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课程导入

淞沪铁路通车场面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

2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4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5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6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六、精讲点拨:12356略

4、引导学生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七、达标练习: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 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A 2 D 3 D 4 B 5 A 6 D

二、综合运用

1.①出现了火车、轮船,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②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③人们的

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④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

八、拓展提升: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你认为我们付出的代价沉重吗?你如何看待列强的侵略活动?

九:课外作业:

1、 必做题

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2、选做题

收集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关文字说明,在班级举行一次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图片展览。

知识梳理:

【资料下载】

近代社会的不缠足运动

妇女缠足始于五代的南唐,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清朝以马上得天下,女子天足是满族的习俗。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都曾发布谕令,严禁汉族妇女缠足。但由于这种陋习在民间根深蒂固,禁止缠足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

近代以来,较早宣传“戒缠足”的当属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该报在1875~1878年曾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以近代生理学、骨科学知识讲解缠足对人身体的危害。

1883年,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和友人在家乡创立不缠足会。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不缠足的民间组织。

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不缠足会,宣布以上海为总会,号召各地成立分会。此后,不缠足运动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断扩大。

1898年,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曾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以“与欧美同俗”。可惜此项政策未及施行,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戊戌政变。

1902年2月,清政府谕令劝止缠足,不缠足运动重新兴起,社会风气相对闭塞的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不缠足会。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于是各省展开放足运动,“解放脚”应运而生。

缠足本是一种对妇女身心有着极大伤害的陋习,然而废除这一陋习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人们的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最难改变的。

徐寿和近代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仿造西式船炮。徐寿作为“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率先在安庆开始了蒸汽机和轮船的研制。由于当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徐寿等人多次登上外国轮船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制成了一个轮船汽机模型,转速为每分钟240转。模型运转成功后,徐寿等人着手试制了一小型木轮船。由于设计制造不够完善,且新汽机不能连续供给蒸汽,轮船不甚成功。

1864年,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徐寿等人在前次试制轮船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一年后,终于完成一艘木制轮船。该轮船长17.5米,载重25吨。在试航中,该轮船逆水行驶了225公里,用时14小时,而返回只用了8小时。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乘此船北上高邮时,在船上大书“黄鹄”二字,“黄鹄”号由此得名。

“黄鹄”号是第一艘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的新式蒸汽轮船。在建造过程中,除了个别部件系从海外购进外,造船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和设备,都是在没有外国人帮助的情况下,由中国人采用国产原料独立制造而成的。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知识梳理】、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 。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

设 。

1、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

历史镜头。

、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迁年在 创办的 。

、文化出版机构: 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

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

呼对方“先生”“君”。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三: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

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

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

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

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社会生活的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xkb1.com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

A.照相机 B.电影与照片 C.《申报》 D.课本与字典 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

7.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 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

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0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四: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知识梳理】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 。交通、通讯的出现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1、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生活的变迁 年在 创办的 。 3、文化出版机构: 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6、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1用心 爱心 专心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五:(上课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

授课人:金鹏英 审阅: 时间:2014\11\24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学标):

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

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重

点)。

2、培养同学们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

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

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

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学标、解标):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

2* 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4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5*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中文报纸出现于何时?它的名称是

什么?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创办地在哪里?

6 *中国的社会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说说有什么变化?

7 分析讨论: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从正和反两面看)

三、达标检测(检标):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下列与上海有关的是( )

①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②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③«申报» 的创办

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 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作业:

必做题

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 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认识到社会在进步。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10分钟)

请结合知识结构阅读教材,将明确的知识点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不明确的在学案上做好标记。

工具; 交通工具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作用;

3、

变化原因:

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表现1、 2、 3、

变化结果;

●巩固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粤汉铁路 B.平汉铁路 C.滇越铁路 D.淞沪铁路

( )2.下列交通工具,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有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高性能汽车 ④飞机

1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3、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产地是

A.上海和北京 B.长春和上海 C.天津和杭州 D.北京和深圳

( )4、中国早期创办的报纸中,最著名的是

A.《重庆日报》 B.《申报》 C.《北京日报》 D.《每周评论》

( )5.同学们经常查阅的《新华字典》等字、词典,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近代中国历

