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欣赏课,江河水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欣赏课,江河水(一)
欣赏江河水

欣赏《江河水》

教学目标:

(1)、了解《江河水》的音乐表达的情绪思想感情及曲式结构。

(2)、提高学生对表现悲伤、哀怨、悲愤情绪的音乐的感受能力。

(3)、通过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江河水》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的特点及表现的风格,感受音乐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欣赏二胡曲《江河水》,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力度、速度、旋律、调性)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描绘的意境。

(一)导入:通过欣赏《孟姜女》理解音乐表现的情绪,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描绘凄凉悲愤的音乐气氛中进入《江河水》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的欲望。

(二)新授:欣赏二胡曲《江河水》

1.初步感受: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欣赏全曲,后分组讨论并讲解,全曲的音乐的特点,表现的情绪,分析全曲的结构。

2.进一步欣赏,仔细分析,深刻感受:这个环节是重点部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像和感受能力。

《江河水》是一首山东民间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后改编为管子独奏曲、二胡独奏曲等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用来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的呼唤,乐曲为单三部曲式。

①通过教师逐段地现场演奏,学生通过邻听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音乐即速度、力度、旋律、调性的特点,感受不同的力度、速度所表现的情绪不同,旋律调性的变化,情感的表现也随之变化。理解每一段所描绘意境。

②分组讨论全曲的主题思想,(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欣赏课,江河水】

3.拓展延伸:

①鼓励学生根据《江河水》的音乐表现的情绪编创一个古代或现实生活中类似《江河水》《孟姜女》中的故事,并编导一些简单的情节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②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期,欣赏了民族音乐《江河水》后学生对民族音乐发表一句感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小结:小结本课的内容目的,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作业:我推荐几首二胡曲学生课后听《二泉映月》《光明行》《良霄》。

(五)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加上分组讨论,个别解说,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这是一种尝试,今后将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欣赏课,江河水】

欣赏课,江河水(二)
《江河水》赏析

【欣赏课,江河水】

的吟、压、揉等揉弦方法,间或辅以直音(即不揉弦)的交替,配上弓法的丰富多变,而使乐曲的风貌别具一格。

欣赏课,江河水(三)
江河水说课稿

音乐欣赏《江河水》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族器乐曲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族器乐,扩大音乐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创作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艺术欣赏《音乐》第一册第一单元,《江河水》是一首山东民间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后改编为管子独奏曲、二胡独奏曲等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用来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的呼唤,乐曲为单三部曲式。

2.教学目标:

①了解《江河水》的音乐表达的情绪思想感情及曲式结构。

②提高学生对表现悲伤、哀怨、悲愤情绪的音乐的感受能力。

③通过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重点、难点:

了解《江河水》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的特点及表现的风格,感受音乐的情感。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利用生动有趣的含意深刻的《孟姜女》故事和音乐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江河水》录音和教师现场演奏,欣赏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调性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通过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音乐的同时可以播放一系列的图片。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通过分组讨论,个别学生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

本课主要是欣赏双管曲《江河水》,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力度、速度、旋律、调性)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描绘的意境。

【欣赏课,江河水】

(一)导入:通过欣赏《孟姜女》理解音乐表现的情绪,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描绘凄凉悲愤的音乐气氛中进入《江河水》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的欲望。

我准备说以下内容:《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

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这也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之处。

(二)新授:欣赏双管协奏曲《江河水》

1.初步感受: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欣赏全曲,后分组讨论并讲解,全曲的音乐的特点,表现的情绪,分析全曲的结构。全曲共有三段。

2.进一步欣赏,仔细分析,深刻感受:这个环节是重点部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像和感受能力。

①我将会说出全曲三段各自的意义: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采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显示方法,即用「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的主题。其中合尾手法的运用,使音乐素材精练、统一,乐思完整。开始的乐句由于采用暗淡的羽调式色彩,速度缓慢,旋律呈波浪式起伏,加上特殊揉弦和直音的交替使用,音乐呈现近似人声的特殊音色,有倾诉性的语气旋律,音调显得凄凉而悲切。接着第二乐句,曲调以十度音呈向上跳跃,旋律线两次向上冲击,音乐显出悲怆激愤的性质,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接下去,第三乐句,其节奏顿顿挫挫,情绪抑抑扬扬,变化有致,对比鲜明,音乐透露出悲痛欲绝的情绪,给人以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之感。最后一个乐句则是第一个乐句的再现。中段音调平稳,又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由于由A羽转入A徵,同主音转调使它和第一段产生调性色彩的对比,同时也为再现作铺垫。紧接着二胡和乐队用强力全奏,压在人们心头的怒火终于爆发了。虽然它是一个再现段落,但通过不同的力度、速度和奏法,使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为了音乐感情的发展和乐段结束的需要,在句末扩充了一个小节,使乐段首尾呼应,旋律的终止意味深长。

