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6    阅读:

公治长篇第五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第一篇

学习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5.1 子谓公治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治长:孔子的学生,姓公治,名长。

缧:lei,黑索。

绁:xie,挛也。

孔子说公治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孔子的弟子,南宫适,字子容。

孔子说南容,“如果国家有道,就不会被废弃,有官可以做,如果国家无道,也不会受到刑戮。”所以,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从“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可以看出孔子的处世哲学。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说子贱:“这个人是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么这种人从哪里来的这种好品德呢?” 《论语别裁》把“斯焉取斯”翻译成为,“他就是君子”,恐怕不妥。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

瑚琏,音同胡连,是古代的玉器,这种玉器是供于庙堂之上的,相当皇宫的布置,是“高、贵、清”的象征,古代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用。

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说:“什么器皿?”孔子说:“瑚琏。”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佞,ning,第四声,能言善说。

给,足也。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争论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姓。

开:名。

孔子让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竹木编的小筏。

无所取材:有版本为“无所取哉”。

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取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以后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啊,勇的方面超过我,这并不见得可取。”

对“无所取材”的解释,有些版本中认为是取不到做木筏的木材,这个可能跟本意不符合,这段文字其实是孔子在那里随便说说,但是,子路却当真了,所以,孔子有点感慨。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家:古代的卿大夫由国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他派人治理,并且收用当地的租税,这地方叫做采邑或者采地。“家”便是指这种采邑。

宾客:一般的客人叫客,贵客叫做宾。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否仁?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子路,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叫他去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冉求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千户人口的私邑,可以叫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叫他当总关,至于仁德,我也不知道。”

“公西赤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穿着礼服,立于朝廷之中,可以叫他去接待外宾,办理交涉,至于有没有仁德,我不知道。”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子曰:“弗如也;我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答道:“我么,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知道十件事情,我呢,听到一件事情,只能推知两件事情。”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

这里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其一,子贡比较谦虚;其二孔子说话的艺术。如果只是说子贡不如颜回,那么子贡心里总是会不爽,于是他把自己也带进去,说自己也不如,那么子贡心里感觉就舒服多了。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朽:腐烂的意思。

诛:责备。

杇:音wu,这个字原以为是朽字,看看意思觉得不对,仔细一看,原来比朽多了一横,而且拼音输入法还打不出这个字。在百度里面搜了一下,发现涉及这句话的,这个字正确的不多。这里应该是涂抹的意思。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了,粪土一样的墙粉刷不得了。宰予我还责备他干什么?”孔子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件事情,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

《论语译注》和《论语注疏》中的解释大致如上所述,而《论语别裁》中,南怀瑾的解释则是大相径庭,他认为孔子的本意是必须要有坚强的体魄,才能够好好学习,属于鼓励大家中午要好好休息,真是不愧为“新裁”啊。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人名,枨,音城。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有欲望,怎么可能做到刚毅呢?” 熟悉林则徐的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今学《论语》,方知林则徐的这副对联原来还是有出处的。孔子所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有很强的欲望,就很难做到刚毅。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陵也。

诸,于也。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人将非义加陵于我,我也不会将非义加陵于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个是你做不到的。”

孔子的意思是,要让别人不加非义于你,是做不到的。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这里的文章是广义上的文章,而非现在所说的文章,包括言语、思想、行为、处世、做人等方面。

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和做人方面的学问,我们可以听到,老师关于天性和天道方面的学问,我们听不到。”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说了,但是做不到,所以怕听到。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的谥号是文?”孔子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地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谥号为文。”

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是聪明而又好学的人并不多,一些头脑聪明的人为了耍小聪明,想通过投机取巧而实现目标,所以不太愿意下苦功,事实上,很多时候要想成功,非要勤奋不可,于是,很多聪明的人,就被埋没了,正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说子产:“有四个方面的君子处事之道,约束自己非常严谨,对待君主非常恭敬,对待老百姓能够给予恩惠,用老百姓非常合理、符合道义。”

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就得到大家的敬重。”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

居:使之居住。

蔡: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也就是乌龟的意思。

节:柱上的斗栱。

棁:音啄,zhuo,梁上的短柱。

知:智慧。

孔子说:“臧文仲替一只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屋,有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斗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这个人怎么能够算聪明呢?”

