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2-28    阅读: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一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高考诗歌鉴赏》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鉴赏

古诗鉴赏

0131 1646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与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傭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首写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即所怀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

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象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身边之景,也看到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 (陈邦炎)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二
《(人教版)高考最新诗歌鉴赏五十题与答案详解》

高考最新诗歌鉴赏五十题与答案详解

(一)

1、(2006深圳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语文模拟,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薛 莹

轧轧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寒”“微”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2006北京市朝阳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①水调歌头

叶梦得 天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 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

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

②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

③沙!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

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导。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族发动的战争。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霜信报黄花”,黄花即菊花,词句倒装,意实为“黄花报霜信”。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顷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通篇笼罩的感情基调。

D.论者认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应属于“豪放词”。

(3)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

就荒,松竹犹存。”以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类似的语句相比较,写出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3、(2006北京市东城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

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平沙黄尘的环

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

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

伤的意境。

(3)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两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思想感情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手法不同之处: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6北京市丰台区模拟,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庐山瀑布

徐凝

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无暂息。

今古长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以上两首同是写庐山瀑布的诗,苏东坡认为徐诗“至为尘陋”。请就两诗后两句分

析李诗何以胜过徐诗。请分条陈述。

5、(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模拟,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哲宗年间,因遭蔡京之流迫害,苏轼被远放儋州(今属海南省)等地,前后七年。

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参横”句写夏夜星空,点明“夜渡”,参星横斜,斗星转向,正是夜半时分。

B.久雨成灾谓“苦雨”,整日刮风为“终风”,云开日现称“解晴”。

C.“鲁叟乘桴”化用孔子的“道不行,乘浮桴于海”;“轩辕奏乐”代指中原文化。

D.“九死”指多次濒于死亡,“奇绝”指作者流放海南所经历的艰辛磨难。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侧重“解晴”,“苦雨终风”句既是写实,也暗示自己积年所遭受的政治

迫害结束了。

B.三四句一问一答,就“晴”字生发开去,隐喻朝政和时局本来是清平无事的,短

暂的风雨终究改变不了天与海的本色。

C.五六句使用典故,表明诗人终究做不到隐居南荒而遗落世事,还存有兼济天下推

广教化之心。

D.七八句直抒胸臆,“不恨”二字意为虽历经“南荒”贬谪劫难但不以为憾,“冠

平生”则指一生难忘。

(3)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共

同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

6、(2006北京市西城区模拟,1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3)题。

望蓟门

祖咏①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③,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下面对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而“汉将营”则暗示其是已方阵营。

B.“三边曙色动危旌”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起。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典,“请长缨”则是用终军请缨典。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作者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着力进行刻画的战场。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战斗场面的

宏壮背景。

C.“海畔云山”刻画了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

抗敌热情。

(3)结合原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06北京市宣武区模拟,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①②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③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①月将影:月和影。②及:趁。③无情:忘情,即道家所说的超然于一切之上的

精神状态。④云汉:天河。

(1)这首诗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

妙处。

(2)《唐宋诗醇》中对这首诗有如下评语:“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

虽复潦倒,终不胜旷达。”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月下独酌》一诗是如何通过“奇趣”表现“旷达”的。

(3)李白自称“酒中仙”,他在许多诗中写到饮酒。下列对《月下独酌》和《将进

酒》的比较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两首诗都属于古体诗,在对仗、押韵、“诗有定句,句有定字”等方面

都较近体诗更加自由。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同时,也都表达了面对人生失意而“及

时行乐”的思想。

C.这两首诗都写了月下饮酒的场面;同时,也都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借酒

浇愁的苦闷心绪。

D.这两首诗前者每句五言,后者每句七言,在语言运用方面句式颇为齐整,

读来节奏感很强。

E.这两首诗前者借助想象,后者则引用了典故,它们扩大了作品的容量,丰 富了作品的内涵。

8、(2006北京市崇文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①谢玄晖:名谢,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这两句是“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待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创作诗歌时很重视炼字炼句,请结合第三四两句诗作简要分析。(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上三峡①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②,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注:①此诗作于唐乾元二年(759),诗人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途中。②黄牛,指黄牛峡,是巫峡的一段。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夹青天”句,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

B.“忽可尽”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三
《秋 夜 寄 邱 二十二 员 外 (英文版)》

