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9    阅读: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一:七年级(上)数学导学案——4.5平行学案

4.5 《平 行》 导 学 案

一、知识点一:平行线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1.平行线的定义: 1. 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两种: (注意,对重合的两条直线只看作一条。)

3、“平行”用符号“ ”表示,如图中直线AB和CD是平行线,

记做 (或 ), 读做“AB平行CD”(或“CD平行AB”)。 4、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举例说明 练习:

1、.下列物体近似可以看作平行关系的有 (填序号) (1)双杠;(2)剪刀;(3)两根铁轨。

(★)2.一个长方体如图,和AA' 平行的棱是 和AB平行的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C

D A

C''

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是平行线 C、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不相交就重合 D、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二、知识点二:平行线的画法

做一做:1、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 2、在一张白纸上,你能借助三角尺画平行线吗?

.

三、知识点三:平行线的性质

探究活动:1、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直线AB平行。你能画几条?

2、已知直线m和直线外的点A,B,分别过A点和B点作m的平行线.观察AE与B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P . A

B

A .

B

.

结论: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平行线的唯一性)

2、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 。 (平行线的传递性性)

当场检测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 )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是平行线。 ( ) ③过一点可以而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线所在直线互相平行 B.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C.同一平面内两条射线不相交,则这两条射线互相平行 D.同一平面内有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4、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只有两条平行,那么它们交点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直线a∥b,若c与a相交,则b与c也相交 B.直线a与b相交,c与a相交,则b∥c C.直线a∥b,b∥c,则a∥c

D.直线AB与CD平行,则AB上所有点都在CD同侧

6、如果直线a∥b,b∥c,那么a∥c,这个推理的根据是( )

A.直线的性质 B.平行线定义

C.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自我评价反馈:【我掌握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明白】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二: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精品导学案【学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型: 执笔: 审核: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复习】

【自主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

【合作探究】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自我测试】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 ) A.直立行走 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 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 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 ( ) 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巩固提升】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考古学家说,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针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通过这枚骨针,我们可以推知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哪些情况? 【课后反思】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A、 必做题

一、 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C 5.D 二、 非选择题 (1)群居生活。

(2)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他们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答题思路:从山顶洞人制作工具的技术和工具的用途等角度来描述。

参考答案:可以推知山顶洞人已掌握摩擦和钻孔技术,说明他们的劳动技能有了提高。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课前复习】

【自主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合作探究】

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_________时代。②主要从事______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_(上述史实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家;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

3.你的疑点、难点:

【自我测试】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时间大约为 ( ) A.五六千年前 B.六七千年前 C.八千年前 D.四五千年前

2、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 ) A.珠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3、能用稻米做饭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下列关于南方农耕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B.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 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5、 促使原始人定居下来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学会了建造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业

6、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非选择题

下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以及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

图一 图二

(1)请根据图一回答,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与山顶洞人相比有什么变化?

(2)请根据图二回答这些动物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关系?

【巩固提升】

B、选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三:2013年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1-8课学案

出品人:王晶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1

一. 【学习目标】

1.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以为骄傲。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年,北周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10分钟)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的是秦始皇时开凿的( )

A.灵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都江堰

2.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0年

3.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隋朝的都城在(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业

5.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与洛阳相连接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6.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7.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

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B.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 D.8. 功不较多。”——皮曰休《汴河怀古》

第二课 贞观之治学案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1

,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1、唐朝的建立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

族 ,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 ,他就是 ,年号 。 2、贞观之治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 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 , ;皇帝要 臣要

(2)断大事的 的 3、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当政期间,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

B.合作探究(15

问题一:学生自己看课本p8-9

五.

当堂检测】

1 )

.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4.连线

房玄龄 敢于直谏

魏征 善断大事

杜如晦 富于谋略

出品人:高志伟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5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生不易理解。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一)、“开元之治”

武则天以后,即位,在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

2(1)瓷器有..................的青瓷和................

(2)、......................是艺术的珍品。

.........、洛阳、..........和成

...................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

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

和..................的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方面?

C.知识拓展

神”了。

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 当堂检测】(10分钟)

【自我检测】

1“------”。

2、唐朝制造了--------------。

3、瓷器有:------的-------和最有名; -------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5、唐玄宗统治后期,-----年的-----和-------的叛乱,又称--------。

。--------(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6、-----的《

7、材料题:丰实。”

1)“开元”是谁的年号?

3 4)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5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出品人:高志伟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四: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寓言四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寓言四则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五: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寓言四则》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寓言四则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六: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导学案 学案编6.1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导学案 学案编号:

学校:东平街道中学 姓名:侯庆庆

6.1 我爱我师

一、【忆旧知新】

怎样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情?

1、交友应遵循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做到平等、尊重、真诚?

