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电压教学反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2    阅读:

电压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一篇

电压教学反思

电压的概念是历来教学的难点,它很抽象,不能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去体验.所以我是利用水流的形成原理图的方法,利用液面相平:液体一端高,一端低:安装小水泵,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最简单电路进行功能上的比较,来理解电压,来突破难点,而关于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这个教学重点,主要是把电压表与电流表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悟出电压表的使用规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能达到教学计划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压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二篇

电压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内容是电流电压知识的形成,以及电流电压的测量。在今天的课上,我采用了类比的教学方法,将电流比作水流,将电压比作水压,生动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操作实验中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先为电路连接做好充分准备,在以前的课上多次连接串并联电路,并强调重点。所以今天的课堂中操作相当顺利,虽然实验过多,既要用到电流表又要用到电压表,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但教学任务还是顺利完成了。学生反映很好。通过今天的课,我觉得现在的实验探究性很强,学生的预习工作和以前不一样。甚至很多课上几乎不用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预习”,预习学生的个人能力情况,预先判定实验中容易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等等。这样才能将一节实验课有序有效的上下来。

16.1电压-课后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三篇

电压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首先使学生了解了以下知识点: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但在课堂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本节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最好要提示一下。

《15.5测量电压》 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四篇

《15.5测量电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本章中是重点,整个电学中则是基础。它是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及学生使用电压表这一常用电表的使用技能,所以说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今后学习电学好坏。

电压的概念是历来教学的难点,它很抽象,不能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去体验.如果利用水流来引导学生来分析理解电压,来突破难点,而关于电压表的正确使用这个教学重点,学生在前面学习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具备了使用电学仪器的初步认识,电压表与电流表类似但又有不同,此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回忆复习电流及电流表然后对比,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中各层次学生合作,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体现了各个层次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解决问题过程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认识了课程目标要求中的知识,培养了课程目标要求中的多种技能,在学习过程体验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应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发现了学生有可挖掘的巨大潜能,教师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课堂上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疑问大胆提出进行交流,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在这方面表现更不能令人满意,这也许跟这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关。今后将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面对分层次教学,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应更新,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满堂灌中退出,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不同。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发挥教师的组织、导控的作用。在课堂中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五篇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 教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我让学生设计了电路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勇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图,学生画出了如下的五种图形,我没有想到学生思维如此开阔。【电压教学反思】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采用哪个图更合适,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认为,以上五个图都可以,因为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都可以测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能够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而第一、二两个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有的同学认为,虽然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一致认为,第

一、二两个图不能改变电压和电流,就不能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只有第五个图能使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又可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因此,选第五个图为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由于有了以上的看法,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学生自然就会设计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

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基础扎实,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会考试,考分很高,但是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而现代教学法则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探究导体的电流、电压、电阻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今年在参加新都区教研培中心组织的初中物理骨干教师的培训中,上了一节《探究欧姆定律》的教研课,通过本节课的准备和教学活动使我对课后习题的准备作用和探究课的教学作用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现将本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首先,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教研课的准备过程,使我进一步注意到了课后习题和阅读材料的铺垫意义。

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设计《学案》时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本课的教学要用到前面所学到得大部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试验前要有相应的复习,为学生的动手实验打下基础,不要全面放手。

第一:在进行第五章《探究电流》的教学活动中就有意识的做了必要的铺垫,例如:教材69页的课后家庭实验室《改造你的小台灯》:在许多情况下,需要调节小台灯的亮度。请改造前面你做的小台灯,使它有两种亮度。这个题目不仅与前面一节的内容紧密联系,而且也为下一章的教学做了一定的准备,因而在进行完《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教学后着重进行了这个问题的分析解答,由于此问题所处的章节位置,在此时更多的停留在电压的作用上,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交流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评价设计方案,从而总结出:改变接入的电池节数(改变电压)的方法来调节灯的亮度。