蔡,居然是表示乌龟,真是没有想到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令,善也;尹,正也,言善仁正此官也。楚官多以尹为名,皆取其正直也。令尹,宰也。 崔子:崔杅,齐国的大夫。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神情。每次都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啊?”孔子说:“可以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说:“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杅杀掉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有马十乘,放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杅差不多。‟又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杅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清白的很。”子张问:“算不算仁?”孔子说:“不晓得,这样怎么算仁呢?”

看来仁的要求很高。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做事情要反复考虑。孔子听说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看来“三思而后行”可能是出自《论语》了,现在都是用来表明做事情要多多考虑,而孔子的本意却是不要考虑太多了。的确,考虑太多了,没法做事情,孔子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5.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甯武子:甯,ning,音同宁,卫国的大夫,姓甯,名俞。

孔子说:“甯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便聪明;在国家昏暗的时候,就装傻。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他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论语》里充满着智慧,我理解,智慧和聪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聪明的人很多,但是具有智慧的人不多,很多聪明的人,本身确是愚昧的。如果在不该聪明的时候,还那么聪明,那就会死得很惨。所以,孔子说了,在国家朝廷昏暗的时候,甯武子会装傻,这点很多人都是学不会的。其实,这种情况又何止是对一个国家而言呢,当周围的环境不需要聪明的时候,就不要聪明,这应该算是孔子的本意吧。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陈:国名。

与:语气词。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观,我不知道怎么样去指导他们。

看了一些资料,狂简的意思不是很清楚,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些不明白。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都逃走了。

孔子说:“伯夷和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恨,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很少。”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微生,姓,名高,鲁人。

醯:音希xi,醋的意思。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直?有人向他讨醋,他自己没有而从邻居那里讨点给他。”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以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要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盍:何不的意思,音何he。

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什么遗憾。”

《论语》2014年6期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第二篇

《论语》 2014年6期

《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类别:语录体散文

内容梗概

《学而篇》第一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为政篇》第二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2.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3.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如何能走呢?”

《公治长篇》第五

1.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又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虑他的行为,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2.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子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什么不满。” 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罕篇》第九

1.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2.原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道:“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便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不少鄙贱的技巧。真正的君子会这样多的技巧吗?是不会的。”

3.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4.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先进篇》第十一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嘛!’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拥有1000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我去治理三年,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有!你怎么样?”

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又问:“公西华!你怎样?”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答道:“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又问:“曾哲!你怎么样?”

曾哲弹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停止了弹奏,把瑟放下,站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呀!”

曾哲便说:“暮春三月,穿好春天的衣服,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同意曾哲的主张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哲后走。曾哲问道:“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

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哲又问:“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

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笑他。”

“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

孔子道:“怎么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呢?”

“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

孔子说:“有祭礼的宗庙,有诸侯间的会见,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当小司仪,那大司仪谁又由谁来当呢?”

精彩语言辑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朝闻道,夕死可矣。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

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关键知识点

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2.《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一起被合称为《四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论语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第三篇

[论语] 论语名句录

2008-03-23 23:25

学而篇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今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政事,又 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民众;按照农时的忙闲去役使人民。”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今译】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不学,吾必谓之学矣。”

【今译】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今译】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主动询问别人而得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

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

为政篇第二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今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2、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今译】

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今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译】

孔子说:“[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这样去了解, ] 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译】

孔子说:“时时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译】

孔子说:“君子能[ 在道义上] 团结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结;小人蒃于拢勾结而不[ 在道义上] 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今译】

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 那就危险了。”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译】

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今译】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今译】

孔子说:“人不讲信用, 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就好比] 大车上没有輗, 小车上没有軏, 它靠什么行走呢?”

