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一)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完成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好问、善问是摄取信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 从教师角度说说课堂提问的意义

第一,恰当巧妙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恰当巧妙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意识跟着教师的导向流动,起着维持正常课堂秩序的作用,引领全体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他们钻研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双边活动的有机配合。

第二,恰当巧妙的提问,具有强大的动力。学生一旦回答教师的提问是正确的,并得到老师的赞许,就会产生激动、振奋和被认可后的满足,进而认识到“我还行”。如此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能力的提高。

第三,恰当巧妙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提问,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心动不如行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回答问题中,张扬个性,锻炼能力。同时通过问与答,学生都可以从别人的回答中吸取养分,加深理解,相互学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二)
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cn

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玉侠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5年第03期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提问已不再是什么新的课题了。但是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启发式提问的目的是运用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完全在于教会学生分段、理解文章大意,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提升对文字、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并最终转化为自身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那么启发式提问在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启发式提问能有效地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起来、活起来。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一般老师都是先给出“和”的概念,这无形中暗示学生我要讲的中心是“和”。为什么要“和”,“和”有什么好处。学生都是在围绕“和”阅读理解课文,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课程进行得再好,也都是学生在围绕老师的“和”的观点进行思考。那么我们换成启发式提问进行教学时,不先给学生抛出大的观点,而是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不断地抛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完全自我启发、总结出“和”的观点。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喜欢蔺相如、廉颇,不喜欢秦王。

老师:蔺相如为什么第一次见秦王。

学生:用和氏璧向秦王交换十五座城池。

老师:在秦王面前,蔺相如为什么说和氏璧有瑕疵呢?

学生:秦王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蔺相如不想把和氏璧给秦王。【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老师:和氏璧有什么价值,能换十五座城池?

学生:是无价之宝。是没有办法估算价值的宝贝,特别珍贵。

老师:对,既然是无价之宝,只换十五座城池,是不是不合适?【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思考:当时赵国实力没有秦国强大,怕秦国打他,才让蔺相如去交换的。 老师:那么后来蔺相如为什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怕秦王杀了他吗?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三)
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教学当中教师经常采用的的一种方法。但是从教学艺术的高度来说,提问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懂得如何运用提问艺术,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价值。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把提问看作是信息的输出,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问在教师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

1.传递信息。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而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重点难点,提问问题就是经常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根据大多数教师的经验,把提问的问题设在这些重点难点上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教师经常会通过提问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引导、启发、点拨,使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易懂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

2.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难点,是否有不理解的部分。讲解的部分有没有再进行详细研究的必要,哪一部分有必要重点进行详细探讨,都是教师必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四)
学习《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心得体会

单位:汉塘幼儿园 教师:冯燕玲 班级:大四

2013年11月4日,我园学习了幼苗机构2013年第一学期教研主题:《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自从学习了这个主题,加上主任在每节研讨课评课上都要老师们说说是否有效提问,从中让我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的欲望,还能轻松地完成活动的目标。经过一个星期的实践和以往教学的经验,,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为多提问,幼儿会学的更多。

每个学期,我都担任语言活动,自以为幼儿在我多问的课堂中懂得更多,也就把一个活动的目标完成了。例如:在上《有趣的风》这个活动时,我不断地提问题:风是怎样的?你们见到风吗?风跟谁玩呢?怎样玩呢?原来自己的问题只是一种问答式,没有启发幼儿通过思考、观察或探索来回答问题,导致一节课下来也没有问到重点。

通过学习了《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后,每个活动我都用心设计提问,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例如:在语言活动《一只小猪和一百只狼》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关键的提问:“猜一猜当一只猪被一百只狼围攻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小猪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小猪怎么做呢?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思维,增强幼儿参与意识和自信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集体回答提问多,存在不平等。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自己经常会有一些习惯性提问,例如:今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好不好?故事中的小朋友做的对不对?我们要不要向他学习?这种方式提问,幼儿根本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对、是”等来回答。幼儿无须思考就能直接回答,以简单集体应答案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以致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 学习了《提问的策略》,我知道了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提问应有层次性,才能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语言活动《圆白菜小弟》,我按幼儿能力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来设计提问。比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圆白菜小弟遇见了谁?”请平时比较胆小、不爱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圆白菜小弟,要是猪山大哥要吃了你,怎么办呢?”就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需要归纳、总结类的问题,如:“如果让你来接着编故事,你怎么讲呢?”则请理解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三、提问应有开放性问题 在学习“提问在活动中的意义”那部分中提到,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我上网查阅到: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要恰当地搭配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多提一些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纲要》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在语言活动中应将故事中的提问“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这些开放性问题,不要求一个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拓展思维,大胆想像。学习完后,我在上语言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我设计了这样提问:“毛毯旧了、破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的爷爷有什么本领?”。我提出了这些具有想像力的问题并不追求惟一正确的答案,孩子们不怕答错,从而敢说。幼儿会

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具有丰富想像的答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充分提高。

总之,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中的“常规武器”。通过这一次《有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的研讨活动,激发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提问,精心设计提问,提出一些有层次性,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去探究提问的艺术,使提问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提问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让提问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作用。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五)
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cn

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席月萍

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教学当中教师经常采用的的一种方法。但是从教学艺术的高度来说,提问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不懂得如何运用提问艺术,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苦心研究,精心设计,提问才有价值。

一、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把提问看作是信息的输出,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回答问题是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问在教师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

1.传递信息。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而教学的重要部分就是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重点难点,提问问题就是经常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根据大多数教师的经验,把提问的问题设在这些重点难点上是一个聪明的选择。教师经常会通过提问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引导、启发、点拨,使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易懂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掌握。

