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05    阅读: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一篇

二年级连加、连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蒲河九年制学校 杨群喜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二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如下这三个问题:

1、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你能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第一:50%的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第三、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有这几方面:

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2、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

3、加减混合时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困难不大。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等学生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记,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对于我们数学课来说,就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三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上周一年级结束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这也是十以内加减法的最后一项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图意列简单的加减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对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看图用较简练的数学语言说图意。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图意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例题引用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做的比较不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一些程度较强的孩子很好的理解了加减混合,并可以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图意,可是有部分孩子还是不太能表达出图意,所以列的加减

《加减混合》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四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二年级加减混合这一节课较之前稍有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一、学生自主学习

这节课虽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去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没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讲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自己给自己纠错还是一个失误,如果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小组讨论探究

再谈论例四 72-(47+16)= 有没有简便算法时,抛出的问题应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出为什么,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讨论有没有的层面上,也就是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意义的,有讨论的价值的。

三、课件的使用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五篇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上一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2015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六篇

第1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第2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如下这三个问题:

1、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你能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第一:50%的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第三、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

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2、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

3、加减混合时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困难不大。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等学生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记,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对于我们数学课来说,就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3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伊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第4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是我这学期上的课题为《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课。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除了通过观察,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看、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课后,每个听课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意见,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例题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再让学生把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过程演一演,从而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减混合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儿,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儿童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

2015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七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 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

这节课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把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分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教材只指出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的方法。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确他们的特点,知道根据分数的具体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择方法。如果遇到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分步通分,分步计算。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进行例2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的方法,要先通分、后加减的方法。教学完,还要进行一定的练习。比如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计算速度的提高,并让学生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

本节课从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应学的知识。课堂教学气氛浓,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效果好。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三:

《分数加减混合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习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习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习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015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八篇

第1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罚点球”这个词比较陌生,特别是女学生平时不爱看球赛,如果以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创设情境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把足球比赛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帮助国家女子乒乓球教练选一个优秀队员参加比赛。由于学生对乒乓球比赛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学生通过说一说或是同伴互相探讨,很快就想到可以看谁的获胜效率高就派谁去,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知识数学化。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后,我接着问学生,老师昨天让你们找的带有%的数就是百分数,你们找到了吗(

三、课后自我评价。

课后,我让学生用百分数评价自己的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用百分数描述自己的情感态度:“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一定和老师一样紧张过,兴奋过或许还有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人愉快、紧张、遗憾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课件出示)愉快()%;紧张()%;遗憾()%。

四、课后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百分数的意义,总是怕学生不会,教师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发挥出来。课堂虽然活跃,但是没有体现本课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意图。在课的开始时引入新课出示百分数时教师其实可以问“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就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看课外书时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在什么时间看课外书?每天看课外书的时间是多少?

板书:看课外书时间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时间单位。

2、下面我们来了解林林和明明每天的看课外书时间。课件展示他们看课外书时间统计表。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1)明确数学信息:林林0.4时,明明1\4时。(2)明确,0.4和1\4是两个不同形式表示的数。板书:分数与小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谁用的时间多?”

明确,

要解决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2)学生思考并记录解题过程

(3)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讨论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继续在讨论中理解。

师小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确: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解决。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内容。

2、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索转化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1\51\84\25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3、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索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要注意的,引导学生注意能约分的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4、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把下列分数化为小数,把小数化为分数。

3\202\30.41.5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在完成过程中,有学生可能有困难,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班内反馈

反馈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重点反馈分数化为循环小数和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让学生在讨论分数化为循环小数中,明确循环小数的写法和取近似值的方法。重点讨论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

师做小结: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A、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化为小数

B、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分数化为小数。

C、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分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去掉整数的小数化成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分数化成小数练习

做课本72页第1题

2、小数化为整数

做课本72页第2题

3、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3和0.332\3和0.61\10和0.09【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四、班内反馈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上《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评析:“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这一话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评析: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生2: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的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六、教学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第2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想。

在教学时,我充分为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的状态。例如,(1)在感受一如百分数的必要性时,教师创设了罚点球的典型实例,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百分数比其他方法更容易方便比大小。(2)在指导完百分数的写法时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然后让学生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百”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二十。”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百分数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从生活实例导入,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百分数,在充分理解每个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对百分数的认识用抽象的语言概括。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习时,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设计的,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使得学生对于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

