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一:岳麓版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第20课《三国鼎立》说课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国鼎立》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亦英雄„„”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20课《三国鼎立》【板书】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板书】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学生讨论: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官渡之战中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样,我到导入下一目的教学

2.赤壁之战 【板书】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 学生讨论:

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赤壁之战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赤壁之战,曹操被迫退守黄河流域一带,重新积蓄力量,再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从此形成。

3.三国鼎立的形成 【板书】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知识巩固”;(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

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1.利用歌谣小结:

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2.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3、历史已经过去,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可以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摘知识树上面的果实。

六、板书设计与问题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

我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巩固”和“畅想天地”设计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和活泼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

七、教学手段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挂图、教材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及(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画面及主题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设计课件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二:初中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

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

我的设计原则是:

(1)明确技术目的,服务教学目标(2)创设学习情境,利于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

1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2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三: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义县七里河初级中学 姚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义县七里河中学的历史教师,姚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三国鼎立》是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上承秦汉的统一,下启魏晋时期的分分合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知道魏、 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通过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史实辨析,三国故事会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结合教学实际我把赤壁之战确立为教学重点,将三国鼎立的形成确立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人物的认识单一片面。但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三国故事又家喻户晓,因此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着浓厚兴趣。

三、教法、学法

教法:为使历史课上的生动、有趣,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多媒体教学;我将本课内容归纳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在解决赤壁之战这一难点时适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互动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为更有效突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难点,我运用图示法,将三国的具体情况用多媒体展示。

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

“激趣合作·灵动高效”五步教学模式,已走入我校课堂三年多,更是我们义县七里河中学教育教学

的亮点,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与喜爱。我将此教学模式融入本课教学,即:精彩课堂展现自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巩固新知、走进历史感悟历史、概括总结激励评价。

(一)【精彩课堂 展现自我】

课前,邀请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人物图片,歌曲,故事等,并将成果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

此环节创设了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实施者而教师变为欣赏者,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本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史实,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接着,让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落实以表格形式出现的知识点;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本课重点,为解决此重点,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播放《火烧赤壁》视频,使学生能自主的从中获取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总结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并在表格中落实知识点,教师点拨指出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雏形。

作为本课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我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合作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并由小组代表进行电脑演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三)【达标检测 巩固新知】

这部分我安排了三种类型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识图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此环节我充分搜集网络资源,下载并安装“抽签助手”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突出公平原则,打破教师主观性。

(四)【走进历史 感悟历史】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多媒体展示三国人物戏曲形象,说明人物个性,并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形成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正确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台湾问题的提出,组织学生讨论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播放日本强占钓鱼岛视频,从而激发和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此环节既是教学的成功又是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在学史中感悟爱国。邀请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形成文字或开辩论会。

(五)【概括总结 激励评价】

1.利用歌谣小结,使学生增强记忆。

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洛阳建魏权。

公元二百二十一,刘备成都蜀最西。

二二二年莫忘却,孙权东吴都建业。

2.学生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教师及时表扬、激励本节课先进小组及个人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评价及反思

至此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五步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技术,把文字、声音、动画、色彩结合起来,学生动眼观察,动口叙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各个不同的界面都留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设想,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导。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四:三国鼎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板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副板板书)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首先来看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把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20课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在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基于上面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三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首先,来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来说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再次,来说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四大部分。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三大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探究讨论法

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3、 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如果度把握不好,也容易喧宾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适时的总结讲解也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学方法的阐述,接下来进入说课的最后一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这一板块又包括五大部分: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课后练习 5、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我来一一阐述下教学安排: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3)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1.利用歌谣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2.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可以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摘知识树上面的果实。

(五)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五: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六:《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说课稿

湖南省醴陵市王仙中学 潘妙娟

尊敬的领导、老师: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选自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节教材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结束了东汉末年的

军阀混战,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所面对的是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他们性格活跃,求知欲旺盛,充满了好