Quī Yè Jì Qiū èrshíèr Yuán Wài

秋 夜 寄 邱 二十二 员 外

(唐) 韦应物

huái jūn shǔ qiū yè

怀 君 属 秋 夜,

sàn bù yǒng liáng tiān

散 步 咏 凉 天。

shān kōng sōng zǐ luò

山 空 松 子 落,

yōu rén yīng wèi mián

幽 人 应 未 眠。

To His Excellence Mr. Qiu Dan-Written on an Autumn Night

(Tang) Wei Yingwu

On the autumn night of thee I dearly think,

And, strolling about, I sing of the cool sky.

When the pine nuts in the mountains sink,

I suppose thou must still awake lie.

Comment

Thinking soaring across the space, the poet misses his fast friend in a faraway place on an autumn night in this short poem. Torn by the deeply-cherished memories of his friend he lies awake in be, his mind wandering away to the friend who lives alone deep in the mountains practicing Taoism. At this sleepless moment he fancies his friend lying awake, too, as he does, showing his true friendship for the hermit. However, what really happens to him? The poet wonders. The poem skillfully blends what is abstract and concrete, his own situation and the imaginary one of his Friend’s, his own thoughts and those of his. The wording of the poem is simple and lucid but richly meaningful.

诗文赏析

员外:古代一般对有权有势的人的称呼;邱二十二员外,是作者诗中怀念的人,名叫邱丹,正在临平山学道。

这首诗运用空间跳跃的思维特点,写出了诗人秋夜想念友人的情景。诗人怀念友人,徘徊不眠,望天旺地,很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空间,思维跳跃到山中学道的友人。将心比心,诗人推想友人也一定未能入睡。由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情。那么,山中的友人是不是也在想念诗人呢?全诗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意中景并列,怀中之人与所怀之人虽远隔千里,相思却近在咫尺。诗歌用词清淡,含意深幽。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四
《诗歌鉴赏经典试题》

一、写景手法

※(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山夕照深秋雨。

(1)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思路点拨:开篇作用一般包括:①引起下文,统领全篇;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③设疑激趣;④渲染氛围;⑤伏笔、铺垫。 答案:①总领全词,点明主旨;②议论开篇;③奠定荒凉苍茫的感情基调。

(2)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① 设问,以情想问,以景作答;

② 意象叠加连用,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的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

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感情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此词是词人前往椤龙途中,见到塞北边地风物,慨然有怀而引

发的历史古今断想。词的上片是对沧桑兴亡的深重悲悯,下片是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因兴亡无定,献身江山的女子更惹人怜惜;铁马金戈卷入红颜,沧桑兴亡更让人悲悯。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映衬。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情”字,显出纳兰性德公子的深情本色,也显出纳兰词“以情为词”的基本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冬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这首小令描写江村冬雪景象。试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从哪些方面入手写景的。

①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层次分明,画面优美。

② 远近结合:烟村四五家是远景,疏林、晚鸦、黄芦、清江、钓鱼艖是近景。

③ 视听结合:飞舞的雪花、雪中的村落、黄芦掩映的清江,乃视觉所见、鸣噪的晚鸦为听觉所闻。

④ 动静相生:小令的前半部分是动景,后半部分是静景。

这样通过多种视角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使笔下的冬天江村构成错落有致的风景。

※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写景手法:衬托(对比、烘托、渲染)、意象叠加(也叫列锦)的手法。②分析:衬托:朱、青、绿、白,颜色明亮,互相映衬,烘托四月乡间的清新,传达出诗人愉悦闲适之情。意象叠加的手法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景图,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诗人闲适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春风拂袖。诗人看到农户白天闭门,原来是为了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二、虚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年高考全国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手法:想像、虚实结合)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

(1) 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情?请简要分析。

(2) 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 答案:(1)塑造了重感情、思念朋友,边散步边想念的诗人形象。作者通过写秋夜、凉天,渲染空寂、清凉的氛围,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的孤寂之情。

(2)以动衬静,“松子落”反衬山中夜的寂静,烘托空寂的氛围,既写出了友人居住环境的清幽,暗点友人的身份是隐者,又引出下句。想象虚写,从朋友的角度想起,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归》幽人,隐居者。]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量。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浣溪沙①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五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3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 文 试 题》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3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

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臵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 同‚总‛,统率,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2) 。

(3) ,(4) 。(5)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六
《南京市第29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试卷

2006.10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全不同的一项是

A、伺机/侍候 ..