第二:在进行完《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后,再一次将本个内容提出并进一步加深,除了改变接入的电压外,通过讨论进一步巩固了电阻的作用,通过改变串入的电阻大小也可以控制小灯的亮度。通过这两次的习题讨论让学生首先对电压、电阻对电流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步开展《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电路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教研课的教学过程,进一步体会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方面的培养。

为了体现“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又要体现有效课堂教学。我采用“学案”,同时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确定了学生为出发点的能力训练目标为:从本课的引言提出问题到学生分析和设计实验的思路,设计实验电路图。采用教师引导,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和完善科学探究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强化小组成员间相互协助、团结协助、分工合作的意识。再让学生开始动手进行试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我对与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的基础知识利用学案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回忆口述,其中有问题的可问我,同时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复习速度快。让学生对“欧姆定律”的铺垫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2、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通过与改变小灯的亮度的设计思考入手,根据电压、电阻的作用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关注教学的随机性、策略性。我针对目标设计了一些有层次性、功效性的问题——科学探究实验(这种题型能让学生在解题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在课后的巩固习题中要求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信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学生在学案的《后续提升》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欧姆定律和相关内容。

总结了以上我在教学前后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在探究课中以实际情况出发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学生在引导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但我总感觉时间安排还是有待合理,引入和复习阶段时间考虑欠妥略显紧张,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点拨和关注度不够,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度不够,对同桌同学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束缚了自己学习中思维的发展。通过反思在学习中应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高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2015电势差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六篇

反思一:电势差教学反思

学习这一节内容可以与所学过的重力场中的知识进行类比。

对电势差、电势概念的理解,关键在对比值Wab/q的理解,即电场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要用单位正电荷在这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所做功的大小去进行量度。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要用该点到参考点的电势差去表示。

使用Wab=qUab进行计算时,采用绝对值运算,对功的正负可以根据电场力与位移方向的关系进行判定,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电势差、电势概念的理解,加深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

反思二:电势差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有对比的观点去学习物理知识。课中多次用到类比的物理思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牵连,能对前面的知识达到灵活的应用,牵带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反映出了选修3-1的设计思想。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他们描述了电场的能的性质..恰当地选择概念的引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按照教学设计思路可以先讲电势,也可以先讲电势差.根据实际情况本节课个人采取先讲电势差,然后引入电势的概念,并得出二者的关系UAB=φA-φB,.先讲电势差,一开始可以不涉及零电势的选取问题,可能便于学生接受。

对电势差,电势概念的引入,考虑到用电场力做功来引入比较具体,且可与力学中做功的概念直接联系起来,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类比于力学中重力做功,通过电场力作功来引入的,这样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中逐步理解,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电势,电势差的概念。

教材上提到了很多次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对于重力,学生是了解的比较多的。于是,我打算从类比重力做功的方式引入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说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很好,那重力做功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们开始思考了,我一旁提示:重力做功只与什么有关,又与什么无关呢?这下他们终于开窍了,答出是与始末高度有关,与路径无关。然后我再介绍说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与重力做功类似,那么电场力做功是否也与路径无关呢?在黑板上画了一匀强电场,开始讨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经过一番推理,再来几个公式,终于把这个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了。

反思三:电势差教学反思

这两天一直上不了这个博客,说是ip被封了,可急坏了,学校的事情也多,学生的事情也多,趁现在学生上自习的时间,把前天讲的电势差电势再写写反思。

第二节课上,先点学生复习回答了电势差的概念,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可惜的是回答都不让人满意,我所任教的两个理科班都是平行班,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讲课的时候需要很多耐心,往往很多知识点都要重复地讲。嗯,看这他们期望的眼睛,我还是打起精神吧:目的还是一个,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在电场里面有类似于重力场里面的高度差,通过比较重力做功的特点,引导他们分析在电场里,电场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有个学生马上补充到:才说了一半,还有只跟始末位置有关。呵呵,说明他认真听了,于是表扬一下吧。接下来回忆了电势的定义,让他们看书上对电势的定义,结果很多人都看不明白,书上说“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在数值上就等于把单位正电荷从该点移向零电势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好吧,我想不明白的地方一是怎么去理解“单位正电荷”,他们对速度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速度可以这样定义:速度在数值上就是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位移。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句:速度是位移!速度怎么可能是位移呢?哦,看整个句子里有个“单位时间”在作怪,“单位时间”实际上就是指用位移除以了"单位时间"(一秒)。这么一说,很多学生就领悟了,原来“单位正电荷”放在这个地方实际上是说让电场力的功来除以单位正电荷1呀。看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熟知的一些物理知识通过类比、对比的方法在其他地方加以利用和说明,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呢。