奇心;表现欲强,渴望充分展现自己。学生大都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儿童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根据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节课教学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配合情景想象、角色扮演、竞赛、录相片、形势图、课件等,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各方面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

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分析和对比是本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我设计让学生观看录象和分组讨论来实现。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师生讨论交流的环节来突破。

本节课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活动掌握课本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

生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提倡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在课前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心得。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下面七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创设情境,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我们这次的三国之旅开始了。这次的三国古战场

三站游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站游官渡,第二站游襄阳的孔明故居,第三站游览赤壁。

第二个环节:读书时间

首先阅读教材,对游览景点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我们做游戏“火眼金睛

找错误”,找出下面的错误。(多媒体展示):

1、208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结果曹操胜利,实现了北方统一。 2、200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最后孙刘联军失败,退守南方。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这一环节是做热身运动,为后面的活动准备知识的支撑。)

第三个环节:细心探究

现在我们旅行团到了官渡,这里刚好正上演官渡之战!

课件展示录象《官渡之战》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概括官渡之战的时间、

结果、作用。

分组讨论:为什么曹操能以少胜多,最后统一了北方?这对你有何启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从中获得启迪。)

第四个环节:自编自演

第二站,我们来到游览的主要景点——卧龙岗,几位演员正在为游客表演“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学生表演自编的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讨论: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你怎样看待诸葛亮?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实现情感目标。)

第五个环节:交流实践

转眼间,我们来到今天行程的第三站━━赫赫有名的赤壁古战场,这里有

场压轴好戏。播放《赤壁之战》片段。

要求学生概括出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作用。

讨论:曹操为何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

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形成新的认识,历史地分析人物,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现情感目标。)

第六个环节:辩论求真

课件展示辩题:“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为

什么?”

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各抒己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设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发思维碰撞,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学会进行历史分析,学会进行团结协作。)

第七个环节:烽火擂台

三国之旅结束,在归途中为消除疲惫,我们来进行一项综艺节目吧!

A、开心游戏

课件显示板书:烽火擂台━━幸运五十二(仿中央台“幸运五十二”节目,

分必答题、抢答题、一人比划一人猜词等,选出本节课擂主和最后获胜小组)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活跃课堂,巩固所学的知识,突出重点内容,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B、课后练习:学生可自由选题,写一篇自己的体会

1、看《三顾茅庐》有感。

2、曹操和诸葛亮你更喜欢谁?

3、古人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是怎么看的?

(这一活动的第1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第2、3题是要突出本课重点、难点;同时开放性的作业使学生有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

本节课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三国演义》电视片主题歌、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的音像资料,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能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把学生课外已有的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有机的整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能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现实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分享。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七:三国鼎立我的说课稿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八: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鼎立》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有这样的设想:依据市“三五x教学策略”和我校“五环节教学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寻求知识的欲望。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互动的舞台,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的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营造一个“磁性”的课堂氛围,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五、教学流程

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互动探究,学习新课;巩固知识,拓展新课;反思完善。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新课,这样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然后学习新课。

(三)互动探究,学习新课

在组织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寻求学习历史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1. 官渡之战

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了解背景,谈设想: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希望什么局面?使学生认识到,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结束混战局面,是人们所希望的,为后面正确评价曹操打下一个基础。接着,请学生观看《官渡之战示意图》,落实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然后,让他们小组合作展开讨论:“曹操具有什么样的有利条件,使他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接下来,引用曹操的《龟虽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作为学习赤壁之战的铺垫。让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赤壁之战

对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原因的分析,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教师再作总结: 曹军的失败既有客观因素,也有曹操的主观因素,骄傲轻敌和战术的失误。这样的总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认识层次上又有了提升:骄傲是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3. 三国鼎立

本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教学时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小组合作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再指名小组代表到黑板板演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都有所发展,三股势力相当,谁也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魏、蜀、吴建国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这样,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三国发展生产的特色,由学生依据课本自己总结,我再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突出强调三国都在努力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最后,用图示总结本课。