B、纸鸢/游弋 ..

C、挣钱/挣扎 ..

D、偌大/怯懦 ..上溯/朔风 ..重听/重围 ..怃然/安抚 ..积攒/编纂 ... 引擎/欲擒故纵 ..绥靖/半身不遂 ..瞅一眼/啾啾声 ..簇拥/怵目惊心 ..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聚讼 无法企及 与事无补 心悦臣服 曲境通幽

B、程式 最后通谍 庸人自忧 哀声叹气 无以伦比

C、防犯 诈取血汗 宁缺勿滥 传种接代 个中三味

D、起迄 优哉游哉 天崖海角 尸味素餐 思维定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都正确的一句是

A、这首写尽生离死别的伉俪之情的词作,从诗人创作动机到内容,都是梦和诗的胶着(诗人原是醒..着做梦的人)。由此可见,对往事的追忆,在人性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

B、这家银行人员富余,下属支行太多,问题一发生,当然就尾大不掉,很难及时妥善处理。 ......

C、范志毅早已不是上海足坛的“大佬”,可是从他的行迹来看,他与上海足坛仍是藕断丝连。 ......

D、老作家没有陶醉于著作等身的辉煌业绩,而是与我侃侃而谈他的所感、所悟、所想、所盼„„依........

然是那样深沉睿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他大学时读过不少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和宗教类的著作,对他影响最深的,主要是中国儒学和禅宗的公案——那些呈现人生智慧的小故事。

B、在一些贫穷的地区,人们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得不破坏生态环境,是一种源自贫困的压力;但在其他地区,破坏却主要来自“致富的压力”。

C、国际间的电话交谈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高悬于世界各大洋上空的3.6万公里高处的国际通信卫星来进行,这些卫星每天要传送难以胜数的通话信号。

D、开口闭口要对大陆发动圣战,善于给美国主子舔腚的陈水扁忽略了一件“小事”:“圣战”是美国人头疼的词语——反美武装在“圣战”的旗号下,要了美国近两千名士兵的命。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同诗文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与情感有关,正如音乐一样,它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线条、体积为重要因素..

的标准的空间艺术部类的建筑中,构成中国民族建筑某些基本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后世主要建筑形式。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翚(huī,古书中指一种五彩羽毛的野鸡)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随着社会新阶段的到来,也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先秦典籍中多有筑台建室的记载,例如《墨子·非乐》中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七年不成,《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春、夏、秋三季筑台的记述,《国语·齐语》有齐襄公筑台等等。“美哉室, 其谁有比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如此等等。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二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这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情况看,那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泥俑的身材状貌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比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而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秦代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5、下列对第一段中“这些”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线的艺术大都与表现出理性美的情感有关,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

B、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与情感有关的线的艺术,其情感大都表现出理性美。

C、线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含有理性美的情感。

D、与情感有关,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大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美的艺术,叫作线的艺术。

6、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风格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在发掘的极为片断的皇陵前沿的兵马坑,显示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

B、《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关秦代宫殿建筑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建筑逶迤交错的特征。

C、泥俑的身材状貌与建筑材料的使用,显示了其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D、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反映了其追求浑然一体的特点。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美学风格虽有发展,但基本没有脱离已定的基础规范。

B、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成为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汉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有重要关系。

C、兵马俑与金字塔整体结构特点不一,但完全可以与之相比美,显示了不同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相通相融。

D、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因而大大影响了中国民族建筑中一些基本特色的形成。

三、(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围人也。邕性笃孝,母亲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建宁三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将,从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宾客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

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返旧京,然后议之。”卓从其言。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

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不纳。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释海》以戒厉云尔 .

B、邕在司徒王允坐 . 厉:勉励 坐:做客

遇:知遇之恩

收:留下,不让离开 C、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 .D、即收付廷尉治罪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卓谋之于邕 .