(1)_______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建立和发展友情的前提。

(2)尊重朋友就是要懂得尊重朋友的____________。

(3)朋友相交,贵在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宽容他人?

(1)要以_______的胸怀接纳他人,对他人多一份 _______和_________。

(2)理解、宽容、并不是不讲______。真正地友谊必须以分清______、______

4、怎样看待哥们义气?

二、【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尊敬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能力: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知识: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懂得学生应该热爱尊敬老师。

[教学重、难点]重点:师爱浓浓 难点:热爱尊重老师

【自主学习】预习本课内容,完成填空,看谁最棒:

(一)老师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1、老师是我们学习的 。帮我们掌握 和 ,培

养 和 。教给我们科学的 和 ,引导我

们 。

2、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 。教我们学会 ,学会 ,引导我们走好 。

3、老师的爱是 ,给了我们 和 。促使我们实现自己的 ,到达

(二)为什么全社会都要尊重老师?

老师是人类文明的___,为人类社会文化的___和___、___和___发挥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应当受到学生的尊敬,应当受到___的尊敬。

(三)我们应怎样尊敬老师?

1、尊敬老师最重要的是 。

2、 ,正确对待老师的 ,真诚的接受老师的 。

3、尊敬老师,还要对老师 。这是对老师敬爱之情的自然流露。

二、能力提升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的教诲和老师提出的要求?

三、【课内探究】

一、课堂展示:

1、小组交流;各学习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并达成一致意见。

2、课堂展示:各个学习小组分组展示各自的交流成果。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

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智大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哪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结合歌词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谈老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3)作为学生应该怎样报答老师的爱?

【活动二:】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当前的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带来极大地挑战。所以,有人预言;知识学习中,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老式的作用,未来社会教师职业会消失。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达标提升】:

班级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

1、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下列关于老师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②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③老师可以给我们物质财富。④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尊重老师就应该( )①对老师敬而远之 ②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 ③尊重老师的劳动 ④听从老师的教诲,履行老师提出的要求 ⑤对老师有礼貌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

3、与老师相处,有事我们会挨老师的批评。针对老师的善意批评,正确的态度是( )A、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据理力争。 B、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C、顺其自然,保持沉默, D、在学校里老师说了算,说错说对都的听。

7、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过:“如果你认为学校老师很苛刻的话,那今后你面对公司的老板时,你会觉得老师对你太温柔,太亲切了。”这句话说明( )

A、老师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 B、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C、老师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受益终生 D、老师是我们的朋友,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

二、材料题

刘明上课传纸条,被老师点名批评。刘明关老师多管闲事,怀恨在心,课下给老师起绰号,上课带头起哄,和老师对着干。

(1)刘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刘明的同学,你会怎样劝说他?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七:马蹄中学七上30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30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本诗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

诗的意境。

2、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

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

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

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

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

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

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

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

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

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

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

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

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

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

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

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

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

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

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

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

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

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二、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

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

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

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明确:“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

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

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

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

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

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

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

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

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

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

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八: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咏雪学案25

《咏雪》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 班 主备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审阅

《咏雪》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咏雪》

《咏雪》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陈太丘与友期》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世说新语》达标训练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九:2013年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1-8课学案

出品人:王晶 审核人:史卫民 课型:新授 时间:2011-2-21一. 【学习目标】1. 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以为骄傲。二. 【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A. 自主学习1、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年,北周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五. 【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导学案学案七上30课篇十:七年级上第一章有理数全章学案(“先学后教”导学案

七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导学案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 二、阅读指导

1、我们以前学过的数:1、2、3„„ 0

12

23

35

„„

这三类数是如何产生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找一下,并在小组读一遍。

2、课本中出现了新数:-3、-2、-2.7%,这些数和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区别?课本上结合实际对它们的意义做了说明,你有其他说法吗? 请想一想在组内说一说。

3、把一组旧数和新数放在一起:3、2、1、1.8%、+6、+3.2、-3、-2、-2.7%、0,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把它们分类一下,并读出来。

4、归纳什么是正数: 什么是负数:

5、正数、0、负数结合实际后都能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课本中都举出哪些可用正数、0、负数表示的例子,请找出来并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三、尝试练习

课本P3页的练习1、2、3、4;P4页练习。课本P5页习题1.1第1、2、3题. 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课本P5页习题1.1第4-8题.

