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3篇

编辑:hongyap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8    阅读: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3篇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大家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一)矿物

  【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二)岩石

  【教师过渡】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看书、分析】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

  【教师总结】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第一类是花岗岩:它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直接形成的。花岗岩又根据岩浆是否冲出地表分成两类。岩浆没有冲出地表,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岩石,这类岩石为侵入岩。侵入岩坚硬致密,典型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如果岩浆冲出地表冷凝之后形成岩石就为喷出岩。喷出岩多有气泡,典型的喷出岩有玄武岩,另外还有安山岩、流纹岩。

  当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就形成了沉积岩。沉积岩就是由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沉积岩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次,称为层理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古老。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是判断地址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我们常常根据组成沉积岩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如,以小砾石为主的则称为砾岩,以砂粒为主的砂岩,由细小的粘土颗粒组成,有清晰页片层理的页岩。最典型的为石灰岩。

  当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因而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简单来说,就是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的岩石。比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

  岩石圈中的这三类岩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内力和外力的各种作用下,互相转化,这种岩石的互相转化的过程,就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地表形态的塑造和沧桑巨变。那么三大岩石是怎么转化的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示意图。

  (三)三大岩石的转化

  首先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可以通过重新融化,形成岩浆。岩浆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又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浆岩也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这三类岩石都可以通过重新融化再次生成岩浆。我们从这个示意图可以得到三点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和变质岩通过外力作用形成,而变质岩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生成。所以岩浆岩是只有出去箭头,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是双箭头。这是三类岩石之间的关系。而岩石与岩浆之间的关系是,而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但是却能够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重融生成。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2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淡话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分析等

  学法

  观察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绘图法、读图分析法等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答略)

  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板书: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书)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师生互动:

  师:在初三的化学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化学元素)

  师:我们的地壳也不例外,它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共有90多种。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矿物。

  结合地图册15页“常见矿物”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思考:你熟悉哪些矿物?他们的成分你知道吗?什么是矿物?矿物是否只以固态形式存在?你知道的矿物对人类有何用处呢?如何识别矿物?

  生答(略)。

  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岩石。岩石组成了我们的地壳。

  师生总结: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板书:1、组成

  师: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哪三类?各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并将学生分成3组,各组讨论回答其中一个问题

  板书:2、岩石的成因类型:

  5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同时完成黑板上相应内容。

  (略)

  承转:由以上可看出,组成地壳的岩石有时会相互转化。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

  板书:1、岩石的转化

  学生阅读教材及图,思考:岩石与岩浆能不能相互转化?

  分组描述岩石转化过程示意图。并用简图表示。

  各组讨论回答(略)

  师: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

  板书、2、地质循环

  提问:其能量来自哪儿?

  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其次,还有地球外部的能量。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课堂练习:34页:活动第一题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其特点。

  3.理解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2.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3、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物质的循环。

  2.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观察法。

  四. 教学课时:1课时

  五. 板书: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课件ppt(2016-01-11)
  •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2016-01-11)
  •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备课(2016-01-12)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2016-01-12)
  • ·密度教学反思(2016-09-01)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