B、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其观视及摹写者 .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他的母亲曾卧病三年,蔡邕连续七十天没有脱过衣服,也没躺下睡过觉。

B、熹平四年,蔡邕与杨赐等人奏请订正《六经》中的文字。灵帝批准后,蔡邕派人把经书雕刻在石碑上,让晚生后学都来寻找经书中的错误,以便集思广益,结果应者云集。

C、董卓的门客想让董卓尊比姜太公,称为尚父,于是董卓向蔡邕问计,蔡邕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董卓打消了念头。

D、蔡邕其实并未依附董卓,只是感念董卓对自己的赏识和重用,但却被王允夸大罪行,致使一代大儒惨死狱中,也给汉史研究带来重大损失。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3分)

翻译:

(2)殊不意言之而叹(3分)

翻译:

(3)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3分)

翻译:

12、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1)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你发现这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你从后两句诗的“空”“落”两字中读出了什么味?请写出你的赏析。(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 纵有健妇把锄犁, 。(杜甫《兵车行》)

(3)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贝壳末碎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七
《诗歌赏析练习讲析》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八
《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Word版转换及整理: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高,敲键如飞的网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

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臵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奚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②,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选自《明史·陈友谅传》)

注:①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②捴(zǒng): 同“总”,统率,在这里是指挥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寿辉欲徙都之 都:把„„当作都城 .

B.邀其归路 邀:邀请 .

C.友谅谋于众 谋:同„„谋划 .

D.以俟天命 俟:等待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B.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 以勇气闻于诸侯 ..

C.公失计,肆毒于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友谅听算命人说他家祖坟风水好,当出贵人。之后她参加了寿辉与文俊的反元队伍,后来杀死倪文俊,篡夺他的权位,最终野心不断扩张,弑旧主而自立为皇帝。

B.陈友谅刚开始劫持徐寿辉,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最初只想称王,等他妙计攻克坚不可摧的太平城之后,内心更加骄横,最终杀了徐寿辉并取而代之。

C.太祖料事如神,下令所有的帆布都换成白色,使陈友谅“并力攻白樯舟”的计谋落空。他写给陈友谅的信,义正词严,并特别提出了陈友谅想活命的前提条件。

D.奚山突围,右金吾建议焚舟登岸,“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认为这样示弱于人,且无法摆脱敌军。后来左金吾、右金吾先后向太祖投降,陈友谅更加困窘,最终失败。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5分)

译文:

(2)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开头两句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阅读全诗,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句。(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1) ,

(2) 。

(3) ,(4) 。(5) ,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秦论》)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一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九
《古诗文阅读 学案36》

高三语文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学案目标 1.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2.强化对主要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整合、辨析相关表达技巧 (一)关于情与景方面的表达技巧 1.概念辨析

情与景的关系是古典诗歌写作和鉴赏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考考“情与景”的关系涉及的表达技巧角度有:

(1)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某诗某句。

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见的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即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这种手法使抒情含蓄、耐人寻味。 (3)触景生情。

它是指因见到某一景物、场景,油然而生的某种情感。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与借景抒情最大的不同是情景相间(分写),而不是情景交融。情景分写的方式有:一句之中,上半句写景下半句抒情,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竟”“意俱迟”是情。有的两句之中,上一句写景,下一句抒情,或相反。如陈亮《水龙吟》中“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有的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这种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表面看来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高考对这种手法很少涉及。 (4)以景结情。

它是诗歌的结构技巧之一,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最大特征是在诗歌结尾写景。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不同的是,它是篇章的结构技巧,而后两者则是表现手法。 2.演练体悟 (20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关于对比与反衬

1

1.概念辨析

①对比。对比是在古典诗歌中运用之广仅次于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技巧。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属于表现手法,又属于修辞手法,这是对比手法的“两栖性”。

高考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重现率也高。高考考对比,更多的是作为表现手法来考的,修辞手法中很少涉及。不过,如考修辞手法,“对比”绝对可以进入“备选”之列。

考对比手法,一般都要求分析。分析时应抓住两点:一是点明拿什么与什么对比,二是这样对比的表达效果。

②反衬。反衬是衬托的一种。衬托既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具有“两栖性”。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如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动衬静。

对比与反衬是不同的。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则是烘“云”托“月”,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不过,有的时候不容易分,故高考考查时,往往把这两者都算对。

2.演练体悟 (2007·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 融 李 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节描写 1.方法提示 细节描写,是指对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运用它,往往可以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中作者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这正是山东卷的命题点。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要表达技巧强化训练 (一)虚实结合(相生) 1.方法提示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关于何为“实”、何