2、(1)若规定向南为正,则向北50米记作

(2)若+101元表示收入101元,则-100元表示

3、2008年我国花生产量比上年增长1.8%,油菜籽产量比上年增长-2.7%,这里的1.8%,-2.7%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六、反思小结

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举例说明正数、负数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时的作用。

1.2.1 有理数

一、学习目标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有理数,会将有理数进行分类。 二、阅读指导

1、至今为此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 其中对正分数和负分数的理解,你有什么疑问? 2、正数包含: 负数包含: 3、有理数包含:

4、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 三、尝试练习

1、课本P8页练习;课本P14页习题1.2第1题。

2、关于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是整数,不是有理数 B、0不是分数,也不是自然数 C、0不是整数,是有理数 D、0是整数,不是自然数 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 0是整数;② -3.2不是分数;③ 10%不是正数; ④ 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⑤ 负分数是负有理数。

2、将下列有理数从可能的角度进行归类:-1.1,-1-5,2,-8,

257

13

,5.3,150%,0,1.3,100,

3、在0与1之间有没有正数?若有请写出两个 。 4、课本P15页习题1.2的第9题

5、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正数集和整数集, 请在每个圈内填入6个数,其中有3个既是正 数,又是整数,这3个数应填在哪里?你能说

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六、反思小结

数的范围从正整数、0和正分数扩充到有理数后,增加了哪些数?减法中哪些原来不能进行的运算可以进行了?

1.2.2 数 轴

一、学习目标

1、结合P9图1.2-3了解数轴的意义,知道数轴的三要素;

2、会根据数轴的意义,正确画出数轴。

3、能说出数轴上点表示的数及用数轴表示有理数。 二、阅读指导

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一公交车站牌,公交车站牌东2米和5.5米处有一垃圾桶和一棵树,公交车站牌西4米和6.5米处有一IC卡电话和一棵杨树。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2、温度计可表示正数、0、负数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正确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有理数表示在数轴上:-3,0,2.5,-4、设a表示正数,则-a表示 数,在数轴的 边。

设b表示负数,则-b在数轴原点的 边。

5、在数轴上点A表示-3,点B、C分别在原点的左边和右边,且距点A四个单位长度和3.5个单位长度,那么点B表示 ,点C表示 。

三、尝试练习

1、课本P10页练习1、2

2、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 侧,距原点的距离是 ;

表示-3的点在表示+5的点 侧,它们的距离是 。 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课本P14页习题1.2第2题 2、若把-2,1.5,-34

43

34

,+1。

92

,0表示在数轴上,则在原点左边的数有:

在右边的数有:

3、到原点距离等于5的点表示的数是 。

4、先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

-4,-2.5,0,-(-2),

六、反思小结

怎样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和普通直线有什么不同?

1.2.3 相反数

一、学习目标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12

,1

13

二、阅读指导

B A a

1、如图: -2 -1 0 1 2

点A到原点距离是 ,点B到原点距离是 ;在数轴上标出表示-a的点。 一般的a和 互为相反数,特别的,0的相反数仍是 在数轴上 关于原点对称。 2、-2的相反数是 ,+

13

的相反数是

m的相反数是 ,-15%的相反数是 。

3、用例子说明在任意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来的数的相反数。

三、尝试练习

1、课本P11页练习1、2、3 2、(1)-(-5)的相反数是 ,-(+3)的相反数是 。 (2)a的相反数是-6,则a= 。 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课本P15页习题1.2第3题。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数 B、一个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一定是正数 C、正数和负数互为相反数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它的相反数。 3、在数轴上点A和点B分别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a、b,且A、B两点距离为6,求a、b值。

六、反思小结

要成为相反数必需有什么特点?怎样用数轴解释相反数?

1.2.4 绝对值(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二、阅读指导

C A B

1、如图 : -3 -2 -1 0 1 2 3

(1)在数轴上点B表示数 ,点B到原点距离是 。它的绝对值是 。记作 =3.

(2)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 ,点A到原点距离是 。它的绝对值是 。记作 。

(3)数c在原点 边,到原点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它的绝对值是 ,记作 。

2、根据你对绝对值意义的理解,说说为什么∣0∣=0?再举例说明: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

三、尝试练习

1、 课本P12页练习1、2;课本P15页习题1.2第4题。 2、 ∣-5∣表示什么意思 ;∣1

12

∣表示什么意思 。

3、 绝对值等于10的正数是 ;绝对值等于9的负数是 。

四、交流展示

1、在组内讲解阅读思考,并交流。

2、在组内指定同学报答案,答案不同的先记下,最后交流展示。 3、教师巡视各组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拨或启发 五、当堂反馈

1、课本P15页习题1.2第7、10题. 2、若∣x∣=

12

,则x=

3、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B、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C、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正数,那么这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D、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正数。

5、π—4的绝对值是 ( ) A、π—4 B、4-π C、π+4 D、-π-4 六、反思小结

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吗?怎样用数轴解释绝对值?

1.2.4 绝对值(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会用规定或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二、阅读指导

1、 天气预报说:明天最低气温是-6℃,后天的最低气温是-5℃,哪一天温度更低。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