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一)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读庄子《逍遥游》感想

庄子的逍遥游实际上讲的就是心的开悟。通俗理解是:同样的一件事,在一个人的心里是一种想法,在100个人的心里是100种想法,虽然可能会有几种统一的观点,但是是对事物的理解还是各不相同。 有人做同样的一件事,说一句话。有的人接解后,听了后。会很苦恼,有的人会大怒,有的人会大笑,有的人会感到很愉快。事情还是同样的事情,心境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就像老子说过的话“无产生有”,本来是一句话,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指导不同的行动,这会产生不同的物质能量。

这让我们读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有人认为庄子是疯了了,有人会大笑之,有人会无法理解而深入其中。

这其实表示的是一种心境。北冥,也许是北方,也许是北方的星际,也许是北方的宇宙。这都是有可能的。

我的肤浅理解是:如果有人说一句话,就会死数以千万的人死于非命,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毁灭一个国家。有人说一句话就可以使数以亿万的生命不复存在,其实道理和庄子的原文意思是相通的。

近代战争,都是因为一个人的想法,而使得无数人死于非命,古时候,有的国家一个外交官司一句话就可能发动战争,毁灭一个国家。有的人因为自已的私利,就可以毁坏一片地球的生态系统,使无数的生命,物种消失。

还有人认为庄子是疯了吗?它的逍遥游说的话是可笑吗?一个思想

就可以使鲲变为鹏,一个思想就可以发动巨大的能量。

人事间的烦恼,痛苦都是来源自已的心,来自自已对外界事物的分别心,何以逍遥游,就是使自已的本心打开,放下分别心,去除外在的烦恼和痛苦。人自可逍遥游。

有人认为庄子的书很难理解,远不如别的读本,这就好比一个人对知识的认识一样。越是复杂的理论,理解的人就越少,它的名气也就不会很大。

庄子的思想就是指导人们放下一切痛苦和烦恼的巨作。什么困扰着我们的心境,也许读过庄子的思想,可以给人不一样思维开拓。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二)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有感原创

2009-09-22 1906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静下心来品读庄子的《逍遥游》,走入庄子的想象世界,你的视野随之变得博大浩瀚,你的思维似乎也被庄子深邃的文字引领,曲径通幽,超越时空,进入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你不禁要被庄子精辟的文字,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所折服。

何为逍遥游?逍遥游是指无所依靠,自由自在,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逍遥游”,就是要由“有所待”进入到“无所待”的人生至境,就是要摆脱所有主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完美地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境界。这个自由境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心灵的彻底解放。

然而,人生要实现这一绝对自由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之所以心灵不自由,就是因为心灵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累”、“有待”。心灵世界本来是赤子心般的自然无为,晶莹无瑕,清澈透明,与天地合一。

对于逍遥游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庄子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束缚,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人从美学角度阐释,认为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美学家,把自然与人内心的美丽结合起来,总之,逍遥游反映了庄子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庄子的思想太深邃了,人生境界非常人可比,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中最大启示是庄子讲究“天人合一”,“安贫乐道”等思想。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与提高。

我想,庄子《逍遥游》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它可以引领我们去追求心灵世界崇高的东西。毛泽东也曾说过,人是要有精神的,强调的其实就是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反观人生,我觉得似乎一切都与“利”有关。或许我们太注重利益了,使我们社会变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东西都利益化,我们说话做事都要以利益为前提,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集中表现国家之间、人与自然、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人太物化、利益化,使人丧失了人的本性、尊严和责任。在国家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有句话很生动:“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之间关系的亲疏冷暖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比如全世界都认为美国是最现实、最功利的国家,为了

称霸世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它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力实力;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如攻打伊拉克,颜色革命,伊朗问题,朝核问题;还有在两岸问题搞模糊政策,售台武器,反对但单方面改变现状,不独不统,才使美国最想看到的,也是符合美国利益最大化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为了遏制中国的需要,暗中扶持台独势力,令其坐大嚣张;甚至还公然支持藏独、疆独恐怖势力,置国际道义于不顾„„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是那么不和谐。

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许多人被物化、利益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失去了人应该拥有的追求,失去了人应该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在人与人之间,理解少了、关怀少了,而冲突、隔阂、不信任增加了。尤其是当代人出现了信任危机,由于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及其一些赢利团体表现地更加明显,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做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如为了利益,出卖过期或有毒的食品,极大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群众„„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庄子的逍遥游,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人,往往都是现实主义者,在充溢着物欲的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俗话说,欲望无穷,欲壑难填。由于穷奢极欲,我们从不能满足现实,我们会想到更多的物质需求,尤其是别人比你强的时候,许多人就有攀比心理、嫉妒心理、当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的时候,总是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恐慌、烦躁、等就表现出来。于丹教授认为,中国最幸福的人不是那些富裕的人,也不是那些穷困潦倒的人,而是那些解决温饱而正在努力去实现小康的人,因为他们物质基本解决了,对精神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也比较稳定。庄子的人生也许能给现代人一些启示,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庄子时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反对穷奢极欲,强调内心和谐的理念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三)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有感原创

