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4    阅读: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一)
《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案例分析

张小飞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从知识体系上看,《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与中心对称》之后,对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之后,对圆的基本性质的新探究。是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2、学习目标:

(1)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

(2)能运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3)全心投入,细心认真。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垂径定理的探究及运用。

学习难点: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进入初三,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探索问题充满好奇,在课堂上有互相竞争的渴望,相比以前,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习积极性有所减退,自我意识增强。

2.学生认知基础: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直径、弦等基本概念,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习了勾股定理,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垂径定理》的基本能力.

3.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明确了展示课的学习程序,并能利用学案,准备展示,变式训练,归纳方法,灵活运用,具备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 .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小组展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养成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法分析:作为一节展示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准备展示、展示所学、巩固提升等过程,培养学生独学静思、有效交流、积极合作、大胆展示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及大致时间分配

(1)明确目标、(1分钟)

目标出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2)温故知新(3分钟)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复习基本知识点,为扎实做充分准备

(3)分配任务,准备展示(5分钟)

教师分配展示的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展示的前期准备。

(4)小组展示,变式训练(20分钟)

学生分组有序展示,在展示中鼓励提问,可做变式训练。要求展示者书写规范,过程完整,声音洪亮,表达流利,衔接紧凑。

(5)归纳梳理、整理学案(3分钟)

学生将错误的题目整理,补充不完整的解题过程,要求用双色笔。

(6)反馈检测、巩固提高(12分钟)

完成学案反馈检测部分,力争按下课能够完成。

五、教后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也叫垂经定理,是初中阶段圆中有关计算方面比较重要的一节。本节课主要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折自制的圆形图片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垂经定理的内容。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垂经定理解决有关方面的计算。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具体经过以下5个步骤: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圆形图片对折圆,找出圆心。(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得出圆心,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斜交的直径得出圆心,但方法都很好。 )

(2)让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直径向下平移,变成一条普通的弦,并且和原来的一条直径仍然保持垂直关系。

(3)让学生在自己的图片上画出与直径垂直的弦,并让他们把圆形图片沿直径对折,问学生会发现什么结论?(平分弦,也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问学生在什么样条件下得出这些结论的?

(5)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经定理的内容,教师再补充、强调并板书。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垂径定理,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在这节课中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整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对垂经定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安排上欠妥,具体表现在:

(1)把课本中赵州桥的问题作为第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解决稍微偏难,应该先解决一些简单的类型题。比如:已知弦的长度和圆心到弦的距离,求圆的半径这类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巩固了垂经定理,而且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再处理赵州桥的问题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垂经定理中平分弦的证明过程尽量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板书出来,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缺少主动性,并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3)应该给学生渗透一些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总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要真正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单纯的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二)
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数学九年级第二十四章第一节,本节研究的是圆的轴对称性与垂径定理及简单应用,垂径定理既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作图、证明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二、目标分析:(板书并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首先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进而掌握垂径定理,最终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关于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发现、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对于垂径定理的应用,我是先补充一个例题1,讲完后总结出作辅助线和解题方法:求弦长,先求弦的一半,遇见“半径、半弦、弦心距”,联想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利用勾股定理,用算术或方程的方法求解。

(3)紧接着设计了一组练习题,要求学生演板完成。

四、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赵州桥求半径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的对称性

教师演示: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首先通过刚才让学生实验、观察得出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由于在分清定理的题结论教学时作好了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最后师生共同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四)、定理的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变式后,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首先设计了一个补充例题1,(出示例1)

例题1:如图所示,在⊙O中,OC⊥AB于C, OA= 2cm,OC=1cm,求弦AB的长。

练习:(学生演板)

(1)、如图(1),在⊙O中,弦AB的长为8,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求⊙O的半径。

(2)、如图(2),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O于点C,CD=1, 求弦AB的长。

