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离思其四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9    阅读:

《离思》的鉴赏教学
离思其四赏析 第一篇

《离思》的鉴赏教学

作者:任伟栋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

一堂好的诗歌鉴赏课,应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评析,形象生动的阐发,触类旁通的联想,并渗透教师本人的人生感触,使学生既能从整体上理解此诗,也能从局部明白问题答案,更主要的是通过鉴赏(声情并茂)所营造的氛围、所产生的情趣使学生能在迎战高考的重负中获得美的快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在争分夺秒的紧张复习中,始终有读语文、有读诗的雅趣,在诗的陶冶中提升人的素养。下面笔者就唐朝诗人元稹的《离思》谈谈诗歌的鉴赏教学。

一.知人论世

即简要介绍作者。作者的介绍应抓住最能体现其一生主要活动的事迹并能理出其内在的联系,简明扼要介绍。元稹为中唐诗人,15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朝中官员),后历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他与白居易齐名,号“元白”,写新乐府诗早于白居易但成就在白居易之下,自言“词直气粗,固不敢陈露于人”是较为恰切的。倒是他那些写家庭生活、怀念忘妻韦丛的诗作内容真切感人、艺术上独具特色,广为后世传诵。 元稹生于779年,23岁时同20岁的韦丛结为夫妻(韦丛为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幸福而又清贫的七年,韦丛27岁即病故,元稹时年30岁。元和六年(元稹33岁,也即妻亡三年时),元稹就写了悼念亡妻的《离思》(共五首)。在元稹的文集中,直接表达悼念亡妻之情的除《离思》之外,尚有《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足见元稹对韦丛的感情之深。《新唐书》(中华书局版)5229页有《元稹传》。

二.纵横拓展

“横”指元稹诗集中与此题材相关的诗,“纵”指历代诗文中与元稹此题材相同的诗。元稹的《离思》实际上属于悼亡诗,悼亡诗滥觞于《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兮,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一个男子对他亡妻的悼念。但明确的以“悼亡”为题,概括了这一类题材的,实为西晋的潘岳,他有《悼亡诗》三首,特别有名,其中有“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这样的诗句,真切感人。

元稹继承潘岳“悼亡诗”的题材、写法但又有光大,如《唐诗三百首》收录的《遣悲怀》三首,蘅塘退士评价:“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评价甚高。

北宋南宋悼亡词中脍炙人口的有两首。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另一首是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毛泽东《寄李淑一》亦为悼亡词。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但最好的就这几首。实际上,围绕“悼亡”这一题材,在教师纵横联系时,把这几首诗中的精妙能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离思其四赏析】

三.聚焦品评

鉴赏一首诗,不应只是静态的评点,而应是纵向、横向放在一定的环境中理解。应该说,这首诗如放在上述作者与韦丛的经历、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中,放在同类题材的诗中,学生应该知晓诗意了,但还需要教师对诗本身进行挖掘,因为一方面诗中有典故,一方面诗中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学生直接阅读理解也许还只能停留在表层。

头两句化用兼用典。《孟子.尽心》篇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之句。另外,宋玉《高唐赋》中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为高唐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云雨的成语即源于此。“沧海”“巫山”是世间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观赏过沧海巫山那样的水云,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实则隐喻韦丛及他和韦丛的关系。这两句,因有前边《遣悲怀》等诗的铺垫,学生就会完全理解元稹近乎夸张的描写实不为过。

第三句“花丛”比喻兼有夸张,言美女多而密集,“懒回顾”描写了心理,同时也是表明了对爱妻忠贞的态度,这是果,第四句则说明原因。“道”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尊佛信道之道,一是砥砺学问、修养品德之道。取任何一种解释均可,但贵在能自圆其说。一半是“修道”,一半是“缘君”,对爱情的忠贞,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婉曲而又深沉。

高三课本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复习资料的使用及综合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计划但不能囿于常规,应该是整体上严格落实计划,局部处适度调控;主线不变,局部伸缩。对于可细讲之处,洋洋洒洒,挖深挖透;对于可略讲之处,可一两句带过。诗词鉴赏也当如此,开合有度,随机而变,不必死扣既定程式。讲题讲出情引出趣,师生在情中品味,在趣中感悟,还愁教学效果不好吗?

任伟栋,语文教师,现居甘肃静宁。本文编校:舒坦

元稹《离思(其四)》 翻译,赏析
离思其四赏析 第二篇

元稹《离思(其四)》【离思其四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

《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苍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

“巫山云雨”的典故。“先王”(“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离思其四赏析】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因为你的缘故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评析
离思其四赏析 第三篇

离 思 五 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离思其四赏析】

779—831),唐代著名诗人,字微之,河

南治(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

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

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

唱和,世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直译为白话不易通顺,这里仅意译:

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经吸引不了作者了)见过巫山的“云”以后,顿时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还能算是“云”么!(作者对其他的云已经没兴趣了)或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上眼了

其中:“海水”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英语解释Having ever seen a vast ocean , one may not content himself with a pond of water.【离思其四赏析】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 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点评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离思其四赏析】

赏析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其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怀念之情。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是意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写。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两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离思五首其四赏析_作者元稹
离思其四赏析 第四篇

<离思>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言]
<离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作品,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出自此中。离思五首其四赏析_作者元稹
[译文]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离思五首其四赏析_作者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其四赏析 第五篇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翻译: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
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
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
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
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赏析:

()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

元稹是唐代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菊花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
离思其四赏析 第六篇

<菊花>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菊花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鉴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