【欣赏课,江河水】

第二段由五个小乐段组成。双管旋律和乐队伴奏旋律交替出现,乐句句法采用了对仗的结构,上下呼应的乐句,好似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音乐在语调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富有民族特点的同主音转调方法,加深了曲调的感染力。在旋律上与前一段形成了对比的变化。形成了一、二乐段间在调式色彩、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上的明显变化。整个乐段为弱力度(mp至pp)进行,乐思为沉思状态。加之演奏上虚虚实实的运弓走指,直音和轻吟慢揉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一派凄清荒凉的景象。使人仿佛看到那江边哭诉的妇女内心的隐痛,她思索着,仿佛似询问又像自问,却无处寻找慰藉,她被种种复杂的情绪缠绕着、烦恼着,心中的苦楚无处诉说。

乐曲的第三段旋律,是第一乐段变化再现。曲调以激烈的推进为开始,加之第二乐段情绪的铺垫以及管子和伴奏乐器在力度、速度上的鲜明对比变化,所以乐曲展现出激愤昂扬的情绪,使音乐曲调由哭诉、沉思一变为愤怒和声讨,表现出激昂、反抗的气质。

使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听到我的讲解,从而进一步了解曲子所包含的意义。

②分组讨论全曲的主题思想,(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我将会请几组同学派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所理解的主题思想。

3.拓展延伸:

①鼓励学生根据《江河水》的音乐表现的情绪编创一个古代或现实生活中类似《江河水》《孟姜女》中的故事,并编导一些简单的情节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可以在经过同学一周的排练,我们之后可以进行一个话剧的表演。

②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期,欣赏了民族音乐《江河水》后学生对民族音乐发表一句感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特别是要加深学生对“管子”这一乐器的声音和艺术表现力的映像。

(三)小结:小结本课的内容目的,加深对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四)作业: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将课堂上讲的故事进行一个话剧的排练,下节课可以表演。

欣赏课,江河水(四)
《江河水》教案2

江河水

教学目标:

(1)、了解《江河水》的音乐表达的情绪思想感情及曲式结构。

(2)、提高学生对表现悲伤、哀怨、悲愤情绪的音乐的感受能力。

(3)、通过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江河水》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的特点及表现的风格,感受音乐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欣赏二胡曲《江河水》,了解乐曲的音乐特点(力度、速度、旋律、调性)感受音乐的情绪和描绘的意境。

(一)导入:通过欣赏《孟姜女》理解音乐表现的情绪,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描绘凄凉悲愤的音乐气氛中进入《江河水》的音乐提高学生欣赏的欲望。

(二)新授:欣赏二胡曲《江河水》。

1、初步感受: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欣赏全曲,后分组讨论并讲解,全曲的音乐的特点,表现的情绪,分析全曲的结构。

2、进一步欣赏,仔细分析,深刻感受。这个环节是重点部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像和感受能力。

《江河水》是一首山东民间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后改编为管子独奏曲、二胡独奏曲等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用来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的呼唤,乐曲为单三部曲式。 ①通过教师逐段地现场演奏,学生通过聆听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音乐即速度、力度、旋律、调性的特点,感受不同的力度、速度所表现的情绪不同,旋律调性的变化,情感的表现也随之变化。理解每一段所描绘意境。

②分组讨论全曲的主题思想,(表现旧社会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拓展延伸:①鼓励学生根据《江河水》的音乐表现的情绪编创一个古代或现实生活中类似《江河水》、《孟姜女》中的故事,并编导一些简单的情节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②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期,欣赏了民族音乐《江河水》后学生对民族音乐发表一句感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欣赏音乐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学内容丰富,加上分组讨论,个别解说,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这是一种尝试,今后将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

