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三篇)

编辑:hongyap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8    阅读: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三篇)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课时1: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回顾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推动物质循环的主要动力有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内力和外力作用是构造地表的原始动力。

  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转变而来的机械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最缓慢,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地壳运动也是我们重点学习的运动形式。岩浆活动改变有限,喷出地表才能剧烈地改变地表。地震进行地很快,一旦发生,山摇地动,山崩地裂,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的形态。变质作用只能改变岩石的状态,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也称构造运动。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一般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板块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塑造了宏观的地形。主要观点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岩石圈被分成的六大板块包括: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包括在印度洋板块内。

  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地震、火山较多。

  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六大板块运动方向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常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在板块的张裂的地区,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而大西洋是处于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边界,所以大西洋会不断的扩张。相反,太平洋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相撞边界,因此必然会不断地缩小。在亿万年后,大西洋的面积会超过太平洋。

  做练习。

  板块构造运动构造了宏观的地形,也塑造了地表的形态。因此,岩石发生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是常见的地址构造之一。世界上的许多高大的山脉,都是由褶皱作用形成的褶皱山脉。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千米。

  褶皱山有两种基本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褶皱山从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的。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我们用1代表最先沉积、最老的岩石,接下来沉积的岩层分别用2、3、4、5、6、7表示。数字越大则岩层越新。从背斜的中心部分向两边扩展,岩层的数字越来越大,就是说岩层越来越新。因此,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然而向斜从中心到两边,岩层的数字从大到小,说明岩层从中心部分到两翼逐渐变老。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筷子的实验】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反而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练习:怎么判断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

  我们判断褶皱山的形态主要还是为了服务于现实中的工程建设以及寻找矿产、矿物。

  首先,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可以修建隧道。其次,顶部容易被腐蚀,但是隧道设计时会加大埋深,即隧道的顶部距离背斜的顶端有很大距离,这个距离可以保证隧道在使用年限中不会被腐蚀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坝基稳固;可以修建大坝。而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不坚实,易受侵蚀,不利于坝基的稳固。

  找矿、找水应该了解当地的地质构造。如果是打井的话,水的密度较大 ,一般积蓄在向斜岩层中,而且向斜构造有利于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

  石油是由于千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的,与岩层的新老关系密切。有些含有油气的沉积岩,由于受到巨大压力而发生变形,石油都跑到背斜去了,形成富集区。而天然气的密度较轻,分布于背斜的顶部。所以,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因而,找矿的矿井应该打在背斜处。

  巩固练习。

  当地壳水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着断裂面产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也有两种形态。两边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做地垒,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泰山、庐山、峨眉山万佛顶等等。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两边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地堑。在地堑构造上常有许多典型的盆地或谷地,如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判断断层构造对工程建设同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断层是地壳的薄弱环节,容易诱发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大型的工程建设应该避开断层。隧道工程应该加固,水库工程应该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地震、滑坡和水库漏水等。

  练习,说明在断层处容易有泉水出露。

  内力作用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指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停留在地壳中冷凝形成侵入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地表形成火山,冷凝后形成喷出岩。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那我们来学习火山的相关知识

  关于火山,首先先了解火山的结构,火山主要是由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通道组成的。火山分成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活火山是指目前尚在活动的火山。死火山是史前曾经喷发过,但有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

  火山和地震往往发生在板块剧烈运动的边界,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火山重新塑造了地表,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火山造成的危害可见一斑,火山喷出的高温岩浆会毁灭生物,喷发物质被快速带上天又快速落下,掩盖大地一切。火山灰影响大气能见度。但是,凡事都有利弊,火山可以带来三大好处,分别是(1)带来沃土(夏威夷岛).(2)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旅游景观(夏威夷,日本的富士山,长白山,五大连池).(3)带来矿产资源.。

  地震也是一种剧烈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地震往往造成地壳错裂和错动,山摇地动、山崩地裂,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伤害。例如,距今不久的云南鲁甸地震,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相关知识。震源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至震中的距离。地震强度——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

  怎么分析一次地震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呢?

  可以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距震中远近、人口密集程度、房屋抗震强弱、是否引发次生灾害来分析。还特别要注意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

  以上的所有的内力作用都会导致地表起伏,使得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二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读图分析,合作学习,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读示意图,了解地质构造,理解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

  难点: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类型(难点)

  学习过程:

  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阅读课文P36第二段,了解知识,分析归纳:表1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阅读课本P36-38,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什么?

  (2)板块运动有几种基本关系?

  (3)课本P37,读图2-10,认识六大板块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a.六大板块:

  b.关系:(哪些板块之间是这种关系?)

  c.讨论:什么是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4)小组活动:课本P37 活动1 ,2

  a.读图2-11,分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运动。

  b.读图2-10、2-12、2-13,分析红海的形成及变化趋势。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5)总结归纳: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三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

  一、 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 :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 教学准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2.“地貌类型”挂图或投影片。

  四、 教学过程

  新课开始前,先播放“地球表面形态”教学录像或投影片,如无条件,可用“地形地球仪”替代。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固体外壳,称为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地壳有一个很不平坦的表面,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海陆分布,有陆地和海洋,即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而且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的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地球最低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那么,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如何在地图上表示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貌呢?今天我们学习“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一节课,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用投影仪或地理光盘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课本图5-6),讲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

  (1)我国将青岛(黄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作为海拔的基准面。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2)向学生讲明一般地图上所表示的高度多为海拔高度。

  (3)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a)与(b)的相对高度=(a)的海拔高度-(b)的海拔高度。

  (二)陆地地貌

  教师提问:课余时间我们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请学生回答学校附近有那些地貌类型。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貌,陆地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类。教师出示五种地貌的示意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讲解地貌特征。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比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2.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的坡度(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主要是高原海拔较高;与山地的区别主要是高原内部地面比较平坦)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地或丘陵。

  五、板书设计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一)地壳 2、平均厚度17千米。

  3、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

  (二)海拔与 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2、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三)陆地地貌 3、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大。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表面有一层 ,它的总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 ,小部分是 。

  (2)如果你学校所在地的海拔是150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 米。

  (3)将下列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A)平原 ①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B)丘陵 ②宽广低平,起伏很小

  (C)高原 ③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D)山地 ④海拔高,起伏小

  (E)盆地 ⑤四周高,中间低

  (4)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的海沟,海拔为-11034米,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848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2.课后作业

  (5)我国海拔高度的衡量标准是: ( )

  (A)东海海平面 (B)黄海海平面

  (C)渤海海平面 (D)南海海平面

  (6)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差别在于 ( )

  (A)相对高度较小 (B)相对高度较大

  (C)海拔高低不同 (D)高低起伏不同

  (7)海拔高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是 ( )

  (A)平原地区 (B)丘陵地区

  (C)山地 (D)高原

  (8)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貌形态,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简要描述该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3.参考答案

  (1)地壳 5.1亿 海洋 陆地 (2)8698米(3)(A) ② (B) ① (C) ④ (D) ③ (E) ⑤(4)19882米 (5)(B) (6)(C) (7)(D) (8)略

  4.简要分析

  (2)海拔是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

  直距离。相对高度是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学生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对高度的计算,其计算方法则为两地的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海拔的差值。

  (4)这道题跟第2题的类型相同,但难度加大。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应是负数,这是答题的关键,千万不能将“负”号遗漏掉,否则就全错了;其计算方法:则两地的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8848米-(-11034米)=19882米。

  (6)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的坡度。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主要是高原海拔较高;

  (8)1)认真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貌类型,属于五类地貌 类型 中的哪一类; 2)根据五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对学校附近的地貌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