名航天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毅力,他才能在飞天的险境中,顽强拼搏、刻苦训练,顺利完成神圣的使命。

5、本篇通讯的题目为“英雄潇洒走苍穹”,说说“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地面上做了哪些准备,才做到“潇洒走苍穹”的。

提示:

两大方面准备。一是关于思想和意志力的训练准备是如何进行的;一是关于业务、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训练准备是怎样完成的。文章的三个小标题下都有相关内容,学生只要能总结出两个方面即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感受航天英雄对科学真理的执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完成课后习题一、二、四.

第二课时

【英雄潇洒走苍穹】

一、学习通讯的相关知识

通讯分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人物通讯以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通讯以典型事件反映社会风尚或群体的精神风貌。学写通讯,要注意事实具体、真实,选材要集中表现主题,可以有适当的抒情议论,能集中表现主题的细节也应采用。

学习写通讯,首先要注意积累素材。为了保证事例的真实要注意实地采访,采访的对象除了当事人,还应包括与事件相关的领导、群众。其次,根据材料思考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材组材,按写通讯的要求整理成篇。

二、拓展阅读

阅读同题材的另一篇文章,思考问题。

心 随 飞 翔!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王光荣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点。

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时刻!

历史将在这里定格——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实施。

这一刻,我们期待得太久太久;

这一刻,我们激动的心狂跳不停!

凌晨4点,记者驱车走进了中国北京航天城。这里是中国载人飞船的飞控中心,也是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的神经中枢,担负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信息交换、监控显示、分析计算和飞行控制等任务。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指控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4块巨幅液晶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从我国西北大漠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新生代——“神舟”五号飞船。

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参数。指控大厅里传来的各测控站(船)宏亮、准确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席政介绍,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时间正一秒一秒地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之砰砰直跳„„

8时59分,飞船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指控大厅里的气氛非常紧张。 “10、9、8、7、6„„”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这一刻,我的心也随之飞翔!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

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飞船进入苍穹的瞬间,描绘出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理论曲线的大屏幕上随即闪现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标示着船箭实际飞行的曲线也在缓缓地向前延伸——

“发现目标!”

“跟踪正常!”

来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数据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指挥控制中心。

记者从大屏幕显示的画面上看到:火箭正常起飞后,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塔和船箭进行了正常分离。

9时03分,整流罩正常分离。

此刻,位于指控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着船箭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注入控制指令。

发射后约10分钟,大厅里又清晰地传来了杨利伟的报告:“船箭正常分离!”

此时,担任这次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申敬松果断地下达了帆板展开的口令。从“神舟”一号飞船首次飞行试验任务开始,今年才29岁的他已是第五次坐在这个关键岗位上。随即,遥控机房内年龄不足30岁的欧余军用鼠标迅速地点击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这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采用透明控制方式向“神舟”五号飞船发送的第一个极其关键的指令。从这里发出的指令,1秒钟就可以到达飞船。

稍顷,大厅里就传来航天员的报告声:“帆板已经展开!”

而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正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手指在飞速敲击着微机键盘计算着飞船实时轨道。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专家组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控大厅里掌声雷鸣。

9时25分,指控大厅的技术人员再次与航天员杨利伟进行了沟通: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下面由医监医生与你通话。”

“‘神舟’五号明白!”

“‘神舟’五号,我是医监医生。地面观察你的状态很好,你自我感觉如何?”

“感觉良好,完毕!”

此时,指控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佛一只牵在手中的风筝,在太空中尽情地遨游„„

思考

1、请找出这两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从这两则新闻报道上出发,你觉得写好一篇新闻通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阅读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展开讨论,明确:

1、《心随飞翔!》侧重点在于描写场景。描写从火箭点火、箭船分离、进入轨道等的全过程。是发射现场的纪实。

《英雄潇洒走苍穹》是人物通讯,侧重点在写人。集中叙写了飞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心随飞翔!》是记叙、抒情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抒情性的文字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激动、自豪的心情。

《英雄潇洒走苍穹》是记叙,但在材料上取舍得当,所选材料紧扣主题,紧紧围绕“英雄”二字。

2、写通讯需要注意:

①、必须深入生活,搜集、占有大量的材料,精心挑选出能说明主题、突出主题、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②、要善于组织加工材料,注意谋篇布局。

三、课堂讨论

我们当代中学生能够学习到英雄的什么精神呢?讨论中可以结合《心随飞翔!》,使同学们能更全面地体会英雄的情怀。

四、教师总结

杨利伟本人曾经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他不仅达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有无坚不摧的毅力,更有脚踏实地干起来的勇气。他不愧是我国的“航天英雄”!正可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应当向往英雄的境界,学习英雄精神的动力,努力学习,准备迎接各自理想的像“飞天”一样的事业的未来。

五、作业

上网查询资料,制作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大事记或者写作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随笔。

英雄潇洒走苍穹(二)
《英雄潇洒走苍穹》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苍穹( ) 歼击( ) 强迫( ) ...