讲完电势的概念后,马上提出问题:“如何比较电场中两点的电势高低呢?”聪明的学生一下就想到了,只要算出这两点间的电势差,看电势差的正负就可以判断两点的电势了。“非常好!”我加以肯定,那么又如何去计算两点间的电势差呢?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就回答了,上节课不是学了嘛,电势差就等于电场力做的功比上电荷的电量啊。我加以引导:这就向前面学习中求某点的电场强度一样,就是要引入一个试探电荷,这个电荷可以为正,可以为负。于是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电场线,在上面找了两点,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正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算出两点的电势差,将负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算出两点的电势差,嘿,加以比较,原来两点的电势差不会因为放入的电荷不同而出现差别,并且得出结论:电势沿电场线方向逐渐降低!又多了一种判断电势高低的方法了!

该讲讲电势能了,这个又跟重力进行类比,得出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于是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我觉得书上的例题都出的很好,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于是简单说明完那个例题后,稍作变换,再让学生思考,推出了电势能的公式。我想这样比直接给学生说出公式更能让他们理解吧。

电势差电势这节确实很难上,用我们组里一个老师的话: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觉得物理难,教书的时候才发现物理真的难!因为理解多了,才发现任何普通的一个物理知识点,都值得深入讨论。

反思四:电势差教学反思

这几天该给同学们上电势差电势这节课了,其实早在半期考试之前,我们组上就一起讨论了这节课该怎么上,听老教师们说这课上好很不容易,学生对于电势的概念从来没有接触过,如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成为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刘虹老师建议说这节课先上后面的电势能,让学生了解了电场力做功对电势能的变化的影响,再回头讲电场力做功的特点,进而引入电势差的概念。原本我也打算采用这样的思路的,前几天备课的时候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呢?

教材上提到了很多次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对于重力,学生是了解的比较多的。于是,我打算从类比重力做功的方式引入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说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呵呵,看来我的学生背这个还是挺熟悉的,可惜不是我要的答案,表扬他们说“记得不错,那是说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很好,那重力做功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们开始思考了,我一旁提示:重力做功只与什么有关,又与什么无关呢?这下他们终于开窍了,答出是与始末高度有关,与路径无关。然后我再介绍说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与重力做功类似,那么电场力做功是否也与路径无关呢?在黑板上画了一匀强电场,开始讨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经过一番推理,再来几个公式,终于把这个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了。

掌握了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后,我将就刚画的图,提出了问题:如果把刚刚的电荷的电量加倍,同样在那两点间移动,电场力做多少功?如果电荷的电量变成原来的3倍呢?如果是n倍呢?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答上来,自然,电场力做功也变成原来的两倍、三倍、n倍。联想到前面讲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他们很自然的就发现只要两点的位置确定,电场力做的功比上电荷量就是一个定值。于是我告诉他们这个定值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电势差。在黑板上写上定义后,讲解了电势差的表示方法,单位等等,聪明的孩子发现这个单位其实就是初中学的电压的单位,我笑着解释说,其实电势差另一个说法就叫电压,只不过电压这个概念平时常用在电路里面。怕他们还是不太明白,于是就着对比重力场里高度差的概念讲述电势差。对于UAB和UBA,不同的不光是角标顺序和正负号,其实这就像在三楼上看五楼和五楼上看三楼的区别一样,在A、B两点有个“高低”之分。讲到这里,于是灵机一动,问他们在重力场里面,说到三楼的时候,其实就默认了一个与某处相比,三楼比那里高出三楼的意思,而那个某处,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参考面。同样的,电场里面也有这样的“高度”的概念,叫做电势。我们先找一个参考点作为“高度”的零点,即零电势点,其他点的电势就等于到零电势点的电势差。又在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了电势的表示方法,单位等之后,本想讲书上电势沿电场线方向逐渐降低的,可惜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在上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很难上,主要是学生对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太陌生了,我主要是想他们类比着重力里面的高度和高度差的概念去理解。布置的作业还没有来得及看呢,不知道他们学的好不好。

