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2    阅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一)
七年级科学上册 课本各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

第一章 科学入门

一、科学并不神秘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69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微米(m)=10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

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根据实际测量的要求和测量对象,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了解卷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长可以粗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 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X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

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

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2、体积的测量。

3 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还有较小的体

333积单位,如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立方毫米(mm)等。

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69 1立方米=10立方分米=10立方厘米=10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3 我们有时还会听到“cc”,lcc=lcm

对于一些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立方体、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对于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小石块,则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间接测量。

V物=V物+水-V水

3、面积的测量。

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与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样,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有割补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1)测出每一方格的长和宽,并利用长和宽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积。

2)数出不规则物体所占的方格数: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3)面积=每一方格的面积×总的方格数。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通常我们认为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但是光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容易发生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物体温度的高低,这时需要借助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上面有刻度,内径很细,但粗细均匀。下有一个玻璃泡,装有液体。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前,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切勿超过它的量程。

2)测量时,手握在温度计的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温度计的玻璃泡浸人被测液体后,不能立即读数,待液柱稳定后再 读数。

3)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记录时,数据后面要写上单位。

体温计是一类特殊的温度计。测量范围从35℃~42℃。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水银柱的高度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管径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水银会断开,所以它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后,要将体温计用力甩几下,才能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测温仪器和方法也不断出现。如电子温度计、金属温 度计、色带温度计、光测温度计(在SARS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辐射温度计、卫星的遥感测温、光谱分析等。

五、质量的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哟接触到大量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所含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质量具有以下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单位还有吨,符号t;克,符号g;毫克,符号mg。

它们之间的换算是:

6 1吨=1000千克 I千克=1000克=10毫克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两=50克

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了解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 指针 托盘 横梁 横梁标尺 游码 珐码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思考: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调。

(3)称量: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将上述公式变为左盘砝码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求解。

六、时间的测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运动都能用来测量时间。古时,人们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来计时。现在人们常用钟、表等先进的仪器来测量时间。

时间的主单位是秒,单位符号是s 。

常用的单位还有分、时、天、月、年。

时间的基本换算关系是:

I天=24小时 l小时=60分钟=

3600秒

时间通常包含两层含义: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指的是时间的一个点,如10:00;时间间隔指的是一段时间,如课间休息10分钟。

实验室中常用来计时的工具是停表,有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30秒),并将它们相加。它的准确值为0.1秒。

七、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的本质,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能完成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设计和过程实施。

1、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 记录 实验现象和 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 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 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长度的单位是 米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升和毫升 。

6.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

1) 放正确: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 看正确: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准确值+估计值) 4) 记正确: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8.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 或量杯 ,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9.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10.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11.物体的 冷热程度 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13.温度的结构有哪些?(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1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 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 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3. 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4. 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5.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是0℃,水沸腾时 的温度是100℃。

016.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 -8C的读法:零下8摄氏度(或负8摄氏度),

00008C读法:8摄氏度。体温计的测量范围:35C—42C,最小刻度0.1C。

17. 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水银柱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 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特别细而且弯曲的管) 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8. 质量是用来表示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的质量是由 物体本身 决定的, 它不随 温度 、 位置 、 形状 、 状态 的变化而改变。

19.实验室测质量的仪器是 托盘天平 ,它的结构有哪些?P19页

20.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重)

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二)
七年级上、下科学目录(2013浙教版)

新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上、下《科学》目录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新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目录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P2

第2节《走向成熟》P6

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P13

第4节《植物的一生》P18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P27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P

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产生》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透镜和视觉》

第三章《运动和力》

第1节《机械运动》

第2节《力的存在》

第3节《重力》

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6节《摩擦力》

第7节《压强》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太阳和月球》

第2节《地球的自转》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月相》

第5节《日食和月食》

第6节《太阳系》

第7节《探索宇宙》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三)
七年级上、下科学教科书目录(2012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P2