1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今译】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它,就是谄媚。遇到符合正义的事而不去做, 就是没有勇气。”

八佾篇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今译】

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家庙的庭院里居然冒用了八佾规格的乐舞, 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 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今译】

孔子说:“《关雎》篇,[它的主题表现了] 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今译】

鲁哀公问宰我, 祭祀土地神的神主[要用什么木料做牌位] 。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树, 商朝用柏树, 周朝用栗子树。[用栗的意思是] 说: 让老百姓战栗。”孔子听了以后, [批评宰我] 说:“已求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 已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 已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

里仁篇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今译】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 哪能算

得上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今译】

孔子说: “没有仁德的人, 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 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 有智慧的人才能蒃于利用仁德。”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 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4、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今译】

孔子说: “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 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 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今译】

孔子说: “君子懂得义, 小人只知道利。”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今译】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7、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今译】

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 而要敏捷地行动。”

公治长篇第五

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今译】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 “〔真像是〕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 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 何必再谴责他呢?” 孔子又说: “开始时, 我对于人, 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这个人使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 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所以称他为„文‟。”

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今译】

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 说:“考虑两次, 就可以了。”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今译】

孔子说: “品德好呀, 颜回啊! 一竹筒子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 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 颜回啊!”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今译】

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 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 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 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能生存, 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 不过是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今译】

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今译】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 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 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 有仁德的人长寿。”

6、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今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 是最高尚了! 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很久了。” 述而篇第七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今译】

孔子说:“只传述〔旧的文化典籍〕而不创作〔新的〕, 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 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今译】

孔子说: “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 学习永不满足, 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译】

孔子说: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 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 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

论语心得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第四篇

论语心得

写在前面:

为什么要读论语?我想,一是为了正面、直观地了解儒家思想,二是为了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找到一点心里依托和慰藉。20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受到空前的打击,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时期的反四旧,儒家思想一直被当做“封建腐朽”的思想代表被批判。随着熊十力、牟宗三等大儒的逝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竟成凋零之态。现当今,在青少年群体中如若再提起儒家思想,再提起修齐治平,竟往往会被当做异类,是为人所不齿。想来必是近代以来对儒家批判的思潮过于深入人心,再加上西方思想的涌入、对现代化的追求,儒家依旧被是为“发展的累赘”。每每至此,想到民族思想精髓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渐渐地被遗忘,深感痛心疾首。诚然,儒家思想中有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的不分,但我们应当先深入了解,再做评判,而不是胡乱地、不加思考地、跟风随大流地将其一味否定。此其一也。再论,在当今这个急速发展、节奏颇快的社会,人们常常会感到焦虑和疲倦,再加上西方一些价值观的入侵,人们的价值体系往往出现混乱,人们常常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这时候,儒家思想便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依托。为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最适合中国人的性格。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与中国人一直不断磨合、相互适应,可以说,儒家思想一直在每一个中国的血液中隐隐约约地流淌。这是第二点。所以我认为,在当代社会读论语是应该的、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作为《学而篇》的第一句,一直广为人知,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其中有一点是值得探究:“人不知”的宾语是什么?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解释道,有两种说法:“第一,这一句是承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的就是‘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杨伯峻先生觉得牵强,所以仍照一般解释,认为这一句与卫灵公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1]而盛书刚先生则认为,世上不了解我的人太多了,对此不感到生气是一件普通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并不难能可贵,也不是君子的专属。他在他的文章中举例论证了这里的“知”有“举”的意味,即“他人不举荐我,我却不怨恨”。[2]这样的话卫灵公篇的那一句就应该解释为“君子只怕自己没有能耐,而不应怨恨他人不举荐”。对于《学而篇》最后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则应该解释为“不怨恨人不举荐自己,只怕不能正确地鉴别并举荐人才”。这一解释亦可与《颜渊篇》中的“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相互论证。这种反求诸己的观点与儒家思想是契合的。 由此例看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不应局限于旧的理解,在不清晰的地方多问几[1]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2页 盛书刚. “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了解”吗?——从语境学角度谈“知”含“举”义. [J]孔子研究. 1997(4):110-3.