2015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七篇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一:

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探究的方式。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我深受启发。【电压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采取讲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认为 教师讲的要比学生说的明白。但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及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首先,我让学生设计了电路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勇跃,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画图,学生画出了如下的五种图形,我没有想到学生思维如此开阔。

接着,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采用哪个图更合适,学生各抒已见。有的同学认为,以上五个图都可以,因为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都可以测出来。有的同学认为要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能够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而第一、二两个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有的同学认为,虽然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不利于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最后一致认为,第一、二两个图不能改变电压和电流,就不能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第三、四两个图可以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但不一定能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只有第五个图能使改变R两端的电压和通过R的电流,又可使R两端的电压成倍的变化。因此,选第五个图为研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的电路图。

由于有了以上的看法,在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学生自然就会设计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的成功失败之处,更亲自体验了设计探究的过程。

传统式教法训练出来的学生,知识牢固,基础扎实,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但传统式教法有许多局限性:它虽然能为多数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好比走路,传统的某些教法不仅给学生指出路,而且还要扶着学生走,抱着学生走,看起来学生虽然走过许多路,但并没有学会自己走路,一旦老师放手,让学生找路,就常常变得不知所措。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会考试,考分很高,但是在科研课题和实际问题面前,往往表现出信心和勇气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这种状态和创造性、开拓性是格格不入的。而现代教学法则恰恰在培养人的独立工作能力上显示出其优点,它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开始可能会跌跤,但跤跌得多了,学生自然使学会了走路。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旧的思想,培养新的意识,只有具有全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转变观念,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 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要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三: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能否掌握好该定律是学好电学知识的关键之一。在学习定律的同时, 我们还应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研究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我这几年对欧姆定律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非常注重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教学,细细阅读现用教材,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现行教材中一般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书图7-1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保持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加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 间的关系。完成第一部分实验时,如果学生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加在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 使电阻R 两端电压改变, 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可能是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但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必须用欧姆定律来解释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相悖、讲不通的。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同学更轻松地完成实验,更容易地理解欧姆定律呢?笔者认为这里主要的问题出在滑动变阻器上,于是便思考现用教材中为什么要在实验中加上变阻器?笔者认为, 这个实验中加变阻器的作用是使实验操作更简单,因为有变阻器可以不改电路,只需调滑片就可以达到改变和不改变R两端的电压。但事实上这一设计不但不能简化实验,反而给学生理解实验和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阻碍。经过一番思索后,笔者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改进,效果不错,现叙述如下。

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或调节学生电源输出电压来改变加在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 当然, 相比之下用学生电源的效果要优于干电池。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 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电阻R 的阻值变化,如何改造电路,可以保证加在不同电阻两端电压不变?通过分析以上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个人认为不加入变阻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不加入变阻器,在不改变电源的情况下,电阻变了,由于电池有内阻,如果有电压表测的话可能会发现电压略有改变,而加入变阻器则可以消除这一点!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四: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自己也反思了课堂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没有把课堂正真交给作为主体的学生。这次转正课让我意识到了,该放手时就得放手。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整个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老师本人只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可关键在于老师上了讲台之后总是放不开手,总觉得这个要讲,那个也得讲,总怕遗漏了哪个知识点。导致的结果是整节课老师就像在唱独角戏,从头演到尾。这节课,我虽然大胆的在尝试,可还是犯了几处错误:①对学生的回答还有练习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电阻一定时,电压和电流成正比,让学生判断对错。当郑小瑞同学作出判断时,接着我又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②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2015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八篇