4、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多数人认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课和思品课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数学课中,只要有心,随时可以渗透。例如:在练习的第一环节,读写百分数时,我选取得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有的体现祖国的发展迅猛,有的体现党对务工人员的关怀,以及最后的名人名言,也是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刻苦学习的习惯。

第3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一次课堂技能竞赛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课。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听课老师也谈论着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两种情景,对于执教老师的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题材作为教学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百分数概念的引入(出示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形成(在解决推选足球选手的问题中形成)——概念的强化(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概念的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估计一下,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率为多少?),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开始,指挥从动作开始。”孩子们天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数学课堂中还学生动手操作空间,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自主探究新知的渐进过程。我的《百分数认识》这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时间。第一次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游戏十次,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得到调节,但用百分数表示自己游戏的结果却拓展应用了百分数,并让其他学生猜赢或输的次数,也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打下铺垫。第一次在方格纸中设计图案,既让学生动手绘制、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数说,学习应用了百分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科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我为学生提供了学具或操作空间,学生以此为依托,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百分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不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在课堂最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你能用百分数的句子对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吗?”,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总结,学生争先恐后的来评价自己。有的说我这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没学会,哪些知识没学会或还疑惑;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哪些地方满意,()%不满意,哪些地方表现不好;还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愉快()%、紧张()%、遗憾()%。整个课堂,我力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了“在实例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在总结中应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我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第4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一次课堂技能竞赛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课。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听课老师也谈论着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两种情景,对于执教老师的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

一、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题材作为教学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例都与数学知识有联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百分数概念的引入(出示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素材让学生感知)——概念的形成(在解决推选足球选手的问题中形成)——概念的强化(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概念的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估计一下,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的满意率为多少?),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二、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开始,指挥从动作开始。”孩子们天生的特点就是好动,数学课堂中还学生动手操作空间,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自主探究新知的渐进过程。我的《百分数认识》这节课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时间。第一次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游戏十次,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得到调节,但用百分数表示自己游戏的结果却拓展应用了百分数,并让其他学生猜赢或输的次数,也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应用题打下铺垫。第一次在方格纸中设计图案,既让学生动手绘制、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数说,学习应用了百分数,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学科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我为学生提供了学具或操作空间,学生以此为依托,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百分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变化。

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

在《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是让学生主体参与。“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知道什么叫百分数?”、“我想知道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知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不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在课堂最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们,你能用百分数的句子对自己这节课自我评价吗?”,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总结,学生争先恐后的来评价自己。有的说我这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哪些知识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没学会,哪些知识没学会或还疑惑;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满意,哪些地方满意,()%不满意,哪些地方表现不好;还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愉快()%、紧张()%、遗憾()%。整个课堂,我力求让学生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了“在实例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在总结中应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能得到了张扬,我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第5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给出的素材基础上,我创编了班级选拔参加投篮比赛人选的情境,并逐步引出,慢慢感悟百分数产生的需要,理解使用百分数的好处。从两名队员的成绩表,选哪名队员去比较合适,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比一比谁的投中的比率最高的过程中,逐步增加投篮人数,在比较的需要中引出了百分数,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到这里,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每人一张调查记录单,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数据不尽相同,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

教学中也出现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片面的认识: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因此我加入了许多不同百分数的图片,有大于100%的,学生产生疑惑,在这时,我应该及时举例说明。设想如下:

师:200%收集到这样的百分数了吗?

生:没有

师:举个例子,如果说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布置了5题,你完成了5题,完成了百分之多少?

生:100%

师:如果有个学生完成了200%,他做了几道题呢?

生:10道题。

师:你会这么做么?