( 3)、在求赵州桥主桥拱半径问题时关键是根据实物图画出几何图形,理解“跨度”就是弦长,前边有2题做铺垫,此时应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

(五)、反馈检测: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设计了分别用代数和几何方法进一步加强定理的应用训练反馈题,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1、如图,圆弧形桥拱的跨度AB=12米,

拱高CD=4米,求拱桥的半径。

3、如图,在⊙O中,AB、AC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弦,

OD⊥AB于D,OE⊥AC于E,且AB=8cm,AC=6cm,

那么⊙O的半径OA长为

4、如图所示,⊙O中,弦CD交直径AB于点P,

AB=12cm,PA:PB=1:5,且∠BPD=30°,求CD的长.

(六)、课堂小结:

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

2、由于垂径定理在圆一章中的重要性,所以这节课只讲了定理而没有涉及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应的弧。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三)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甲明

【教学内容】 7.3垂径定理(初三《几何》课本P76~P7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②掌握垂径定理,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③掌握辅助线的作法——过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2.能力目标:①通过定理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 ②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①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 ②激发学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

【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具、自制课件、实物投影仪、电脑、三角板、圆规。

【教学设计】

一、实例导入,激疑引趣

1.实例:同学们都学过《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初二语文第三册第一课·茅以

升),其中介绍了我国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如图)。因它位于现在的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赵

县(古称赵州)而得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

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

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它的结构是当时世界桥梁

界的首创,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

2.导入:赵州桥的桥拱呈圆弧形的(如图1),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37.4

米,拱高(弧的中点到弦AB的距离,

也叫弓高)为7.2米。请问:桥拱的 ⌒ 半径(即AB所在圆的半径)是多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能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 (图1)

二、尝试诱导,发现定理

1.复习过渡:

①如图2(a),弦AB将⊙O分成几部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如图2(b),将弦AB变成直径,⊙O被分成的两部分各叫什么?

③在图2(b)中,若将⊙O沿直径AB对折,两部分是否重合?

BBB (a)

(b)

(a) (b) (c)

(图2) (图3)【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2.实验验证: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一张圆形纸片沿任一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教师用电脑演示重叠的过程。从而得到圆的一条基本性质——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3.运动变换:

①如图3(a),AB、CD是⊙O的两条直径,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 ②如图3(b),当AB⊥CD时,图中又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

③如图3(c),当AB向下平移,变成非直径的弦时,图中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此外,还有其他的相等关系吗?

4.提出猜想:根据以上的研究和图3(c),我们可以大胆提出这样的猜想——

AEBDCD是圆O的直径⌒ ⌒ (板书) ACBC CD弦AB,垂足为E⌒ ⌒ ADBD

5.验证猜想: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图3(c)中沿直径CD对折,这条特殊直径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并给这条特殊的直径命名为——垂直于弦的直径。

三、引导探究,证明定理

1.引导证明:

猜想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证明。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寻找证明思路。

①证明“AE=BE”,可通过连结OA、OB来实现,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②证明“弧相等”,就是要证明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可利用圆的对称性证明。

2.归纳定理:

根据上面的证明,请学生自己用文字语文进行归纳,并将其命名为“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3.巩固定理:

在下列图形(如图4(a)~(d))中,AB是⊙O的弦,CD是⊙O的弦,它们是否适用于“垂径定理”?若不适用,说明理由;若适用,能得到什么结论。

(a)AB⊥CD于E (b)E是AB中点 (c)OC⊥AB于E (d)OE⊥AB于E

(图4)

向学生强调:(1)定理中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2)定理的变式图形。

四、例题示范,变式练习

1.运用定理进行计算。

〖例1〗如图5,在⊙O中,若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分析:因为已知“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所以要作

辅助线OE⊥AB;因为要求半径,所以还要连结OA。 解:(略)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变式一〗在图5中,若⊙O的半径为10cm,OE=6cm,则