第1篇: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基础,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通过情景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一定程度地放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简单实际电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学习成就感。把这节普通的实验课改为探究课,既能够落实教学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决定了探究内容选取角度,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通过问题引导,程序的调整,降低了探究内容的难度系数,能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实验为基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情境,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贯穿着以科学探究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始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浓厚兴趣去感知,去认知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活动中尽力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调节探究的节奏,用实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在实验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上,达到了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 ,又懂得过程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好地实践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了自己教学主导者的地位,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大胆探索的学习态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会连接串、并联电路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我还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如家里、教室及串联和并联彩灯的实验等),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为探究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引导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特点探究的教学。

二、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条件

每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创新意识增强,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因此,本节教学中我注意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我既面向全体,也注意个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实现有差异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如:在连接并联电路时,及时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也能通过亲自实验探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究,学习积极性甚高,思维活跃,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他们从中尝到了学习的无穷乐趣。既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学中动,动中学,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整个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如:以生活中的灯的熄灭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生活走进课堂。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的视野和素质得到拓展和提高。在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认知,在认知中去归纳,在归纳中去提升。同学们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使获得的知识真正得到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经验。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第3篇: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电压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所需器材比较简单,取材也容易为了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结果,学生操作兴趣高涨,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要求学生课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预习:

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防止接错,自己先拟订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关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二、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点学实验习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3、想一想,灯座、开关应如何连接?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才不致被挤出来?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这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把导线接到接线柱上,导线应沿什么方向缠绕,旋紧螺帽时导线草不至于被挤出来,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部分学生操作没能按要求去操作,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影响了实验效果。

2、分学生连接好电路后,急于观察实验现象,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闭合了开关导致有短路现象的发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的操作会更完美更美好,同时,我也会应课改的要求,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注意各种单项素质的训练和提高,有要着重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这样,教学过程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第4篇: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利用课件复习了“电路元件的画法”、“电路图的画法”和“按要求连接实物电路”,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与新知的连接点,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同化点。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是必要的。这一环节大约用时5分钟。

接着利用课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一个开关、两个灯泡、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设计一个电路,使开关能同时控制两盏灯。问题提出后,学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一分钟后有80﹪的同学设计出了一个串联电路,还有七八个设计出了两种电路:一种串联、一种并联。接着用投影展示了三个同学的设计作品,以便引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学习。这一环节用了大约8分钟。

这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个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一是部分学生还不知从何入手,反应了他们旧知掌握的不理想、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还没养成;二是设计出的电路单一,是典型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估计有部分同学是看教材而画出的,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单一性。我所期望课堂生成没有出现:利用学生画图中的错误来一次引导。

第三个环节是认识串联电路的特点。先用课件说明:1、连接电路应注意的问题;2、先摆放好元件,进行

2015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教学反思
电压教学反思 第九篇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教学反思一: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教学反思二:

本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学生学习家庭电路第二节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安全用电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讨论、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立安全用电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物理语言、文字语言及图形语言,加强各种语言的互译

本节课设计了提问、猜想、实验、论证、练习等环节,能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强化知识的应用,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本节课的设计还注重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复习引入,理论论证、练习的过程中,都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

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都掌握了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或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知识点较零碎,但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属于有趣又有用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希望同学们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课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本节课有三个特点:

淡化知识点的传授,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探究。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大量探究性的问题,如:保险丝为什么要选用“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合金”做成?为什么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后,即使外壳带电,人接触了外壳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利用直观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讲课时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增强了暗示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说,但不是在讲授、传授,而是在启发、引导和组织。相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所有知识都是在他们查阅课本、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
  • 教育教学获奖人物事迹简介300字10篇
  • 教学标兵十大典型人物事迹300字10篇
  • 好老师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事迹850字10篇
  • 女教师教育教学优秀事迹300字10篇
  • 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标兵优秀教师先进事迹300字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