第2节《走向成熟》P6

第3节《动物的生长时期》P13

第4节《植物的一生》P18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P27

第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P

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产生》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透镜和视觉》

第三章《运动和力》

第1节《机械运动》

第2节《力的存在》

第3节《重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第4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5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6节《摩擦力》

第7节《压强》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太阳和月球》

第2节《地球的自转》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月相》

第5节《日食和月食》

第6节《太阳系》

第7节《探索宇宙》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四)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 (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 (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 (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量程)和感量(所能称量的最小质量); (2)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3)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 (4)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 (5)潮湿药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6)加减砝码应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7)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游码读左边)。 (8)放好,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 时间的测量(任何周期性的运动的事物都可用来记录时间。)

(1)时刻是指“时间点”。如:上午第一节课7点55分上课,8点40分下课,这里的7点55分, 8点40

分就是时刻。

(2)时段即时间间隔。如上午第一节课需45分钟,这45分钟即是时间间隔。

★常用表、钟测时刻,用停表测时间间隔。 19. 停表包括: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

20. 机械停表的使用:

(1)观察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30秒还是60秒,如是30秒要注意小表盘的分针指针有无超过半刻度线(已超过半刻度线的以大的读数为准),如右图秒针应读作41.9秒而不是11.9秒 (2)分针切勿漏读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第一节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 、、、;它有觉 、 味觉 、 触觉 、 嗅觉 等感觉,没有 听觉 。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 、 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 能生殖和发育、 有应激性、 能生长 、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包括:

原生动物 ,如 草履虫(举一代表动物); 线形动物 ,如 蛔虫 ; 节肢动物 ,如 蝴蝶 ; 环节动物 ,如 蚯蚓 ; 扁形动物 ,如 涡虫 ; 腔肠动物 ,如 水母 ; 棘皮动物 ,如 海星 ; 软体动物 ,如 蛤 。

3、昆虫属于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而在体表有一层 外骨骼 ,身体分为 头 、 胸 、腹 三部分,有 三 对足, 两 对翅。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

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 被子植物 ,如 苹果树 ; 裸子植物 ,如 松树 。

2、其中 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 少 。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生位置 、 形状 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 细胞

1. 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和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

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

(1) 镜座 (2) 镜臂 (3) 倾斜关节 (4) 载物台 (5) 压片夹 (6) 遮光器 (7) 反光镜 (8) 镜筒和物镜转换器 (9) 粗准焦螺旋 (10) 细准焦螺旋 (11) 目镜和物镜

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

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

(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 左上 边移。

(2)向 后 旋转 粗 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 向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 找到物象,再调节使物象更清晰。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五)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浙教版(新)七年级上册科学

物理部分

一、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等.

学习科学的方法: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测 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微米=10纳米 1毫米=10微米 1微米=10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2、 认识刻度尺:

①零刻度线 ②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③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刻度尺倾斜会造成读数偏大,皮尺拉伸造成读数偏小)

② 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 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 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 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注意:页和张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

滚动的圈数。曲线长度 = 轮的周长 × 圈数。 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

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3、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若测量的是液体的温度,要使温度

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

液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

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 6933

—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或 负二十摄氏度

4、 体温计的量程是35℃— 42℃ ,最小刻度为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缩口,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四、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是立方米(m),立方分米(dm),立方厘米(cm)等。 液

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毫升(mL)。

1立方米 = 1000立方分米 = 1000000立方厘米 = 10立方毫米

1升 = 1立方分米 = 1000毫升 = 1000立方厘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2、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量杯或米尺;

①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②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放平稳:把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小,俯视时读数偏大)

4、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1)在量筒中加一定量的水,记下此时体积V1(2) 将物体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读数V2

(3)物体的体积V物 = V2 — V1 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五、质量的测量:

1、 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的改变而

改变。

2、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克(g),吨,斤,两,毫克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1千克=1公斤,1斤=500克,1两=50克

3、实验室里常用 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 托盘天平.