思考一:若圆的半径为R,一条弦长为a,圆心到弦的距离为d

则R、a、d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是 〖变式二〗如图6,在⊙O中,半径OC⊥AB,垂足为E,

若CE=2cm,AB=8cm,则⊙O的半径 (图6) 2.运用定理进行证明

〖例2〗已知:如图7,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

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图7)

分析:①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证明? (证明△OAC≌△OBD或证明△OAD≌△OBC)

②此外,还有更简捷的证明方法吗?若有,又怎样证明?(垂径定理)

证法一:连结OA、OB、OC、OD,用“三角形全等”证明。

证法二:过点O作OE⊥AB于E,用“垂径定理”证明。(详见课本P77例2) 注1:通过两种证明方法的比较,选择最优证法。

注2:辅助线“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是第二种证法的关键,也是常用辅助线。 思考:在图7中,若AC=2,AB=10

〖变式一〗若将图7中的大圆隐去,还需什么条件,

才能保证AC=BD?

〖变式二〗若将图7中的小圆隐去,还需什么条件,

才能保证AC=BD?【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变式三〗将图7变成图8(三个同心圆),你可以

证明哪些线段相等?

(图

8) 〖例3〗(选讲)如图9,Rt

△ABC中,∠ACB=90°,

AC=3,BC=62,以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画弧,交

斜边AB于D,求AD的长。(答案:2) 略解:过点C作CE⊥AB于E,先用勾股定理求得 (图9) AB=9,再用面积法求得CE=22,最后用勾股定理求得AE=1,由垂径定理得AD=2。

五、师生小结,纳入系统

1.定理的三种基本图形——如图10、11、12。

a2.计算中三个量的关系——如图13,R2d2()2。 2

3.证明中常用的辅助线——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段。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六、达标检测,反馈效果 1.(课本P78练习第1题)如图14,在⊙O的半径为50mm,弦AB=50mm,则点O到AB的距离为 ,∠AOB= 度。

2.作图题:经过已知⊙O内的已知点A作弦,

使它以点A为中点(如图15)。 3.课本P78练习第2题。 (图14) (图15)

课 堂 练 习

姓名 得分1.如图,⊙O的半径为50mm,弦AB=50mm,则点O到AB的距离为, ∠AOB= 度。

(第1题) (第2题)

2.作图题:经过已知⊙O内的已知点A作弦,使它以点A为中点(如图)。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但不必写作法。

3.已知:如图,在⊙O中,AB、AC是两条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弦,OD⊥AB, OE⊥AC,垂足分别为D、E。

求证:四边形ADOE是正方形。

(第3题)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四)
垂径定理的说课稿

课题 : 垂径定理

——揭秘圆的轴对称美

宁乡县实验中学 唐亚军1378617262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2013年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2013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学习了圆的相关概念,本课是学习圆的轴对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欣赏、动手实践、思考、归纳等数学探究活动,最终领悟圆的轴对称美。

“垂径定理”是圆的轴对称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了线段、弧、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是初中阶段轴对称中集大成者。“垂径定理”也是我们计算和证明圆的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并且通过探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数学审美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对轴对称性方面的数学直感已初步形成,同时也初步具备探究某些特殊图形的轴对称性的能力。但学生仍然难以将数学直感提升到公理化定理化

层面,仍然难以完美使用“折叠法”完成定理的证明。 3、重点难点的定位

教学垂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1)用“折叠法”证明垂径定理, (2)领悟垂径定理中的对称美。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圆的轴对称美的始于欣赏,进而分析提升,直至最终领悟数学美。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心灵美,提高数学审美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因此,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情,对

教材例题、习题作适当的处理,将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1、欣赏美——营造问题情境 2、探究美——揭秘核心问题 3、徜徉美——问题变式发散 4、品味美——重建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赏美”中进入,在“探美“中发展,在”品美“中提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资源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接受知识方面,视听结合能记住86。3%,效果最佳。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对教学媒体的利用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欣赏美的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圆的实物图片,充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探究美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动漫中演示图形的折叠过程;在徜徉美中,帮助学生利用感官理解图形及其变式的联系,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品味美时,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常规媒体仍起主导作用

