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

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四单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多媒体、幻灯片

信息化整合:图片和史物资料用投影展放,电子白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简要分析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

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1.对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的说明:

“大一统”就是由原来分散的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了,由“分”统归于“一”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在全中国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体。这里,课文对于国家的性质也没有做特定的专指,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是只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

(1)统一是战国以来的大势所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族之部联系的密切,各民族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

(2)秦自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大,最后担当起统一的大任。

(3)统一由部分开始,逐渐形成联合体。以后由部分到整体,联合体发展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治理越来越有效,统一之后越来越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最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

3. 统一的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从此,统一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修长城等古代工程,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呈现了古代文化的成就。

4.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

(1)文明时代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对抗,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

(2)文明时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君”与“人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3)秦朝的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5.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的关系。

(1)统一国家的出现必然要求扩大对外联系;

(2)秦汉时期是对外联系较发达的时期;

(3)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通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的东来,及以后的法显、玄奘、鉴真等活动。

6.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1)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

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有大功也有大过)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雄才大略,好大喜功)

比较异同:

同: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 结果相同,达到预期效果,巩固统治。

异:政策、措施方面有差异。

(2)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①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

②认为从大一统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知识点及练习

七年级 班 姓名: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特点:以少胜多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特点:以少胜多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 1 -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特点:以少胜多 3、相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

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江南开发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是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改革措施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革的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改革的主要措施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三、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

- 2 -

“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武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四、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附: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4.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

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 B、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江南统治者实行仁政 D、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5.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氐族 C.匈奴 D.羌族 6.如果要了解孔子,需要查阅的文字材料是( ) A.《论语》 B.《诗》 C.《书》 D.《春秋》 7.下列与佛教无关的是( )

A.白马寺 B.范缜写《神灭论》 C.开凿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D.修建兵马俑 填空题

1. 发生于200年的 官 渡 之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发生于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随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 266, 建立西晋,定都 。316年被内迁的匈奴人

灭亡,历时50年。

5. 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 奴、 、羯 、

氐 、 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 。

- 3 -

6. 317年司马睿建立 东 晋 ,都城在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南朝开始。

7. 4世纪后期, 人 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8. 383 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赢得了 之战 的胜利。

9. 北魏政权是 族 建立的,439年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10. 南朝包括先后经历的 宋、 、 、陈 四个王朝;北朝则包括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共五个王朝。

11.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 ”。

12. 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 图》和《洛神赋图》。

13. 南朝的思想家 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 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

14. 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是北朝开凿的最著名的两大石窟。

- 4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四: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知识盘点

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按要求各列举相关史实一例:

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推动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商鞅变法)少数民族汉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

(2)任以上面的一次改革为例,谈谈它的历史作用或影响。

管仲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汉、拓跋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五: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

第18课三国鼎立

A卷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3、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 吴 魏 B、吴 蜀 魏

C、魏 蜀 吴 D、魏 吴 蜀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重视农耕 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 两则材料描述的是哪个人物?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答案:一、1、B 2、B 3、C 4、A

二、(1)诸葛亮 (2)“取西蜀”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火烧敌军。

(3)“功盖三分国” (4)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第18课三国鼎立

B卷

一、选择题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来源:学。科。网Z。X。X。K]

A、消灭袁绍 B、 废汉称帝C、 建立魏国 D、 统一天下

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4、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

A.蜀国船队 B.魏国船队 C.吴国船队 D.东汉船队

二、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来源:学+科+网]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周瑜

孙权 许攸

答案:一、1、B 2、D 3、D 4、C

二、曹操――许攸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

第18课三国鼎立

C卷

一、选择题

1、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3、在下列人物中,没有称帝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二、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最后有没有实现?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结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一、1、D 2、B 3、C 4、C

二、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北方,最终统一全国。

没有实现,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未能统一全国。

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时骄傲轻敌,曹军长期作战,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水土不服,不习水战,战术错误。孙刘联合抵抗,巧用战术,最后曹军以多败少。

启示:做事不能骄傲轻敌,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等。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A卷

一、选择题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来源:学科网]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 B、羌 C、鲜卑 D、匈奴

3、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4、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二、简答: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答案:一、1、B 2、D 3、C 4、A

二、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

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B卷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2、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坚轻敌 B、军心不齐 C、骄傲自大 D、指挥不当

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二、读材料: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回答:(1)、材料中认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除此之外,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2)、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答案:一、1、C 2、B 3、B 4、D 二、(1)土地广阔、肥沃;老百姓勤奋耕作。除此之外,还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耕作技术和作物品种得到推广等。(2)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C卷

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 )

A、魏 B、吴 C、西晋 D、蜀

2、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来源:学科网ZXXK]

A、匈奴 B氐、 C、羯 D、鲜卑

3、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的一次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4、三国时的“建业”、东晋时的“建康”,也就是今天的( )

A、南京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二、读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 《宋书》 ①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一、1、C 2、B 3、C 4 、A

二、①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②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③启示: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A卷

1.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当时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孟获 D.北魏孝文帝

2.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六: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七: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八: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九: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人教课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篇十: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人教课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