为“虚”,理解起来含义太多,这里取较公认的一种理解。)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关键在于辨“虚”。一般而言,过去将来,梦境仙境,联想想象均为虚。有时把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虚写一般有标志词,如“忆”“念”“想”,带假设关系的连词“纵”等。

高考考虚实结合,一般定位于辨识上,如要考简析,一般要求指出何为实、何为虚即可。 2.演练体悟 (1)(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②寻得雁分付③。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注]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说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静结合 1.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送”,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一样,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个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第三句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高考考动静结合,主要在写景方面考查。一般的答题步骤和要点为:先指出何为“动”、何为“静”,再指出动静如何结合,后点明动静结合的好处。

2.演练体悟

2

(1)(2005·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面落笔(对写法) 1.方法提示

对面落笔,又叫“折绕联想”,或者“一笔两面”,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构思技巧,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

这种手法最早见于《诗经·东山》中,诗写一个征夫在回乡的路上,既想着家乡与亲人,想着当初与妻子成亲时的情景,又想妻子也一定在想念着自己,洒扫庭院等候着自己的归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室,我征聿至。”意思是说,我到东山去打仗,好久不归岁月长。今天我从东方来,细雨濛濛倍凄凉。鹳立土堆伸颈叫,妻守空房长叹伤。洒扫房院多整洁,一定盼我早返乡。宋代词人柳永在他的《八声甘州》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词的下片写到:“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盼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此时妻子的心情一定会产生埋怨情绪,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诗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高考对此种表现手法或明或暗地考查过。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采用了什么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虽为咏物词,但此词一反传统,别开生面,由议论构成词的主体,抒写自己的独到见解,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紫云 (清)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描写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元好问①

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②芳丛。葱茏花透纤纤月,暗澹③香摇细细风。 情不尽、梦还空,欢缘心事泪痕中。长安西望肠堪断,雾阁云窗又几重。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人,金亡不仕元。1233年,蒙古军攻陷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元好问与一些官民被羁管在聊城(在山东),过半是囚徒半是苦工的俘虏生活。这首词即写在其作为阶下囚期间。②殢:停留。③暗澹:这里指香气清淡。 (1)请写出上阕中能反衬作者当时被羁管生活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欢缘心事”中的“心事”主要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上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3

一、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观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秦观,字少游,因党祸之争当时被流放到郴州,归家无望。②梅花、尺素两句,表示亲友间的寄赠和慰藉。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阕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杨柳枝词 柳 白居易 李商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中“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处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36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二)

知识整合

一、(一)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二)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三)2.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一)2.(1)示例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示例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写,后两句为虚写。这样写能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更好地表达了思念的深情。

(二)2.(1)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之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2.对面落笔的技巧。如果只是一般性地直说,兄弟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

4

不能参与,就缺少新意与深情了;而从对面落笔,说兄弟们的缺憾,就显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巩固提升

1.本词上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胧月色中隐没。远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此刻,因受党祸之争牵连而流放的秦观,正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忍受着春寒,独自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鸣,凄厉辛酸,令人伤感倍增。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凄切。②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的愁苦神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3.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中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鲜明对比。

4.最后两句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卒章显志。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5.三、四句用群花对比(衬托),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五、六、七句用梅、菊反衬桂花为中秋时节花中之冠;最后两句从评说古人入笔,借批评骚人(屈原)情思不足,忽略桂花,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6.(1)牵衣。表现了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看上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

7.(1)百啭娇莺出画笼,一双蝴蝶殢芳丛。

(2)对国家灭亡的痛心和郁愤,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家人处境的担忧。

(3)上阕间接抒情,通过莺出画笼、蝴蝶殢花、花透月光、轻风送香等美好景象的描写,隐约传达出作者的忧伤;下阕直抒胸臆,以深情难诉、美梦幻空、满面泪痕、愁肠寸断来抒发自己的愁思和郁愤。

8.(1)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

(2)前句比况,后句拟人。

(3)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白诗托“西角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比。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阅读答案篇十
《高一期末考试复习之诗歌鉴赏形象_手法》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带纸字成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学校的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优秀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老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4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教学工作计划
  • 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教学质量先进个人评选教师事迹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