垂径定理及其问题的解答过程都在黑板上板书,充分展现数学知

识的精彩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地暴露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和独特优胜之处。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而非僵硬不变的简单预设。

3、充分利用学生身旁现有的教学资源:

如组织学生玩找对称点游戏;看谁折得好;寻找身旁的轴对称图形等。这些贴近学生认知领域而又充满情趣的活动,很好地活跃了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板书设计:

为使本课更具逻辑性和直观性,力争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我将板书设计作了如下侧向处理: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五)
经典垂径定理教案

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掌握垂径定理,理解其探索和证明过程; 能初步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计算和证明问题。

2、能力目标: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同一个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

3、情感目标: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

的热爱。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记住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在解决问题时想到用垂径定理。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尺,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怎样的对称性质?(中心对称) 2、实验:探究圆的轴对称性。如图(1),若将⊙O沿直径AB 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亲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发现:

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都是它的对称轴。

3、引入新知:如图(2),左图中AB是⊙O的弦,直径CD与弦AB相交,那么沿直径CD所在的直线折叠之后,图形可以重合吗?右图中,AB是⊙O的弦,直径CD⊥AB,垂足为E。此时再沿直径CD所在直线折叠,图形可以重合吗?(重合,说明此图也是轴对称图形,称这种处于特殊位置的直径称为垂直于弦的直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

B

(1)

(2)

(一)猜想,证明,形成垂径定理

1、提问:继续观察图(2)的右图,根据圆的对称性,把圆沿直径CD所在的直线折叠之后,圆中的线段和弧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同时出现怎样的数量关系?

2、猜想: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是:

线段AE和线段BE重合,弧AC和弧BC重合,弧AD和弧BD重合。

可能出现的数量关系是:



AEBE,ACBC,ADBD

3、证明: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或者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证明线段AE与线段BD相等,利用圆的对称性证明对应弧相等。板书:

AEBD

CD是圆O的直径

ACBC

CDAB,垂足为E

ADBD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垂径定理的文字表述,板书: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二)分析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1、再次明确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

2、利用反例、变式图形对定理进一步引申,揭示定理的本质属性,以加深学生对定理本质的了解。

练习:在下列图形中,能使用垂径定理的图形有哪些?

3、引申定理:定理中垂直于弦的直径可以是直径、半径,也可以是过圆心的直

线或线段。

(三)例题

例1 已知:如图(3),在⊙O中,弦AB的长为8cm,

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

求:⊙O的半径。

变式(1):如图(3),在⊙O中,圆心O到弦AB的距离

为3cm,⊙O的半径为5cm。 求:弦AB的长为多少?

(3)

【垂径定理教材分析】

总结:在圆有关的问题时,常常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

例2 已知:如图(4),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

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 求证:AC=BD.

(思路:垂径定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4)

变式(2):再添一个同心圆,如图(5),则 AC BD。

变式(3):隐去图(4)中的大圆,得图(6),连接

OA,OB,设OA=OB, 求证:AC=BD。

变式(4):隐去图(4)中的小圆,得图(7),连接

OC,OD,设OC=OD,

AB

(6)

求证:AC=BD。

总结:在解与圆有关的证明题中,常做的辅助线是过圆心做弦的垂

(7)

线段。遇到题目有一题多解的情况时,鼓励学生善于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方法的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应用垂径定理要注意那些问题?

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① 经过圆心

得到 ① 平分弦

一条直线具有: ② 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② 垂直于弦③ 平分弦所对的优弧

3、思考:若将条件中的②与结论中的①互换,命题成立吗? 四、作业

1、整理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

2、变式(1)到变式(4)整理解题过程。 3、课本P82,练习2.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