2.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难点,是否有不理解的部分。讲解的部分有没有再进行详细研究的必要,哪一部分有必要重点进行详细探讨,都是教师必须及时了解的事情。因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节奏的依据。教师提问问题,一定要找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尤其需要避讳的是不要专门找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这样不能正确了解教学情况,而且还打击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使这些学生厌烦语文学习,甚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3.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状况。因为每个提问的问题,都是教师有目的的设计,所以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提问的每一个问题,了解教师想要了解的基本信息,掌握自己教学当中的不足,在下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解决的方法,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提问者的角色,对于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二、提问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1.激发情趣。当学生带着极大的情趣去学习知识的时候,就会使学习活动变得十分简单而带有趣味,这已经是无数实践证明的结论。所以情趣或者说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六)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摘 要】课堂教学中问题提问得精、巧,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提问,对学生的收获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策略,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的设置 提问的策略 提问的原则 对问题的评价 鼓励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对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提问的策略、提问的原则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等”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问题的设置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紧张的、愉快的情景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要创造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使人紧张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想听”或“听不懂”现象,则以后的教学不管有多“好”、课堂提问有多“巧妙”,学生最后的习得也可能是一个错误,像这样建在沙丘上的问题要彻底避免。如讲数学的重要性,问数学有什么用,还不如问举一个例子,像建一栋房子,你是包工,你应该怎样做预算,要多少钱才合算,你做预算的时候要想到哪些?
        2.要创造一个连续的、使学生感到饶有兴趣的问题。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在教学中设置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碰到等差数列求和时,有你可以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的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你能用这位“小朋友”高斯的方法解决吗?
        二、提问的策略
       我认为以下几种提问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1.提问语言精练,指向明确。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学习状态。于是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把数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观察、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中,可先复习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多少,你能用图像把它的解表示出来吗?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一次函数图像的形状,图像上的点所表示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把题变形说图像经过哪两点求函数的解析式就相当于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的两的解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实际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这一方法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2.提问时机恰当,问题少而精。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时机,诱发思考。例如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你可以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怎样的?再观察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能否把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时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解题思路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提问的数量应少而精。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3.问题难度合适,难易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 教师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性的系列问题,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廷展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高潮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引导学生探究边角边定理时,可通操作过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很容易找到规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是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且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运用。
        三、提问的原则
        1.提问的语气、语调。提问时的语气和语调不能生硬,吐词要恰当、合理,教师的教态要给学生以亲切感和行为美,要创造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决不能出现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紧张、害怕的现象,否则就失去了提问的目的,达不到好的提问效果,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凝固状态。

         2.提问的数量及对象。提问的数量要尽可能多一些。45分钟的课堂教学提问不能少于10-12次,提问次数太少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课堂提问变成“满堂问”,这样的提问无疑将回到“满堂灌”了。要处理好对好、差生、对前后左右位置的学生的提问,特别要加强对“差生”的提问,因为“差生”的学习意志品质较差,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果你习惯向“差生”多提问,“差生”就不会有“反正不会问我”的想法,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
         四、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鼓励学生提问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提高提问的技巧,创造提问的良好氛围,提供多种提问的类型,对学生思维的引发,对学生思维的良好品质、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提问,要加强“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问! 

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七)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设置

      提问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了解其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行为。

        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使用过这种方法。孔子使用提问方法进行教学,主张质疑问难,甚至将它作为教学的前提:“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刀之何也已矣”(《卫灵公》)。学问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孔子把“疑思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或为什么错了,而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助产术”,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培养了大批有才学的学生。可见,人们用提问的方法展开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能力,已经由来以久。实践证明,提问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的陶冶。特别是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如何设计问题、用怎样的形式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地理教学方法的一大改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学当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用具及多媒体教学,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提问设置尤为关键,经过几年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如我在讲完《地球的运动》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高低不一样?”学生学过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关系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运用起来就不简单,学生还得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在讲完《世界人口》一节时,可设置一连串的问题: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②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为什么人口密度大?③东亚地区人口稠密,是否合理?④近年世界人口流动有哪些方式?⑤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什么?⑥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有什么意义?⑦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上述七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应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识层次上提问,可以调节问题的难度。例如,在分别学习了各部分知识后,提出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认识整体特征。我在讲述我国《气候特征》一节时,就根据已学的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学。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如在学习《欧洲西部》的气候时,让学生分析地形、风带、洋流等方面对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这样可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并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

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从学习的内容上选择哪些使学生感到新颖的知识设问。例如,“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类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沪宁杭地区是一个煤矿、铁矿和电力资源均很缺乏的地区,却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是为什么?”这样发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知识的固化和深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认识的不同角度或从师生活动的不同方式上。例如,我在讲述《东亚--概述》一节时,让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范围,不是简单地提问“东亚包括哪些国家”,而是问:东亚有哪些沿海国?有哪些内陆国?有哪些半岛国家?有哪些岛国?在学习《澳大利亚》时,在课堂导入时,利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取24枚金牌的成绩提问:这次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办?这个国家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这个国家主要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有哪些?这此问题一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观察《地形雨示意图》。在学习条件一般的班级中,我设置的问题是:暖湿气流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抬升,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形雨示意图》,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在学习条件好的班级,我直接提问:根据地形雨示意图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样的提问可让学生注重对地图的观察,培养学生通过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准确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答案明确。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若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季节变化,也可以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或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出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答案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设置应有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疏有密,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犹如蜻蜓点水,学生不能进行冷静而有效的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没有提问,不启不发。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

总之,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事半功倍。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