4、 托盘天平的使用: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 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

线;(注意:调平后,测量过程中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4) 称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

天平恢复平衡。(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

(5) 读数: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

(注意横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注意: 若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会造成称量结果偏大。

(6)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5、 称质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称量的物体质量很小时,可取多个这样的物体进行测量,得出总质量,然后除以个数,就得出了单个

物体的质量。如: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或小零件的质量 9333

(2)补差法:1)先测量容器的质量m0 , 2)将待测液体倒入容器,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总 ,3) 待测

液体的质量m液 = m总 - m 0 如:测某液体质量(若将1、2步骤颠倒测量值将偏小——空烧杯将沾水,m0将偏大)

六、密度的测量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变形:【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3、图象:如图所示:> 甲乙

4、单位:国际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5、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6、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7、密度的应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书】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可以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要点诠释: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与密度

七、物质的比热 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热,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2.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符号是Q。

3. 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更大的热量单位是千焦,符号kJ。

4. 比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并不相同;降低相同的温度,

放出的热量也不相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科学上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要点诠释:

(1)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所以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即没有温度差)为止。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

(3)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的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4)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的,比热容较大;吸收(或放出)热量少的,比热容较小。

(5)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水在温度变化比较大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由于水的这种特性,我们用水作为冷却剂和取暖用。如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暖气管内装的是流动的热水、秧田晚间灌水,白天放水等。

七、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讨论交流。

八、物质的构成

a)

b)

c)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 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固体、液体分子的空隙很小,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水是特例: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说明冰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要大)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扩散。气体、固体、液体都能发生扩散,气体扩散得最快,固体扩散很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红墨水在冷水与热水中扩散对比实验)。注:灰尘不是分子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分子之间有空隙。

九、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凝华(放热)

一)熔化与凝固:

1、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晶体(硫代硫酸钠即海波,萘,冰,所有金属,水晶,石膏、明矾、冰等)熔化时有熔点(即熔化过

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吸热不升温)

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熔化时没有熔点(即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书145页。

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2、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需要向外放热。晶体有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二)汽化与液化:

1、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1)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 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也会导致周围的物体温度降低。

蒸发吸热的应用与实例:游泳或淋浴后觉得凉、汗液蒸发散热、酒精降温、狗在夏天伸长了舌头

3) 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汽化方式,都要吸热。

②不同点:a.发生的温度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即沸点)发生。b.发生的部位不同: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都发生。c.发生的程度不同:蒸发比较平和;沸腾比较剧烈。

4) 沸点:沸腾时,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称沸点。所吸收的热量用于液体的汽化。

5) 低沸点物质用于冷冻治疗:利用液体汽化吸收大量热量,使局部组织冷冻,从而破坏或切除病变的活

组织。

2、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向外界放出热量。

1) 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 冰箱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的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3) 我国卫星上采用了热管温控技术:冷凝剂在向阳面汽化吸热,在背阳液化放热。

4) 如:雾、露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冰棒冒“白气”:由于冰棒熔化时从外界吸热,使外界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

三)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如碘升华;樟脑精的消失,药店的药味,衣服冻干。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针状雾凇,干冰胡须,霜,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3、实例:①普通灯泡发黑:钨丝受热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遇冷的灯泡玻璃壁凝华而成。

②如果我们能闻到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固态物质有升华的特点。

③刚解开包装纸的冰棍常可看到有一层白色粉状的东西,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

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冰山消融;电热丝温度升高后颜色发生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熔化、

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2、 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钢铁生锈、木炭燃烧等常伴有物理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密度等

4、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溶解性、可燃性等。

生物部分

一、生物与非生物

1、自然界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蜗牛实验表明生物对刺激有反应。

a)

b)

c) 身体的结构:有壳,2对触角,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能分泌黏液,以茎叶为食 生活环境:一般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触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①对外界刺激有反应;②能生长;③需要营养;④能繁殖后代;⑤有一定结构(有细胞);⑥有遗传变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