发蒙( ) 绥中( ) 磐石( ) ...

着落( ) 矫健( ) 负荷( ) ...

默契( ) 呛水( ) ..

答案:qióng jiān qiǎng mēng suí pán zhuó jiǎo hâ qì qiāng

2.辨别字形并组词。

答案:编辑/通缉/舟楫 摄取/震慑/蹑手蹑脚 呕吐/讴歌/怄气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1)指名次列在前面。( )

(2)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

(3)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

答案:(1)名列前茅 (2)不堪设想 (3)莫名其妙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反映 反应

①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 )能力。

②这部小说( )了现实的生活和斗争。

(2)必须 必需

①学习( )刻苦钻研。

②煤铁等是发展工业所( )的原料。

答案:(1)①反应 ②反映 (2)①必须 ②必需

解析:(1)“反应”,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或回应。“反映”,用作动词,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判断,得出的结论,①把客观情况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②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必须”,副词,侧重于“应当怎样”“一定要”,在句子中多作状语。“必需”,动词,侧重于“不可或缺”,一定有的,不可少的,在句子中多作定语或谓语。

5.填空。

(1)“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 ______年10月15日上午9时,由我国首位航天员 ________驾驶,飞上了那蔚蓝色的神秘太空。【英雄潇洒走苍穹】

(2)“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于______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执行任务的宇航员是________、 ________。

(3)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______年9月25日21时10分,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宇航员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三人。这次载人航天最大的突破是成功实现了中国航天员的出舱行走。

答案:(1)2003 杨利伟 (2)2005 费俊龙 聂海胜 (3)2008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9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舱内的灰尘也都飘浮起来。

突然,他产生了错觉,身体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抵抗着环境束缚,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他的感觉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有50%的航天员在太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针对性的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都做够最长时间,别人做5到8分钟,他却做15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靠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必须熬过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旋转。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训练要做8个G(8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40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140多次,经过训练,降到110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三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你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它确实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战友翟志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一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半天缓不过劲儿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根儿疼。

杨利伟喜欢吃肉,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敢多吃。晚上饿了,也没有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个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

【英雄潇洒走苍穹】

10月16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10个 G,噪音冲击有160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6.杨利伟回忆驾“神舟”五号飞行时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杨利伟驾“神舟”五号飞行时,因身体产生严重不适,意志开始动摇。

B.说明杨利伟一回忆当时的驾船情形就心有余悸。

C.这一处是特定的败笔,有损杨利伟的形象。

D.杨利伟的坦言反而更突出航天员的意志坚强,其言可信,其功可喜。

7.杨利伟在进行离心机训练时,“从来没有按过”用于求救的警灯,你怎样理解?

8.杨利伟的成功使你得到什么启示?

9.选文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杨利伟这个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请结合选文,就细节描写的手法举两个例子加以简要赏析。

答案:6.D 解析:A项“意志开始动摇”不恰当;B项“就心有余悸”太过牵强;C项“有损杨利伟的形象”是曲解原文。

7.参考答案:杨利伟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航天员,但与其他航天员相比并不是

处处有优势,他凭着超常的意志和比别人更加刻苦的训练,才使自己最终成为“神舟”五号航天员的首选对象。“从来没有按过”求救警灯,一方面表明杨利伟忍受训练负荷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杨利伟的身体素质是一流的。

解析:作者写杨利伟在平时的训练中从不使用求救的警灯,是为了说明杨利伟的素质过硬,能够担任首次航天的工作。

8.参考答案:(1)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但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2)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至热血浇铸。(3)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以平常心生活,以超常心工作。(4)只有平时不潇洒才能换取关键时刻的潇洒。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要依据杨利伟的事迹。

9.答案示例:(1)做转椅训练都“做够最长时间”,“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杨利伟的严于自律和意志的顽强。

(2)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解析:举出例子,言之成理亦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英雄潇洒走苍穹】

A.负荷(hâ) 烧灼(zhuó) 歼击(qiān) 匣子(xiá) ....

B.脊背(jí) 着陆(zhuó) 吞咽(yàn) 编辑(jí) ....

C.目眩(xiàn) 旷野(kuàng) 发蒙(mēng) 煎熬(áo) ....