生(笑):不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表示——

生(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每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也就更深刻。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第6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内容介绍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以百分数源于生活和生产的实际为源泉,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从感知身边和生活中的百分数出发去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回到实际生活中去解释百分数和领会百分的作用”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如下:

一、新闻发部会引出百分数。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百分数的事例,引出百分数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百分数的存在,接着从图文中理解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含义,从而抽象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从更多的生活材料中了解百分数的作用。

二、从具体事例中感悟百分数。

通过“你能试着说说上面事例中百分数的意义吗?”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继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百分数。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从百分数的读写法,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百分数的好处。练习设计当中,第一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百分数,从而认识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的大小的合理性;第二题结合成语从数的角度更深认识成语中表达的意义;第三题的时事新闻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和频率;第四题的信息阅读是本节课的思想提升,了解中国国情,学习关少波的精神。

四、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

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对自己课堂表现满意率为多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2015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的应用反思 第九篇

第1篇: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验算”,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过实践探索认识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本节我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主题情境得到疑问,由疑问引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经过学生合作学习之后得到方法,最后用得出的方法完成练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1、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指导验算的书写。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加法的验算,验算书写的指导是必不可少,包括教师的板演,个别的巡视指导。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3、老师的言传身教,细节很重要。教材上给出的东西很少,要求老师去挖教材,渗透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学生刚学习完笔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进入的新内容,但是在这个新内容里还是要不断去巩固复习刚学过的内容,要求学生笔算格式要标准,计算要正确,书写要漂亮。我要求学生用直尺画竖式的横线,自己在黑板上写时用尺子这样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对学生的前期分析较弱,一些情况没有事先估计出来,如:加法的多种验算方法,小组没有讨论出来,没有有效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使教学目标(1)没能很好的落实,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没能落到实处。再有,验算的书写,我在教学中板书的很规范,并且强调必需要写“验算”,但在巡视时发现学习验算的过程书写不规范,我进行个别指导,这样耽误了很多的时间,巩固练习的量有些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扎实实的备学生,分析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实效性,使得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2篇: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本课中,我随着学生得出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一共多少元?让学生感受题意的完整。

引导认真审题,圈画重点的方法。学生对题率的高低,与是否认真审题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是从认真审题开始的。今天的审题我用的是圈画重点,并让学生们也仿效老师这样圈画。

指导验算的书写。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加法的验算,验算书写的指导是必不可少,包括教师的板演,个别的巡视指导。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对学生的前期分析较弱,一些情况没有事先估计出来,如:加法的多种验算方法,小组没有讨论出来,没能有效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使教学目标1没能很好的落实。再有,验算的书写,在设计教学时,我也没作为重点来考虑,我想,只要点一点就可以了,课上一看,其实不然,我赶紧又重新板演与个别指导。这样,耽误了很多时间,使教学环节不完整,没有进行巩固练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切实的、扎扎实实的备学生、分析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再有,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第3篇: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验算其实就是一二年级的时候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的理解。新教材采用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集中出现,我在教学中则是把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分开教学,以利于学生跟好的理解和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重视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疑设思。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验算,所以我在正式引入例题之前做了不少铺垫。在讲例1前先出示算式25+8=33 8+25=( ) 33-8=()33-25=( )

让学生独立填写,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等公式。这些练习都为学生归纳验算方法做了算理上的铺垫。

接着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计算。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计算的到底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引出课题。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有主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怎样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我认为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验算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安排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自试一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创新的学习品质。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学生的方法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必须尊重个体的数学现实,无须把自己认为最优化的算法强加于学生。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算法并不表示可以让学生法人自流,不加引导,可以给学生尝试计算、选择优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计算中读出最适合自己的最优化方法。

三、实践应用

先让学生用新学的验算方法计算基本的计算并验算的题目,反馈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集中问题及时订正。然后出示独立做,再订正的题型。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验算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教学后,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在这节课的中,我让学生们自己进行提问,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验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第4篇:加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9月29日,我上了一节教学常规课,听课的老师有董晓老师、潘德慧老师和朱兵老师。课堂的40分钟过得很快,在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和问题却是值得我反复思考。

本节课我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验算”,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过实践探索认识到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重点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本节课我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主题情境得到疑问,由疑问引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经过学生合作学习之后得到方法,最后用得出的方法完成练习。我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都有突破,但在细节的教学和练习的实效性上出了些问题.我逐一列下来,对自己起个警示作用。

1. 准备不够充分。上这节课之前只在另一个班试教过一次,虽然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所改正,但因为新设计的教学环节没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