(四)巩固知识,拓展新课

这部分我安排了三组习题。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找成语促使学生主动去感知历史,了解历史,极大地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对曹操的认识中,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后,教师再总结,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提高了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总体设想。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九:七年级历史 六王毕 四海一 说课稿岳麓版

《六王毕 四海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内容,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和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此前学生学习了战国七雄的秦国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为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地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建万里长城,秦朝疆域等。

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堂上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

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②通过对秦始皇本人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说重难点

(1)重点:①秦王扫六合;从三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统一历史条件、统一时间、

统一的历史意义。

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几个

方面来归纳。

(2)难点: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及作用。

②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法

(1) 情景教学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影像、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和情感的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2)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事实的真相,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1) 合作学习

在突破重难点时,让学生自编自演秦始皇历史剧,然后讨论,为巩固统一采取什么措施?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互补,培养合作意识。

(2) 探究学习

在突破重难点时,让学生进行探究如果你是秦王嬴政在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将采取何种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技能、情感、态度得以提高。

四说流程

(一)新课导入

(1) 播放幻灯片:显示课题后,播放秦始皇人头像,学生谈谈从中获取的信息(秦

始皇的有关简介)

(2) 教师综合并引出本课主题,秦始皇是怎样灭六国实现统一,并巩固统一局面的。

(二)合作探究

(1) 小组活动(1)--------秦王扫六合

① 学生先阅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教师辅助其完成。

② 教师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逐一评价并适当进行奖励,调动其积极性。 ③ 集体讨论: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

④ 教师逐一评价,对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最后教师总结。

(2) 小组活动(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你打算如何巩固自己的政权?同学之间交流

一下自己的畅想。

②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逐一评价,表扬答的好的小组,再让学生看课本找

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看谁有快又准?

③ 教师板书结果,并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焚书坑儒、秦长城、疆

域图片。

(3) 小组活动(3)比一比将有关秦朝,秦始皇,长城的故事

① 允许每组选派1名代表,教师和全体学生当评委

② 讲的好的要进行鼓励,教师适当点评。

(4) 小组活动(4)-----辩论秦始皇的功大与功小

① 赞成功大的一组,赞成功效的一组进行辩论,要求言之有理。

② 教师充当裁判进行评判,让学生明白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5) 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今天学到哪些知识?

学生: 时 间:BC221

都 城:咸阳

秦的统一 建立者:秦王嬴政

意 义: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

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

巩固统一的措施 思想上:焚书坑儒

军事上:修长城、设三军、凿灵渠

(6) 课堂反思

① 在轻音节的配合下,教师提问,我们今天认识了“统一”这个主题,你们有什

么感想和启发呢?

② 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性,只有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

有的学生认为我们今天一定能统一台湾,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③ 教师总结: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让我们期盼祖国统一,早日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年级中国历史岳麓版三国鼎立说课稿篇十:18三国鼎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国鼎立》。(板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教材分析 二、学生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副板板书)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首先来看我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把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鼎立》是初中历史第一册第20课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在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进入说课的第二大部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容易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但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学生学习起来会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学生课外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基于上面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这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三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首先,来说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其次,来说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再次,来说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能在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第四大部分。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三大教法:

1、 直观演示法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图片,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探究讨论法

这种方法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发言,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3、 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如果度把握不好,也容易喧宾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适时的总结讲解也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学方法的阐述,接下来进入说课的最后一部分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这一板块又包括五大部分: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课堂小结 4、课后练习 5、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人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我来一一阐述下教学安排:

1.官渡之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象,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沦“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2.赤壁之战

(1)播放《赤壁之战》录象;(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3)学生表演自编小剧本“三顾茅庐”和“隆中对”;(4)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老师来完善;(5)教师展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扮相,让学生试着评价曹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三国鼎立的形成

(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老师注意完善补充;(3)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

1.利用歌谣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2.依据内容概括总结: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四)巩固练习

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可以设计一套练习题,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知识树,让学生摘知识树上面的果实。

(五)说板书设计

讲完课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板书,或者教师自己设计。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