个为什么,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简单的四个字,却给了我无限的思想空间。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君子不应该像莫一种具体的器物一样,只有有限的用途,而应该无所不通。这种的解释很能给我们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以启示:我们在大学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经典教育”,应该着重于完整的人格的培养、独立的思维的建构,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特别是我们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所以我对浙大的“通识教育”一直十分赞赏,这符合爱因斯坦所说的:“大学培养的应该是有温度的学者,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匠”。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应该追求“博、雅”教育。板仓先生曾经对青年毛泽东说过:“修学储能,先博后渊。”所以我们在大学期间应该尽力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对于“器”,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理解。我所想到的校歌里的一句:“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那么“君子不器”就是应该追求“形上之道”。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具体、实用的技艺,而是应该致力于追求宇宙的真理,探求人生之意义。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情怀的群体。应该更关注花朵而非果实;应该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而不是安于眼前的苟且;应该多读一些“无用之书”,而不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八佾篇第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当我读到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时,觉得这里与墨家节用、薄葬的思想看上去有几分相似,但当读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之后,才意识到这与墨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墨家的节用、薄葬的理论是立足于小生产者的视角,从节约物资的角度对由繁文缛节导致的浪费表示反对。而孔子则是从“本末”的角度进行论述。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有“本乱而末治,未之有也”。仁是礼乐之本,如果没有作为本质的仁,那么礼乐便是虚伪的、无意义的。所以当谈到礼乐之本的时候,孔子叹息的不是“礼崩乐坏”,而是“人心不古”。所以“克己”是“复礼”的前提,必须先做到内在的仁,才能去追求外在的礼。从这一点看来,儒家是真诚的,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固守一套形式上的传统。儒家强调的是本质的思想,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又想到近几年来大陆掀起的“国学热”,想到各种诸如“某小学学生穿汉服给老师行跪拜之礼”的新闻。从这些现象来看,国人还是太急躁了,没有把精力花在本质上,而只是模仿其形式,本末倒置,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诲是相违背的。希望国人能静下心来,对经典抱着平和的心态,认真阅读,细细体会,拒绝浮夸。

《里仁篇第四》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也’”

这句话是整部《论语》中最让我震撼的一句。简短而坚毅的语气,一个衣袂飘摇、腰系修剑、眼神坚定,在求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士人跃然纸上。对于那些“儒家思想导致中国人懦弱的性格”的论调,这句话予以强有力的反击。儒家文质彬彬,待人谦恭有礼,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胆小怕事。他们对心中的追求及其虔诚,有时候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在国难当头之际,从来就不乏投笔从戎、舍生取义者。这是儒家在根本原则上的坚守,“虽千万人,吾往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以说,儒士是一个勇敢的群体,一个为了其所追求的道、义而大无畏的群体。

十分不合时宜地想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朝闻道》。但我认为在这里提起也未尝不可。小说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孔子的这句话,而小说的内容也以一种宏大的叙事阐释了这句话——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为了知晓宇宙的终极秘密,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与宇宙中另一高级文明交换这一终极真理,即使他们知道真理之后只有十分钟的“回味时间”。他们受到千万人的阻扰——家庭、政府,甚至是妻子以死相胁,但他们仍然一意孤行。我赞赏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以其真理的追求诠释了人类灵魂的高贵。

《公治长篇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这句话由于断章取义,害人久矣。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所倡导的,反而是其所反对的。为什么孔子不同意季文子这样做呢?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中解释道:其思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率真而可爱的一面,所谓“率性之为道”。同时,这也打破了对儒家“唯唯诺诺”的旧印象。

这一句话还提醒我们不要犯断章取义的错误,否则很可能歪曲原意。

《庸也篇第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一直是我的人生追求或者是对自己的要求之一。儒士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一种斯文,甚至是书呆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做到文雅和朴实相结合,达到中庸的境界。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君子之中庸者,君子而时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49页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颜回和孔子两个鲜明的形象。颜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固可赞赏,孔子有教无类、对学生的体察以及毫不忌讳的真诚的赞赏亦应得人钦佩。这是我所向往的单纯的教育:目的单纯、没有功利化的考虑,师生之间十分坦诚。