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这一机构是

A、《申报》社 B、京师大学堂 C、《民报》社 D、商务印书馆

( )6、辛亥革命,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目的是

A. 消除清朝的政治影响 B.美化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 )7、19世纪70年代时,要把你提升官职的好消息以最快捷的联络方式向你父母通

报,可以通过: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信件

二、连线题

时间与史实

(1)1897年 A《申报》

(2)1872年 B商务印书馆

(3)19世纪70年代 C中国第一家电话局

(4)1882年 D有线电报

(5)1905年 E《歌女红牡丹》

(6)1931年 F《定军山》

三、列举题

1、列举19世纪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2、列举我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名称。

2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七:(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知识梳理】、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 。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

设 。

1、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

历史镜头。

、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迁年在 创办的 。

、文化出版机构: 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

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

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称

呼对方“先生”“君”。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八:2013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导学案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习目标】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

《申报》、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知识梳理】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 。

交通、通讯的现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

设 。

1、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的变迁年在 创办的 。

、文化出版机构: 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

的文化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

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

鞠躬,握手礼,称呼对方“先生”“君”。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5、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九: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4、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当时的环境。让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中感悟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切入

请同学们欣赏这两幅图片,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这两艘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生:使用动力的不同,前者是靠人力、自然力。后者是用蒸汽机为动力)师:很好,这就是中国近代出现的轮船。正是像轮船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20课。(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寻常的两幅图片也许学生并不在意,但随着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积

极的思考。让疑问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急切的想了解本课的内容。

二、 展示课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

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师: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轮船、火车相继诞生,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的通讯工具电报、西方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

设计意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在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明确当时的环境,就能理解这种变化的必然性,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三、合作探究

第一幕(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家收到了一份电报,于是小明和姐姐展开了一段对话。请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出当时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小明:姐姐,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姐(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姐: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

生齐答:电报 火车 轮船

师展示:

早期电报机 早期火车

师:如果没有火车轮船,外公来上海得坐什么车?走什么路?花多少时间?

生:议论纷纷:骑马 ,坐轿,步行------

也可走陆路,也可走水陆-------

哎呀,得半年多------

师: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后,展示外公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什么? 生: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

师:请举例说明。

生:原来小明的外公从昆明到上海,翻山越岭,大约需要半年时间,通车后,可以从滇越铁路乘坐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去上海,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天。

师:除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外,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还有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104页)

生:(生阅读课文相应部分,学习小组间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师:同学们再欣赏两幅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和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置身当时的环境中,从中分析比较,自己获取有关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十: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二、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和影响。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2)自主式教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学习)

(3)讲述法、讲解法。(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授课及学生展示都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

六、教学时间

本课共需1节课时量。

七:板书设计

火车、轮船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有线电报、电话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照相、电影

文化生活的变迁报纸、商务印书馆

剪辫、易服、废缠足、废跪拜礼、改称呼。

八、教学过程

故 事 导 入 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 代 交 通 通 讯 的 出 现 :

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

1、播放投影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运行的铁路—淞沪铁路”,指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教师引导]:电报和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学生回答]:(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二):文 化 生 活 的 变 迁 :

1、[教师引导]:当时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学生回答]:(照相和电影)

2、[教师引导]: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3、[教师引导]: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学生回答]:(《申报》)

4、[教师引导]:你能说出近代兴办的刊物有哪些?[学生回答]:(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5、[教师引导]: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学生回答]:(商务印书馆)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一看民国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学生回答]:一是剪辫,二是易服,三是废止缠足,四是废跪拜之礼,五是改称呼。

[教师讲述]: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民主派就极力提倡“风俗革命”。孙中山率先断发易服,表示跟清朝彻底决裂。民国建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又借助革命,大张旗鼓地移风易俗,从而铸造中华民族的“新国魂”。

九、作业:

1:电报和电话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2:你能说出近代兴办的刊物有哪些?

授课班级:八年级(7)班

授课人: 旦增郎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