欣赏课,江河水(五)
音乐欣赏的翅膀之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如何联想

音乐欣赏的翅膀之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如何联想、想象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如何把握欣赏的关键呢,可以尝试以下的途径:

1 音乐欣赏的翅膀——联想与想象

教学生欣赏音乐,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以及体裁有所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倾听,细致地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积极地展开联想与想象,正确的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个由浅如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与想象,迈开音乐欣赏关键的一步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

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唱(奏)家的二度创作,还是欣赏者的三度创作,音乐的想象始终贯穿其中。而且音乐的想象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们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欣赏二胡曲《江河水》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该曲曲名、乐曲表现的内容、主题等,而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乐曲,并给这首乐曲命名。听完后,有人命名为《悲歌》;有人命名为《月光下的哀歌》„„虽然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理性 认识不同。对作品的感受不同,想象和命名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音乐基本情绪的把握确实相同的 。这说明音乐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想象的特点,这就是音乐想象的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

音乐想象的情感性则,表现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所的想象是于本人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古代乐论《乐记》中就提出了“凡因之起,由人生心也”的观点,可见,古时候人们就知道,音乐是及其善于表达人类情感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操琴者的精彩表演做了详尽的描述,诗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用及其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他在欣赏乐曲时的感受,在听完演奏后又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是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共鸣这些佳句都印证了“音乐史最具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

音乐想想具有的差异性在于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想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在音乐评论家埃塞比乌斯给非罗列斯坦的评论信中可见一二:

“你说贝多芬给自己的第三、第六交响曲命名为《英雄》《田园》的名称,限制了听众的想象力,因此你最不喜欢这两首交响曲。我感觉你这样说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你问为什么是正确的,那我可就回答不出来了。”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音乐提供给人们的想象时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造成这个差异的因素很多,如:音乐的地域、民族以及欣赏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自身艺术修养等。

2 联想与想象的摇篮——感悟与实践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由于音乐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直接变现形式,因此,作为生命表现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就不能不是趋向于音乐的。”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幻、节奏的急缓、音色的明暗等巧妙地结合,完全是与天地宇宙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我们为什么不能以语言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美术、舞蹈等伟媒介,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呢?

2.1 语言文学艺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欣赏课,江河水】

语言文学艺术在形式的抽象性于音乐最为接受,而音乐美则是评判作家作品十分恰当的美的标尺。文学中诗歌的平仄、节奏、韵律等都是于音乐密切相连的。作曲家也常因好的诗

词激发其强烈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把音乐与诗词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出神奇的意境美、音乐美。

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我将王维的诗制成幻灯材料,并配以写意性的中国山水画,在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倾听着教师轻声吟诵的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在音乐欣赏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寓言、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音乐。

2.2 戏剧、电影、电视艺术在欣赏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戏剧、电影、电视这一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得到很大发展,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演们不仅将音乐融于整个戏剧、影视制作中,借音乐以烘托气氛,抒发剧中人物情感,而且要求演员在剧情的整体节奏中,把握人物基调,把剧本当作一部交响乐来处理,使不同基调的人物在整个剧情的节奏变化中,完成整个乐曲的竟奏。有些导演将世界名曲改变成可人的动画形象和幽默风趣的故事,使音乐和戏剧、影视情节融为一体,备受人们喜爱,将这些音像资料巧妙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对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美术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美国著名音乐家玛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地方极为相似。大到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副作品的必须手法。我们为什么不去“听”一下惠斯勒的《黑色与金色的小夜曲》呢?如若不过“瘾”,也可以到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看看”音乐,或“嗅”一下德彪西的《在夜半空气中飘荡的声音和香气》。

在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曾要求一位擅长国画的同学,根据播放的音乐展开联想,即兴创造了一副山水画。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使课堂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舞蹈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血肉。”音乐的节奏又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生命,舞蹈借助音乐用形体动作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把可视艺术形象反映到观众的视觉中,舞蹈与音乐的有机融合产生了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

教学实践中,我以各种艺术的精华,充实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对其他艺术领域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这些尝试性的教学手段,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联想和想象——开启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让音乐之光透进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共同去寻找光的足迹吧!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论语十则高中
  • 壶口瀑布课文
  • 劝学原文高中
  • 施氏食狮史原文
  •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
  • 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峡 三峡文言文
  • 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文言文翻译