为什么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我国的学者们依旧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孔夫子的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我想,便在于“纯粹”二字。物质的匮乏,让他们只能追求精神的充实。西南联大精神,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依旧有启示意义。

《述而篇第七》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句话,网上搜寻也未果。但在这句话背后,我仿佛听到孔子绝望的叹息。周公对于孔子来说,不仅仅是人格上的榜样,更是精神上的寄托。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之愿。我认为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最有可能是在周游列国而不能展其志之后说的。孔子认为他没有完成恢复周礼的任务,所以周公对他感到失望,不愿再给他“托梦”,想到自己年老体衰而壮志未酬,白发老人只好默默叹息:“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周公呢?”

传说鲁哀公十四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叹道:“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在《子罕篇》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在这些地方孔子的心境与不复梦周公时的心境类似。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不是一个微言大义的思想家,只是一个虔诚的儒士,虔诚得有点可怜。

《泰伯篇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这句话可谓铿锵有力,道出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儒家果然是勇敢之士,明知任务重,偏往肩上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联想到宋代大儒张横渠那振聋发聩的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年轻人,就应该学儒家这种精神,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即使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们的炉台,即使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们也要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即使世界的脚下有一千名调整者,那就去成为第一千零一名!

《子罕篇第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孔子在这里把时间比作流水,可谓开山之述。后世仿效之人,数不甚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时间观点——直线式时间。儒家认为,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逝去的时间便不复存在。有意思的是,道家和佛教往往认为时间是轮回的。道家认为“生生之谓易”,万物生生不息,而佛教也有六道轮回之说。这些时间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综合的影响。

对于士人来说,往往会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教诲;而对于敏感的诗人来说,更多的是诸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慨叹;对于中国人口的主要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恐怕循环的时间观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周而复始。这种时间观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耕作经验的总结,散发着清新的泥土的气息。

苏子写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既有直线的时间,又有循环的观点。我想可能很多古人会有苏子这样的矛盾,但少有苏子的潇洒:“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既然想不清楚的话,就不用多想。正如孔子所言:“再,斯可矣。”我们应该做的,便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这些时间观点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乡党篇第十》

“食不语,寝不言”

很简单的一句话,很朴素的一句教诲,但我以为此中有深意。从生理学的角度,很好解释:吃饭的时候说话容易呛着,睡觉之前说话可能会影响睡眠。但仅仅如此吗?

小时候一直对一件事感到奇怪:大人为什么这么爱说话?吃饭的时候说话,打牌的时候说话,甚至只嗑着瓜子,便能聊一下午。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周围越来越嘈杂,说话的人越来越多,说话的量越来越大,包括面对面闲聊,或者是网上聊天。似乎这渐渐成了社会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说话呢?当然,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应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人们喜欢闲聊呢?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是社交媒体的发展;第二是为了获取存在感。在一个浮夸的社会气氛中,很多人觉得所说的话决定了你的存在感。因为人们倾向于关注他人所说的,而不是所做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倾向,这对默然埋头苦干的人会是极大的打击。产生这种倾向的根源,还是急躁、是浮夸,是只愿结果而没有耐心静候花开。寒假同学聚会的时候,有同学奇怪地问我:“为什么不见你在班群里说话,也很少发朋友圈?还以为你蒸发了呢。”心中淡然一笑:存在感并不需要用话语来证明,只要自己感到充实就好。说实话,我对那些吃个饭、散个步都要拍九张图发朋友圈的人心怀一种轻微的蔑视(当然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不应该横加指

传统文化孔子
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第五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班级:2013级金双一班

姓名:曾韵蓓

学号:41304417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21世纪是一个硝烟弥漫的世纪,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强国虎视眈眈、邻邦摩擦加剧;21世纪也是个美好和平的世纪,处处点燃爱与希望的火种,大爱无疆,感动常在。在这战争与和平的交接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再悟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古仁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便显得尤为重要。

“仁爱”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标准,传统知识分子所尊重与追求的道德境界,也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渊源,从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时代,孔子仁爱精神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我看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层次互为一体、互为补充是分不开的,爱仁才能爱亲、爱家、爱民、爱国,家国天下都属于仁爱的范畴。