2009-09-22 1906 5d56b7b40100evh6

庄子《逍遥游》教学随感

静下心来品读庄子的《逍遥游》,走入庄子的想象世界,你的视野随之变得博大浩瀚,你的思维似乎也被庄子深邃的文字引领,曲径通幽,超越时空,进入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境界;你不禁要被庄子精辟的文字,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所折服。

何为逍遥游?逍遥游是指无所依靠,自由自在,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逍遥游”,就是要由“有所待”进入到“无所待”的人生至境,就是要摆脱所有主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完美地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境界。这个自由境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心灵的彻底解放。【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然而,人生要实现这一绝对自由的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之所以心灵不自由,就是因为心灵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束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累”、“有待”。心灵世界本来是赤子心般的自然无为,晶莹无瑕,清澈透明,与天地合一。

对于逍遥游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庄子喜欢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束缚,厌恶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人从美学角度阐释,认为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美学家,把自然与人内心的美丽结合起来,总之,逍遥游反映了庄子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庄子的思想太深邃了,人生境界非常人可比,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其中最大启示是庄子讲究“天人合一”,“安贫乐道”等思想。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与提高。

我想,庄子《逍遥游》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它可以引领我们去追求心灵世界崇高的东西。毛泽东也曾说过,人是要有精神的,强调的其实就是精神境界的重要性。反观人生,我觉得似乎一切都与“利”有关。或许我们太注重利益了,使我们社会变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东西都利益化,我们说话做事都要以利益为前提,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集中表现国家之间、人与自然、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人太物化、利益化,使人丧失了人的本性、尊严和责任。在国家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显著,有句话很生动“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之间关系的亲疏冷暖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比如全世界都认为美国是最现实、最功利的国家,为了

称霸世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它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力实力;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如攻打伊拉克,颜色革命,伊朗问题,朝核问题;还有在两岸问题搞模糊政策,售台武器,反对但单方面改变现状,不独不统,才使美国最想看到的,也是符合美国利益最大化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为了遏制中国的需要,暗中扶持台独势力,令其坐大嚣张;甚至还公然支持藏独、疆独恐怖势力,置国际道义于不顾„„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是那么不和谐。

今天,由于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许多人被物化、利益化,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失去了人应该拥有的追求,失去了人应该拥有的快乐与幸福。在人与人之间,理解少了、关怀少了,而冲突、隔阂、不信任增加了。尤其是当代人出现了信任危机,由于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及其一些赢利团体表现地更加明显,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做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如为了利益,出卖过期或有毒的食品,极大地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群众„„所有这一切,都直接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庄子的逍遥游,使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人,往往都是现实主义者,在充溢着物欲的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俗话说,欲望无穷,欲壑难填。由于穷奢极欲,我们从不能满足现实,我们会想到更多的物质需求,尤其是别人比你强的时候,许多人就有攀比心理、嫉妒心理、当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的时候,总是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恐慌、烦躁、等就表现出来。于丹教授认为,中国最幸福的人不是那些富裕的人,也不是那些穷困潦倒的人,而是那些解决温饱而正在努力去实现小康的人,因为他们物质基本解决了,对精神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也比较稳定。庄子的人生也许能给现代人一些启示,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庄子时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反对穷奢极欲,强调内心和谐的理念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四)
陈军荣读书感悟《庄子》逍遥游

乘 物 以 游 心

-------《庄子》读后感

郑州96中 陈军荣

我喜欢于丹,于丹喜欢庄子,我在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又在寒假中阅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于丹用优美睿智的语言为我们解读《庄子》,她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思考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于是,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地与心灵对话,感受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成为我寒假中最美的精神享受。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

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失去本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观点的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我们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最好的途径。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漏洞,钻研教材和学情,完成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其实细思量,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挖掘成功内在的宝藏,要善于总结,将经验运用到更多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对现有位置的“悟”,始得教育真谛!

在于丹的《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家传的抗冻秘方用于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用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我想,一个有大境界的教育工作者,看到的绝不仅仅是评职称、争荣誉这些眼前利益,他会在教学工作中深入教研,读书、学习广泛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高效课堂模式,

当自己历练得比周围人都优秀时,职称、荣誉等作为教师成长的副产品也都水到渠成了。

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

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2014-3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五)
庄子逍遥游教案

庄子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1、 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 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 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

3、疏通、积累【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庄子?逍遥游,教学反思】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