D.呛水(qiāng) 症结(zhēng) 默契(qì) 轨迹 (guǐ) ....

答案:D 解析:A项“歼”应读“jiān”;B项“脊”应读“jǐ”;C项“眩”应读“xu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现在看着我,5分钟不许咽唾沫。”杨利伟一时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仍按教练....

的要求做了。

B.受美国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的影响,沪深两市股指连续下跌,股民对此忧心忡忡。 ....

C.其实这是一个无可厚非的决定,因为在确定三人梯队时,杨利伟的综合成绩就排在....

首位。

D.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

答案:C 解析:“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根据语境这里应用“无可争辩”。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这出人意料的军礼,使得地面测控大厅里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B.杨利伟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C.这些程序尽管早已烂熟于胸,但他仍然看得很专注。

D.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水平和技术队伍的素质,通过“神舟”飞船上的一块块仪表板充分体现出来。

答案:D 解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由于”。B项搭配不当,应为“塑造了„„形象”。C项关联词位置不对,应将“尽管”提到句首。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嫦娥”奔向月宫

新闻资料:嫦娥工程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下,循序渐

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将实施三步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第二步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在人类进行的月球与深空探测活动中,环绕探测、软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软着陆更是踏上另一个星球进行实地科学探测的第一步,从获取探测数据的直接性和丰富性的角度来看,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是其他探测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步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完成月球表面采样,以实施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和演化的深度认识,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提供数据支持。

新闻链接一:__________

嫦娥的传说来自古代中原地带。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给月亮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上面有月宫,琼楼玉宇;有仙子,美丽的广寒宫主嫦娥;有伐桂的吴刚,有捣药的玉兔,那里是一个天上人间。这反映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美丽的幻想。

“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剑国教授说。古代的月神叫做“常仪(音娥)”,后来这两个字转化为“嫦娥”。嫦娥最早的名字是“姮娥”,而“姮”这个字在古代和“嫦”同音,到了汉代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遂改为“嫦娥”。

公元14世纪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在一把椅子上绑了47支火箭,椅子两侧安装了两个自制大风筝。然后坐在上面,并命仆人点燃火箭,随着火箭的轰鸣,这位世界上首个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就消失在火焰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向着神秘太空发起了第一次冲锋。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以纪念这位勇敢的探索者。

新闻链接二:诗人与月亮

传统的中秋佳节到了,赏月将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便因此而生,历久不衰。无数文人墨客把明月当做传情达意的物象,追月抒情,千种思绪,万般情感,自然涌上心头,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动人诗篇。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画檐初挂弯弯月”等。

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文章有删改)

4.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有效信息,试概括“新闻资料”中都包含了哪些有效信息。

5.请结合“新闻资料”给“新闻链接一”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6.苏轼的咏月诗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英雄潇洒走苍穹】

7.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嫦娥工程”的认识与评价。不少于100字

答案:4.参考答案:嫦娥工程将实施绕月飞行、着陆探测、采样返回的三步战略。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新闻资料”这一部分的第二段中,根据“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提示,就可组织出来。

5.专家解读“奔月”神话,“嫦娥”寄托探月梦想

6.参考答案:苏轼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咏月诗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注意文中作者对苏轼的咏月诗评论的句子,又要正确理解苏轼咏月诗的含意。

7.参考答案: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月亮一直情有独钟,渴望了解月球、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源远流长。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将把“嫦娥奔月”的神奇感变为现实,实现我国深空探测“零”的突破,并加深了对月球的了解,而且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深空探测先进国家中的地位。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只要扣住文本,围绕这一工程的意义和影响谈即可。

三、语言表达

8.杨利伟首航太空,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某报举办了一个征联活动,上联是“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请你围绕这一事件对出下联。

上联:英雄飞太空,国人兴奋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佳音传神州,世界震惊/梦想越环宇,神州沸腾/功德圆天外,人间欢舞 解析:既要注意形式的基本一致,也要注重语意的整体吻合。

9.(2009湖北武昌高三调研,21)从下面这则关于“神七”的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北京时间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四点五十九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下午一点三十三分,“神舟”七号返回舱门关闭,航天员出舱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开始。 四点三十四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

四点三十九分,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四点四十八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

四点五十九分,翟志刚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

39年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今天,翟志刚同样在太空中迈出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大步。

论点:(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不超过5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论点:翟志刚一小步,中华民族一大步。

论据:二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行走20分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成功完成。

“神舟”七号,带着梦想起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人,将首次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这一看不见的足迹,必将作为最难忘的前进步伐,永载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

梦想有多远,前行的步伐就能迈多远。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1999年“神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