一、仁爱之于修身——“为仁由己,而在人乎哉?”(《论语·颜渊》)

《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将仁爱确立为传统文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然而“仁”之于人,莫过于“忠恕”。曾子也评论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名言中,即学会宽恕,换位思考,以善待人。孔子也曾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篇第五》),告诉我们不念旧恶,宽恕是一种美德。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首先关注于每一个道德主体,注重每个人对身边人的关怀与宽恕,以推动家庭和睦乃至社会稳定和谐。

二、仁爱之于齐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的仁爱贯穿于家庭之中,“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篇》),强调了仁爱在家庭伦理中的具体内涵为孝悌。何为孝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

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告诉我们珍惜、尊重父母之爱,陪伴、感恩他们。而对于父母来说,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家庭中的成员各居其位,各行其仁爱之道便能达到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家和万事兴。

三、仁爱之于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对于统治者滥用酷刑,鱼肉百姓的行为,孔子斥之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当看到齐景公虐待人民时孔子谴责说:“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孔子推重仁政,号召统治者爱民,为政以仁,主张人人“克己复礼为仁”,将仁爱除了立于自我修养和家庭伦理中,更寓于国家建设中,并希望君臣之间以仁爱之道相处,“君事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在君臣百姓人人行仁爱之道,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和谐国家。

孔子的仁爱思想由修身而始,至齐家,至治国,随历史发展由个人的精神修为推衍至整个国家的伦理原则与情感诉求,并在中华历史中被逐渐奉为治国之道与被广泛遵循的伦理原则,彰显着其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吸引力,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灿烂的光辉。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广泛建立,作为我国文化竞争力不断上升的标志之一向外积极而有力地宣传着以“仁爱”为核心的宝贵思想,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中其仁爱思想也被广泛提及,孔子思想走向国际又丰富了其基本内涵,领悟孔子的仁爱思想,感悟其现代价值,从提升自我修养做起,为实现中国梦助力,更成为我们当代有梦想的青年的责任。

一、关怀生灵,敬畏生命,提升个人修养,用责任助梦前行。

仁爱思想在现代最基本的意义应是爱生命,尊重所有生物。我们看到,地震灾区为救援而奔走的身影,难民窟中为生存而努力的小孩,保护区里为动物而劳累的医生,公益活动为爱心而奉献的笑脸。就在我们的周围,孝心少年,感动模范屡屡出现,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仁爱精神构成当今时代最提倡的正能量鼓励着世界上哪个每一个角落的人,提升个人道德品质,鼓励着无数人超越国界与人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事业中。

二、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实现天下大同。

在国内大力推动仁爱观的普及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改善“近邻不如远亲”的社会现状,推动和谐互助邻里关系的实现,彰显互助互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同时,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其最高层次。仁爱的道德风尚也将推动法治建设的完善,促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

在国际事务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国以“仁爱”为源头活水的外交政策也将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反恐、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等方面支持多边合作,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

三、推动人才培养与制度更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转型。

在实用层面上,孔子的仁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仁爱,首先立足于人,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主张实行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在当今看来,人才要素是分配制度下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重要构成之一,用仁爱思想推进人才培养,尊重劳动者,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商品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四、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交流与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

首先,孔子思想的不断正面炒热能够激发文化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繁荣文化市场,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今不同类型的孔子文化产品受到热捧更有利于从无形之中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审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

其次,仁爱思想当然也包括爱文化,尊重文化,这与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要旨不谋而合,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流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融合与不断创新。

今天,美国旧金山公园里伫立着一尊孔子塑像,在人流最多的地方,他面容和善,智慧满腹,,备受尊崇,仿佛与中国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像遥相呼应。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遇到了许多解不开的难题,匆忙的人们在雕像前驻足停留,期盼着从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思想中得到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仁爱”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随着他的思想被广泛研究与推广,它逐渐成为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点亮道德明灯永恒的“不灭之火”。

参考文献

[1]秦榆.孔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